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7:51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排污许可证制度: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证手续,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方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制度。

环境民事责任:指因污染或破坏环境,侵害了国家、集体财产或他人财产与人身权利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一种侵权行为责任,主要是对健康权、自由权、生命权的侵害,表现为对受害人赔偿其经济损失。

环境法律责任: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单位或个人,对其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生态补偿:指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资源税:开发利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重要资源品为课税对象,旨在消除资源条件优劣对纳税人经营所得利益影响的税类,包括矿产资源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碳税: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它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煤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碳含量比例在征税,以其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财经独立的两个经济单位(如公司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并应用一般均衡分析法,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即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性和它的影响范围,提出解决环境污染这个外部不经济性问题的各种方法。

决策: 决策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

环境统计: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工作

环境质量预测:环境预测是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的科学分析,指出未来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寻求改善环境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是对特定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生产机环境保护设施运转与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生态因子:环境中与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相关的生物生存条件。

生态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末端控制:也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

总量。 源削减:包括减少在回收利用、处理或处置以前进入废物流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数量的活动,以及减少这些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排放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危害的活动。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环境绩效:是指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控,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低碳经济: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

生态脚印:指按今天的生产条件,一个人在各种生活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球(陆地和海洋)面积,其单位是公顷。

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中国的国际贸易问题专家对此的定义是:“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

清洁发展机制(CDM):有关CO2减排配额贸易。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履行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义务。

《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产品生命周期: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环境标志:是一种标在产品或包装上的标签,是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毒性少害、节约资源等环境优势。 产品生态设计: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环节都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通过设计改进,是产品的环境影响降为最低,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 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对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的有害有毒、易燃易爆等物质泄露或突发事件发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和减缓措施。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

环境标准体系: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间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指处理设施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h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或指无处理设施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h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开发规划为依据,从整体

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环境管理: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婊-子,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次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它按照污染物的排放量或经济活动的危害来确定纳税义务,所以是一种从量税。庇古税的单位税额,应该根据一项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均衡点来确定,这时对污染排放的税率就处于最佳水平。

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根据水体不同区段的自然条件,区域内用水需求,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对水体不同区段按其功能加以区划,并确定其相应的环境质量目标。 生态产业园:实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多种不同产业,按照物质循环、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资源利用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通过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求得多产业综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生态规划:是运用整体优化的系统论观点,对规划区域内城乡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特性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其目的是促进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共生,协调发展,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环境数学模型:是在对真实环境系统进行观察,通过试验或实际的监测调查取得大量数据,并对环境系统变化规律取得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经抽象简化和数学模拟而得到的一个数学方程式集合,它能够描述环境系统各变量及参数之间的关系。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人类与环境互惠共生、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环境。

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对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的有害有毒、易燃易爆等物质泄露或突发事件发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和减缓措施。

环境规划学名词解释2017-04-09 20:05 | #2楼

1、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3、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类的活动为主体的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由人的活动的社会属性和自然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4、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5、土地资源:是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测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的两个内容。

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规划期内平均能耗量增长速度与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7、固体废物处理: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

10、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11、环境预测:是一类针对环境领域有关问题的预测活动,通常指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12、水污染控制系统: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3、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理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

14、A-P值法: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15、能流分析: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16、土地退化:由于使用土地或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只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17、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18、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室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9、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20、多目标决策分析:确定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体系和实现这些目标方案的评价选择问题。

21、水环境容量: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22、固体废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3、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4、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环境规划学名词解释09-23

名词解释环境规划概念09-23

最新管理名词解释09-23

成本管理名词解释09-23

管理信息名词解释09-23

工程管理名词解释07-13

酒店管理名词解释09-23

饭店管理名词解释04-21

物业管理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