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前景>《洛阳市发展前景分析

洛阳市发展前景分析

时间:2023-03-23 13:57:07 前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洛阳市发展前景分析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古代历史最长的古都,汉魏以后,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由夏商到隋唐五代,洛阳城屡建屡毁,最后终于逐渐衰落。北宋时,洛阳还保有西京的地位(国都汴梁称东京),但到明朝、清朝,随着气候的演变,黄河流域经济文化急剧衰落,洛阳逐渐沦为一个县级城市,人口只有几万,城墙内面积只有1.96平方公里,只及隋唐洛阳城的二十四分之一。【1】昔日无比繁华的都城建筑,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今天的洛阳又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在一次全国有287个城市参加的排名调查中,洛阳GDP总量全国排在第48位,但是人均GDP在全国才排列到第80位;城区面积132平方公里,排在全国第42位;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洛阳5辆,排在全国127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18册,排在176位;每万人拥有医生12人,排在165位;人均教育费用支出150.85元,全国排名197位;人均储蓄年末余额8017元,全国排名108位【2】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洛阳已垂垂老矣。

究其原因却在于洛阳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一五”期间,缘于一系列的历史原因,以“中国一拖”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工业企业在洛阳落户,自此洛阳被当做一个重工业城市来建设。虽然这些老工业基地给洛阳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是受到交通、地形①、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这些支柱产业渐渐衰败,而且也给洛阳【1】摘自百度百科;洛阳。【2】摘自新华网。

【1】数据摘自洛阳市统计局网站

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②。洛阳拥有悠久的历史,见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深厚。另外,洛阳气候宜人,自然风光秀丽,有着无数的旅游资源。这正是洛阳发展的优势所在。以此为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拓就业门路,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运行质量。

一、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总量扩张,增速加快。1996年以来,洛阳市第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5年的79亿增加到227亿元,增长1.34倍,年均增长11.2%,快于第一产业0.1个百分点,慢于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8.7%、10.6%、11.5%、11.7%,呈逐步加快态势。

2、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2003年在全市第三产业12个门类中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批零贸易业等四大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116.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51.3%,仍是目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行业。

3、新兴行业不断涌现,门类逐步齐全,服务功能逐步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传统的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旅游、房地产、咨询服务、广告、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各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2003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7.8亿元,已经成为洛阳的新兴支柱产业。目前,全市第三产业涉及国民经济12个门类、42个大类、132个中类、164个小类。【1】

二、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不足,增速不高。尽管洛阳市第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量依然不足,与先进地区差距仍相当大。200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及郑州市的47.1%、不到济南市的三分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邮电业务总量、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旅游总收入等指标与郑州市相比差距均比较明显。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平稳,八年来平均增速比GDP慢了0.3个百分点,但在经济扩张期增速偏低的特征较为明显。

2、结构不尽合理。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看,传统行业仍居主导地位,而

新兴的旅游、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等行业发展得仍不够充分,第一、二产业迫切需要的科技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3、市场化程度低。一是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障碍仍比较严重,行政管理色彩浓,行业垄断存在;二是“企业办社会”导致的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第三产业多数行业的“无形”特征使得信息透明度差、管理难度大(如证券行业),在制度资本欠缺的现状下,遏制投机难,消费者信任度差;四是整个社会市场经济意识尚比较低,一些行业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均仍习惯于托关系、找政府。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竞争力较弱。

《洛阳市发展前景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城镇化水平偏低。200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6.8个百分点,与46%的世界城镇化水平相比差距更大。1997年世界城镇化水平,低收入国家为28%,中等收入国家为49%,高收入国家为78%。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二者具有互动关系。大量事实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与城镇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对于加快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首先要把第三产业提高到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位置来认识,从产业的高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在安排资金、立项、贷款等方面,把第三产业摆上合理的位置。二是要增强发展第三产业紧迫感。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在发展

一、二产业的同时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一、二、三产业一齐抓,形成“一、

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的局面。三是要加强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第三产业发展管理机构,规划管理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气氛。

第二,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与“工业强市”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全面推广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支柱产业发展内涵。

第三,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结合起来。按照市政府规划,“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应发展。”的城市格局以及大新区发展战略,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和城市经济③发展平台,发展与城市化相匹配的

交通、通讯、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第四,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要支持发展面向产业的科技咨询、创业服务、信息增值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新型科技服务业,加快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提升现有服务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使科技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大打文化牌,大力发展外向度较高、前景广阔的朝阳型产业——旅游业。改变现有的“各自为战”局面,对外突出重点——洛阳的文化优势,在宣传、④包装上形成合力,对内整合旅游资源,使市区与所辖各县(市)的各景区(点)连成线、串成串,形成有机的旅游链,力争以最佳的运行机制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加强与兄弟景区合作,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之路。

通过对洛阳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我看到了洛阳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以及问题,特提出上述见解。

洛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2017-04-07 09:54 | #2楼

近年来,洛阳、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科教强市”和项目引资双带动“3+1”发展战略,以构建和-谐洛阳为目标,不断加快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有效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洛阳县域经济历史和发展现状

洛阳市现辖8个县和1个县级市,2017年末县域户籍总人口49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6.3%,县域平均人口55.5万人。近年来全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一)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1406.5亿元,占全市的67.8%,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比2017年提升6.8个百分点。其中偃师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伊川、新安也超过200亿元。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098.4亿元,占全市的75.9%;一般预算收入为59.05亿元,占全市4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7.2亿元,占全市的6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2亿元,占全市的54.4%。县域经济己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011年,全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为11.7:63.7:24.6,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比2017年提升0.7个百分点,比2017年提升3.4个百分点。各次产业内部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洛阳市发展前景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产业集聚度日益提高

产业集群是经济效率的源泉,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和内生动力。近年来,围绕“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科教强市”三大战略和先进制造业、石化、火电、电解铝、钼钨钛、硅材料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正在不断形成和发展壮大。伊川、新安、宜阳在煤电铝基础上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深加工初具规模,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栾川的钼矿采选和加工业在全世界市场都有一定影响;偃师市和高新区的光伏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集聚的加强促进了县域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7.6%,比2017年提升3.1

个百分点。

(四)转变发展方式趋势日趋明显

随着各级政府科学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明显提升。更加注重第三产业发展,2011年县域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4%,比2017年提升4个百分点。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在引进企业时更加注重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2011年工业能耗下降幅度超过5%。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是科学发展观意识的明显增强。近年来我省开展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紧扣时代脉搏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各县(市)提供一个动态的参照座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精神,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产业集聚区实力显著增强,骨干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全市17家省级产业集聚区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7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90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258家;实现总收入2258亿元、利润198亿元。洛阳是全省产业集聚区最多的省辖市,通过产业集聚区这个载体,有效促进了生产要素聚集,带动了县域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三是国家一系列保增长政策措施成效显著。2011年,洛阳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汽车家电下乡、农机补贴等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其中销售家电下乡产品按销售量占农户的比例自7月起连续排全省第1位。

二、洛阳县域经济发展趋势

1、县域经济规模继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2011年,全市县域GDP超过1500亿元,占全市GDP的72.3%,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偃师、伊川、新安GDP突破200亿。县域GDP平均规模为150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49%,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有4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9亿元,县级财政困难状况有了较大缓解。

2、工业发展持续向好,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工业投入,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将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一批县(市)强力推进工业兴县,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加速工业化进程,依靠发展工业,培育支柱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2011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57.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1%,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增速达到18.6%,比全市平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3、各县(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县外资金,以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11年全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39.1亿元,占全市投资的73.3%。其中投资额100亿元以上的5个县(市),分别为:偃师市、伊川县、新安县、嵩县、宜阳县。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占全市比重为54.4%。

4、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趋势看,实体形式的工业将向能源、矿产、水利、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更加丰富、便宜的县区转移。

从资源禀赋等条件来看,9县土地面积占全市的96.4%,矿产资源、能源水利也绝大多数都分布在9县境内。新安、伊川、孟津等县更同时拥有了交通、资源、区位等几大优势,极具增长潜力。

、市政府也审时度势,敏锐地看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对全市经济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招商引资、项目布局等方面都有意识地向县域倾斜,一批大的电厂、铝加工企业、制造业项目纷纷落户县区,对县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县也乘势而上,各显其能,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 未来一个时期,如能充分发挥这几个优势县的潜力,促其先行快速发展,并带动其他县努力跟进,将对全市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洛阳市发展前景分析】相关文章:

it行业发展前景分析09-22

中式快餐发展前景分析09-22

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08-07

服装店的发展前景分析09-22

房地产发展前景分析09-22

2017年蔬菜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09-22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景分析09-22

可穿戴设备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09-22

美容院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