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时间:2022-11-18 18:30:05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一、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创新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国有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企业的任何经营环境都有赖于管理创造的带动而优化,只有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其他方面就才能取得进展。这样,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2、管理创新还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形象。在我国,国有企业一向以戴着“国有”的帽子而自高自傲,给市场的感觉十分不友好,当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后,整个国有企业都会把自身真正置于整个市场中,这是有赖于管理创新的。当国有企业自高自傲的态度消失后,更会注重自身建设与发展,自然会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国有企业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3、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国有企业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度——企业管理的基石。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自身发展,且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

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分配和激励制度方面阐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背景和目标

(一)、推动国有企业文化促进和转型的三大背景因素

无论是与共和国共成长的“老国企”,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立的“新国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转型。之所以出现文化转型,主要源于三种浪潮的推动。

1、 国际化浪潮。纵观现如今中国企业的战略规划,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国际化是其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重要战略之一。所谓国际化,从本质上讲,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即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参与到国际化之中,必将对国有企业原有的企业管理主体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也就是跨文化融合问题。这就需要国有企业一方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并包容国外的文化习惯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主体文化进行适当的提升甚至调整,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2、 自主创新浪潮。在自主创新浪潮中,中国企业包括很多国有企业已然把创新上升到了战略层面,创新战略的提出,对国有企业原有的主体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实行创新战略就必须对原有的主体文化导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进一步优化控制导向的前提下,强化创新导向。

3、 多元投资浪潮。关于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问题,曾在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无论最后争论的结果如何,但在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相当大程度上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都选择了迅速扩张的道路,无论国有企业选择如何扩张,都将对原有的国有企业主体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不同行业文化的影响,也可能来自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随着多元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企业主体文化与新业务领域的文化必将产生冲突。

(二)、国企的企业文化逐步实践转型的要素和目标

1、 国有企业外向文化内生化,内生文化凝练化。国有企业若要真正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进一步树立和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企业特征,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其次,深刻分析企业现有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明确现有文化与需求文化存在的差异所在。文化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落地问题,只有企业需要的文化真正被广大员工做认同、接受,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接下来国有企业需要做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打破内部现有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外向文化内生化”,将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真正引入到企业当中去。

再进一步将“内生文化凝练化”,找到发展内部文化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落地。

2、 新主人翁精神的塑造。以前,我们讲主人翁精神,主要涵盖敬业拼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文化要素,强调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主人翁精神日益脱离了现代职工群体,成为了“大空话”、“大忽悠”。因此,我们需要赋予主人翁精神以新的含义,把这一光荣的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下去,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融入“人本”思想。以“人本”为核心的新主人翁精神,在本质上要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发展,一方面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在核心上,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尤其是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同时,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把新主人翁精神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 从“跟随者”向“领跑者”文化的转型。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已经逐渐在全球市场上奠定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这种行业地位的变化,对国企的企业文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也需要同步发展和提升。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必须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转型和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国有企业在接下来国际化道路上继续乘风破浪,屹立世界。

三、创新管理理念-----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企业过程中,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实行人性化动态管理工作,其实也是劳动关系双方妥善处理相互利益关系,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新要求,建立和健全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维护、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实行人性化动态管理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没有确立在企业管理中。在企业管理中,有的管理者过多地依赖于行政管理手段管-理-员工,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那么规章制度也不会得到自觉执行。同样,过于依赖物质激励进

行管理,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 忽视个体利益。一些企业在推行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时,往往把“人”看作是“群体”,关心人、重视人被笼统地理解为关心、重视作为整体的“员工”的利益。但是,员工们在追求利益时大多是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的人性化管理应该尊重个体、信任个体,使个体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追求自己的价值。

3、 将人性化管理视同宽松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从企业和个体的立场共同考虑,在满足企业大局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每一个体的理想,化群体管理为个体管理,让员工在做完自己工作的同时,开发其更大的潜能。然而,有的企业却将人性化管理视同宽松管理,一味追求个体的活动空间,对个体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制度约束。

(二)、现代企业如何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确立符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的实施有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确立符合人性化本质的管理理念:把人始终放在第一位,员工是最大的财富,使得员工的生命价值与企业的生存价值融为一体。在树立管理理念时,我们要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重视人性的特征。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其核心内涵就是以“爱人”为中心的人性思想。同时西方围绕人性所提出的许多管理主张和管理措施也是有科学价值的。

2、 建立现代企业激励制度。人性化的目的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因而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意义重大。首先,要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家劳动既是智力劳动又是风险劳动,因而其合法报酬和职位消费权利就比一般职工高得多。可以实行年薪制或利润分成制,并注重对企业家的精神激励。其次,要建立职工激励机制。建立职工激励机制应以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给职工以精神上的激励。

3、 以情服人提高管理效率。人性化管理风格的实质就在于“把人当人看”,从而使得员工怀着满意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去,进而直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管理者应深入到员工中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了

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困难。通过各级员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工作环境,从而将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员工绩效是指员工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总和。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某一时期内,组织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绩效及盈利状况。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绩效管理的过程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分为五步: 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以及绩效改进和导入。

《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从目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来看,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管理体系还需要深入与不断探索。当前多数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实行中存在一些困难,使得企业考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还导致人才流失。目前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与业务部门无关。在企业内部的许多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会认为绩效管理会在正常工作之外带来很多负担,并且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十分排斥绩效管理。

2、 绩效考核指标抓不住重点,不能体现企业对业绩的关注和对员工行为的指导。由于多数国有企业近年来兴起绩效考核管理热,在初始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容易造成“又大又全”的倾向,而结果是让员工和管理者无所适从,什么都要考核,但又突出不了重点,不能在关键领域内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

3、 重考核,忽视绩效计划制定环节的工作。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很多管理者对绩效考核工作比较重视,但对绩效计划制定环节重视不够,这是初次尝试绩效管理的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

4、 轻视和忽略绩效辅导沟通的作用,忽视员工的参与。绩效管理强调管理者和员工的互动,强调管理者和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管理者和员工会为绩效计划的实现而共同努力。现有多数国有企业实施过程中,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对于员工的参与和互动还未给予足够重视,甚至有的企业因为员工参与程度极低而遭到员工心理上的强烈排斥和抵制。

5、 过于追求量化指标,否认主观因素在绩效考核中的积极作用。定量指标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保证绩效考核结果公正客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定量考核指标并不意味着考核结果必然是公正公平,考核结果公正公平不一定需要全部是定量指标。

6、 绩效管理成为奖金分配的手段,而脱离了提高企业和员工整体绩效的初衷。很多企业将绩效考核作为发奖金的前期工作,这样一来,员工就很容易抵触绩效管理的开展,而绩效考核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牵引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国有企业绩效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1、推行好绩效考核的关键要领导重视。因为绩效考核就是一把手工程,领导的绩效导向是什么,最后企业的绩效和文化就会根据这个绩效导向而变,因此说领导对考核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绩效管理是否能够推动,能否最终走向成功。

2、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不增加管理成本的同时,尽可能的加强量化考核。量化考核实现的关键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与ERP、CRM 等系统的结合,强化绩效管理的量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则帮我们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

3、企业在制定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时,要跟企业的战略相结合,要能够指向战略,并能够驱动这个战略的达成。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必须科学,是指绩效指标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明确具体,不能模棱两可;指标应该可以测量,同时尽可能量化; 设置的指标员工应该可以达到,指标的设置应该与员工的职责相匹配,不能设置过高或过低。

4、建立公示制度。公示制度是让员工了解考核结果的最有效手段,员工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到考核结果,才可能正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参与到考核过

程当中。员工的积极参与是绩效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实施的重要保障。

5、建立绩效考核申诉制度。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一些不公正、非客观的考核结果,或者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有不同意见和看法。企业应有畅通的渠道,让员工申诉,这样企业既能掌握员工思想,对确有偏差的考核进行补救,又能及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彻底解决员工的不满与问题。

五、结语

总之,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全球化市场竞争趋势日趋明显,国有企业面对经营环境的剧变,必须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管理创新是国有企业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国内很多企业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海尔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之后,兼收并蓄,创造性地以OEC管理为基础,创新了企业管理模式。当然,管理创新不是整齐划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摸索发展的。

加快国有企业制度创新2017-03-15 06:05 | #2楼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和调整时期。温-家-宝今年两次深入东北,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温-家-宝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业基地。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和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曾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深入探索“东北现象”的成因及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对策,不仅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而且对实现全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北的国有企业比重大,结构不合理,所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主要是国有企业问题。并且国有企业在原有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要打开新局面,走出新路子,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一、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一)制度和制度创新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狭义的制度仅指制度安排,即约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自从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提出“创新”(Innovation)概念以来,“创新”一词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际管理部门出现的频度越来越高。“创新”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东西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者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第二,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第三,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第四,获得原材 1 1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第五,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2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反映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反映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反映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规则的变化。作为市场经济基本组织形式的企业,如果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权、责、利不匹配、分配制度不合理或者组织治理结构不明确、管理混乱,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必须站在制度创新的高度,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诺斯认为,制度创新是由于在现在制度下出现了潜在获利机会,这些潜在利益是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发展或人们对现有制度下的成本和收益之比的看法有了改变等因素引起的3。制度创新是由制度非均衡引起的,又是制度均衡的实现,即是从制度非均衡向制度均衡的转变和飞跃。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它是由原有旧体制的弊端和矛盾引起,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实现过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创新。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机制保证,为企业带来活力。

(二)制度创新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采取了多种形式,并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收到的成效还是不理想,关键是改革中对原有制度的触动比较少。所以要深入改革,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因为制度创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创新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在一般条件下,企业的制度创新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新技术的不断运用,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因为企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企业的决策水平与决策效率;而决策水平的高低与决策效率的快慢,不仅造成成本的大小,更主要的是直接影响企业能否及时有效地运用前沿技术。

第二,制度创新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制度创新是为了使国有企业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转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建立起与市场机制相适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机制。它能够为管理提供动力机制,用现代的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作用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从而保证国有企业新的经营机制建立在管理科学的水平上。

第三,制度创新可以降低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我国以前的改革主要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它的时间长、阵痛小、风险低。国有企业承担了较大的改革成本,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可以有力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市场中的风险,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率,这样就降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提高改革的效率。

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回顾

自50年代,虽然人们不断要求改变现行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如“放权让利”,但由于国有企业多次制度创新的收益都明显大于和持续大于现行制度的收益,如“集中与分散”,“放权与让利”的调整。因此,国有企业的制度实际有效供给不足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创新。这个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的调整只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因此保持了国有企业的制度均衡。8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明显大于和持续大于现行制度收益,如“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和“现代公司制”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其创新收益明显大于创新成本。但是这些创新还存在许多的弊端。其主要原因有:①企业下放,改变了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并没有触及企业制度这个国有企业缺乏效率的根源;②扩大企业自主权,无论是开始的物质刺激,还是后来的利润留成制度,都存在刺激效果递减的问题;③企业承包制的实质是把企业产权,即大部分剩余控制权和一部分剩余索取权转让给企业承包人,于是出现了企业资产的“一物二主”的问题,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亏损不断增加。

对国有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效果不尽人意。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对国有经济的局部调整,不能根本解决其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国有企业制度的创新。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有利于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形成多个所有者持股的产权结构;有利于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形成权责明确、权利和责任相对称的关系体系;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又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保障所有市场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以上这些就是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历程,对于东北的国有企业改革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三、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原有制度的缺陷

第一,传统体制下,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在分配制度上长期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的严重问题。这种收入分配不公,一方面明显地表现为普遍存在的奖懒罚勤、鞭好快牛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即职工工资拉不开差距,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按劳分配原则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另一方面,经营管理才能、技术才能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承认。在个人收入中也得不到相应的体现。特别是企业科技人员报酬偏低,其技术发明等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奖励与补偿。这种明显不公的分配制度不仅严重地抑制了国企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也严重地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第二,产权关系模糊的现象较为严重。产权关系模糊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只是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模糊的问题尤为严重。这一方面表现在国有财产多头管理与无人负责的局面,另一方面表现在由于创建与发展的历史较长,国有企业中既有国家投资形成的原始资产,又有银行贷款形成的新增资产,也有几代职工的劳动积累,从而形成了复杂、含混的产权关系。在企业中,产权关系模糊既突出地表现为企业的“ 婆婆” 多——许多不同的行政机构与部门都插手于企业,对企业发号施令,甚至从企业经营效益中谋利,也明显地表现为企业中“所有者缺位”, 对企业资产及其保值增值无人关心,财产的驱动力与约束力软化。

第三,在“政资不分”的基础上形成并长期盛行政企不分的企业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在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中, 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十分浓厚。各级行政机构与部门都把自己作为企业的“上级”, 企业领导干部同各级党政部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他们的任命与职权等都由上级各有关部门掌握。企业的重要决策要么直接由“上级 ”决定,要么为“上级” 意图与偏好所左右。干部任命中一直存在着裙带关系, 职工子承父业的“接-班制”也沿续多年。这样,在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中不仅政企不分的领导体制与管理制度根深蒂固,而且日益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和家族化现象。这就使得企业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企业领导体制与管理制度的改革愈加困难。

第四,在资本结构方面比较单一。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由各级政府或某一部门投资兴建而成,自有资本来自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所需资金除一部分通过自身积累和主管单位继续投入外,其余部分基本通过向国有银行贷款取得,也就是说,借入资本也来自国家。尽管两种资本的控制主体有所不同,但终极所有者却是相同的,都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全体人民。这种单一的资本结构下必然难以形成激励约束对等的治理机制,当然也不能使企业摆脱行政干预的厄运。

以上这些缺陷是造成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效率低下,效益不好等问题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国有企业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我国采取了许多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转变机制。同时东北三省对老工业基地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老工业基地由于特有的机制,还存在大量的问题,亟待制度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构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途径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制度创新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形式,但都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改革和创新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对国有经济的局部调整,不能根本解决其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改革的成本过高,国有产权的残缺等原因扼杀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功能,出现了大量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因此,在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要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有效的制度创新,必须吸收以前的教训,寻找新的创新途径。

(一)确立国有企业是改革的主体

我国以前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在政府“自上而下”主导下。由于政府的改革目标与企业目标存在差异性,造成改革的效率低下,根本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这就是我国改革20多年,始终达到理想效果的一个原因。所以东北在深化老工业基地的改革中要实行国有企业“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为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沿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前进。

(二)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我们从93年就开始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许多的问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政企不分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的经营仍然受到干预;二是企业的产权改革不到位,所有权本身具体的权能结构亦未能得到应有的细化和发展,产权不清晰;三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现象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革,一定要彻底地改变这些现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按照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董事—股东—经理的监督管理体制;实行公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吸收更多的股东;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经营等。

(三)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制度

实行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企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资本金制度,无论是哪一个投资主体,确定了主体地位后,都必须按规定向企业注入资本金。有了资本金,企业才能投入市场运营。在过去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常常搞的是“无本生意”, 国家的投资并未注入资本金,只是向银行借钱给企业去滚动使用,结果企业没有自有资本金,改制的一开始就有很高的负债。形成企业经营的利润大部分用于归还本金和利息,根本无法扩大生产,进行再投资,这样恶性循环, 使企业失去了生机,改革的结果还是归于失败。所以要进行彻底的改革,这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较好的形式,资本金的到位也是关键,企业有了自己的资本金,解决了企业资金结构,国有企业 改革才能健康的进行。

(四)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营企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善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是形成内在经济增长机制的重要条件。要清理和废止各种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松对他们的经济性管制(审批)。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私营经济进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市政工程在内的,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要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他们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在国企集聚的地区必须消除所有制歧视,保障民营经济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完善市场机制、扩大投资、改善结构、增加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引进外资、跨国公司深化国有企业改造

积极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对提高区域经济活力有重要作用。2001年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进出口总额合计189亿美元,只占全国的5.1%;实际利用外资25.2亿美元,占全国7.9%。开放度不足,从另一个方面则意味着可调动的潜力巨大。东北三省属于沿海沿边省份,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构筑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参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不仅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拓宽市场,而且可以带来技术、管理,带来新的体制和机制。2001年我国加入WTO,国有企业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来思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开放的规模和程度。只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跨国公司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改造资金相对不足和改造起点不高的问题,才能使国有大中型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直接面对国际上的激烈竞争。只有市场主体活力上升,实力壮大,竞争力提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才有希望。

五、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加快市场化进程

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深,市场化程度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这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背景下进行的。东北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机制,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增强市场化的竞争意识,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治基础和法律环境。吴敬链指出中国应建立起有利于大众的市场经济。凡是市场能做好的就叫市场去做,有利于促进资本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所以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破除计划经济的老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改造和调整,大力推进市场化的进程。

(二)发展和完善资本和其它要素市场

资本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商品经济的共同特征,即在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基础上,以信用为中介的资本交换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改善我国资本配置、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改革我国投融资体制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制度创新,应当依托资本市场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革,为振兴发挥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的要求,这是依据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的实际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的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在产品以及法规制度方面,市场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资本市场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优化资源配置、筹集社会资金、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合理调整、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结构不合理,产品比较单一;投资机构数量少,相对规模小,不足以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和治理结构发挥作用;上市公司的质量较差等。在东北的振兴中,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调整东北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依靠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利用资本市场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借助资本市场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使国有产权在资本市场市场上自由流动,国有股的减持是实现国有资产退出的重要方式,实现加快东北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振兴。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已于2003年5月27日由国务院第378号令公布施行。这是推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标志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依法监督管理国有资产迈出了重大步伐,对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要求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总体上看,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体制性障碍没有真正解决,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没有真正分开。一方面造成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分散,权利、义务和责任不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脱节;另一方面导致政府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多头管理,影响了政企分开,制约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要求在东北各省级、市(地)级人民政府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同级人民政府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并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和义务。这样就能使制度创新顺利地进行。

(四)转换政府在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中的角色

在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属于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有效性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有: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国家的生存危机等。国家经过努力可能降低一些不利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克服其他不利因素对制度变迁的约束。我国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中,有时政府的行为违背了改革的目标,如破产法实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调整社会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是一些地方却借破产之机逃债,转变政府职能是为了减少政府机构等等。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虽然制度创新主要是企业的事,但由于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政府在制度创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应加快市场化的改革,废除行政审批制度,铲除“寻租”活动的基础;完善处理产权的规章制度和加强监督,制止蚕食和鲸吞公共财产的犯罪行为;实现交易过程的透明化和保证公民的知情权等宪法权利的行使以及对政府的有效监督。政府不仅仅是作为投资者,它同时还是管理者,肩负着为所有创新活动提供环境支持和制度支持的使命,彻底转换以前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实现诱导制的制度变迁。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比重大,历史长,冗员多,下岗人员比较多。薄熙来说,辽宁在历史上曾经有1000万国有企业职工,现在有退休职工290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也有165万,失业人口达到97万5。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要实现东北国有企业的振兴,进行企业的改革,必然涉及到下岗分流问题。关键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是艰巨的,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焦点,也是该项工作的突破口。面对东北改革的现实,制度创新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在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创新的历程,东北老工业基地原有制度的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实现产权多元化,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引进外资、跨国公司推进国有企业改造等制度创新的主要途径。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还应正确处理各种配套措施,确保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最大的成功。

【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相关文章:

国有企业请假制度04-22

国有企业考勤制度05-09

国有企业保密制度04-22

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制度04-15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制度04-18

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09-28

党建创新活动制度09-21

反腐制度创新的思考09-21

有创新的考勤制度05-19

业薪酬管理的制度创新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