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汇报>汇报材料>《14小校本教研交流汇报材料

14小校本教研交流汇报材料

时间:2022-11-19 07:46:55 汇报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14小校本教研交流汇报材料

乌市第十四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在一代又一代十四小教职员工的拼搏努力下,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我校深知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多年来,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一年来,我校借着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品牌校建设”的东风,语文、数学两大学科在市教研中心韩辉主任、鱼利民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开展了集体备课研修活动。旨在挖掘教师潜能,发挥教师集体智慧,通过团队努力,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从而促使教师自主地寻求发展,走上专业化成长之路。

14小校本教研交流汇报材料

一、专家引领,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活力(语文学科)

面对新课程,教师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一直以来,我校的集体备课是以同学科同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的,效果良好。

为了进一步提升集体备课质量,我校语文学科改革了集体备课方式,打破年级组各备各课的局面,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备一节课,流程是“个人初备——年级组交流——教研大组交流——形成教案”。语文组老师在教研中心鱼利民老师的带领下,齐备《草船借箭》一课,在第一次集体备课时,鱼老师在六个年级的中心发言人汇报完本组的集体备课成果后,谈了自己备这节课的设想,鱼老师手中搜集的厚厚的一本资料和他对这节课的设想不仅打开了教师的备课思路,还让教师感受到专家备课的专注精神,也使第二次《草船借箭》的集体备课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这种和教研员同备一节课的方式,激发了教师主动寻求发展的活力。

二、注重实效,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数学学科)

在我校数学教师这个群体中,有一批教师已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精湛,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核心和引领作用;同时学校逐年又有新进青年教师,他们蕴含着巨大的潜在能量,张扬的创新能力。为了给走在前端的升格期教师提供研修平台,让她们走得更深、更远;同时让刚入行还处于入格期的年青教师有一个学习、和领头教师交流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磨炼成长,尽快转入升格期。我校数学学科的集体备课经过韩辉主任的指导和引领,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将课例研修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适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整体提升的教研模式,从而实现群体成长的目标。

1、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研修

课例研修的一般流程是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为了精简这一过程,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率,让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收获,我们将课例研修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适合我校数学教师的研修模式——以课例研修为载体的集体备课。

1) 确定问题(本学期研究的主题);

2) 设计方案(本年级教师备教学预案,其他年级教师梳理、提炼观点);

3) 交流探讨(全员各抒己见,充分预设,求同存异,可形成若干套预案);

4) 教学实践(一人将集体观点有机整合进行现场授课,其他成员观课);

5) 反思总结(全员集体反思,形成与本节课同类型课的概括性研修总结)。

2、高效研修推动高效课堂

以课例研修为载体的集体备课活动将备写教案、说课(议课)、上课、听课、评课连成一体,在研修主题的引领下,把每一次的备课活动都当成创新设计,执教者和评教者不能不钻研教材,不能不研究学生,不能不寻找最佳切入点,设计恰当的问题和教学环节。尤其对执教者而言必须做到:课前,认真琢磨开掘课本资源,具体分析学生状态;课中,教学重心下移,激活学生思维,以学定教,在

师生积极有效互动过程中推进教学纵深发展;课后,积极地与其他教师互动交流,在说课、评课过程中寻找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撰写教学反思,提升自己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实现自我发展。教研组内集体备课的全过程,人人都是执教者和评教者,大家通过研讨分析,反思交流,真诚地指出别人的成与败,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分享经验,理清思路,改进教学,全组成员互动,分享智慧,给每个人带来了切实的帮助,在我校数学教研组内形成了认真、严谨的做学问的浓厚研修氛围。

3、高效课堂促进师生发展

我校数学组教师在备《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一课时,大家对教研中心韩辉主任提出的几种建设性设计方案都想尝试一番,最终确定由吴娟老师和马雪莲老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马老师的课晚吴娟老师一周上,但她的课不是对吴娟老师课的复制加工,而是另辟蹊径,如果说吴娟的课讲究算理扎实,那马雪莲老师的课则侧重算法多样化,两节课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完这两节课,数学组没有停止脚步,而是又进行了再一次的集体备课,这次集体备课得到了市教研中心的关注,特邀请在我市学习的全疆各地教研员到我校观摩,授课后的反思总结环节在激烈讨论而又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结束,得到了全疆教研员的一致肯定,也促使我校数学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之路上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14小校本教研交流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九月初,我校数学教研组在全体教师的共同讨论下,确定了本学期的研究主题:在应用题课堂教学中寻找知识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在一、三、五年级各选一节以解决问题为教学内容的课时进行课例研修的集体备课活动。从开学初到现在,已经完成了五年级“连除应用问题”和三年级“解决有余数除法应用问题”的集体备课活动,在集体研讨过程中,有问题、有矛盾、有争论,最后有统一、有保留,之后又经历了课堂教学实践和全体成员共同深刻反思后,全体数学教师基本达成共识,初步形成了在应用题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在于利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这一结论。

再如,在探索几何面积公式时,为了体现数学课标中重点提出的“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体验和经历公式推导、形成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通过研修总结出这一类型课的一般授课模式为:猜测(猜想计算公式可能是什么)、转化(将图形转化成已学过计算面积公式的图形)、找关系(新图形和已学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根据关系推导公式)这四个步骤。

在集体备课中,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教学策略更加多样、更加有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在青年教师中,她们不断汲取、内化,将研修成果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大大加快了个人研修的进程。正如我们老师自己说的:我们进行的研究不仅是帮助大家学会某类课例的具体实施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发现工作的过程更多的是学习的过程,进行课例研究可以让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理论,获取大量的信息,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校的校本教研追求的是一种理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我们的集体备课强调的也是“以教师的自主发展为根本”,这要求我们今后的集体备课研修活动在促进教师发展的“自主”方面还需探寻更加有效的途径,以丰富我校校本教研的内涵。

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小学

2017年11月

校本教研交流汇报材料2017-03-26 15:07 | #2楼

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这是适应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作为河北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基地校,自课改之初,我校就十分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并努力做到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紧迫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创造能力和研修热情,以便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校本教研的研修氛围,从而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及在职培训融为一体,将学校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为此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校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保驾护航

为了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基地校的建设,我校构建了以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主体的三级教研网络体系。

1、加强领导,发挥校长室在校本教研中的领导作用。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并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规定校长必须亲自主持和参与各项校本教研工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校本教研的领头雁。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和项目规划组,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并以此为圆心向各教研组、课题组辐射,形成有效的督导与管理机制。

2、健全制度,发挥教务处在校本教研中的中枢作用

教务处负责全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制定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并对校本教研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导和研究总结。为保证把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校先后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校长室、教务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积极加以落实,做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我校的各项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均是从实际出发,关注教师的发展。我们认为,制定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体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把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例如,开展校本教研之前,我校的教研活动形式较单一,对教师的个人发展帮助不大。对此,我们在广泛调查和征询建议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校本教研活动制度》,规定了自修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活动形式,并提出了相应要求。从制度上保障了教研活动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迅速形成了开展教研活动的研修热情,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快速提高。

《14小校本教研交流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凸显骨干,推动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带动作用

我校选用思想觉悟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和“校级名师”担任教研组长,让他们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先锋队,组织各项常规系列活动:如理论学习、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评价交流、专题研讨等。同时以各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校本教研活动“示范者”队伍,带头学习、发言、上示范课,使教研活动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使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的基层团体。

二、三维培训,夯实理论基础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决定了课改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及时地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上的理论指导,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对此,几年来我校从各个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证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培训。

1、理论培训,更新观念

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校集中精力进行了校本理论培训,以更新观念。根据学校实际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师德教育、新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培训等,使老师在观念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2、专家引领,提升素养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困难之一是专业理论匮乏。为此,我们定期邀请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市教科所杨葛莉所长和区进校的范冬松、张宝林、陈志同、董向红、韩英成等专家曾先后应邀做了《课例生成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素质教育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关于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谈师生关系》、《如何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等专题讲座,各位专家以其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使教师们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观学习,拓宽视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使校本教研工作少走弯路,我们先后派出多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石家庄、南宁、北戴河等地接受培训及去青龙县祖山中学、北戴河实验小学等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相互交流,拓宽视野。

三、做实专题,激发教研热情

为了保证有效教研,我们在每学期初,都会根据市、区教研室工作会议精神适时地规划校本教研工作,提出专题,确立重点,统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生成课例,确定教研专题。再以青年教师自荐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专题研讨课等形式做实专题,使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有效教研而不流于形式。学校还定期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了解情况、反馈信息,教师们畅谈研究的点滴心得,形成经验成果,再把教研专题上升为科研课题。从而形成了多个教研课题组,在教育教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例如,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突破教育信息单一化的局限,利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课程中去呢?对此,我校理化生教研组的老师在深入实践、积极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方向,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综合理科专题学习网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并获立项。

几年来,专题研究促进了老师的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又进一步深化了学校的教学实践,学校教师队伍也正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初步构建。同时,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也累累硕果,2017年我校共有16项市级科研课题结题并通过验收,2017年我校毛立涧副校长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教学观与新课程教学观对策略教学效果比较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另一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在目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已获验收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我校教师张玲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也即将结题。同时,另有9个课题组申报了市级课题,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更好地进行校本教研的交流与研讨,我校创立了校本教研专刊《探索与交流》,刊发有关的教科研信息,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笔、校本培训体会、课例、案例等作品,给教师们提供一个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的平台。

四、多种举措,实施有效教研

为实施有效教研,我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发展需要,采取了多种举措。现举例如下:

1、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为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的核心作用,我校规定,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中,教研主题要专题化。即在开展教研活动前,首先要针对共性问题,确立研究主题,制定活动计划,然后根据研究主题、活动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并组织教师进行反思、交流。要求教研活

动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此外,我校还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了教学反思、随笔的评比、优质课大赛、优秀课例大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校本教研活动,有力地推动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

2、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每个学年度我校都要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子活动,并作为一项教学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年度进行表彰。活动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所长,又互帮互学,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教研风气。

3、确立与同行“对话”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教师与同行“对话”,即同伴互助,互相提高,实现备课、评课一体化,达到交流和共享,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此,我校规定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要进行2-3次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就新课标的三个维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积极发表见解,参与讨论,密切合作。几年来,通过这样备课,明显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而且每一次备课,也都成为教师吃透教材、深钻课标,转变观念,提高能力的好时机。 与此同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校还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两节同组教师的课,并及时进行评价。在评课中,要求教师要客观地点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指出努力方向,以此形成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切磋,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此外,我校还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围绕教育对象、教学问题、教学行为、新课程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探讨交流,以解决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及实践操作上的盲目的问题,使教师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教育观点不断更新,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培养协作精神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新困惑或新问题,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校本教研,进行课例研究。为此,我校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要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并至少推出一个完整课例参加校级评比。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研究课,撰写两篇教学后记,撰写一篇课例研究报告。对于好的课例研究经验,要通过校刊和校园网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并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推介。

5、建立专业成长记录袋,关注教师发展

我校为每位青年教师都建立了专业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个人简介、人生格言、教学反思、教学随笔、优秀教案、论文、证书、课件等,记录下他们专业上成长的点滴,以促进其更快发展。

五、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鼓舞了我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实践的热情,促使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区域内加以推广,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例如我校的朱晓宏老师在秦皇岛市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系列活动中,做了题为《让理性的课堂散发人性的光辉》的经验介绍,张建荣老师作了《图形与坐标》的示范课。在国家级的优质课比赛中,我校教师有两人获一等奖,一人获二等奖;在省级的比赛中,我校教师有两人获一等奖,同时有几十位教师分获市、区级奖励。

随着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我校创建了校本教研专刊《探索与交流》,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校本教研论坛专栏,为广大教师搭建了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同时订了几十种教研资料供教师查阅,从而激发了教师们自觉研修的热情,纷纷利用校刊和网上论坛交流经验、发表见解。在此影响下,各项常规教研活动也以各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师逐渐成为把握教研方向和进程的主人,校长室、教务处只负责协调和辅助,进而在我校形成了一种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我校开始由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走向了校本教研的文化建设。

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为教师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源,老师们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听课、评课、做课等一系列锻炼,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了交流,在虚心向学中学会了吸纳,在思考领悟中学会了调整,在互助合作中学会了成长。

由此可见,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在于岗前培训和脱产培训,而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也只有在新课程改革和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最初发生在课堂上,最终将形成于研究之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总之,当我们真正走进校本教研,就会发现,路其实就在脚下,只要去实践,相信第十五中学的明天会在以校为本的基地校建设中更加美好!

【14小校本教研交流汇报材料】相关文章:

教育汇报交流材料09-22

新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汇报材料09-22

工作汇报交流材料09-22

校本研修活动汇报材料09-22

清河头乡刘关学区校本教研活动汇报材料09-22

中班交流材料常规优秀班级汇报材料09-22

教学评估汇报材料省交流材料09-22

洋思学习汇报交流材料09-22

中学经验交流汇报材料09-22

体育教研活动汇报材料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