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

时间:2023-03-23 14:43:32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

延债声明:30年代初美国为缓解经济危机而颁布的、解决一战欧洲国家战债的外交宣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重了世界各国经济与财政困难,美国为了使其在一战其间向欧洲国家的贷款能顺利回笼,在欧洲国家的要求下,于931年6月20日,由美国总统胡佛发布《债款延付宣言》,提出延迟欧洲国家偿付债务、赔款和救济款的时间一年。但是该项政策只是短期内缓解了欧洲国家赔付战债的压力,并没有阻止欧洲各国财政状况的恶化,也没有解决战债与赔款问题。

田中奏折:20年代日本右翼政府武装侵略中国以及南亚而确定的政治方针。1927年日本出现金融危机,一战后相对稳定时期结束,日本右翼政府与垄断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策划了侵略中国的《对华政策纲要》,并将会议决策上报天皇,即《田中奏折》。奏折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一侵略公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战争以及对外侵略的指导思想。

史汀生主义:美国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为维护门户开放政策而提出的远东政策。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的既成事实,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于1932年1月7日向中国及日本政府发出外交照会,提出美国不承认日本对中国东三省任何事实上的军事占领,不承认任何中日两国政府缔结有损美国在华利益的协定。但在补充说明中,美国同时提出它无意与日本争夺在满洲的权益,只要协定不损害美国利益,它就不加干涉。史汀生主义只是美国向世界表达了其维护和平的意愿,但却缺乏制止侵略的决心与行动,它只是在道义上划清了与侵略者的界限,但是却默认了日本的侵略行为。

李顿调查团:国联为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而派出的调查小组。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述,要求其解决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1932年1月,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国联调查团,赴中国调查。10月初,国联发表调查团报告书。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承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驳斥了日本的伪满洲国论调确认日本对东北的占领违反了《九国公约》与《国联盟约》。但是报告书又提出在东北实施高度自治,日本在东北具有特殊权益。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反映了英法列强与日本既勾结又矛盾的关系,它无助于解决中国被侵略的事实。1933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退出国联。

睦邻政策: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对拉丁美洲推行新外交政策。1933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对拉美推行“睦邻政策”,代替过去的炮舰政策与金元外交。12月在第四次返美会议上,通过了《美洲国家间关于国家权利和义务的公约》,美国公开提出不干涉拉美国家内政,以互惠计划改善与拉美国家贸易关系。睦邻政策的实施,极大大稳固了拉丁美洲的政治与经济形势,阻止了法西斯向拉美国家的染指,客观上有利于拉美政治、经济的发展。

中立法:1935---1941年美国对待欧洲国际冲突的外交政策。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前夕,为避免冲突,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输出武器弹药对乘坐交战国船只的美国人不予保护。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美国国会修改法案,禁止向交战国贷款。1937年国会再度修改法案,即永久中立法。规定交战国购买美国商品须现购自运。1939年11月,国会再度修改法案,废除军火禁运条款。1941年《中立法》为《租借法》所代替。前三次中立法案是美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第四次中立法有助于英法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

孤立主义:美国在30年代国际关系中长期奉行的一种外交方针。一战后,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愿望落空,开始退回国内事务。30年代随着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甚嚣尘上,对世界和平威胁日近,美国为确保自身利益,在外交政策中不愿卷入欧洲事务,对国际冲突保持冷漠态度,主张美国在未来世界战争中保持中立。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与绥靖,后随着二战的到来而消亡。

有田-克莱琪协定:又称《英日初步协定》。即二战前夕英国就中国华北地区行政权力而与日本订立的条约。1939年7月,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和英国驻日公使克莱琪订立关于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权利的协定。该协定规定,英国承认日军有权在中国日本占领区消灭任何敌对行动,英国官员以及侨民不得阻碍日军的上述行动。有田-克莱琪协定是英国以牺牲中国主权和利益为代价而对日本侵略行为的一种绥靖,通过与日本的勾结,维护英国在华的有限利益。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斯特雷萨阵线:英法意大利为制约德国违反《凡尔赛条约》关于限制军备规定而成立的国际组织。1935年4月,为了对付德国扩充军备而给欧洲带来的紧张局势,英法意三国在意大利斯特雷萨召开会议,成立了反对德国破坏《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国际组织,但该组织未能有任何具体制裁德国违约行为的政策与措施,并没起到制约德国的作用。后由于《英德海军协定》而破产。

蒙特娄会议:30年代围绕黑海海峡管辖权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30年代中期,由于德意法西斯崛起以及对外侵略扩张,地中海局势日趋紧张。在英国的支持下,1936年4月,土耳其发出外交照会,要求修改《洛桑条约》。6月22日,土耳其、英法以及苏联等待0国在蒙特娄召开会议,商讨修改关于黑海海峡管理权的旧条约规定。经过充分讨论,会议达成《关于海峡制度公约》,实现了土耳其对黑海岸的主权以及军事管理,并对黑海海峡的战时与和平时期的管理作出规定。蒙特娄会议对于稳定地中海局势,维护民族国家权利有积极的作用。

东方公约:1934年以来苏联等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政策的重要实践。鉴于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以及欧洲政治形势日趋紧张,1934年初苏联向法国提出建立区域性互助条约。6月法国提出《东方公约》草案。提出订立包括苏联、德国、东欧与波罗的海国家在内的互助公约,同时订立法苏互助条约,由苏联充当《洛

加诺公约》的保证国,法国充当《东方公约》的保护国。由于德国法西斯的破坏以及英国的反对,公约最终未能签署。

张鼓峰事件: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后执行“北进战略”的一次军事冒险。1936年,日本参谋部制定了《国防国策大纲》,提出以苏联为主要敌人的战略方针,试图以北进推动其南下战略。1938年7月30日,日军集结兵力占领处于中、朝、蒙边境地区的张高峰,遭到苏联远东军队的猛烈反击,8月9日,入侵日军几乎全部被歼。张高峰事件以日军的挑衅失败而宣告结束,日本法西斯的北进战略受挫。

诺门坎事件:继张高峰事件之后日苏又一次重大军事冲突。张高峰事件后,日军没有停止其北进计划,1938年秋至此939年,日军拟定了新的对苏作战方案――“八号作战计划”。1939年5月11日,日伪军队与蒙古军队在中蒙边境地区的诺门坎发生军事冲突。7月中旬苏军组织第一集团军参战。在苏军优势兵力与火力的打击下,日军主力受到重创。9月15日,日苏订立停战协定,诺门坎战役以日军的全面失败告终。诺门坎战役使日本法西斯认识到苏联远东军事力量的强大,逐步放弃了北进战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远东战局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尼翁协定:西班牙内战期间,英法等9国联合制止意大利潜艇在地中海海盗行为的协定。1937年7月,意大利潜艇不带国别标志,任意在地中海袭击各国商船。英法苏联等9国在尼翁召开会议,确定了《尼翁协定》,规定签约国可以用海军保护不属于西班牙交战双方的一切商船,消灭进行袭击的潜艇。该协定有效地制止了意大利潜艇的海盗行为。

轴心国:二战前夕以德国、意大利与日本为核心结成的国际法西斯侵略集团,又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了尽快发动侵略战争,1936年10月,德国与意大利在柏林订立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1月,德国、日本订立《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加入,结成三国同盟。1940年9月三国订立《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成立了军事同盟,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加入。

《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在反共旗帜下结成侵略集团的条约。出于反苏反共的需要,1936年11月,德国、日本在柏林订立《反共-产国际协定》,商定交换共-产国际活动的情报,并采取联合防止措施。该协定还备有反对苏联的秘密附件。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结成三国同盟。后西班牙、匈牙利加入。

不干涉委员会:西班牙内战时期英法建立的对德意侵略者以及佛朗哥叛军进行绥靖的国际机构。为了防止西班牙内战战火扩散,1936年1月,英法订立了不干涉协定,共有27国加入该协定。9月,这些国家在伦敦成立了不干涉委员会英国人摩礼逊担任主席,负责监督不干涉协定的执行。但是委员会并没真正发挥作用,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动没有受到有效干涉,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正义事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

霍尔—赖伐尔协定:英法对意大利法西斯武装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一次绥靖政策。1934年12月,意大利军队武装进攻埃塞俄比亚,制造了侵埃事件。英法统治集团害怕引火烧身,公然执行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1935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霍尔与法国外长赖伐尔会晤,拟定了政治解决侵埃事件计划。即将埃塞俄比亚北部、东南部以北及格欧加登地区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则可以获得一个出海口;同时将埃塞俄比亚南部16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经济发展与居留区,意大利享有特权。该协定是背着埃塞俄比亚作出的,是以埃塞俄比亚人民的主权与领土对侵略者进行绥靖的。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莱茵兰事件:德国法西斯上台后为破坏《凡尔赛条约》而制造的一次军事冒险。1936年3月,希特勒在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开始设计重新占领莱茵兰地区。3月7日,希特勒派遣3万名德军士兵武装开进莱茵兰,试图制造重新武装莱茵兰的既成事实。面对德国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与《洛加诺公约》的行径,英法反应软弱,无意真正抵制希特勒的政治冒险。莱茵兰事件强化了希特勒在德国的政治地位,稳固了德国在欧洲的战略地位。

德奥合并:法西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建立其大德意志帝国的一个重要步骤。1937年11月,希特勒制定并吞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计划。1938年2月,德国强迫奥地利签订德奥议定书,任用纳粹分子,实现德奥经济合作。随后对奥地利进行军事威胁。3月11日希特勒向奥地利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取消就奥地利独立进行的公民投票。3月13日,德奥宣布合并,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东方省”。德奥合并为希特勒的进一步军事冒险奠定了基础。

佛朗哥:(1892-1975)西班牙独裁者,军人家庭出身。毕业于阿尔卡萨尔军事学院,1910-1927年在摩洛哥服役,曾多次参加镇-压摩洛哥人民的起义。后历任阿尔卡萨尔军事学院院长、陆军参谋长。1936年2月人民-阵线政府建立后任加纳利群岛驻军司令,7月18日率法西斯军人发动叛乱,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颠覆共和国政府,1939年任西班牙元首兼大元帅,对内事实施独裁,对外支持德意法西斯侵略战争。1947年西班牙改为君主国后任国家元首兼部长会议主席。1969年决定胡安卡洛斯王子为王位继承人,1975年11月病死。

西班牙人民-阵线:西班牙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统一战线组织。1936年1月15日成立,包括了共-产-党、社会党、共-产主义者青年联盟、共和党左翼、共和同盟、工人联合总会等。人民-阵线成立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2月,人民-阵线在新国会大选中获胜,组成左翼联合政府。新政府在西班牙推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社会进步,反对和抑制保守力量、抵抗法西斯叛乱方面做出贡献。1936年3月,在佛朗哥叛军的武装进攻下失败。

国际纵队:1936年---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期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进步人士为协助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击德意干涉军与佛朗哥叛军而组织的志愿军。1936年10月,国际纵队正式参加西班牙内战。这支部队共计7个纵队近4万人,在马德里保卫战以及其他重大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在英法美等国“不干

涉政策”的限制下,纵队最终被-迫于1938年底9月退出西班牙。国际纵队体现了30年代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反法西斯的一直要求与行动。

马德里保卫战:西班牙内战时期共和国政府为保卫首都马德里而进行的战役。1936---1939年,佛朗哥叛军勾结德意干涉军向首都马德里发动了3次重大进攻。西班牙军民同仇敌忾,在物资与粮食供给极度紧张的困难情况下,冒着法西斯武装进攻的炮火,浴血奋战,保卫马德里。1939年3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变节与投降派的破坏,马德里最终沦陷,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颠覆。

第五纵队: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隐藏在共和国内部的间谍、叛徒等内奸的总称。1936年10月,佛朗哥叛军将领摩拉声称,现在有四个纵队进攻马德里,而第五纵队则在马德里城内等候。由此而来,第五纵队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进行颠覆、破坏活动的间谍、特务、叛徒等同义词。

张伯伦:(1869---1940)英国保守党领袖。曾在20、30年代英国保守党政府中多次出任卫生大臣、财政大臣。1937年出任政府首相。任内,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承认意大利法西斯吞并阿比西尼亚、承认德国法西斯吞并奥地利。并缔结《慕尼黑协定》,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办法,满足希特勒在欧洲的领土要求,促使法西斯德国东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进行“奇怪战争”,坐视波兰败亡。1940年北欧战役开始后下台,不久病故。

《慕尼黑协定》:二战前夕英法德意四国为解决希特勒制造的、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而订立的条约。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订立了将其苏台德区划割给德国的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10日将苏台德区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领土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以及运输工具无偿交给德国,德国-军队将对上述地区实施分区占领。《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顶峰,它极大地增强了德国法西斯的力量与侵略野心,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前夕苏德双方订立的联盟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规定: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他国彼此进行武力行动;如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以支持;双方都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一方的集团;条约秘密议定书还就波兰的战略利益进行了分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了法西斯两线作战之忧,尽管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半的战备时间,但是却损害了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加快了战争的到来。

凯末尔:(Mustafa Kemal Ataturk,1881-1938),土耳其总统(1923-1938)。出身于塞萨洛尼基(今属希腊)商人家庭。曾参加青年土耳其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任高级军职。1919年起领导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任安卡拉大国民议会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并组成国民政府。1923

年创立人民党(后改称共和人民党)。同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首任总统。执政期间,实行行政、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并开始实施工业发展计划;对外争得对两海峡的主权。1934年被授予“阿塔图尔克”(土耳其之父)为姓。著有《走向自由之路》、《国民革命》等。

青年土耳其党:旧译“少年土耳其党”,欧洲人对土耳其“统一进步党”的称谓。1889年在伊斯坦布尔成立,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宪政,加强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青年土耳其革命后掌握政权,镇-压工农运动。1912年被亲英的自由协调党推翻。1913年重新执政,次年使土在德奥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瓦解,1922年恢复活动,1926年该党首领参加反凯末尔阴谋,被消灭。

柴鲁尔:(1854-1927年),埃及独立运动领袖。1882年参加阿拉比领导的起义,后任教育大臣、司法大臣。1913年当选立法会议副议长,1918年率华夫脱(意为“代表团”,1923年正式改组为政党)向英国提出埃及的独立要求。1924年任第一届华夫脱党内阁首相,坚持英军撤离埃及,谈判失败,辞职。

圣雄甘地: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handi

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为“圣雄”(Mahatma)。留学英国。曾在南非进行反种族歧视斗争,提出“非暴-力抵抗”口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印度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期领导印度国大党,主张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和妇女、“不可接触者”的地位平等。1948年在教派纷争中为印度教极右派分子刺死。著有《印度自传》、《自传—体验真理的故事》。

三一运动:朝鲜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1919年3月1日汉城30万市民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朝鲜独立万岁”等口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相继举行罢工、罢课、罢市和示威游-行,许多地区迅即转为武装起义,后因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而失败。

德钦党:又称“我缅人党”。正式名称为“我缅人协会”(Do Bama Asiayon)”。缅甸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1930年成立,其成员均以“德钦”(Thakin,缅甸尊贵头衔,意为“主人”)冠于名前,表示对英国统治的反抗,故名。反对殖民统治,组织爱国运动,后内部分化。

桑地诺:(Augusto Cesar Sandino,1893-1934)尼加拉瓜民族英雄。1926年起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号召反对美国占领,把美国资本家夺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领导游击队坚持7年反美武装斗争,1933年迫使美军撤走。次年2月被国民-警卫队司令索莫查加西亚暗杀。

奇怪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上午,英、法向德国宣战,但是,英、法在1939年至1940年只是依靠马其诺

防线进行防御,听任德国占领波兰,史称“奇怪战争”。1940年4月,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结束了“奇怪的战争”的局面。

不列颠之战: 为了迫使英国求和,希特勒于1940年7月16日签署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1940年7月10日,在多佛海峡上空德英展开空战,即不列颠之战开始。8月,德国空军开始轰炸英国机场,但很快转向轰炸城市。9月7日,德军轰炸了伦敦。到9月15日形势发展不利于德国空军,德国空军受到英国空军和空防力量的沉重打击,只好改为夜间轰炸伦敦和其他城市。10月21日,德国决定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

莫斯科保卫战:二战著名战役。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30分,德国发动了侵苏战争。10月2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全面进攻,但是雨雪暂时阻止了德军的进攻。11月中旬,德军发动的进攻,又遭到苏军顽强抵抗。不久,严冬阻止了德军军事行动,斯大林下令反-攻。1942年1月7日,德军被击退,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伟大胜利。德军闪击战宣告破产。

《同盟条约》: 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同盟条约》。日本承认德、意在欧洲的霸权,而德、意则承认日本在大东亚建立共荣圈。条约规定缔约国中任何一国如受到目前未参与欧战或中日战争的任何国家的攻击时,其他两国将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互相援助。该条约保证不改变各国与苏联的关系,即保证不针对苏联。

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再次决定向美、英、荷等国发动战争。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英美对日宣战,德国对美宣战,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

《联合国家宣言》: 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国家签署的重要文件。1942年1月1日,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宣言》,宣言签字国保证要用其全部资源与法西斯国家作战到底,相互合作,绝不单方与敌人缔结停战协定与和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后建立。

列宁格勒保卫战: 列宁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战役。保卫战从1941年9月一直延续至1944年1月。在德军围城期间,有64万多列宁格勒人死亡。但列宁格勒人民牵制了德军兵力80多万,德军一直未能完全占领列宁格勒。列宁格勒保卫战再次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二战时期重要战役。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后,把兵力集中于南方。1942年7月17日,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原名为察里律,现名为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至11月上旬,德军已占领该市大部分地区。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动反-攻,包围了德军25万人。1943年2月2日,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给了

世界反法西斯的各国人民极大鼓舞,各国更加积极开展反法西斯斗争,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出现新的局面。

中途岛海战:二战中著名海战。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集结了200多艘军舰,力图消灭残存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中途岛海战开始。此战中,日本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飞机322架,海军官兵3500人。此后,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中的主动权。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22日开罗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缅旬战役问题和战后处理日本问题,发表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决定坚持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在处理战后日本问题上,作出了公正合理的决议。1943年12月1日正式发表的“开罗宣言”郑重宣布将把“日本所窃取的一切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群岛”归还中国。开罗宣言还决定战后让朝鲜独立。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它是盟军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德黑兰会议: 二战时期重要会议。1943年11月28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会议。在德黑兰会议上讨论的问题包括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对日作战问题、战后对德国的处理问题、波兰问题、芬兰问题、关于建立国际组织问题,以及殖民地问题和对靠近德日的基地和战略据点实行托管制等问题。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1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同时会议还确定以后作战的规模和打击敌人的方向等。德黑兰会议上达成1944年5月1日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是盟国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雅尔塔会议:美、英、苏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美、英、苏三国保证彻底打败德国,让德国无条件投降;战后,应把德国建成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战后美、英、苏三国分区占领德国。雅尔塔会议还讨论了波兰问题,重申了德黑兰会议的处理办法。会议通过了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成立联合国的决议。关于对日作战和远东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使苏联早日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牺牲中国的利益,同意苏联要求:促使中国承认外蒙古现状,租借中国的大连和旅顺港,以及中苏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等。苏联则保证在打败德国后二三个月对日作战。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有争议的会议。一方面,会上美、苏达成了战后瓜分势力范围的协议,构筑了“雅尔塔体系”的最初框架。另一方面,该协议协调了盟国最后击败德国和日本的立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到来。雅尔塔会议之后不到三个月,德国就无条件投降了。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波茨坦会议决定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处理德国的基本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的政治影响,实行分区赔偿。波茨坦会议还就意大利及其他战败国的处理作了规定,原则上从宽处理。会议对各

国参加联合国问题以及世界的各种问题也进行了讨论。波茨坦会议也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会议规定战后处理日本的原则中,首先是永久铲除日本帝国主义,基本上反映了开罗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精神。1945年7月26日,由美、中、英三国签署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发表。苏联对日宣战后,也签署和承认了《公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2017-04-09 09:55 | #2楼

名词解释: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 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这一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教会神权统治,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由于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麦哲伦: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队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加尔文教: :16世纪瑞士宗教改革由加尔文创立的新教。加尔文教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作为其宗教理论,加尔文同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圣经权威高于教皇权威,但比路德更激进,在其著名宗教理论著作《基-督教原理》中提出“预定论”,自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选民”和“弃民”的区分,就看人在现实的成功与失败。这种预定论以宗教学说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鼓舞了新型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因而得到广泛传播。 至尊法案: 1534年3月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为加强王权,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亨利八世改革教会。1533年,他公开和罗马教皇决裂,下令禁止向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内容是: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唯一的最高首脑,对一切宗教事务具有最高的权力,可以任命教会的各种教职,将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来审判教徒,镇-压“异端”,改革教会,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国教成为都铎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政变.詹姆斯二世即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引起普遍不满.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和托利党

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皇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政变之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开明专制: 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各种反抗斗争迫使德国、东欧和南欧的一些封建的邦国的专制君主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统治方式。在某些方面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采取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开明”措施,同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如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宗教上实行宽容政策、改进司法制度以及表面上接受一些启蒙思想等。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赞同废除奴隶制度。1778年成功地通过禁止输入奴隶的法案。1779年起任弗吉尼亚州州长。后出任美国第一任国务卿,是他组建了美国国务院。建立和领导民-主共和党,与联邦党相抗衡,对日后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后当选美国第3任总统。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 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该文件阐释了资 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 揭示了北美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 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 ,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1791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初期通过的君主立宪制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由制宪议会于1789年7月着手制定,1791年9月生效。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体现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世袭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公民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限于积极公民。1791年宪法是基本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以宪法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法典: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由拿破仑主持制定,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胜利后建立的工人政权,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28日公社宣告成立。公社打碎了旧国家机器,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实验: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代之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治安委员会取代警-察局;通过了政教分离法令;废除议会制,实行立法、行政合一的公社委员会制;采取措施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人民的主宰。在经济和文教方面,实行了许多旨在保护工人利益的措施和改革。但公社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农民结成联盟,没有及时向凡尔赛的梯也尔反动政府发动进攻等。在凡尔赛政府勾结普军的猛攻下,于5月28日被镇-压。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克里米亚战争:1853至1856年俄-国与英法土联军之间的战争.因主战场在克里米亚,故名.又称克里木战争.19世纪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加深了与英法之间的矛盾.1853年,俄-国出兵摩尔

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引发战争.结果俄-国惨败,与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受到严重打击,同时加深了国内农奴制危机.

俾斯麦:德意志帝国宰相.1847年任普鲁士联合邦议会议员,以极力维护容克阶级利益而闻名.1848年德国革命时期反对革命.1859年任普驻俄公使,1861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因宪法纠纷出任普鲁士宰相,主张铁血政策,以武力和强权统一德意志。先后赢得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和1870至1871年普法战争,最终统一德国。

普法战争:法国和普鲁士进行的欧洲争霸战争。1870年7月,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9月,双方在色当进行会战,法国-军队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1871年5月,双方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普法战争使德意志最终实现统一,但也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加里波第: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领袖。1833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1859年法撒奥战争爆发,应撒丁首相加富尔的请求,回到意大利。1860年,加里波第率军先后征服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随即将征服的土地合并于撒丁王国,使意大利基本得到了统一。1866年,他率领志愿军参加奥意战争,通过这次战争使威尼斯并入了意大利。加里波第毕生为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宪章运动:工人阶级最早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之一,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1834年,英国新国会颁布新的济贫法,实行残酷压迫工人的习艺所制度,英国先进工人开始了争得普选权等政治权利的斗争。1836年6月成立的伦敦工人协会成为斗争的组织中心。它于1838年5月公布了包括实行普选权等六项具体要求的请愿书。又称人民宪章,宪章运动由此得名。从1939年到1948年,宪章运动以人民宪章征集签名的形式,举行集会和示威,先后掀起三次斗争高-潮。1848年后,随着英国经济的繁荣,宪章运动逐渐销声匿迹。

第一国际: 即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是第一个联合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政治组织。1864年成立,总部设在伦敦(1872年移至费城)。马克思起草的《成立宣言》与《临时章程》奠定了它的政治,组织基础》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和实际领导者。它团结欧洲各国工人,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同时,第一国际内部还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1876年自行宣布解散。第一国际在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维护工人的政治与经济权利的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欧美的传播。

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成立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1847年在伦敦召开的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无产阶级,无私有制的社会。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产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1852年11月17日,同盟宣告解散。 共-产-党宣言:1848年 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出版。《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迪罗主义: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制度。考迪罗在拉丁语中意为“军事首领”或“领袖”,泛指拉美各国的军事独裁者。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与依靠暴-力维持其统治。在拉美各国独立初期,考迪罗大多是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后来多为军官出身或某一地主集团的首领。考迪罗主义对拉美各国具有诸多负面影响。

江华条约:1876年日本同朝鲜在江华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韩日修好条约》。1875年9月,日舰“云扬”号驶近汉城附近的汉江河口,江华府的炮台发炮警告。日舰开炮击毁

了炮台,并派陆战队登陆袭击。1876年,日本以此为借口,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条约规定:朝鲜向日本开放釜山、元山和仁川三个港口;日本仔汉城设使馆,在各开放港口派驻领事;日本人在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江华条约》是朝鲜开始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英国东印度公司:17~19世纪英国政府特许设立的贸易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成立。公司不仅有贸易独立权,还有代表政府订立通商条约或合约的权利,有权发动战争、建立堡垒、筹建军队、审判公司官员等,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利。英国政府曾依靠该公司在印度的财产和武装,对缅甸、阿富汗及其他亚欧国家发动掠夺战争。1858年撤销。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相关文章: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问答09-23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最新版09-23

近代史整理名词解释08-31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09-23

世界电影流派名词解释09-23

世界史人名名词解释09-23

世界现代设计史名词解释09-23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09-23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