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36:34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

1.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4.GDP折算指数:指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5.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6.消费函数:C=C(y):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

7.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投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8.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9.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0.投资函数:i=i(r):投资与利率之间的方向变动关系。

11.托宾的“q”说: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其中的比率称为“q”。

12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时,描述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即I=S。

13.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蓄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4.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5.流动偏好陷阱: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无论拥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的情况。

16.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书P428页图14-14。(第五版)

17.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描述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8.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

19.总需求AD: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0.财富效应:指以下价格水平对消费影响的效应: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提高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更大。相反,当价格水平上升时,降低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1.利率效应:指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企业投资的效应。

22.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23.古典总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经济的就业水平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上。而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发展为通货膨胀。

24.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表示在“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条件下,当产量增加时,价格和货币工资不会发生变化。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就可增加需求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25.常规总供给曲线:表示在通常或常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在两个极端之间,更高的价格水平将导致更高的总产量,短期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促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投入要素价格的“黏性”。

26.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27.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28.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29.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30.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31.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32.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33.奥肯定律:用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的定律。该定律认为:GDP每增长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34.痛苦指数: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35.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

36.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7.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8.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而储蓄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39.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

40.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π=π^e –ε(μ-μ*)

41.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政策。

42.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43.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4.货币幻觉:指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

45.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实际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46.存款准备金:指银行经常保留的以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47.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即货币供应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其中“1/rd”即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48.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即基础货币,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49.再贴现率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以变动货币供给的政策。

50.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0:55 | #2楼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消费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第十四章

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即利率上升时投资者自然就会减少对投资物品的购买。

托宾的“q”说:公司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当该比值大于1的时候意味着可扩大投资。

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谨慎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凯恩斯区域:指当经济进入流动偏好陷阱时的情况,当利率降至极低水平时,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为无穷大,LM曲线为水平状。

LM曲线: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正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

货币市场:特指存续期在一年以下的金融资产组成的金融市场。

总需求AD: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财富效应:指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引起的货币存量的增加或减少对社会公众手持财富的影响效果即价格水平对消费影响的效应。

利率效应:在宏观经济学中,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古典总供给曲线AS:在P-Y坐标系上,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出发的一条竖直线,意味着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将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这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常规总供给曲线:它是向右上方延伸的。价格水平越高,经济中的企业提供的总产出越多。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或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自然失业率:经济在稳定状态下的失业率。(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发挥作用情况下应有的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在成年人口中的百分比。

摩檫性失业:由于转换工作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或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因为经济周期中的衰退和萧条时,因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失业,其根源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支出和产出下降所造成的。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描述了失业与实际GDP的关系。

痛苦指数:在理论上,试图计量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治效应的一种方式。痛苦指数 = 失业率 + 通货膨胀率。

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它表示: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从u*出发的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解释滞涨。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货币幻觉:市场价格上涨时,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的现象。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货币创造乘数: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变动的比率。

高能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再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结构的贷款或者说放款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微观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

宏观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01-10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09-23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05-17

宏观西经名词解释06-08

超全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汇总09-22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

保险中的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

工程经济学概念名词解释09-23

网络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