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总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4:01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外总名词解释

无菌术(asepsis):是针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手术、换药、穿刺等过程中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消毒(disinfection):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

容量失调:等渗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的变化,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浓度失调: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有增加或减少,以及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

成分失调:细胞外液除钠离子以外的其他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的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的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

功能性细胞外液(Functional extracellular fluid):绝大部分的组织向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No functional extracellular fluid):另一部分组织向液仅有缓慢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但胃肠消失液的大量丢失、可造成体液及成分的明显改变。

等渗性缺水(is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呈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低渗性缺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随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高渗性缺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又称原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稀释性低血纳,指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倒置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http://www.ahsrst.cn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离子浓度高于http://www.ahsrst.cn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的丢失过多,导致机体血液中HCO3-原发性的减少,称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体内H+的丢失或碱性物质产生过多以及低钾等原因,造成体

内HCO3-原发性的增多,称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指肺泡通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存的二氧化碳,一致血液的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存的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一致血的而氧化碳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阴离子间隙(AG): 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浓度间的差值,即AG=UA—UC,其正常值为10~15mmol/L。

休克(Shock);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映,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二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而致的休克。

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是一种循环血量减少性休克,各种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发生急速丧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起。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

中心静脉压(CVP):是指右心房与腔静脉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相符。 冷休克: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瘀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和CO减少。病人皮肤湿冷,又低排高阻型。

《外总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暖休克: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O正常或增高,有血流分布异常和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病人皮肤比较温暖干燥,又称高排低阻型。

MODS: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更多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

ARF:acute renal failure,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及由此所致的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

合病症。

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即急性呼吸迫综合征:是因肺实质发生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AHF:acute hepatic failure;可在急性或慢性肝病,肝肿瘤,外伤,肝脏手术后,中毒症,其他系统器官衰竭等疾病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肝脏严重衰竭综合症状。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当炎症加剧时,过多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解放,酶类失常和氧自由基过多,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失调,或加以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细胞等多方面失常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应激性溃疡(SU):应激性溃疡是指机体受到诸如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打击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胃肠粘膜缺血造成胃肠粘膜的损害。临床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粘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或穿孔。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nonoliguric acute renal failure):非少尿型急性肾衰无少尿或无尿,每日尿量超过800ml。但血肌酐呈进行性升高,与少尿型相比,其升高幅度低。其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消化道、神经系统症状较少,预后相对为好。主要由于肾单位损伤的量和程度以及体液动力学变化的不一致所致。

控制性降压:在安全范围内,应用药物或麻醉技术主动控制病人的血压在一较低水平,以减少手术失血或为手术创造条件,称为控制性降压。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在临床上相当多见,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感染,按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亚急性感染。

肠源性感染:肠道是人体中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库”,健康情况下,肠粘膜有严密的屏障功能。在严重创伤或抗感染能力降低的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时,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导致全身性感染。

真菌性脓毒症:多发生在原有细菌感染经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总的说来,其临床表现酷似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脓毒症。病人突发寒战、高热(39。5~40。C),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出现神志淡漠、嗜睡、血压下降和休克。少数病人有消化道出血,周围血象常可呈白血病样反应,出现晚幼粒和中幼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可达25x 109/L。

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fection) 常见的病菌有金黄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肝菌、拟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指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

条件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常见的如正常时在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拟杆菌等,污染到伤口、腹腔内、泌尿道内等,就可造成感染。 二重感染(super infection) 指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或抗生素后,原有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消灭或减少,此时在原有感染灶或自身其它部位的耐药细菌异常增殖,发展成明显的感染。

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指在医院内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通常指在医院内发生的创伤后和烧伤后感染,以及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

疖病:是指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的疖。

气性坏疽:是指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的多种梭菌引起的大面积肌肉坏死,故又称为梭菌性肌坏死,是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急性感染

切口感染:是指清洁切口和可能污染切口并发感染。

《外总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感染;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破坏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人体组织对该细菌极其毒素产生一系列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映。

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以内。

慢性感染:病程超过2个月。

亚急性感染:介于急、慢性感染之间。

软组织感染:是指发生于皮下、皮下组织、淋巴管和淋巴结、肌间隙极其周围的疏松结弟组织间隙等处软组织的外科感染。

疥(furuncle):和由金黄色葡萄求菌和表皮葡萄求菌等致病菌引起的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

涌(carbuncle);是由金黄色葡萄求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极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疥融合而成。

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是皮下、经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丹毒(erysipelas):是由P-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极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病变。

脓肿:是在身体个部位发生急性感染后,病灶局部的组织发生坏死、液化而形成的脓液积聚,其周围有一完整的脓腔壁将脓液包绕。

全身化脓性感染:是指致病菌菌经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的严重全身性反映,主要包括败血症和脓血症。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并引起严重全身性症

状。

脓血症(sepsis):是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隙的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全身各处的组织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

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及病毒体温,呼吸,循环有明显改变

菌血症(bacteremia):是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内,迅速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清除,不引起或引起短暂而轻微的全身反映。

毒血症:是由于致病菌、严重损伤或感染后组织破坏分解所产生的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所引起剧烈的全身反映。

破伤风(tetanus):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人体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急性特意性感染。

热力烧伤:由热力所引起的组织损伤统称烧伤,如火焰、热液、热金属等。

电烧伤(electric burn):电流通过人体可以造成全身电击伤和局部电烧伤。电流通过人体有"入口”和“出口”,入口处较出口处重。

III度烧伤:是指全皮层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属于深度烧伤。

皮瓣移植:是自体皮肤移植的一种类型,适用于修复软组织严重缺损,肌腱、神经、血管裸露,创底血液循环差的深度创面,特别是功能部位,可概括为带蒂皮瓣移植和游离皮瓣移植两类。 中厚皮片:包括表皮和真皮的1/2~1/3,成人厚度一般为0.3~0.6mm不等。

非冻结性冷伤:由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如冻疮等。

烧伤休克期:是指伤后48小时内,此期由于体液的大量渗出和其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急剧发生休克

烧伤创面脓毒症:指大面积的侵入性感染,痂下组织菌量经常超过105/g,并可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多,创面表现晦暗,糟烂,凹陷,出现坏死斑,可致死。

套袖式坏死:电接触烧伤时,电流通过人体,因为骨骼的电阻大,局部产生的热能也大,在骨骼周围的组织可形成环形坏死,呈袖套样,故称为套袖式坏死。

跳跃式烧伤:电烧伤电流通过人体肢体时,引发肢体强烈挛缩,关节屈面常形成电流短路,所以在肘、腋、膝、股等处出现不连续的多处深度烧伤,称为跳跃式烧伤。

血色素尿:当血管中的红细胞大量破坏,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大大增加,大大超过触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未结合的游离血红蛋白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血红蛋白尿,使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称为酱油尿。

间生态组织:烧伤局部伤口中,介于正常组织和坏死组织之间的状态的组织称为间生态组织。在肌肉可表现为颜色改变,切割时收缩性减弱。

中国新九分法:中国新九分法: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即头颈部=1×9%;躯干=3×9%;两上肢:2×9%;双下肢=5×9%+1%,共为11×9%+1% Ⅰ°烧伤:Ⅰ°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3~7天内脱屑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

浅Ⅱ°烧伤:浅Ⅱ°烧伤:伤皮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明显,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上皮再生靠残存的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件的上皮增生。如不感染,1~2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疤痕,多数有色素沉着

深Ⅱ°烧伤:深Ⅱ°烧伤:伤及皮肤的真皮层,介于浅Ⅱ°和Ⅲ°之间,深浅不一致,也可有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由于真皮层内有残存的皮肤附件,可赖其上皮增殖形成上皮小岛,如不感染,可融合修复,需时3~4周,但常有瘢痕增生。

Ⅲ°烧伤:Ⅲ°烧伤:是全皮层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疱,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碳化,痛觉消失,局部温度低,皮层凝固性坏死后形成焦痂,触之如皮革。痂下可显树枝状栓塞的血管。因皮肤及其附件已全部烧毁,无上皮再生的来源,必须靠植皮而愈合。只有很局限的小面积Ⅲ°烧伤,才有可能靠周围健康皮肤的上皮爬行而收缩愈合。

交界性肿瘤(或临界性肿瘤):在临床上除良性与恶性肿瘤两大类以外,少数肿瘤,形态上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有的可出现转移,从生物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称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经所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TNM分期法:T指原发肿瘤,N为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

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颅内压持续在200mmH2O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脑灌注压:脑灌注压为平均动脉压(MAP)与颅内压(ICP)之差。

库欣反应(cushing):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库欣反应。

脑疝(brain hernia):当颅内某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压力时,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从而出现一系列重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外科名词解释2017-04-09 11:55 | #2楼

1、颅内压增高: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2、库欣反应:库欣发现当颅内压增至接近动脉舒张压时,血压显著增高,脉搏减慢,脉压增大,继之出现潮式呼吸,血压下降,脉搏细数,终于呼吸停止,最后心脏停博而死亡,这种现象多见于急性颅内压埋高的病例,并称之为库欣反应。

3、张力性气胸:较大的汽泡破裂或较大较深的肺裂或支气管破裂,期裂口与胸膜腔相通,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不能排出,则胸膜腔压力不断升高,压迫肺逐渐萎缩,纵隔挤向健侧,产生呼气和循环功能严重障碍。

4、嵌顿疝:疝环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疝颈的弹性回缩而将内容物卡住是其不能回纳

5、Richter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恻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为肠管壁疝或~。

6、Litter疝:如嵌顿的小肠是小肠憩室则称

7、Hesselbach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A,内侧边是腹直肌外侧缘,底边是腹股沟韧带。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肌肉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薄,故易发生疝。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

8、肠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9、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其临近肠管肠腔内。

11、痔:是直肠下段黏膜下或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块,并因此而引起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

12、肛裂三联征:裂口上端的肛-门瓣和肛乳头水肿,形成肥大乳头;下端皮肤因炎症、水肿及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袋状皮垂向下突出于肛-门外,称“前哨痔”。肛裂、“前哨痔”、乳头肥大常同时存在,称为肛裂“三联征”。

13、门静脉高压症:当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发生淤滞时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的增高,临床上表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和腹水等现象,即为【门静脉高压症】。

14、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症时,由于自身门体血流短路或手术分流,造成大号门静脉血流绕过肝细胞或因肝实质细胞功能严重受损,致使有毒物质不能代谢与解离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对脑产生毒性作用并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综合症

15、肉眼血尿:为肉眼能见到血色的尿,一般在1000ml尿中含1ml血液即呈肉眼血尿。

16、全程血尿:血尿见于全程,病变多在在膀胱或以上部位。

17、库欣综合征:即皮质醇症,是一类由精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综合病症。

18、骨折: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19、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可由外伤枪伤由外向内形成,可由古这刺破皮肤或粘膜从外向内所致。

20、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21、日光射线形态:如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超出骨皮质范围,同时血管随之长入,肿瘤骨与反应骨沿放射血管方向沉积,表现为“日光射线”形态。

22、Codman三角:骨膜被恶性骨肿瘤的瘤体顶起,在骨膜下产生新骨,呈现出三角形的骨膜反应,称为Codman三角。

【外总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外美史名词解释09-23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09-23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