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最新版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最新版

时间:2023-03-23 14:44:39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最新版

1. 哥伦布:意大利热那亚人,近代航海家,是美洲的发现者。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却在航行中达到美洲,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使美洲大陆进入人类发展历程,为全球地理知识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他的殖民占领屠杀了大批北美土著居民,为美洲人民带来沉痛灾难。

2. 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路德原本研究基-督教神学,后来在思想上开始否定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念,否定教皇权威。1517年,写成《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提出了“信仰基-督即可得救”。1520年8—10月间,他又相继发表了三篇重要文章:《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论基-督徒的自由》和《教会被囚于巴比伦》,概述了他关于宗教改革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路德的思想受到民众和部分贵族的支持,新兴的路德教派形成。他的思想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但仍未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影响。

3.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此“以人权反神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实为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

4. 启蒙运动:通常指18世纪欧洲以及北美的国际性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当时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提出广泛的批判,力图通过传播知识来改善人类状况。一般认为,启蒙运动始于17世纪末期的英国大体上以1688年为标志。牛顿,洛克的著作相继问世标志着新科学观念和政治观念的诞生。进入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思想家继承了科学革命和英国哲学的理论成果,展开了富有创造力的公共思想文化活动。启蒙运动延续一个世纪,结束语法国大革命,其留下的思想主张为人类思想打开了理性之光。

5. 光荣革命:是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次政变。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英国议会决议废黜国王詹姆士二世。迎请信奉新教的荷兰奥兰治亲王威廉及其妻子玛丽入主英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规定了臣民的权利。1701年国会又进一步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位继承做出一系列限制。《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有效的将王权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由于这次推翻复辟王朝的统治,是没有民众参加的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所以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作“光荣革命”。

6. 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一个纲领性文件。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其核心内容是人权和法治,它明确了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即自由和平等,这种自然权利通过人们的“政治结合”,就变为公民权利,政治结合 1

产生的公民社会,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契约”原则;宣扬主权在民原则,最高权利来自于国民;强调法治,认为国民的公共意志是立法的根据,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这些原则,即人们所说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法国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7. 独立宣言:北美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由杰斐逊起草的宣布北美独立的宣言。宣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民有权推翻侵犯人民权利的政府;第二部分列举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压迫北美人民的种种事实,并且宣称这是侵犯北美人民的基本权利;第三部分号召北美人民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北美应该独立,这是宣言的中心思想。同时还阐明了作为美国立国理论基础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它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成为北美争取独立的一面旗帜,并且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最新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8.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通常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它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从棉纺织业发明织布机、纺纱机开始,逐步发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和运输行业等部门也广泛使用大机器,至18世纪80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工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也是“蒸汽时代”的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随后,美、法、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在19世纪内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9. 俾斯麦:普鲁士王国首相 (1862—1890),德意志帝国宰相 (1871—1890)。出身容克贵族,天性狂妄。曾受过良好教育。1847年步入政界。首相任内,推行强权统治,实施“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即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故有“铁血首相”之称。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受封公爵,出任帝国宰相。参与镇-压巴黎公社,1878年颁布 《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对外推行“大陆政策”,以图称霸欧洲,1890年被帝国第二代皇帝威廉二世解职。

10. 美国内战:是美国建国后经济逐渐发展,在政治上,奴隶制问题成为美国两党民-主党和共和党竞选时两大争论焦点,经济上美国北部地区的工业资本主义与南方种植园主经济之间的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战争之初,北方军队连连失利,战争局面愈发胶着,林肯政府相继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法令,稳定住了战争的局面,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解放了黑奴,消灭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11. 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

12. 倒幕运动:德川幕府末期资产阶级化得中下级武士联合资产阶级打-倒幕府的政治运动。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入侵日本阶级矛盾加剧。中下级武士和日本资产阶级对幕府统治不满,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改革,于是在人民群众运动推动下,掀起了倒幕运动。1866年萨摩和长州两藩倒幕派结成倒幕同盟,决心以武力讨幕。在萨摩、长州两藩的影响下,全国倒幕势力逐渐联合。1867年,萨摩、长州、安艺三藩倒幕派武士定下举兵倒幕之约,并开始向京都集结。德川庆喜为了缓兵,奏请“奉还大政”。公历1868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制和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并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一切权力重归天皇。接着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戊辰战争。1868年1月,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政府军和幕府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大败幕府军。政府军乘胜追击,德川庆喜被-迫投降。统治日本二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倒幕运动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13. 明治维新:1868——1873年日本史上的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中期,日本遭到欧美列强的侵略,国内封建统治危机深重。1868—1873年间,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称“明治维新”。这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折点。但明治维新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致使日本走上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道路。

14. 拿破仑法典: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共有2281条。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法典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封建家长制和男性为主宰的色彩。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最新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5. 巴黎公社: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法国巴黎被困,由于多年以来的贫富分化加之食物短缺,军队围困引起人民的不满,因此在法国国内导致了工人阶级建立政权运动的早产。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组成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反对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剥削压迫,最终因力量薄弱,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与德国的联合绞杀,以失败告终。由于巴黎公社受战争爆发的随机性影响较大,因此无法强行附会其运动所贯彻的指导思想,但巴黎公社所代表的工人阶级追求平等、共和的美好愿望,与敢于尝试实践的斗争精神,对于后世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表率。

16. 沙俄农奴制改革:1861年3月3日,沙皇正式批准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了农民有人身自由,地方不得买卖或交换农奴;农奴在获得人身自由时,在交付大量赎金的条件下可以从地主那里领得一份土地。从19世纪中叶起,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封建农奴制的俄-国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服毒自杀。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内外交困的形势,决定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时,农民起义的浪潮日益高涨,沙皇不得不加快制定出废除农奴制草案。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力、市场和资金,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过程中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17.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战时期,林肯政府所颁布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文件。宣

言宣布叛乱地区的奴隶从此永远获得自由,凡条件适合者可以在陆海军服役。宣言及其他相关措施对战局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工人与黑奴加入联邦军的参战北方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废除了美国200多年以来的奴隶制度,解放了大批黑奴,为黑人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没有消除人们观念上的种族平等,为日后黑人民权运动拉开了序幕。

18. 宅地法: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862年5月20日林肯政府颁布的一项法令,规定任何未参加过南方叛乱的男子或妇女,凡为一家之主或年龄在21岁以上者,不论其为美国公民或已经请求入籍而尚未被批准的移民,只要交纳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从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可成为土地的主人。还允许私人廉价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共土地。该法的颁布,加速西部土地的开发和人口的西移,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在鼓舞农民参加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战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19. 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20. 托拉斯:托拉斯是较高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指生产同类商品或生产上有密切关系的企业为垄断某些商品产销以获取高额利润而组成的大垄断企业,因其组成的方式不同各分为各种类型,有如金融托拉斯等,托拉斯的作用覆盖整个采购、生产、销售,他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垄断的企业。

21. 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指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价格方面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联合,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生产上,财务上和法律上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因此卡特尔这种联合并不稳固,但如果违背共同协议规定也会受到罚款,撤销享受的特权和惩罚。

22. 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年度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原则,史称门罗主义。主要内容是: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在美洲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不参加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国家的事务,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获得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并不得将欧洲政治制度移植到美洲,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门罗主义在客观上有抵制欧洲列强侵略拉丁美洲的作用,但也暴露了美国有独立控制拉丁美洲的野心。

23. 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蜗)2017-04-09 08:05 | #2楼

1.文艺复兴: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开始于意大利,并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的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反映自身的利益,求得发展,日益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文艺复兴就是这种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许多知识分子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武器,猛烈冲击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人文主义的世界观。表面上这种新文化仿佛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因此历史上把这中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它为资产阶级服务,但是却把人民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当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它既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有: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3.马基雅维利:尼可罗·马基亚维利(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出生于佛罗伦萨。在中世纪后期政治思想家中,他第一个明显地摆脱了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为政治学和法学开辟了走向独立学科的道路。他主张国家至上,将国家权力作为法的基础。代表作《君主论》主要论述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本领、应该如何夺取和巩固政权等。他是名符其实的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4.君主论:《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代表作,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自1532年开始印行,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5.博丹:J·博丹(1530~1596)法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

6.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7.掷出窗外事件:捷克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1] 1419年7月30日,部份激进的新教徒上街示威,人潮聚集至新市政厅前的查理广场,要求释放被逮捕的信徒。随著游-行群众情绪的高涨,也益发激起反胡斯派的不满,突然有人由市政大厅的窗口向胡斯信徒丢掷石块,立刻引爆了一触即发的情势。狂怒的激进份子冲进新市政厅,在群众的鼓噪煽动下,活活地将及市议员共7人自新市政厅的窗户扔向楼下一大群手持长矛的抗-议者,此即为“第一次扔出窗外事件”。之后暴-动更加激烈,开始攻击天主教教堂及相关人物,导致神圣罗马帝国出兵镇-压,新教信徒也全面叛乱,引发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

8.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皇室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皇室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这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65%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惨烈。

9.波士顿倾茶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The Boston Tea Party)是发生在1773年12月16日的政治示威,因北美人民不满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当地居民塞缪尔·亚当斯率领60名自由之子化妆成印第安人潜入商船,把船上价值约1.5万英镑的342箱(约为18,000磅)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来对抗英国国会,最终引起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

10.不可容忍法令 “波斯顿倾茶事件”使英国政府恼羞成怒。1774年3月,英国政府连续颁布几项高压法令:封锁波斯顿海港,断绝波斯顿的对外通商;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任命北美殖民地英军总司令盖奇为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增加驻军数量;把俄俄亥河以北,宾夕法尼亚以西的大-片土地划归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管辖,阻止十三个殖民地的人民向西部地区移植,即不可容忍法令。

11.《独立宣言》 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由杰佛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它向世界庄严地宣布:“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北美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它用人权代替了神权,因而马克思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

12.谢斯起义:美国独立战争后1786—1787年在马萨诸塞州爆发。独立战争中一些大资产阶级利用战争困难大发横财,战后农民生活陷入困境。1786年发生了由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

13.《八月法令》法国制宪议会通过的第一个立法文件,“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在8月4日至11日通过了

这个著名的法令。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

14.《人权宣言》 1789年7月9日,根据穆尼埃的建议,8月26日,依照美国《独立宣言》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共十七条。它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身身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反抗压迫的权利都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宣言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最后《宣言》规定了“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宣告了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的胜利,确立了资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方面起了 极其重要的作用。

15.《1791年宪法》1791年9月,制宪议会通过了宪法,即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掌握行政权,有权任命政府大臣和高级军官,有权暂时否决议会的决议:立法权属于一院制立法议会:司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法官。宪法在宣布废除封建等级制的同时,又把全体居民按财产资格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级公民。凡年满二十五岁,有财产并能交纳直接税者(男子),为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没有或很少有财产而不能交纳直接税者,称消极公民,没有选举权。这样,就剥夺了法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选举权。

16.罗伯斯庇尔:法国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雅各宾派专-政期间的主要当权者。1791年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人物。以其严峻态度、高度原则性和简朴生活博得“不可腐蚀的人”的称号。1792年8月10日革命后,坚决要求废黜路易十六,建立革命法庭,召开国民公会。领导了1793年反对吉伦特派的起义,成为雅各宾派专-政(救国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1793─1794年革命面临严重危机,他依靠巴黎革命群众实行了革命措施,挽救了革命。1794年革命形势已基本稳定实行恐怖政策,并于1794年先后镇-压了丹东派和埃贝尔派,1794年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的力量联合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专-政。

17.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用暴-力镇-压了左、右两派之后,表面上消除了危机,实际上彻底动摇了它的统治基础。牧月法令更弄得人人自畏,加速了各种反对派的联合,丹东派、埃贝尔派的残余以及国民公会中的沼泽派迅速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反对罗伯斯庇尔的联盟,即以后人们所说的“热月党人”。1794年7月27日共和二年热月,雅各宾派专-政被推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热月政变”。

18.吉伦特派: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因其首领大过出身于吉伦特郡,故德其名。革命初期,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792年执政以后,竭力维护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反对革命深入发展。1793年5月底6月初,人民起义时被推翻.雅各宾派执政时期,在外省组织武装叛乱,最后失败.1784年”热月政变”以后,成为热月党的骨干力量.吉伦特派的领袖人物是布里奇,维尔尼奥和罗兰.

19.《共和八年宪法》:共和八年宪法 及1799年宪法,也称“拿破仑宪法”。共七章,95条。该宪法重申法规废除封建制度,实行共和制度。规定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属于排名有先后顺序的三个执政:立法权属于受第一执政控制的由四院组成的议会;宪法规定年满21岁的男性法国公民均由选举权。宪法赋予拿破仑巨大的权力,从而为其后来称帝提供了基础

20.教务专约:为争取罗马教廷的支持,拿破仑排除种种干扰,派代表与罗马教廷谈判,施展各种手法使谈判成功,1801年7月15日,拿破仑与罗马教皇之间的协议—政教协议(即《教务专约》)在巴黎签字。不久得到罗马教廷批准。翌年,经法国立法院同意,元老院批准,最后由拿破仑作为国家法律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教务专约与组织条例的公布施行,就以法律的形式既维护了法国广大民众信教的自由,又使天主教从属拿破仑政权,将天主教由封建专制王权的精神支柱,变成了法国资产阶级国家的精神工具。

21.《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广义指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五个法典,以罗马法为主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狭义仅指其中的民法典。法学著作中常使用狭义概念,即1804年之《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外,共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是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2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这部法典至今仍在使用,但随着法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法典也进行了一百多次修改。

22.三皇会战: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人俄奥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23.大陆封锁令:拿破仑采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原因:第一,拿破仑认为阻挠破坏它在欧洲称霸的国家是英国,然而于英国海军相比、法国海军较弱;第二,英国阻挠拿破仑称霸的主要力量也是其经济、欧洲普奥俄等几个封建专制国家没有英国的支持,根本就无法把反法战争支撑下去。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赦令》,规定:所有隶

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又陆续颁布了《华沙赦令》(1807年 1月)、《米兰赦令》(1807年11月和12月)和《枫丹白露赦令》(1810年10月),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赦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24.百日政权:百日王朝(法语:Cent-Jours)是指拿破仑一世在被流放后重返法国,试图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一连串事件。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跑到法国,集结军队,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6月18日,因为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拿破仑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波旁王朝再度复辟。拿破仑战争至此结束。拿破仑重返帝位总共101日,因此史称“百日王朝”。

25.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俄历十二月俄-国贵族革命家发动的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大都是参加过1812年反法战争的年青贵族军官。主要领导人是穆拉维约夫,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其组织分为“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年月日(俄历)十二月党人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皇统中断,发动军队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举行武装起义,并于同年12月29日策动乌克兰契尔尼戈夫兵团起义。因十二月党人脱离人民,起义终于失败,但它揭开了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序幕。

26.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 于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同年11月19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加入。最后除英国摄政王、奥斯曼帝国苏丹及教皇外,欧洲各国君主也纷纷加盟。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27.七月革命:1829年7月26日,查理十世颁布四项高压敕令成了七月革命的导火线。从7月27日开始,以《自由报》为首的四十多家报纸发表了抗-议书,公开号召人民放弃对政府的服从。次日,示威转变为武装起义,巴黎人民同政府军展开激烈战斗。29日,起义者攻占了王宫,最后取得了胜利。8月2日,查理十世逃亡英国。大资产阶级立即拥戴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为法王,从此开始了奥尔良王朝在法国的统治。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复辟王朝在法国的统治,建立了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奥尔良王朝,巩固了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确立下来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因此它仍然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8.米达制:西属美洲殖民地时期主要存在于秘鲁地区的一种强迫徭役制。在印第安人的岐楚阿语中,“米达”是“轮换”的意思。米达制源自秘鲁的前印加时代,指当时印第安人盛行的一种公社成员按一定比例、定期轮换、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一种义务劳动制。它贯穿于印加帝国形成、发展过程,曾起过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西班牙征服秘鲁后,殖民者盗用印加时代“米达制”轮换劳动的形式,使其注入奴隶制强迫劳动的因素,遂成为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印第安人中强制推行的徭役制度,实则是隐藏在轮换劳动形式之下的普遍奴隶制,具有极其残酷的特征。该制度实行300年之久,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束缚秘鲁社会发展的桎梏。1821年7月28日被废除。

29.《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30.法国六月起义: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级举行的武装起义.法国二月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对工人阶级日益加深的革命要求,通过了禁止集会请愿的法令,只准许书面请愿.在对外政策上,支持俄-国和奥地利镇-压波兰民族革命运动.6月21日,制宪会议决定封闭国立工厂.这些反动政策激起了巴黎工人的愤慨,6月23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计四万五千名起义者,筑起街垒六百余座,在”民-主与社会共和国”的口号下,同敌人展开四天浴血奋战,最后遭到血腥镇-压,白色恐怖包围巴黎.法国巴黎工人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第一次交锋.

31.卢德运动: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工人运动。首领称为卢德王,故名。相传,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工业革命时期,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

人失业,工资下跌。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但禁止对人身施用暴-力。1769年,英国国会颁布法令,予以镇-压。1811年初卢德运动开始形成高-潮。其中心是诺丁汉郡。1812年,英国国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动用军警对付工人。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1813年在约克郡绞死和流放破坏机器者多人。1814年企业主又成立了侦缉机器破坏者协会,残酷迫-害工人。但运动仍继续蔓延。1816年这类运动仍时有发生。

32.斯温暴-动:

33.宪章运动:英国无产阶级为实现《人民宪章》的革命运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伦敦工人协会成立后,1837年,提出至国会请愿书。1838年,以《人民宪章》公布,提出普选等六项政治要求。宪章运动大体可分为三派:以洛维特为首的“道义派“力主合法斗争,是运动的右翼;左翼”物质力量派“其领袖是奥列布恩,哈尼,他们认为如果议会不采纳人民宪章的要求,就将用一切手段进行斗争,包括总罢工甚至武装起义。实际上奥列布恩有时也发生动摇,只有哈尼是真正坚定的左派。以奥康诺为首的中间分子一会主张用和平的方式,一会主张用暴-力的方式。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高-潮,每次在请愿书上签名的都多达一百多万人。1848年后转入低潮,至1858年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列宁认为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34.正义者同盟: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于1836年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1833年,在巴黎的德国工人成立具有共和民-主主义倾向的第一个秘密组织人民同盟。在其基础上,1834年建立流-亡者同盟,成员发展到几百人。1836年,部分激进的盟员从流-亡者同盟分-裂出来组成正义者同盟,宗旨是以少数人的密谋活动建立财产公有的新社会。同盟参加了布朗基主义组织四季社发动的1839年5月12日巴黎起义。失败后,其领导人K.沙佩尔和H.鲍威尔先后被捕监禁、驱逐出境。他们到伦敦与J.莫尔一起重新恢复同盟组织,并加入1840年2月成立的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1846年改称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使之成为同盟的外围组织。在法国、瑞士和德国也恢复或重建同盟支部。此时,同盟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同盟先后受到布朗基主义、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在K.马克思、F.恩格斯帮助下逐步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1月,由莫尔代表同盟专程到布鲁塞尔、巴黎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同盟,帮助同盟起草宣言,实现改组。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要求参加同盟。1847年6月2~9日在伦敦举行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共-产主义者同盟。

35.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秘密革命组织。1847年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主要领导人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为同盟制定了纲领,即1848年2月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其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建筑在阶级对立上的资产阶级社会,建立无阶级、无私有制的新社会。规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共同的战斗口号。同盟成员曾积极参加了1848-1849年欧洲革命。革命失败后,同盟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849-1850年进行改组)恢复活动。1850年夏,同盟中央委员会出现维利希—沙佩尔宗派主义集团,导致同盟分-裂。1851年5月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实际已停止活动。1852年11月,科隆审判案发生后,宣告解散。同盟广泛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团结和教育了各国革命工人,为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培养了骨干,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雏型。

36.普法战争:德国完成统一的第三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的邦国在法国支持下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俾斯麦积极准备用兵法国。1870年7月,战争爆发。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个邦国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

37.3月18日革命:

38.铁血政策: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39.宪法纠纷: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普鲁士专制王权和容克同议会中的资产阶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因议会限制扩军,维护宪法为名,故称。后来因普鲁士自上而下的靠军队赢得德国统一,议会最终承认失败。

40.普奥战争:普奥战争(又名七周战争或德意志战争),发生于1866年,是近代战争史上发生在中欧地区的一场著名战争。这场战场是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进行的战争。最终奥地利帝国战败,被-迫放弃在德意志的领导权,由普鲁士王国主导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加速了德国统一的进程。

41.普法战争:德国完成统一的第三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的邦国在法国支持下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俾斯麦积极准备用兵法国。1870年7月,战争爆发。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

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个邦国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

42.克里米亚战争:1853 年至1856年俄-国同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国之间的战争。十九世纪中叶,土耳其已沦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以便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而这恰恰与英法两国利益相矛盾。1853年6月,俄-国出兵占领康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土耳其对俄宣战。11月,俄军袭击土耳其舰队获胜,英法两国出面干涉。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同年秋,英法土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半岛。1855年2月撒丁产战。同年九月,英法土撒联军攻陷塞瓦斯托波尔,俄-国战败。根据1856年《巴黎和约》,俄-国被-迫放弃在黑海保有舰队和要害的权利,宣布黑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中立。克里米亚战争动摇了俄-国的欧洲霸权地位。

43.《密苏里妥协案》:1820年美国南部奴隶主同北部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就密苏里地域成立新州是否采取奴隶制问题通过的妥协议案。

44.堪萨斯内战:美国史上蓄奴论者和反对蓄奴论者之间为争夺对堪萨斯州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小规模内战(1854~1859)

45.《宅地法》:1862年美国总统A.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1英亩=0.40公顷)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46.《解放宣言》:《解放奴隶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是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联邦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对象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此宣言仅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隶,但实质上强化联邦军掌控联邦的领土后这些黑奴自由的权威性,并为最终废除全美奴隶制度预先铺路。

47.幕藩体制: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统治的封建统治制度,称“幕藩体制”。

48.四民制度:

49.天保改革:日本江户幕府的幕政和藩政改革。实行于天保年间 (1830~1843),故名。与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并称江户时代三大改革。享保、宽政年间的幕政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至天保年间,社会矛盾更趋尖锐。1832~1837年,天灾频仍,导致农业歉收和全国性大饥馑,农民起义频繁发生。为维护封建统治,幕府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主持下再次实行改革。

50.尊王攘夷运动: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政治运动。当时,幕藩体制危机严重,又面临外来侵略,要求改革幕政的尊王论和主张排斥外夷的攘夷论相结合,形成尊王攘夷运动。

51.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前,在日本,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中心在西南部经济较发达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危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实质是推翻幕府统治。

52.巴布教:巴布教是从伊斯兰教的一个教派发展而来的。它的创始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1820年出生在一个棉布商人家庭,后来他自己也曾经经商5年。穆罕默德自称为“巴布”。“巴布”的意思是门,表示真主的意志要通过此门传达给人民。1847年,巴布自称为先知,写了一本《默示录》。

53.三皇同盟: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取得了法国领导权,此后法国人横扫欧洲大陆,控制了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荷兰,击败了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这引起了欧洲大陆的恐慌。在法国大敌的面前,欧洲三位最强势的君主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结成同盟,史称“三皇同盟”。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机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从而结成“三皇同盟”。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标。俄-国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的安全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

54.三国同盟: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 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55.三国协约:三国协约是英、法和俄三国在1907年签订的互相谅解和互相支持的协议。Entente是法文字,意指谅解。1904年的挚诚协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签订后,英法、英俄的各种纠纷已经平息。这两个协约,加上法俄

同盟便促使三国家走在一起。此外,他们皆因为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上升而警醒。因此,他们便结盟,名为“三国协约”。

56.美西战争:美国发动的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4月,古巴三十年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国借口其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港爆炸的事件,向西班牙宣战,进攻西属殖民地。它利用海军优势,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湾消灭了西班牙舰队。战争进行了10周,西班牙战败求和。12月10日,美西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让给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补偿”;古巴形式上宣布独立,实际上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这次战争使美国夺取了大量殖民地,并强化了它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57.英布战争: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战争之一。布尔人是荷兰在南非移民后裔,十九世纪在南非建立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国,其金矿和铁矿对英国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利益关系重大。为此,英国发动战争,企图吞并这个国家。1899年秋天,战争开始,初期布尔人取得多次胜利。1900年六月最终战败,两地被宣布并入不列颠帝国。但布尔人展开游击战争继续抵抗。1902年最后投降,5月31日签订和约,根据和约,布尔人变为英国的臣民。一九一零年,两地并入英联邦的南非自治领,英国殖民当局和布尔人上层分子联合统治,形成现代南非白人种族统治的基础。

58.日俄战争: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1900年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东北。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仍不肯全部撤兵。日本曾向沙俄提出瓜分权益要求,沙俄置之不理。1902年英国为利用日本抑制沙俄远东扩张,与日本缔结同盟。1904年2月8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旅顺口和朝鲜仁川港的俄-国舰船。2月9日俄-国对日宣战。2月10日日本对俄宣战。日本陆军一面从朝鲜登陆,渡过鸭绿江,攻击俄军;一面从辽东半岛登陆,占领金外州、大连。8月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战败俄-国舰队。9月辽阳会战中,沙俄陆军败退。1905年1月日军攻下旅顺;3月日军占领奉天(今沈阳);5月日本海军歼灭沙俄调到远东的波罗的海舰队。8月日英签订第二次同盟条约。不久在美国调停下,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日本迫使俄-国在夺得中国的权益南满铁路、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等转让给日本,并使其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特权,割让库页岛南部。这次战争使中国东北人民和朝鲜人民受到惨重的战祸;战后,中国和朝鲜曾受到帝国主义的分割和压迫。

59.提拉克: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导人,国大党小资产阶级激进派领袖,是一位坚强的正统印度教徒,精通梵文,是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组织家。出身于马拉塔族婆罗门小地主家庭。曾习法律。1880年在浦那开办新英语学校。1881年创办《月光报》和《狮报》,宣传民族主义思想,揭露殖民当局的暴行,反对稳健派元老们的妥协媚英行为,主张同英国殖民当局做一切形式的斗争,包括武装的暴-力斗争在内,以实现印度独立自主。1884年提拉克参加创建“德干教育协会”。1893和1895年先后举办纪念印度甘奈希(Ganesh)

60.阿拉比:艾哈迈德·阿拉比 ,埃及爱国-军官。1879 年组建祖国党。曾两次领导起义,要求实施宪政。企图摆脱英、法对埃及的控制。1882年领导埃及军民抵抗英军,失败后被捕。1901年获释。

61.考迪罗主义:拉丁美洲的政治术语,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首领,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考迪罗主义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独裁者专制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考迪罗独裁又各有其特点。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最新版】相关文章: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问答09-23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09-23

近代史整理名词解释08-31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09-23

世界电影流派名词解释09-23

世界史人名名词解释09-23

世界现代设计史名词解释09-23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09-23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