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员工培训>《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3-05-29 15:09:40 偲颖 员工培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

  为了更好的制定2015级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教研室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并坚持以下思路进行修订。

  一、坚持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充分调研企事业单位。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教学工作的根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满足社会需求。据国家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去年一季度北京人才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北京地区招聘专业需求居前10位的分别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计算机、文秘、财会、建筑、外语、电子工程、医药卫生。求职数量排前10位的专业与招聘前10位的专业基本相同。据中国财会网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员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我国企业发展迅速,每年至少增加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员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但毕业的人数连年增加,而毕业生平均素质则是连年下降。就整个行业就业现状来说,无论是权威人才网站的统计数字,还是专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的看法,都显示出一个结论:低端人才泛滥,高端人才紧俏。

  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年高于平均月薪的主要本科专业排行榜中,会计学的平均月薪为2861元,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2815元。2012年度求职强度较大的本科专业排行榜中,会计学毕业生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投出的求职简历份数为13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份。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一名会计本科毕业生,找到一份普通工作并不难,但是要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却不那么简单。在2015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中,会计学以94%排名第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2012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的排名中,会计学以0.73万的失业量排名第5,值得我们注意。

  同时今年暑假我们四位教师赴苏宁电器、恒介会计师事务所、北京现代、北京烟草等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与企业财务负责人进行交流,就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需求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我们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学位、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甚至对CPA证书、实习经验、班干部经历以及在校成绩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还有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上手速度过慢,培训成本太高。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普遍认为对于会计专业来说,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报表分析等六门课程极为重要,职业道德、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五大能力最为重要。

  各个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总结一下,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四个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突出的上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

  二、坚持借鉴、提高的原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的修订2015级的培养方案,今年暑假我们专业四位老师分别赴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常州大学等相关高校进行调研,借鉴他们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的思路和举措。通过调研,我们发现985高校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比较扎实的科研能力和外语能力、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和数学功底。如清华大学经管院会计学专业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比较高的外语和数学功底,毕业的学生去向基本上是出国、四大和知名的金融机构。而常州大学会计学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二十一世纪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办学宗旨,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一致的培养目的,会计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会计基础理论与方法,熟悉会计信息系统,能科学组织会计工作、设计会计制度、从事财务管理、参与企业管理决策与控制的会计专门人才”。通过比较、借鉴,我们统一了认识,即要培养综合性、懂管理的应用型会计中高级专业人才。

  三、突出实验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会计学的专业特点的原则。北京工业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生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办学特色是“产学研合作、注重道德培养、突出实践能力”,立足通州、服务北京。考虑到这些原则,结合会计学的应用性特征,本培养方案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突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本培养方案突出体现了如下特色:

  1、本培养方案体现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培养能力、注重创新的原则。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服从于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和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尽可能做到课程内容少而精、精而新,减少课内学时,积极改革授课和课程考核的方法和手段,以有限的课程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突出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对于配套有上机的课程要更新上机实践内容,增强综合性实践项目。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强化案例教学,在毕业论文环节着重加强设计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2、本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等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本培养方案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培养,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和有利于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现代知识更新频度在不断加快,会计准则的修订也不断的出台,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

  二、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据国家及北京市关于大学毕业生培养的要求,北京工业大学的定位、实验学院办学特色以及会计学专业特点,立足于培养

  1、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自主学习”为核心能力的学习型人才;

  2、培养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3、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经济、管理、金融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目标是

  1、通过开设自学型课程和双语课程等,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水平,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

  2、通过开设创新型课程、新生研讨课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通过开设实践环节课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会计实务与方法的训练,提高实操能力;

  4、通过开设计算机及双语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中高级会计专业人才。

  三、毕业生基本能力要求及实现矩阵

  1、毕业生基本能力要求

  通过我们对北京等地企事业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现在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学专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素质基本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财政方针、政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不谋私利,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做到秉公办事,保持自身的廉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诱惑。

  ●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会计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而且枯燥繁杂且单调,长期下来,难免工作消沉,思想懒惰,财会人员只有端正思想,拿出百倍的工作热情,具备主人翁思想,勇于奉献,不怕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克服会计工作所带来的消极不良心理,保持平稳、积极的心境,一丝不苟处理好每一笔业务。

  (二)知识基本要求

  ●掌握出纳工作守则的基本要求和票据、现金、银行存款和外汇等日常业务核算和管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掌握会计法、税法、票据法等相关财经法规的基础知识;掌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掌握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的基本分析方法。

  ●掌握企业项目投资决策、证券投资决策、资产管理、资金筹集和收益分配的基本方法;掌握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金成本等的计算方法。

  ●掌握信用管理的基础知识、客户信用管理和信用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各种结算方法和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掌握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等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掌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方法;掌握分批法、品种法和分步法等核算方法。

  ●掌握办理税务登记事务的基础知识;掌握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计算方法和纳税申报程序。

  ●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掌握各个审计循环的符合性测试和各个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的审计方法。

  ●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及总账、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和应付账款等模块的基本操作方法。

  ●掌握金融、理财、计算机日常操作和互联网运用的基础知识及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等与本专业岗位相关的基本知识。

  (三)能力基本要求

  ●具备开具各类票据、正确处理各类货币资金的日常业务和准确登记账簿的能力。

  ●具备识别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对账和报表编制及分析的能力。

  ●具备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进行投资、筹资、分配决策和编制财务预算、实施财务控制的能力。

  ●具备运用信用分析方法对客户信用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评估的能力。●具备选择恰当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能力。

  ●具备领购和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纳税申报的能力。●具备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拟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和撰写审计报告的能力。

  ●具备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建立账务应用环境和选择与运用财务专用模块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资料及听、说、写的能力。

  ●熟悉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应用,能利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专业相关信息处理和专业业务处理。

  基于上述调研,本培养方案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能理论联系实际。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科学、严谨、勤奋、踏实的学风以及终身向上、终身学习、创新实干的精神,具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合作和竞争拼搏的品质。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了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够针对企业实际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的能力;

  2、实现矩阵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五、主干学科

  管理学、会计学

  六、核心课程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主要专业实验

  八、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安排:

  1)自学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小企业会计准则。2)创新实践: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3)双语教学课程:国际会计、财务分析。4)新生研讨课5)应用文写作

  九、必修课程先修关系拓扑图见附件十、计划学制4年

  十一、毕业和学位要求

  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157学分第二课堂12学分,成绩合格并符合《北京工业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符合毕业要求并达到《北京工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要求的学生,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可参照附件2)十二、其它说明无

  十三、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件

  十四、辅修、第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

  会计学专业计划开设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见下表:

  会计学辅修教学计划表

  十五、第二课堂安排

  第二课堂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以开阔视野、扩展知识、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的各项活动,在校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在学院的组织下参与工程实践、科技、学术、文体、公益及社会实践等各类第二课堂项目的活动。通过参与第二课堂项目的活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与责任感,增强身心健康。

  (一)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以下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可获得相应学分,每个学生必修12学分:

  1.学生获得TOFEL考试560分或雅思考试6.5分及以上者可获得6学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6学分。

  2.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可以获得1学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可以获得2学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可以获得3学分。该项学分获得不能累计计算。

  3.学生参加国家组织的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等培训活动并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分别获得2学分;

  4.学生利用假期到学科行业对口单位进行运行管理,施工管理,咨询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调查、业务操作、市场分析等专业实践,并写出0.6万字的专业实践总结者可获得0.75学分/每周,但须每次连续安排不少于4周;

  5.学生在校学生科协的刊物、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或全国发行刊物、学科专业核心刊物发表1篇文章,署名为第一、二作者的分获2、1学分。

  6.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院级、校级、市级、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分获1、2、3、4学分;

  7.获得汽车驾驶执照者可获得1学分。

  8.学生参加学院级以上的各类技术、知识竞赛前三名获得者可获得分别可以获得3、2、1学分。

  9.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并且获得荣誉者可获得1-2学分。10.学生参加校内外课题,经过学科部和学工处以及指导教师或课题研究单位的认可取得成果者可获得2.0学分;

  11.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可以参照学工办和团委的相关规定获得相应学分。

  (二)开展第二课堂部分活动的教学组织:

  1.学科部组织有商务实践或科研研发经验的讲师以上的专业教师承担,学院承认教师工作量,作为考评的内容;

  2.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形式采取导师制,可由教师直接指导;采取课题(或学年作业)带动,团队协作,人手一题,导师指导,自学为主,合作交流,独立完成;

  3.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范围是本科整教学班,学生自由参加,师生双向选择;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

  一、专业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1

  (二)专业主干课

  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环境资源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3)专业实习。开设于第7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2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折算方式等按照《西南政法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执行。奖励学分视为创新创业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模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2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张耕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石经海周祖成宋渝玲

  9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掌握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创新能力,掌握社会调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术基本技能。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知识要求

  1基础知识:

  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掌握基础英语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法律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

  2.专业知识:

  掌握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了解各类组织行政管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知识。

  (二)能力要求

  1.基础能力: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强的求职就业与自主创业能力。

  2.专业能力:

  具有运用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激励沟通、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社会调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操作技术等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

  (三)素质要求

  1.基本素质: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修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2.专业素质:

  具有现代公共精神;掌握管理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具有诚实守信、敬岗爱业的品质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学制、学位授予要求

  本方案按四年的标准学制编制。

  符合《湖南警察学院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办法》规定的条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政治学。

  专业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公共经济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4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纲领。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广东省教育厅《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广东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东莞理工学院创新发展战略规划(2013-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东莞理工学院共同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协议》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校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加快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按照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现就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的原则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强调应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性,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针对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经济社会需求,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使培养方案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突出以学生为本

  人才培养要体现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的相应设计。培养方案要注重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着力推进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使学生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三)突出特色建设方向

  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教学积淀,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建设实际情况,整合优质资源,选择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突破,彰显专业特色。各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开设与本专业特色发展吻合,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个性化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修课程。

  (四)突出课程体系一体化

  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课程。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依据,明确各门课程对于实现培养目标的贡献及程度,进行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坚决克服因人设置课程。要进一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融合,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关系,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1、各专业要制定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在基于对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学校定位,论证本专业的使命、愿景、目标及实施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要加大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广泛吸纳行业专家以及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论证。每个专业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行业专家应不少于5人。

  3、理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也应尽量引入相关专业认证标准或行业标准。

  4、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表述要具体、清晰、精炼。

  (二)课程体系设计要求

  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1、理论教学

  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必修课程,增大选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含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占课内总学时比例不能低于20%。

  (1)思想政治课程

  思想政治课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大学生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分学时依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全校学生统一开设。

  (2)通识类课程

  通识课程由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通识课程的教学计划由教务处会同相关教学单位统一制订。通识课程的设置与选择应以利于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优质人文素养和丰富知识面为标准。

  (3)专业类课程

  ①学科基础课程

  院系内同一个一级学科下不同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应基本统一。各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可按需要设置足够的课时,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②专业必修课程

  面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课程,作为专业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专业必修课程须重视各课程之间的前后逻辑联系,明确对专业能力素质的达成度。

  ③专业方向课程

  建议各专业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2-3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供学生选择修习。每个方向开设的课程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瞄准就业方向,体现我校及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已经作为专业单独设置的名称不得作为专业方向名称。)同一专业的.不同方向课程学分数应相同。

  ④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开发学生专业兴趣,拓展专业能力范围为导向,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选修课程,规定的专业选修学分与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比例不小于1:1.5。

  (4)专业核心课程

  是在人才培养中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除专业必修课程之外,其中还可以包括一部分学科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的需要和学生成果导向的需要进行确定。基本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在培养方案中规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总学分一般在40-45学分左右。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完整体现能力培养要求,层次清晰,确保实效。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30%,非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20%。应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按照课程实验、专项设计、综合实训等模块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各专业在第4至第7学期中的每个学期至少设置一门面向实际问题,以综合实践训练为目的的项目性课程,开展项目引导式教学。

  3、推进主辅修制

  各院系应积极开设辅修专业,供不同专业学生跨专业选修,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制定相应的辅修专业计划。参与辅修的学生比例将成为院系教学状态和专业的评价指标。

  4、创新创业课程与学分

  加大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力度,各专业课内总学分中必须包含不少于4个创新创业学分,可在统一提供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中选择适合的课程,也可由各学院自行开设与专业相关度高的创新创业课程。属于创新创业课程的请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的备注中标注“#”。

  5、其他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意见,是在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基础上提供的大体框架,各专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化和细则化的修订,如有专业实际与指导意见不能一致的地方,需在修订报告中作出有依据的说明。

  对于需要其他二级教学单位承担的专业课程,应与相关单位进行充分沟通,研究决定教学内容及学时、学分安排。经双方商定的课程,开课单位应保证课程的按时开出。同时加强课程在内容和开课时间上的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一旦确定后尽量不再调整,否则将影响院系教学状态评价。

  三、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一)培养方案组成

  2017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包括:

  1、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特色,并与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体现对应关系。)

  2、毕业要求

  3、培养计划:(1)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2)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3)理论教学内容与体系(4)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4、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1)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2)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3)教学进程表(4)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表(5)创新能力及素质拓展计划

  5、课外学分规定

  6、毕业规定

  7、学制与学位

  8、专业核心课程

  9、主要指标

  10、人才培养方案校核表

  (二)学时与学分要求

  1、学分计算

  计算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理论教学课程每18学时为1学分;不够18学时但达9学时以上计0.5学分,不足9学时的不计学分;

  一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1学分,不够半周的不计学分。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环节每2周计1学分。

  2、周学时安排

  第1-6学期必修课周学时控制在22学时以内;第7学期周学时控制在12学时以内。

  理论教学周为18周,一般每学期的理论教学连续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尽量在学期末和寒暑假等时间灵活安排。

  3、总学分要求

  学生毕业应修的总学分,四年制专业原则上为140-150学分(不含课外学分15学分);五年制专业(建筑学专业)原则上不超过200学分(不含课外学分15学分)。毕业前所修全校公选课学分不低于8个学分。

  (三)其它说明

  1、每个专业制订一个方案,不须分方向制订,有专业方向的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方向课程并作简要介绍。

  2、各学院要对各专业的课程予以规范和统一。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名称要尽量规范一致。

  3、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于2017年9月结束,10月底前完成院系审定和学校审定工作。

  4、各专业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文字、符号、时间编写的规范。如遇到与原则意见相冲突的问题,与教务处协调解决。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5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目标与原则

  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工商企业及服务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产品推销、市场调研、客户服务工作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学生应在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必备的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产品与价格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重视对学生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顶岗实习、专业公司实践、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构成。

  1、学生顶岗实习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学期安排可实行四学期制,第1、2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第3、4学期以工学结合及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接近5:5,进行顶岗实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分为毕业实习和第三、四学期的实习两部分。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学生能够出推销员、营业员、市场调研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教师也可以据此引入推销员、营业员、客户服务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进行应用性、综合性(整合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

  2、专业公司实践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所有专业搭建平台,倡导“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设个会所,创一个品牌”。管理工程系目前有东亚旅行社和齐工商贸有限公司两个专业实习,这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专业教师与专业公司负责人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市场调研活动、参加企业技术活动等,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课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专业公司的`实践及参与情况应体现一定的学时与学分。

  3、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

  软件模拟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训练学生作为营销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营销综合管理能力。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软件的应用。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三)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开设创新教育系列选修课、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美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先修课与后续课、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此,市场营销专业即将安排跨专业选修、跨系别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

  三、对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保持“三个一致”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一致,与学院培养目标一致,与行业标准相一致。

  (二)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道路

  校企双方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项目策划,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四、小结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6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统计专业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口径窄、单一化、理论型、知识陈旧等不足,从而导致培养的统计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1年3月22日将作为二级学科统计学提升为“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1]。新的专业目录分类将分散在各个学科下面的统计学集中起来,将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而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卫生统计、金融统计、应用统计等作为二级学科进行建设[2]。此改革之后,各高校纷纷开设和发展统计专业,许多地方性二本院校也卷入了这股浪潮之中。

  据我们对近两年的应用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统计专业的应用主要面向中大型城市的中大型企业,当地区域和地方企业对统计专业人才需求甚少,或者说当地区域和地方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运用仅仅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也就说统计人员在当地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的作用未发挥出来,然而中大型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又达不到,继而形成了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旦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必将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发展[3]。

  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既突出应用又着眼点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继而实现地方院校和中心城市重点高校的错位发展,保证人才的出口和入口,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统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地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一)口径窄。

  主要指培养的学生就业口径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但近几年,随着统计的发展,统计学的应用已不再单一地面向机关事业单位,来自企业的统计专业人才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一些新型行业部门给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尤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地被需求和重视。我们急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单一化。

  指课程设置单一和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设置单一主要指专业拓展课程方向单一。统计是一门工具,服务于各行各业,统计的应用必定要求了解一定领域的知识背景。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不管什么课程统一闭卷考核,导致学生考前一个个死记硬背,把统计学当成纯文科来学。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考前压力,而且根本实现不了课程教学目标。

  (三)理论型。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现有的'统计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条件限制,人才培养依然是注重理论,忽略实践。一来,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地方高校师资队伍本就比不上中心城市的高校,教师多缺乏实践技能,又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教师的进一步进修和提高受到限制。二来,地方高校的经费紧张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条件的匮乏。基于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四)知识陈旧。

  近几年随着统计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和数据科学的到来,市场对统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地方高校统计专业教师结构老化,学习和进修受到一定限制,统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大多未能赶上市场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

  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走上正轨、稳步向前;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正确指导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学生的就业才有保障。

  社会需求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继而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为指导方针培养统计学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务必符合市场的需要,既要在某一方面具有宽厚的应用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技术,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保证学生的就业。

  (二)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

  统计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应用服务于各行各业。我们的课程设置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作为首要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最终导向。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统计学专业人才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统计专业的职业方向划分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即专业拓展课的设置应该多元化。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拓展课程:金融统计方向、社会统计方向、商务统计方向、管理统计方向等。金融统计方向可设置会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货币银行学、保险理论与务实等课程,社会统计方向可设置统计案例分析、描述性统计等课程。

  (三)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4]。

  应用统计学作为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务必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务必向实践教学倾斜,深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专业实践协同、课程实践教学与课外团学活动联动。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实践项目,确立实践课程,建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推进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精减验证性实践,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实践。最终形成“四年满打算,四年不间断”梯度式逐渐提升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践到提升实践再到关联课程综合实践,从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到社会调查再到校企合作的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另外,我们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周开展各种学科竞赛、专业资格培训、创新创业训练、职场招聘模拟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和就业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在引进人才方面本就具有一定劣势,因此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在待遇和福利上应该给予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对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进修机会,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读硕、读博、学着访问;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既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校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接轨,又能帮助教师形成科研项目,实现生产、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引进企业中的优秀统计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或是请他们做讲座。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主动更新知识和观念,由理论型教师向实践型教师转化,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7

  一、我国高等院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一)学术界对法务会计的学科属性争议较大

  法务会计作为为法律服务的会计,融会计学、审计学、法学、证据学、侦查学、鉴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于一身,属于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属性在法律界和会计界存在很大争议。在我国,法学界较早介入法务会计研究,并已举办了两届法务会计专题研究会。他们认为,司法会计包含法务会计,司法会计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司法会计活动是一种诉讼活动;会计界吸收国外观点认为,法务会计包含司法会计,司法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李若山、盖地等),司法会计活动实质是会计在司法活动中的应用。激烈的门户之争成为制约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瓶颈。

  (二)法务会计专业未被官方认可,教育模式散乱,开设院校少

  根据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高等院校各层次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由国家教育部认可,并列入专业目录,法务会计属新生事物,未被正式列入国民教育专业目录,尚处于高校自由开展时期。近来,笔者通过文献搜索、上网搜集等方法得出如下结论:目前我国已有一批致力于法务会计教学的政法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在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开展了法务会计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仍属空白,开设方式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在法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开设法务会计课程。如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均将司法会计课程设为本科生教育的必修课。

  2.在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设立“法务(司法)会计专业或方向”。如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贸学院在会计学专业中增设司法会计专业方向,云南财大将其改为法务会计方向;渤海大学开始在财务管理专业下设法务会计方向;9月,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试办了首届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

  3.在法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开设“司法(法务)会计方向”教育。如西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渤海大学等。

  4.在法学专业开设法务会计专业硕士学历教育。如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从起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5.在法学专业或会计学专业开设法务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渤海大学等。

  6.在会计专业硕士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教育。复旦大学在招收的首批mpacc(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员中,在全国高校首次开设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也在mpacc中相继开设了法务会计专业。

  7.开展法务会计职业培训。如中国政法大学已开展面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各类商务调查事务所从业人员、在校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与研究生的法务会计培训。

  (三)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尚未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法务会计学科知识体系

  由于学科属性未定、专业非正规化,导致法务会计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的不统一。笔者通过上网搜查,得到了部分院校法务会计方向教学计划信息,表1列示了较具有代表性的云南财经大学、渤海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务会计课程设置情况。

  仔细阅读表中资料可以发现,虽然上述三所院校法务会计所属专业有别,课程名称各异,但开设的法务会计课程仍呈现如下共同点:1.涉及学科领域广,几乎涉及到了会计学、审计学、法学三大领域,并主要以会计学课程和法学课程为主,可以体现出法务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应具有的特点。2.课程门数繁多,学生很难通过本科段或短期培训予以领会和掌握,应用水平值得怀疑。3.法务会计课程几乎是会计学和法学课程的叠加,是一个集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学课程的大集合,没有实现交叉学科知识间的整合,更没有实现交叉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到头来,可能会导致既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会计师,也没有培养出合格的律师,更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法务会计师的结果。这也正是法务会计学科属性未定、专业设置不规范等因素的突出表现。

  (四)合格的专业教师匮乏

  合格的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目前,在开设法务会计课程或专业教育的院校中,承担法务会计教学任务的教师或是会计专业教师,或是法学专业教师,既精通会计学、审计学理论,又精通证据学和法学理论与实务的跨学科复合型教师基本没有。

  二、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应当明确的事项

  (一)明确界定法务会计的本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达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我国学者对法务会计的界定呈多元化态势,有运用型学科、会计行为、会计职业、交叉学科等多种观点,总体上呈“层林”状态。笔者认为:法务会计应是接受委托的法务会计师,为帮助委托人解决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法律事件,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以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证据学理论为基础,以会计方法、审计方法和司法鉴定方法为手段,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涉事会计资料进行调查、取证、论证,并发表专家性意见或提供诉讼支持的一种法律性会计专业技术服务活动,旨在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执法公正、公平提供专业证据,发表专家证词和证言,或进行法庭辩论。

  (二)理性认识法务会计的学科属性

  法务会计工作可以被看作是将会计语言记录的会计事实翻译成法律语言表述的案件事实,既能够提供诉讼支持服务,也能够提供会计调查服务,或是专家咨询服务,其服务具有法律服务性、法律事项性、调查取证性、价值量化性、报告排他性等特点,是一个会计技术和法律技术并重的服务项目,这正是人们将法务会计列入交叉学科的根本原因。鉴于此,将法务会计界定为双重属性的学科,分别在会计学科和法学学科下设法务会计专业,将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理清法务会计与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的关系

  法务会计应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法律事件而产生,本质属于具有法律性质的会计专业技术服务活动,法务会计信息表现为表达专家意见和鉴定结论的书面报告,无疑使得其工作性质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律师的调查、取证与法庭辩护联系在一起,但是,法务会计并不是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完全融合。因为从大量的会计信息中查找会计法律事实,不具备律师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是不能胜任的,而证实舞弊、虚假陈述等过错行为是否存在,确认过错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计量损失额,又是不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律师难以完成的。因此,可以理解为:法务会计师是具有律师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或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律师。

  (四)科学定位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是行为的导向,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是成功的关键。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型的复合型边缘学科,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美国会计学家贝洛各尼曾这样描述法务会计人,他说一名称职的法务会计人的构成应是1/3的商人、1/3的调查人员和1/3的会计人员。这种描述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借鉴国外经验,综合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应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实战领域输送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应重点培养研究型复合人才,为教学、科研领域输送人才。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尽快批办法务会计专业,大力推广法务会计学历教育

  在明确了法务会计学科属性的基础上,为推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教育部应当尽快批准设立法务会计专业。具体方案设计如下:

  1.本科学历教育阶段,分别在会计学和法学两大学科下设置独立的法务会计专业,涉及全日制本科和双学位、继续教育和自学考试三种形式。

  2.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阶段,分别在会计学和法学两大学科下增设法务会计专业,涉及全日制和同等学历教育两种形式,招收对象必须是会计学专业、审计学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本科生,高校会计、审计和法律专业教师,以及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计师和律师。

  3.开创法务会计本硕连读制。具体方案为:吸收大学本科二年级成绩优秀,并对法务会计感兴趣的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学专业学生,实行六年制的法务会计专业本硕连读制度。

  4.积极鼓励在法务会计硕士教育有成功经验的院校,开展法务会计专业博士教育,填补我国法务会计专业博士教育的空白。

  (二)构建科学的法务会计学科知识体系

  在设计法务会计课程体系时,应当避免会计课程和法学课程的简单叠加,坚持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为先导,会、法知识融合课程为主流,按照学历教育层次层层递进的原则进行,可以将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两大课程组群,具体设计方案见表2。

  (三)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法务会计双向职业培训

  职业培养是专业人才速成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职业法务会计师还是凤毛麟角,接受法务会计委托的人群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和律师,他们往往因为知识和技能的单一性而深感力不从心,迫切需要充电,他们的实战经验和感受会对高等学历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应当鼓励已有一定法务会计教学经验的院校积极开展面向注册会计师、律师以及在校大学生和硕士研究会的法务会计职业双向培训。即采取高校专业教师和参与培训的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同时授课的培训方式,一方面通过高校专业教师授课,丰富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对亲身经历的典型案例的介绍和解剖,使专业教师及在校学生感受实战现场和获取临战经验,这是法务会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通道,更是培养高水平法务会计教师和法务会计师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政法大学开展的法务会计职业培训已形成一定规模,其经验很值得推广。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8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积极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化。

  3、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9

  从管理的职能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经营和决策的能力,良好的决策又取决于管理者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另外,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于下级员工、上级领导、供应商、投资商等人打交道,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也就是沟通和协调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是协调的基本功夫,因此,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口同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要掌握熟练的与人交流的交际技巧。

  随着管理者层次的提升,管理的艺术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应对复杂演变的市场环境的识别与反应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形态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机会的把握能力和危机的防范能力,因此管理者要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要有洞察能力,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政策、技术和方法等,要有变革和创新精神,另外,当企业面临危机时要有处变不惊、化危机为契机的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包括如何有效的决策,如何计划,如何进行技术操作,还包括如何处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是个考验,也是这些应届毕业生在企业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因此,在校园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操作的能力。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公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和实践课构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偏高,实践课所占比例很少,且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照搬公立学校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应用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完善理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通才型,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设置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之外,要灵活的加大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投入力度。专业选修课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增强学生择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公共选修课亦可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要加强外语、计算机操作、社会心理学、体育等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实施个性化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工作岗位是针对企业管理部门的设置。所以应当在强调学生综合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个体在某个专项职能管理上的优势。这要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实行“个体兴趣模块”的方式。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目前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考虑设置“项目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经营分析”“、投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企业对这类专项人才需求较大,而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较少;另外,要在大学的大三以后每学期分别开设两至三门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成立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指导,采取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理论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倒“T”型的知识结构。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除了必要的理论教学外,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环节可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拓展训练、以及通过各种证书的考核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使其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并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判断、总结最终得出结论,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很多高校积极探索的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整个人才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方式,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提供毕业就可以上手的第一线培养实际操作人才。

  建设优质的教学团队。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学氛围不浓。因此应逐步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影响力,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首先对于专职教师而言,他们是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要组成成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因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培养其双师型素质。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0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XX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内教高函﹝20XX﹞8号)精神和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关于20XX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时间安排的通知》(内高职评估[20XX]1号)工作部署,20XX年12月3日至5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将组织评估专家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实地评估。为做好迎评促建工作,根据20XX年5月28日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次评估是对我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评估,将有利于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好本次迎评工作,请各部门高度重视本次评估工作,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和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总体规划(试行)》和《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内教高字〔20XX〕5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准确理解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意义,掌握实质内涵。

  二、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学院成立了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和迎评促建办公室及6个工作组,全面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实施学院迎评促建各项工作。

  (一)学院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董广斌、张美清

  副组长:xx

  郝俊(常务)

  成员:闫永官、单飞、张、靖、李文博、王学民、李忠、王毅、徐利明、任文柱、刘文广、刘建林、焦淑娟、项海涛、云文涛、袁广、王金旺、刘敏丽、张茂林、李颖、王利平、盛非、郑云宏、韩秉科、敖道、旭日、陈金霞、李青禄、王力森、陈海迟

  (二)迎评促建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建办”)

  主任:郝俊(兼)

  副主任:闫永官、李文博(常务)

  成员:马文娟、马占丽、刘海霞

  主要职责:

  1、负责全院迎评工作的具体实施。

  2、负责评估材料的.撰写、收集、整理工作(包括电子文档)。

  3、负责评建办纸质材料的印刷、组卷和归档工作,保证评估专家的查阅。

  4、负责评估相关材料在学院评建专题网上公示工作。

  (三)6个工作组

  1、专业建设组

  责任领导:郝俊

  组长:李文博

  成员:袁广、王金旺、刘敏丽、张茂林、李颖、王利平

  主要职责:

  (1)负责督促检查各系所开展的专业剖析比赛并组织安排学院专业剖析大赛活动。

  (2)确定评估期间重点剖析专业,并负责向专家提供所剖析专业的相关材料。

  (3)负责与专家组沟通协商,组织安排专业剖析的相关事宜。

  2、课程建设组

  责任领导:郝俊

  组长:马占丽

  成员:袁广、王金旺、刘敏丽、张茂林、李颖、王利平、盛非、郑云宏、敖道

  主要职责:

  (1)负责督促检查各系所开展的说课比赛并组织安排学院说课大赛活动。

  (2)确定评估期间重点说课的类别和课程名称,并负责向专家提供说课的相关材料。

  (3)负责与专家组沟通协商,组织安排专业说课的相关事宜。

  3、学生素质教育组

  责任领导:xx

  组长:徐利明

  成员:周俊、项海涛

  主要职责:

  (1)对学生做好评估动员、宣传工作。

  (2)强化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及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意识。

  (3)组织学生开展创建文明公寓、文明宿舍、文明教室等活动。

  (4)负责学生早操、晚自习管理和评估期间学生校园行为规范管理,严格考勤、狠抓质量。

  4、实践条件建设组

  责任领导:郝和平

  组长:刘海霞

  成员:马占丽、袁广、王金旺、刘敏丽、张茂林、李颖、王利平、敖道

  主要职责:

  (1)负责督促检查校内实训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工作,并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出率。

  (2)负责检查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情况保证学生实习质量。

  (3)负责组织评估期间专家组校内外考察工作。

  5、宣传组

  责任领导:宝力达

  组长:张靖

  成员:王熔熔、项海涛

  主要职责:

  (1)设立学院评建专题网站,实时宣传报道评估相关活动,并负责评估期间的工作简报和迎评气氛营造工作。

  (2)负责评估期间各类活动的摄影、摄像、录音等工作。

  (3)负责宣传材料的设计、制作工作。

  6、后勤保障组

  责任领导:苏存珠

  组长:刘文广

  成员:金明祥、李冠文

  主要职责:

  (1)负责全院室内外卫生清理的组织实施和检查;

  (2)负责评估期间水、电、暖等保障工作。

  (3)保障学生食堂卫生安全,做好学生饭菜供应工作。

  (4)做好车队所有车辆的检修和维护工作,保证评估期间车辆的使用。

  三、工作安排

  (一)请各部门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评估文件,特别是指标体系的有关内容,按照评估指标要求进行全面的自查自评工作,整理相关原始材料,做好有关工作。

  (二)各系(部)组织所有专业进行专业剖析比赛活动,收集佐证材料,并撰写专业剖析报告。并于20XX年9月1日前选拔推荐2个专业(新、老各1个)参加学院组织的院级大赛。

  (三)各系(部)组织教师开展所设课程的说课比赛活动,收集课程相关佐证材料(包括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师教学工作手册、课后作业、考核方式等与课程有关材料),并撰写说课提纲。每个专业于20XX年9月1日前推荐2门课程(推荐时注意课程类别的分布)参加学院组织的院级说课大赛。

  (四)请各有关部门务必于9月30日前完成部门佐证材料的整理、印刷和装订工作,并将材料电子版(纸质版请扫描成图片后编辑为word文档)提交学院评建办。

  (五)学院评建办将对各部门迎评准备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未能按时完成工作或完成质量较差的部门将予以全院通报。

  (六)学院将于20XX年10月10日前组织专家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预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各部门进一步丰富完善各项评估工作。

  (七)20XX年11月3日前将所有材料完善定稿后,由评建办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最新的原始数据、《学院自评报告》、《关键评估要素分析报告》《地区社会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学院发展规划》等评估相关材料在学院评建专题网上对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将评估资料登录及下载方式报送评估委员会秘书处,保证专家审阅。

  (八)其它各项佐证材料需组卷归档,学院层面的材料由评建办收集整理保存,各部门材料由部门建档保存,保证评估期间随时调阅。

  四、实施要求

  (一)学院各部门要以本次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以评估工作带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要须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地评估宣传工作,把思想发动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积极性,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坚定信心,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实现各项预期目标。

  (三)要强化评估工作的责任意识。各部门要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细化和完善实施过程,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1

  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琼教高[20XX]130号)精神,以及《xx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总体规划》的统一安排,我院将于20XX年年底前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了切实做好迎评促建工作,推动学院又快又好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办学经验,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更新高等职业教育观念,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学院发展思路和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xx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推动学院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评估方针为指导,要让其核心要求“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在学院领导层及全体师生员工中形成共识并落到实处,保证评估工作健康发展;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的精神,切实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二、评建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迎评促建,使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真正得到充实,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真正得到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院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为在“十二五”期间将我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xx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一)通过迎评促建,进一步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的顶层设计,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x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努力培育和提炼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大幅度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二)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平台信息,全面、客观、深入查找分析我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整改建设。通过一年半的迎评建设,务必实现全部7项主要评估指标、16项以上的关键评估要素以及7项以上的核心评估要素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确保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三)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xx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构建为切入点,整合资源,加大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和推进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内涵建设进度。确保在接受正式评估之前,学院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达到或接近评估要求。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充实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队伍、教辅队伍和督学队伍,建立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通过评建,促进全院教风、学风、管理水平、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评建工作原则和保障机制

  1、要处理好建设与评估的关系。按照“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核心要求,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扎扎实实地促改进、促建设、促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求真务实,力建内涵。

  2、要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切实加强完善基本办学条件,更要重视学院教风、学风、管理水平、文化氛围等软件环境的改善,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xx人才培养模式。

  3、处理好重点建设与全面改进的关系。在自评建设中,既要突出重点,对“关键评估要素”特别是“核心评估要素”要大力建设,加强对重点考察项目的整改力度,也要着眼于整体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要处理好领导重视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学院领导班子对评建工作要精心组织,靠前指挥,推动评建方案落实到位;同时要广泛动员,组织全员参与,确保学院人人了解评估指标,人人参与评建工作,人人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容、要求和职责。

  5、建立“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时限明确,工作到位”的评估指标(任务)责任人制度。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要坚决服从学院评建领导小组的指挥,不折不扣地接受学院布置的任务,按时、按量、按要求完成预定的.建设项目,不拖学院评建工作后腿,不影响学院评建工作大局。

  6、建立院领导督办和评建工作例会制度。院领导分工督办项目小组及各系(部)、处(室)的评建工作;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评建办工作例会每两周召开一次,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也要建立评建工作例会制度。

  7、实行评建工作检查制度和评建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因自身原因导致工作延误或失误,将追究其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造成重大不良后果的单位或个人,将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对评建工作优秀单位和个人,学院将给予表彰奖励。

  8、在今明两年学院经费预算中编列内涵建设重点项目专项资金和评建工作专项经费。把当前制约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两大瓶颈作为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作为全面开展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成立学院“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加大领导力度,加强政策导向,落实资源保障。

  四、评建工作步骤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拟按以下五个阶段实施评建工作:

  (一)学习动员及前期准备工作阶段—20XX年3月至4月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xx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琼教高[20XX]130号)等重要评估文件,深刻领会教育部新一轮xx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精神实质和二十字评建方针,准确理解新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建立评建工作机构,分解下达评建任务。主要工作包括:

  1、学院成立评建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机构,各系(部)成立评建工作小组(3月下旬前完成)。

  2、3月20日,召开全院迎评促建动员大会。

  3、制定学院评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根据指标体系将评建任务分解到各项目工作小组和各系、部、处、室(3月下旬前完成征求意见稿)。

  4、建立学院评建信息网,设立评建工作宣传栏,编发评建简报(3月下旬前完成)。

  5、邀请省内外评估专家来我院做辅导报告,到兄弟院校学习考察(4月上中旬)。

  6、数据平台工作人员培训(4月上旬)。

  7、编发《xx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习手册》和评估学习资料参考目录(4月上旬前完成)。

  8、组织全院师生员工进行xx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文件和评估知识的学习讨论(3月下旬至4月中旬),4月下旬组织考试。

  (二)自查自评,全面整改建设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4月

  本阶段历时一年,是决定我院评建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其工作任务是在全面自查,摸清学院和本部门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全面进行整改建设,确保各项评建任务在本阶段基本完成,预定确保的评估指标达到合格或合格以上标准,并通过学院内部验收。

  1、各项目工作小组和各系(部)根据评建任务分解表,分别召开研讨会,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平台信息,联系实际,对各项指标项目及其对应的“说明”和“重点考察内容”进行自查自评,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本项目工作小组或本系(部)整改建设方案(时间跨度为20XX年5月至20XX年4月),并于20XX年5月25日(周五)前报送学院评建领导小组。

  2、各系(部)应制定本单位的评建任务分解表,将任务详细分解,责任落实到人。按照“边查边改边建”的工作思路,整理、充实、完善自20XX年3月以来的各级各类文件、课程教学基本资料、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妥善建档备查。学院评建办将于20XX年6月中旬停课前组织检查评比。

  3、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及其他重大项目规划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文件,是组织实施整改建设的重要依据,必须在20XX年6月上旬前制定并正式颁发,包括:

  (1)xx工商职业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2)xx工商职业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3)xx工商职业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4、教务管理部门根据评建要求和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重新组织修订《xx工商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xx工商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台xx工商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等重要教学管理文件,为20XX年度试行开展学院全员评教提供工作标准。上述工作应于20XX年11月底前完成。

  5、5月上旬前,学院确定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抓落实,抓质量。

  6、加快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步伐。5月上旬前学院出台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标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管理骨干、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的相关政策,制定每个学期的培训计划,安排挂职锻炼指标。

  各系于5月中旬前制定20XX—20XX学年度本系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并报送人事处和评建办;各系(部)、各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努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外聘兼职兼课教师工作力度,力争通过一年半的建设,使全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善: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5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任务的20%以上由企业行业的专家或业务、管理骨干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40%以上由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承担。

  7、各系整改建设方案应包括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鉴定的基本要求和程序,科学合理地制定各专业、各年级参加职业资格鉴定或职业标准达标要求的计划,将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与职业资质获取紧密衔接;努力扩充产学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力争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共同开发课程、教材方面取得实效。

  8、加大对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力度,按照评估要求的“就业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加快特色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配套的校内实验、实训软硬件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9、20XX年10月前,完成20XX年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填写、审核和报送;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负责人必须熟悉和分析更新后的平台数据,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整改建设工作。

  10、20XX年12月下旬,进行全院整改建设工作中期检查评比,结合20XX年年度工作考核,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三)总结验收,重点整改、完善深化阶段—20XX年5至8月

  20XX年5月上旬,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向评建办报送“整改建设阶段工作情况总结报告”(项目小组还须提交项目自评报告初稿),学院组织检查验收,分析评估前阶段工作进展及确保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提出进一步整改的意见。评建办根据专家组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要求,并下达《整改任务书》。

  20XX年5月中旬,各项目小组和各系(部)处、室向评建办报送“重点整改,完善深化阶段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20XX年6月,评建办组织编写学院自评报告和分项目自评报告,6月底完成初稿呈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审改。

  20XX年8月前,学院自评报告、分项自评报告、学院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定稿付印;自评报告、支撑材料完成最后的补充完善及归档建档工作。

  20XX年8月,在接受正式评估前3个月,接受省教育厅对我院进行的评估基本条件检查。

  20XX年8月下旬,评建办组织检查相关责任单位准备“专家现场考察”、“特色专业剖析”、“精品课程建设汇报”、“说(听)课”、“深度访谈”、“教师(学生)座谈会”等准备工作情况,8月底前全面完成自评建设工作。

  (四)预评估及巩固、提高阶段—20XX年9月

  组织好专家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预评估,并根据专家组模拟评估的意见和建议,组织讨论研究并进行最后整改,以巩固提高前面两个阶段自评建设的成果,同时对薄弱项目和前段遗留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倾注全力攻坚克难,务求突破。

  高质量地完成20XX年度数据平台信息填报工作。

  按评建规程要求,在专家组进校前30天将自评报告、数据采集平台最新信息及相关材料及时提交省教育厅和评估专家,并通过校园网向社会公布。

  (五)接受专家组进校评估阶段—20XX年10月至11月

  全院动员,全力投入,高质量地完成11月专家对我院进行现场考察评估的各项工作准备。

  迎接专家组进驻我院进行正式评估。

  评估后整改阶段—20XX年上半年或全年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评估文件的要求,xx院校在接受正式评估后,不论评估结论是“通过”还是“暂缓通过”,都必须继续实施半年至一年的整改。

  学院将根据专家组评估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不足,确认差距,拟订整改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实施整改建设,以巩固评建成效,弥补工作弱项;继续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焊接人才培养方案03-04

学生会人才培养方案02-27

怎样写人才培养方案03-01

人才培养的方案(通用10篇)04-14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通用12篇)05-24

人才培养评估接待方案(精选10篇)03-20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04-03

物业公司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02-28

乡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通用10篇)03-03

领军人才培养方案(通用10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