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端午节>《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时间:2022-11-22 11:21:51 端午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记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热爱祖国,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别人的强烈反对。后来,屈原被赶出都城,眼看自己的祖国被敌人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跳河而死。 屈原死后,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百姓们包好粽子投入江中给鱼儿吃。从此,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2017-05-15 18:13 | #2楼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原称“端五” ,又称“端阳”、 “重五”、 “重午”。 《岁时杂记》载:“京师市廛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日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 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五五节、双五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六种:

源于纪念介之推

据东汉蔡邕《琴操》卷下二载:“(晋)文公令燔山求子,子绥(即介之推)遂抱木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以此来纪念介之推。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 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 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 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传说古代的时候, 人们把五月称为恶月, 五月五日为恶日,此日生的孩子为“五日子”。 “五日子”是父母的克星,谁也不敢抚养。齐国的田文是“五日子”,父亲几次要害死他,多亏母亲保护,他才幸免于难。但父亲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这天,他必 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田文长大以后,做了宰相,便下令改 “躲五”为“端午”, 说五月五日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也毋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后,便有了端午节。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 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 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 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 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 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乃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过了十七天,瓜偶沉,在五月五日曹娥遂投江而死,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 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 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 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 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活动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如每家每户悬艾叶、菖蒲、蒜头。这主要是因为: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

端午节的名称虽然很多,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写符念咒,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 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如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 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河南 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 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如每逢端午,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

如除中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 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而在香港、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也十分盛行。

端午节的消灾防疫

受古人五月五日为“恶日”说法的影响,端午节这天,民间还有许多消灾祛病、预防瘟 疫流行的风俗。如:

采艾、挂艾

每逢此日,河南家家有采艾、挂艾的习惯。当太阳还未升起,中原城乡 还笼罩在晨霭之中,农民们就踏着露水上路了。据说日出以前的艾性凉,可以辟邪。日 出以后的艾性热,容易招邪,所以人们都要赶在日出以前上山采艾。

滚鸡蛋

在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很讲究吃鸡蛋。端午早上,主妇们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疼。

清晨取水

在豫南一些地方,人们还要在太阳未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脸煮 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杵的药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

饮雄黄酒

说起饮用雄黄酒,人们马上会想到《白蛇传》的故事,想起许仙让白娘娘喝雄黄酒, 以至端午节时白娘娘现了原形,吓死了许仙的民间传说。不过,现在喝雄黄酒的人少了,大多是用雄黄酒给孩子抹耳朵、抹鼻子、抹肚脐,据说这样可以避瘟疫、杀蚰蜒、防蛇 蝎,还可以预防毒疖。

制蛤-蟆墨

此外,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 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 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 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 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挂香囊戴五毒肚兜

端午节这天,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黄色绣花鞋,手、 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们神气十足,穿梭嬉戏在人前背后。 孩子是妇女的理想模特,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女红技艺时,妇女们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这些凝结

着母亲一片爱心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另外香囊和五毒肚兜里, 放有各种中草药加香料,可除邪气、蚊虫和五毒。

少数民族食粽子的习俗

中国除了汉族在端午节食粽子以外,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食粽子的习俗。如:

瑶族:瑶族做粽子, 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包“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约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

畲族:畲族粽子,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

傣族:傣族过端午也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念一对因婚姻遭父母反对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与姑娘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树下,男女围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伙子吹叶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给中意的姑娘。

毛南族: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03-20

关于端午节日的由来端午节的传说02-04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04-02

谷雨节气由来及传说故事04-14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03-22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11-13

2023七夕的由来与传说08-18

中秋节的传说和由来05-09

万圣节的由来传说09-27

腊八节的由来与传说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