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环保常见名词解释

环保常见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5:07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环保常见名词解释

化学防治

用化学药剂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熏蒸剂等来防治作物的病、虫害及杂草危害的方法,称为化学防治。采用方法有浸种、拌种、毒饵、喷粉等。但是,这些化学药剂都直接时人畜有害,施用不当易引起中毒。

化学吸附

吸附剂的责面和被吸附物质的分子间,是一种不可逆的类似化学键的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吸附,称为化学吸附,亦称活化吸附或原子吸附。同时由于表面上伴有解离作用,故亦称解离吸附。化学吸附的速度较之物理吸附显著缓慢。

化学处理法

利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处理或回收废水中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例如:

用中和法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用萃取法回收废水中高浓度的酚;用吹脱法除去废水中有害的溶解性气体以及对含有大量病菌的医院及制革工业)废水进行加氯消毒处理等,均称为此学处理法。

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简称con。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徘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氮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养量(BOD)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COD的单位为ppm或毫克/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COD的测定方法,不仅有高锰酸钾高温氧化法,也包括高锰酸钾低温氧化法(氧吸收量)和重铬酸钾氧化法。化学需氧量常由于氧化剂的种类、浓度及氧化条件等之不同,对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的氧化率也不相同。因此,在排水中存在有机物的情况下,除非是在间一条件下测定COD,否则不能进行对比。一般用高锰酸钾高温氧化法,其氧化率为50~60%,用重铬酸钾氧化法,其氧化率为80~90%。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及河流状况不同,COD的排放标准均不一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试行标准》中规定,工业废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小于100毫克/升,但造纸、制革及脱脂棉厂的排水应小于500毫克/升。日本水质标准规定,COD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小于160毫克/升(日平均为120毫克/升)。

环境影响评价

在一项工程动工兴建以前对它的选址、设计以及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和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又称环境影响分析。

1969年,美国首先提出环j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定为制度。随后,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和亚、法国等也陆续推行。中国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这种制度要求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作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经济学

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 环境指示物

表示环境条件的生物标准,被称为环境指示物。即包括土壤的PH值值、含氮量、地下水位、气温及阳光等重要指标,也包括土地的生产力、气候等复合因素。近年来,对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的环境指示物已引起重视。

环境毒理学

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

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背景值

指未受污染的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要素。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该值对开展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进行环境污染趋势预测预报,制定环境标准等等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环镜保护工作中一项新发展起来的学科,目前这一工作的方法和内容尚不统一,更不完善。例如,美国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采用“地学环境制图法”,即对一地区各种环境要索编制成图,再绘出现有地学环境图,从两图对比中找出问题,用以对环境质量作出评价。许多国家对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研究还处于间接阶段,因此,大气和水质的质量评价标准也在不断修订。

环境管理

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基本职能。它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

《环保常见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由于环搅管理的内容涉及土壤、水、大气、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环境管理的领域涉及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环境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各个部门,所以环境管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方面:1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计划包括工业交通污染防治、城市污染控制计划、流域污染控制计划、自然环境保护计划,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宣传教育计划等;还包括在调查、评价特定区域的环境状况的基础区域环境规划。2环境质量的管理:主要有组织制订各种质量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督捡查工作,组织调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3环境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的学科。主要讲究内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以及噪声控制等。环境工程学还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利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区域的整体上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地质学

为了人类生存和健康,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对地质数据和地质要素进行收集和研究分析的一门科学。它是由地质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地质学角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物质组成的影响在地球化学上的意义,研究这种受污染的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健康影响的可能程度等。

环境地质学包括有水文地质学、地形学以及工程地质和经济地质的研究,它与地球生存、起源和组成等有关,同时,还与建筑结构、运输设施、固体废弃物的妥善处埋、水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矿藏资源的估计和勘测以及土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等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极大地改变着自然界的本来面貌。无计划地滥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河流枯竭;盲目地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例如埃及阿斯旺水库的兴建给尼罗河下游带来了土壤肥力下降、盐碱化和血吸虫病等问题;印度纳加尔朱纳萨加尔水坝的兴修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膜内翻病。这些也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个方面。

环境标准

根据工业“三废”及噪声等对大气、水质及土壤的不同污染条件和原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制订的外界环境中含有主要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称为环境标准。这个标准在各个国家都不一致,一方面是制订的方法不同,另一方面每个国家的具体条件也不一样。当前,随着工业品种的不断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产生,为此,我国也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了有关的环境标准及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

环境医学

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预防的一门科学,是环境科学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

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适合于人类生活,劳动的环境。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 物理学和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等;所研究的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不同程度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讲究人和生存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和转化规律以及人类生态系的演化和发展;重点研究与人们健康直接相关的人们生活的和从事生产的环境,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保护。

分贝,dB(delcibel)

耳朵能听到的 声音强度范围很广,因为人耳有把听到的声音能量压缩的本领。如使人感到难受的钢板焊接,就比人刚刚听到的声音最轻声音强一万亿倍。这种强度以能量和音压来表示很不不方便,所出常用对数强度(声级)来表示,其单位就是分贝。所谓分贝,是空气振动发出的声和标准声压之比的 常用对的二十倍。在空气中,零分贝的声音的标准声压为2x10E-5牛顿/平方米,这个数值在平面波中,大约等于10E-2瓦/米,这就是人们刚能听到出声音,每加10分贝,强度就增加10倍,人耳朵听起来只响一倍。

一般来说(因人而异),噪声级在50分贝以下时,是安静的,到80分贝左右,就认为较吵闹,而到100分贝时就使人感到了非常吵闹,达到120分贝时耳朵字则难以忍受。1分贝以下的音强变化,人的听觉难以辨别,1分贝以上的音强变化可辩别。

《环保常见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分段曝气法

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类型,又称逐步曝气法。在 曝气糟内使污水分段流入,这样可使曝气槽内的全部污水的耗氮均匀,在此条件下,回流污泥从曝气槽的端部送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易于适应BOD负荷的变动,同时比较容易调整曝气时间和污泥浓度。

反渗透

反渗透亦称逆向渗透。是一种利用渗透原理进行分离的方法,用来从水中除去溶解固体、大部分的溶解性有机物和胶体物质,目前,采用加压法进行反渗透处理(42~70公斤/平方厘米 ),可得到较大的渗水率和较高的溶质除去率。采用反渗透洽可使海水淡化(加压为100~105公斤/平方厘米 ),亦可处理生产污水使之适应循环使用,但不能过滤酒精、酚、硼等污染物。

风化作用

是指含水合物,在干燥的空气中失去其结晶水的一部分成全部,使其原有结晶形式转化或破坏的一种现象。如地球表面上的岩石,经年暴露于大气阳光之下,受风雨之侵蚀,逐渐失掉结晶水,形成大小不等的岩石块或粉屑,这是自然界常见的风化作用,而其过程是漫长的。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的风化作用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风洞试验

在人工造风的风洞内,模拟预测的地形及烟囱(1/3000)等,进行污染物质扩散情况出试验,称为风洞试验。按照烟囱高度的烟源位置等各种条件的变化,求出浓度出分布。进行适当计算和修正后,而在现实环境中加以利用。进行这种试验,可以预测出将要建设的工厂周围的污染浓度。

气候带

根据气候条件,将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即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及北寒带。由于气候带之不同,对环境污染的自然条件也有很大差别,因此,选择厂址,规划工业区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

气候要素

构成气候的气象,如温度(包括辐射)、湿度(包括降雨量、云雾)、风向、风速(包括风暴)、气压、蒸发以及其他大气层的化学、光学及电学现象等均属气候要素。 气溶胶

以液体或固体为分散相和气体为分散介质形成的溶胶称为气溶胶,亦称气体分散胶体。如雾是水滴分散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烟是固体粒于分散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等。尘埃、飞沫、烟雾及雾气等进入大气形成气溶胶,与大气污染有密切矢系。化学烟雾也是气溶胶的一种。当气溶胶粒子数在每立方厘米中超过10e7时,粒子相互间凝聚数减少,因而这种状态下的气溶胶很不稳定。自然的气溶胶粒子半径一般为10e-3~10e2微米,其中可分为三类:小于10e-1微米的称为埃特肯粒子;10e-1~1微米的称为大粒子;1~10e2微米的称为巨大粒子。埃特肯粒子与气象、电气有密切关系,大粒子与视程云物理学、地球化学等有密切关系,巨大粒子与云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也有密切关系。

气体浓度

是指一定容积中含有某种气体的容积数量,一般用ppm表示其单位,即相当于1立方米的大气中混有1立方厘米的其他某种气体的状态。

汽车废气

汽车每燃烧一升汽油,可产生10立方米的废气,废气的成分约有150多种,对人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饱和烃、醛、烟黑、苯并(a)芘、硫化物、氮氧化物和铅的氧化物等。汽车废气经阳光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最早见于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清洁生产 是采用清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制造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它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能源 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

绿色GDP 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为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

绿色采购 指购买和使用节能和环保产品的行为。绿色政府采购是政府在购买商品、服务、工程过程中重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体现。绿色政府采购包括绿色办公用品采购。绿色服务采购以及绿色工程采购。

绿色消费 指消费者愿意主动选购具备绿色环保特征产品、对消费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消费形态。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消费者,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资源、环境状况。

生态经济 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再生产。

生态补偿 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费或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生态市 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目前,我省昆山、常熟、张家港、江阴已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市。

生态文化 指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其关键是要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树立“环境是资源、资产、资本”的价值观,树立以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为基础的发展观,倡导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环境友好的消费行为。 生态示范区 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行政区域。 生态功能区划 指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工农业生产布局与保育区域生态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

湿地 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

生物多样性 指地球上存在的多种多样生物类型,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使自然生态和食物链保持动态平衡和稳定,各种生物得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维持和恢复各物种在自然环境中有生命力的群体,保护各种遗传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展和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中水回用 中水这个词出自日本,取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意思,是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回用就是指将包括粪便污水在内的各种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并进行处理后直接回用。中水回用以城市污水作为水源,符合开发低质水的原则,是缓解水资源紧张形势的一条较为合理、切实可行的重要途径。 化学需氧量(COD) 又称化学耗氧量,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化学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会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当水中溶解氧消耗殆尽时,水质则腐-败变臭,导致水生生物缺氧,以致死亡。 二氧化硫(S02) 是一种无色的中等刺激性气体,主要来自燃烧含硫燃料。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大部分来自发电(燃煤电厂)及工业生产(燃煤锅炉)过程。吸入二氧化硫可使人类呼

吸系统功能受损,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支气管炎)及心血管病。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亦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一般分成三类:农业用化学品(杀虫剂)、工业用化学药品和工业过程及固体废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这些有机化学物质无处不在,以各种形式污染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大部分POPS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POPS还可以导致糖尿病、新生儿缺陷、男性雌性化和女性雄性化等。许多POPS物质具有与生物体内自然分泌激素想似的结构和性质,这些化学品会扰乱生物体自身激素的正常作用,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神经行为和发育紊。因此这类物质也被称为内分泌干扰物质、环境激素或者环境荷尔蒙。

“十五小”企业 指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种重污染小企业,包括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土炼焦、土炼硫、土炼砷、土炼汞、土炼铅锌、土炼油、土选金、小农药、小电镀、土法生产石棉制品、土法生产放射性制品、小漂染企业等。

“新五小”企业 指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包括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小煤矿和小钢铁企业等。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指根据一个地区(区域或流域,以下同)的环境特点和自净能力,依据环境质量标准,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已对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作了规定。目前,国家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石油类、氰化物、神、汞、铅、镉、六价铬、工业固体废物等12种主要污染物列为总量控制指标,有关部门正在开展环境容量、总量指标的设定和总量分配方法的科学研究。

排污权交易 指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经济手段,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策略。它是通过赋予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排放控制的。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使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每份允许排放量为一份排污),政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如可以有选择地卖给出价最高的购买者),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地买卖。

排污收费制度 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和促进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排污收费制度实施20多年来,对控制环境恶化趋势,提高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于2003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是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的重大实破。

排污许可制度 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排污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方式等实行审查许可的制度。排污单位在持有排污许可证的情况下方有权排污,同时必须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要求排污。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已对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作出规定。目前,纳入排污许可制度管理的污染物主要有化学需氧量、氨氮、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简称环评) 指在开发建设活动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我国实施建设项目环评已有20多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评技术和管理体系。目前,对重大规划的环评工作也已展开。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其结果简明直观,使用方便,适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环境保护概论名词解释2017-04-09 17:25 | #2楼

1. 化学需氧量:常记为COD,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p118

2. 生物需氧量:常记为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p118

3. 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4. 面源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如没有排污管网的生活污水的排放

5. 水体污染: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6. 大气污染: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大气圈层中某些成分超过正常含量或排入有毒有害的物质,对人类、生物和物体造成危害的现象。

7. 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

8. 土壤污染: 各种外来物质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而导致土壤性状变劣、质量下降的现象

9. 土壤净化: 本身通过、、、,而使土壤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10. 土壤重金属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有害元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

11. 气浮: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水中的悬浮物,使其随气泡升到水面,从而去除

12. 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13. 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未受或尽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14. 土壤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ppt

15. 土壤生态平衡:当系统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和输出较均衡的情况下,系统中第一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诸生物体及无机环境间都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16. 土壤退化:在各种自然的,特别是人为的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暂时或永久性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

17. 土壤沙漠化: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8. 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19. 土壤盐碱化: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地下潜水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增强,而导致的土壤表层盐碱化过程增强的现象

20. 土壤潜育化:土壤长期在潜水浸渍下呈嫌气状态,产生较多的还原物质,土壤逐渐变成灰蓝色或青灰色,质地变黏的过程。

21. 环境质量评价: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德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价和预测

22.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23. 环境管理: 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施既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容许极限的措施的总称。

24. 环境监测: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5. 自然环境:环境总体下的一个层次。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

源的总和。

26. 社会环境:环境总体下的一个层次。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加工、改造自然物质,创造出新的环境。

27.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28.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9.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本身能抗御外界干扰、恢复平衡状态的临界限度

30. 生态监测:在地球的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

31. 生态安全: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

32.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3. 矿产资源:经过成矿作用,使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集合体

34. 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

性。

35.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36. 逆温: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37. 干绝热递减率:一个干燥或未饱和的湿空气气块,在大气绝热上升每100m要降温0.98度,每下降100m要升温0.98度,这个现象与周围温度无关,被称为干绝热递减率

38. 湿法脱硫:用水或水溶液做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方法

39. 水的社会循环: 随着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日益扩大,促进人类大规模地蓄水、引水,极大地改变了水的自然运动状况,这种水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运动过程即为社会水循环

40. 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杂质共同变现出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征

41. 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42. 环境污染物: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

43. 城市热岛效应: 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44. 全球气候变化; 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45. 地下漏斗:是某地区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也叫潜水面)以采水点为中心,四周向中心呈梯度下降的现象

46. 赤潮: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4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8. 负载有额律: 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规模、强度)有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生态系统就将受到损害,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49. 林德曼能量传输1/10定律: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后一营养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而其余9/10由于呼吸,排泄,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50.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环保常见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常见金融名词解释大全03-03

常见金融专业名词解释09-07

商标法常见名词解释09-23

普洱茶中最常见的名词解释09-23

不间断电源常见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西方名词解释04-03

锂电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