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精神障碍名词解释

精神障碍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4:56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神障碍名词解释

精神障碍护理学:精神障碍护理学生意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专科护理学。它以精神障碍患者为服务对象,为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时间指南,最终使精神障碍患者达到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第二章护理沟通概论

护患沟通:护患沟通时护士和患者及家属之间交流信息和感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过程。

共情:共情也称“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深入到别人的内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认识其思想,体验其情感,并产生共鸣。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下,人体出现的各种精神活动紊乱,表现为具体临床诊断意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遗传度:遗传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度称为遗传度。

第四章精神障碍症状学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联想困难。

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脑子空洞无物。

思维散漫:又称思维松弛,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思维的目的性、连贯

性和逻辑性障碍。

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泄不前,迂回曲折,出现节外生枝的联想,通常说明讲话人的抽象概括和理解能力低下,表现为说话啰嗦,抓不住重点,包含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的分枝。

异己体验:这组症状的共同特征是思维的归属性不属于自己,也不受自己控制,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模仿言语:患者模仿周围人讲话的内容,别人说什么患者就说什么,只是一味地机械性重复,好像是别人言语内容的翻版。

精神自动症综合征: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假性幻觉、被控制感、被揭露感强制性思维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患者的突出体验是异己感,可有思维插入、思维被广播等被动体验,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紧张症侯群:表现为木僵、违拗、被动服从、蜡样屈曲、作态,以及刻板言语、刻板动作等,有时又表现为突发的兴奋、冲动行为。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柯萨可夫综合征:又称遗忘综合征,表现为近事遗忘、错构、虚构和定向障碍,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五章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的、以逐渐进展的、通常不可逆的、总体认知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

脑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综合征,包括多发性梗死痴呆,即过去所谓的脑动脉硬化性痴呆。

遗忘障碍:是以记忆损害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表现为学习新信息(顺行性遗忘)和回忆往事(逆行性遗忘)存在困难。

第六章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与护理

肺性脑病:又称呼吸性脑病、肺脑综合征,是指由慢性肺部病引起重度肺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时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综合征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症。

第七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物质依赖:即俗称的“成瘾”。它包括两个概念:①行为综合征;②躯体或生理依赖。

耐受性:使用者必须使用更多的成瘾性药物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也就是使用量不断增加。改变成瘾物质使用途径也是耐受性的表现。

第八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一般意识清晰,智能尚好,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以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一般病程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可出现精神衰退。

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妄想为突出临床特征的精神病性障碍。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个别患者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本病病程演进较慢,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患者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包括一组具有下列共同特点的精神障碍:①起病急骤;②以精神病症状为主,包括片段妄想、片段幻觉,或多种妄想、多种幻觉、言语紊乱、行为紊乱或紧张症;③多数患者可缓解或基本缓解。

第九章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通常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学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躯体症状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

第十章神经症性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神经症:它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和预后颇不一致的一大类精神疾病。

《精神障碍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惊恐障碍:是以反复出现显著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频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以持续地显著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恐怖障碍:是以对特殊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持续的恐怖为特征的一种焦虑障碍。 广场恐怖障碍:原意是特别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后来引申到不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干单独离家外出,甚至害怕单独留在家中。

社交恐怖障碍: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境况,因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恐怖障碍。

单纯恐怖障碍:又称特殊恐怖障碍,表现为对以上两种类型以外的某一种或少数特殊物、情境或活动的害怕。

强迫障碍:又称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作为基础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主要表现,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存在的精神障碍。

神经衰弱:是一类以精神容易兴奋和容易疲乏,常有情绪烦恼和心理生理症状的

神经症性障碍。

人格解体障碍: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

第十一章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进食障碍:是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主要由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组成。一般不包括拒食、偏食、异嗜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以患者自己有意识地严格限制进食,是体重下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或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此时仍恐惧发胖或拒绝正常进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有显著的体像障碍,即病理性低体重及减轻体重的行为。

神经性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地、不可控制地、冲动性的暴食,继之采用自我诱吐、使用泻药或利尿药、禁食、过度锻炼等方法避免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

失眠:是指在有充分睡眠机会和良好睡眠环境的情况下,主诉睡眠始动、维持困难或醒的太早,或长期存在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或质量令人不满意,并伴随明显的苦恼或影响到日间的社会、职业功能。

过度嗜睡:是指日间睡眠过度,或反复短暂睡眠发作,或觉醒维持困难的状况,并无法用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且影响到职业和社会功能。

睡中异常:也称异态睡眠,包括一组在睡眠中发生的行为、情绪、认知、梦和自主神经系统的非预期性事件,这些事件可出现在入睡过程中、睡眠中或觉醒过程中。

第十二章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定义为个体能力(或心理资源)不足以应对环境要求而引起的心理、生理

或行为的失衡状态。

急性应激障碍:为创伤事件发生的当时和之后出现的反应,持续至少2天,但不超过4周(超过此时间,诊断更改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严重的应激事件强烈的、迁延的或者延迟性的异常反应。以不自主地再体验应激性事件的片段,并伴有警觉性增高、对有关事物的回避为特征。

适应障碍:是一种短期的、轻度的烦恼状态,即情绪失调,常影响到社会功能,但不出现精神性症状。

应激源:是对个体而言涉及实际或威胁性的死亡或严重伤害,或者对自身他人身体完整性构成威胁的创伤性事件。

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个体在发育阶段(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智力低下和社会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一组障碍的统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难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缺乏对冲动行为的控制以及不分场合的多动为核心临床表现的神经发育性障碍。

抽动障碍:首先表像是某种形式的抽动。抽动是一种不随意、快速、反复的非节律性运动(通常限于某些肌群)或发声,多突然发生,无明显目的。抽动常被体验为不可克制的,即便主观努力控制也只能忍住一小段时间。

儿童孤独症:是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心里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活动内容和兴趣的局限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75%合并精神发育迟滞)。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一组疾病。

童年离别焦虑障碍:起病于童年早期阶段(学步阶段或学龄前阶段),针对与所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离别而产生的过度焦虑,焦虑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大大超出同龄儿童在分离场合常见的水平,并且使其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

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表现为对各式各样的对象或处境的恐惧,起病于特殊的发育年龄阶段,且恐惧的程度明显超出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一般水平,甚至会影响到患儿日常必需的活动或家庭生活。

《精神障碍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选择性缄默症:通常发生在3-5岁,正常的语言发育完成以后,该障碍在临床上突出而鲜明的特征表现为患儿在家庭或特别熟悉的环境下能够开口说话,而且表达流利,但在学校或碰见生人的场合则缄默不语。通常可以预期患儿在哪些场合能说话,哪些场合不能说话。

第十四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是指治疗者借助心理学的方法(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帮助患者改变其心理活动,解决患者的情感,认知及行为等方面问题的一类治疗方法。

心理咨询:主要是指咨询者根据来访者的需求,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困惑给予指导、建议或帮助。心理咨询可以看作是通过两人间的对话来缓解痛苦的一种方法。

第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康复

康复:目前已经较全面地归纳为:综合协调地运用医学、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他一切措施,进行训练和再训练,调整周围环境和社会条件,使伤、病、残者尽早和最大限度地改善已经丧失或削弱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促使其重返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完成应担负的社会职能;并要求对象本人、家庭及所在社区均参与康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研究探索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估、治疗和训练的一门医学学科。

精神康复:又称社会心理康复(PSR),是帮助那些因精神障碍而出现各种功能缺陷者达到在社区独立生活最佳水平的过程。

精神障碍护理学名词解释2017-04-09 08:53 | #2楼

精神疾病: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精神病学: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

精神障碍: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可伴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精神症状:指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色、大小、重量、气味等。

知觉:是一种事物的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的印象。

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服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游走etc,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见于精分、神经症等

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于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但经验证可纠正。临床多见错听&错视。病理性错觉常于意识障碍下产生,带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病的谵妄状态。 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虚幻的知觉。为临床最常见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真性幻觉:指患者通过感官而体验到的,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的幻觉。

假性幻觉:指患者不是通过感官而体验到的,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等的幻觉。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患者深信不疑。 功能性幻觉: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常见功能性幻听。

反射性幻觉:指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的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指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见于心因性精神病、癔症等。

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色、空间距离etc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本质是过程(感知获取材料→大脑加工→形成概念→在概念基础上加以判断和推理)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实践性。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联想&思维逻辑障碍)、超价观念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有音联意联及随境转移。多见于躁狂症。

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困难。多见于抑郁症。 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自觉脑子空洞无物。见于精分、精神发育迟滞等。

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与逻辑性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问题间之间缺乏联系。

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无法使之扼要。多见于癫痫、器质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思维破裂:指概念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间缺内在联系。多见于精分。

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中断。是诊断精分的重要症状。

思维插入:指患者感到某种思想不是自己的,不受他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诊断精分有重要意义。

强制性思维:在思维插入的基础上,若患者感到强制性的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则称为强制性思维。同样对诊断精分有重要意义。

思维扩散:指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与别人共享,毫无隐私可言。若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通过广播而扩散出去则称为思维被广播。

思维化声:指患者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多见于精分。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为概念的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语词新作: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患者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概念。多见于精分青春型。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注意与名解27区别)

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观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有以下特征:①信念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②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相关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④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系统性妄想:指妄想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紧密、逻辑性较强的妄想。 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患者坚信某些人/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主要见于精分&偏执型精神病。

关系妄想:指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是与他有关,如别人的讲话、咳嗽都与他有关。常与被害妄想伴随,主要见于精分。

物理影响妄想:又称被控制感。患者觉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外界某种力量控制(超声、电波等)。是精分的特征性症状。

夸大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和权势、大量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的后裔。可见于躁狂症、精分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

罪恶妄想:又称自罪妄想。患者毫无根据的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可饶恕的罪恶,应受严厉的惩罚,认为自己死有余辜或要求参加劳-改以赎罪。主要见于抑郁症,也可见于精分。

嫉妒妄想:患者无中生有的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的病态信念。见于精分、围绝经期精神障碍。

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的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反复的医学验证仍不能纠正。多见于精分、老年性、围绝经期精神障碍。

钟情妄想:患者坚信自己被异性钟情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严词拒绝,仍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而毫不置疑。

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周围人所洞悉。但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则未必能描述清楚。见于精分,有诊断意义。

超价观念: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发生一般均有事实依据。其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内容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而伴强烈的情绪体验。多见于人格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

遗忘: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遗忘的经历。一段时间的全部经历的丧失称为完全性遗忘;仅仅是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称部分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即紧接着疾病发生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其产生是由于意识障碍导致识记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见于脑震荡、脑挫伤。 逆行性遗忘:即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后。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界限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经历有关。见于癔症,又称癔症性遗忘。

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疑。多见于老年性、动脉硬化性、脑外伤性痴呆等。

虚构:是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自身经历的记忆缺陷。虚构内容多变,易受暗示影响。见于痴呆。

柯萨可夫综合征:又称遗忘综合征。临床见虚构与近事遗忘、定向障碍同时出现时称柯萨可夫综合征。是由于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一种选择性/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 精神发育迟滞:指先天或围产期或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以智能低下及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痴呆:是一种综合征,指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缺损,但没有意识障碍。其发生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可分为全面性/部分性痴呆,临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特征。因起病缓慢且病程较长,又称之为慢性脑综合征。

假性痴呆:临床在强烈的精神刺激后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假性痴呆。预后较好,见于癔症等。

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一些简单问题给予近似的错误回答而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大脑结构无器质性损害。

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言行为特征的一类假性痴呆。即成人患者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稚气的样子。

抑郁性假性痴呆:假性痴呆的一种,指严重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痴呆早期的症状,如计算能力、理解判断力下降,缺乏主动性。但患者有抑郁的体验可予鉴别。

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

双重定向:即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一种体验与妄想有关,是妄想性的判断/解释。

情感低落:患者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暗,严重时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观念及企图。常伴思维迟缓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情感高涨: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常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情感淡漠:指对外界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身有密切厉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缺如。可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分。

情感倒错: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如听到令人兴奋的事反而表现伤感。

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致搓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心悸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木僵: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

僵住:即严重的木僵,患者不言、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以治疗可持续很长时间。

亚木僵状态:即轻度的木僵,表现为问之不答、唤之不动、表情呆滞、但在无人时能自动进食,能解大小便。见于严重抑郁症等。

蜡样屈曲:是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的,患者肢体任人摆布,即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较长时间维持不变,但意识清楚。临床见“空气枕头”现象。见于精分紧张型。

缄默症: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有时可以手示意。见于癔症及精分紧张型。

违拗症:患者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而且表现抗拒及相反的行为。分主动/被动违拗。

谵妄状态:在意识清晰度↓同时,出现大量错、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情境。有的内容具有恐怖性,患者常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反应,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可见片段性妄想。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昼轻夜重。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或全部遗忘。常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内省力,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和判断能力。临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是病态的,即为自知力恢复。 谵妄: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情发展迅速,故又称急性脑综合征。 AD:即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伏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以智能损害为主。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由脑以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物质/成瘾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包括躯体及心理依赖。

滥用:在ICD-10系统中称为有害使用,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用药导致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工作等。强调不良后果。

受性:指药物使用者必需增加剂量方能获得所需效果或使用原有剂量达不到追求效果的状态。

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机理是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精神分-裂症: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绪、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特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及明显的智能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一组疾病。

恶劣心境:原称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以过分/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不合理或过分的,仍反复出现。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特点是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反应强烈,焦虑、紧张十分明显,但发作后迅速终止

广泛性焦虑障碍:基本特征为泛化且持续的焦虑,不局限于特定的外部环境,症状高度变异,但神经紧张等主诉常见。多见于女性。

强迫障碍:基本特征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相。其特点是1)有意识的自我压迫与反压迫并存 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2)患者体验到的观念和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思,需奋力抵抗,却无法控制3)患者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但无法摆脱。

躯体形式障碍: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精神病。

神经衰弱:指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下而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时轻时重。 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多数有精神发育迟滞,预后差。

多动症: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指儿童少年期出现的持久性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正常儿童的调皮捣蛋及少年的逆反更严重。

抽动障碍:是一组主要发病于儿童期,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疾病。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

【精神障碍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

中医的名词解释05-26

西方名词解释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