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时间:2022-03-20 02:46:33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这一直是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对近几年新课程的教学和反思后发现,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它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作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维能力,它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只限于认识世界的现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青少年的思维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既要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又要着重培养、训练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是通过它本身的活动过程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下面就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具体的方法。

一、训练语言,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学语言。语言是思维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二者相互联系。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每每与思维活动分不开。在认字、写字方面出错多的是观察力较差的学生,因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写法的细微差别;词不达意,“语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强语言训练,要让学生多读新闻、报刊。针对某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启迪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学的学生从四楼爬窗致残。我就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从现象得到教训和启示。分析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热情,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思维就像烧开的水一样被激活。这样以训练语言为手段,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设疑问难,启迪思维

1.利用设疑把握“流向”。学生的课堂思维比较活跃,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点,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点,适当设疑,把握思维流向,语文学习更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产生矛盾的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便是思维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采用问答的方式。在《斑羚飞渡》教学中,我利用三个提问导入新课,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到底怎样飞渡?从斑羚悲壮惨烈的飞渡中,人类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诱导学生的思维,并规定了思维的流向,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地顺势进入对课文的认识、理解。

2.利用设疑吃透“题眼”。所谓“题眼”即文章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教学是否突出了重点,那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这是每个教师深思熟虑的问题,而设疑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中心的。如《社戏》一文,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通过设疑,启发诱导思维,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3.培养质疑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应付提问,不能消极地接受问题情境,而是应当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习惯的培养,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应借重行之有效的训练常规。比如:在阅读的“六步自读法”中设置“发问”一步,要求学生按照依次递进的三个问题,自问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即:写了什么——写得怎样——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自问自答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组织讨论,激励思维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动脑、动口,互相启发,引起共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集思广益,培养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讨论难点,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如果采用讨论的方式,把难点交给学生分析,效果会更佳。《孔乙己》中的结尾就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学生问:“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词——‘大约’和‘的确’,这是不是错误的呢?”对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复,而是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同时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然后统一意见。这样提高了认识,解除了难点。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讨论疑点,提高辨析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发现一些疑点,把这些疑点提出来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提出疑问,认为小说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不恰当。理由是“爸爸的花儿”与本文关系不大,课文主要是写爸爸。这时,我就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无疑是两种意见,但更多的学生认为,本文标题精巧,别有用意。“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是实指爸爸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这样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无疑,对疑点的讨论,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解除了疑点,提高了辨析能力。

3.讨论议题、材料,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中学语文学习,根据语文课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应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一个题目,一个材料,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理解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经常让学生讨论议题、材料,不但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如“论牵牛花”这个议题,学生认为只有一个角度可以理解“因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据在他人身上”。但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任何“议题”、“材料”都可以从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过程的依赖性使它总是按别人指导的方向前进。其三角度: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于借助外物,所以总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无论攀到什么高度,根还扎在泥土里,因此能开出美丽的花。这样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

四、鼓励探索,深化思维

1.善于比较。词义、句式以及文章的选材特色和表达方式等都可以进行分析。或横比,或纵比,与同一课文中的不同语言现象比,与其他课文中的相同或不同的语言现象比,从而领会语言的深意,运用的佳处。比较是方法,也是思维过程。认识事物首先是经过比较的,通过比较,确立异同,便可以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析,然后进入本质属性的认识,在比较的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有效地激起他们思想的波澜,思维来源于问题,人只有遇到问题时,只有单靠记忆不能解决问题时才去思考,凡能帮助学生认清联系、进行比较的问题,能使学生合乎目的地思考、把思想引入深处的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可以把冰心的《观舞记》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作比较,体会其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作者对同一题材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题材进行不同的构思,采取不同的写法确立相同的中心,从而写出各具特色的作品。有比较才有鉴别,经过比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观察、分析、表达思维的能力。

2.运用口头表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口头表达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最好方式。口头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它没有充分酝酿思索的过程,也没有反复推敲的余暇。从思想变成口头语言,这过程所用时间极短,而一旦形成语言就不能改动,在口头表达的同时,要求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要思考说自豪感的内容、层次、措词,甚至还要考虑运用语言的技巧,口头语言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别的作用,适当地加以指点和答复,引导他们更好的前进。例如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表述观点,阐明事理,进行论断,甚至展开争论,这样使他们批判能力提高,并使他们逐渐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长此以往,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3.求异探新。求异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层次较高,为了开拓思路,活跃思维,我鼓励学生突破教学中的某些“定见”限制,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例《卖油翁》的内涵是什么?大多数学生认为:卖油翁从自己卖油、倒油的经验,得知有些技能的形成是得益于熟练。这样我就鼓励学生从卖油翁的角度还可以提炼观点:对骄傲自满的人提出其缺陷不足,是对他人的极大帮助。于是启发学生,从陈尧咨的角度是否可提炼观点,有的学生认为:陈尧咨能认识自己的错误。众说纷纭,对此,具有新意的独到见解,我予以肯定鼓励的同时,适当插入自己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使学生灵活地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提高了思维的主动性、敏捷性、独特性,从而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顺利地实现了语文课德、智、体统一的教学目的,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2017-03-21 09:45 | #2楼

“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博士(edward de bono)提出的著名观点就是将创造性思考和把思考作为技能直接教授,而他提出的创新思维能力,即innovativethinking,其中,innovative(创新)这个词,反义词是derivative(派生的,无创意的)。从字面解释,派生,意思是一枝同源,既然同源,必无创意。所以,创新思维能力,意即是彻底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式的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肤浅的认识,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一、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调动思维积极性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的“五大解放”,以上论点的根本要以就是强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家思想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捕捉思想火花,激活思维能力

我教的班上有一些学生,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上课时反映的也并不活跃,但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偶尔也会闪烁智慧的火花,有时我就会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亮点,打开思维之门,激活思维潜能。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2、加强能力训练,重点培养“三性”

首先是思维的敏捷性。敏捷的思维偶尔也会生来就有,但大多都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训练这种敏捷性。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其次是训练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再次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事物的认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教学中,对于课文的主旨,或者结构,或者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质特征,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改变教学观念,挖掘创新潜能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激发学习主动,挖掘创新潜能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b.bahkob)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十性”,其中,“自主性”和“开放性”这两点可以说是创新思维能力或者创新教学方式的要点。挖掘学生自主思考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我认为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应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就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2、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应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营造兴趣氛围,不断推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感受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创新的浓厚兴趣。

3、优化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

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

随着新课改的进程,往日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现在的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加重对重点性、层次性、深度性的串讲分析,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4、追求教学创新,鼓励思想个性

近年来,“百家讲坛”造就了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于丹等一批以教师身份为主的文化明星。这些名家全力追求学术创新,以身示范,鼓励思想个性,学术标新立异,强调雅俗共赏。作为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改变沉闷、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在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上,追求常讲常新;在同一个论点上,追求讲出个性,这样,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参与创新的兴趣。

三、鼓励质疑与讨论,培育创新思维萌芽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提问就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我在教学《木兰诗》时,我鼓励学生提问,一个学生的提问很独特:“诗中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难道木兰12年没洗脚吗?古代女子是裹脚的呀!”我表扬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花了一周的时间,我终于在《陔余丛杂》中查到:躬足“条目”:躬足,始于南唐宫中,有一窈娘,喜欢打斜足,宫女学她,到了宋朝才流行民间。而木兰生于南北朝,距北宋有370多年的历史,显然不裹脚。学生听了这解答,提问的积极性更高了。

同时,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根据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讨论中,教师不应过早评论,过多限制,应该允许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争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我在教《***》时,鼓励学生就****展开讨论。

四、注重培养发散思维,辐射展开思考能力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而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又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机会,选择知识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中,记叙文的审题、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

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4-03

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04-19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04-24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3-08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04-07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