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1 03:45:59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mpa调研报告实用范文汇总

  MPA一般指公共管理硕士,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PA调研报告是MPA学术论文中的一种类型,它的撰写应遵从学术论文的规范形式。 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mpa调研报告实用范文,供大家阅读!

mpa调研报告实用范文汇总

  mpa调研报告实用范文篇1

  摘 要:造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速度迟缓;又有观念的,传统的惯性造成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城乡“二元性”局面长期难以改变;还有制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法的缺失。加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发展达到高水平均衡,一是加强立法,确立农村教育投入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完善、规范并落实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规范管理,重新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最低控制标准和农村教育政绩考评标准,建立同级监督和上级督查的有效机制;三是抓质量,以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培养能力。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制度缺失 标准重建 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普遍趋势,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滞后,则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坎。那么,形成这道坎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其中最难破解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越过这道坎,使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达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湖南省部分乡镇展开了调研。

  一、调研意义、目标和过程

  早在2000年,中国如期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普遍改善丁义务阶段教育的办学条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普九”仍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城乡之间、不同的区域、学校和群体之间,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相差悬殊。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性和地方政府财力的差距,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已严重失衡。从湖南情况看,“十五”前期,全省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及城镇的1/3;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和生均设备值农村小学不到城镇的20%,农村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初中的一半。全省农村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义务教育阶段“三差两低”的薄弱学校还较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时毕业率长期难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会因为教育不公平造成社会不公平,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最终会影响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进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和目前农村税费改革中,以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重点研究省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调研旨在调查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找出有效的破解办法。调研的具体指标,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投入水平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建设

  状况;二是农村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量;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四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等。

  调查范围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主;衡田地处湘中南腹地,辖5县2市5区,乡镇209个(包括城区街道),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70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75%)。近几年来,全市GDP在300亿左右徘徊,年人均收入也在3000元以下,昔日辉煌不再,已渐沦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市。选择衡阳作为其中的一个调研区域。对于研究湖南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统计学相关理论,我们首先以近年来各种统计资料为基础,把全市所有乡镇按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高、中、低水平分成三大类,继而从每类中随机抽出2个乡镇进行调查。最后定点的乡镇分别为耒阳市哲桥镇、坛下乡,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衡东县白莲镇、珍珠乡和衡南县茶市镇。2004年4月16日至29日,我们先后考察了这6个乡镇近5年来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总的情况,并在每乡镇重点调查了初中、小学各1所,调查涉及在校学生18602人、在岗教师1162人。同时,还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情况,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998年,衡阳市提前2年实现“两基”目标。到2000年,衡阳市小学在校学生7082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4%;初中在校学生342787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学生488人;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普高在校学生65650人,平均每万人口有在校学生93.4人。“九五”至“十五”期间,衡阳市共撤并初中63所,小学801所,中小学结构渐趋合理,其中,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校均覆盖人口分别达13.32万人、1.95万和2041人,分别高于湖南全省

  9.13万人、1.71万人和1883人的平均水平;校均规模分别达到1010人、910人和219人,分别高于全省878人、868人和192人的平均水平。而且,全市普通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7.9m2和6.1m2,图书、仪器、体育设施等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与城镇比较,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整体上还相当薄弱。

  从教育质量和效益看,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初步估算,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1999年-2003年的5年间,累计辍学率达30.7%,这与2003年全省农村从小学一年级起累计辍学率约37.8%基本吻合,说明衡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处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位置。

  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学校债务沉重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衡阳市虽然提前实现了“两基”目标,但由于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制约,各级政府办学热情和财力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渐降低。在一些乡镇,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问题仍有存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突击“普九”达标后留下的借资兴建的低标准校舍和其他教学设施,如今又成为新的“危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无力支付教师到县城参加培训的费用。而在县(市)级教育投入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对所调查的乡镇学校与其县(市)城区学校相比,1999年小学极差率为4.9,初中为4.1,基尼系数小学为0.19,初中为0.15;到2003年极差率分别提高到9.1和6.8,基尼系数分别提高到0.26和0.25。农村义务教育在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势必造成教育

  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农民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调查的6个乡镇1998年“普九”验收后,所欠债务平均达到56.62万元。

  从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率还很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普九”以后,村级小学和乡镇初中基本消除了“黑屋子、土台子”的现象,但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亟待改善。调查中发现,由于经费不足,有些学校还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学校危房比例仍然较高,有的乡镇达到13%。6个乡镇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4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1%,购买教具、墨水、纸张、粉笔所用资金不足的占37%。在现有教学设施中,初中有语音室2间、电脑27台,占28%,而小学几乎为零。6个乡镇的小学、初中按新课程标准开出所有课程的占67.3%,这也是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子女从小学起就到城市重点小学就读的原因。

  与此同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基本状况也十分堪忧。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困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情况甚至进一步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师队伍总量偏高,生师比例偏低,师资使用效益不高。调查中发现,1995年6个乡镇的小学生师比值分别为22.4、23、11.8、28.8、27.9、23.7,初中分别为10、17.3、11.1、14.9、22.5、20.3;到2003年,小学和初中的生师比值则分别只有17.3、 17.5、11.7、20.3、23.2、17.8和6、17.2、 13.4、22、23.3、17.7;虽然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学龄人口下降导致教师数有所减少,但生师比例明显偏低,其发展趋势越来越低(除衡东县因率先进行过农村税费改革,控制较好),在末阳市哲桥镇初中竞出现了1:6的比例,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三是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第一学历合格率分别为22.7%和13.5%,尽管通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6.8%和88.7%,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四是学科结构极不合理,大部分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五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层层拔高使用的多。特别是近年来,各县市区基本上控制教师的编制,没有录用大中专毕业生,以致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老化。在调查中,我们被“爷爷奶奶教小学,伯伯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一句顺口溜所震撼。六是教师职业道德亟待提高。由于待遇低、工资拖欠、专业教育程度低、师资来源复杂、管理松散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一些农村教师工作责任心差、职业意识淡漠。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经济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单一、速度迟缓,地方政府和居民家庭无力支撑教育发展和子女人学经费的重担。2003年,被调查的6个乡镇人均GDP平均为3154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6962.13元的一半,且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85.3%;3.4%和11.3%,农业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乡镇财政收入人均仅83.2元,远低于2003年全省403元平均的水平,且主要是依靠农业收入,工业、商贸所占比重极低;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310元,其中最低的乡镇仅1200元。

  1999年至2003年的5年时间,所调查乡镇GDP平均增长率只有5.70%,且乡镇财政收入

  连年减少,平均增长率为-5.84%。由于乡镇企业发展不景气,农村工业、商贸及其他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逐年降低,乡镇财政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但目前,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衡阳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尚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在所调查的6个乡镇中,只有衡东县白莲镇的瓷泥厂和茶叶加工厂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即使如此,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仍然偏低,仅属一种耗能的简单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特别是贫困乡镇政府是无力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大规模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很低,恩格尔系数仍然高达51.77%,确实有一部分农民家庭没有能力负担子女完成义务阶段教育的全部学业。

  其二,观念因素:由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本质和功能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人们认识不到农村新生公民接受优质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远意义,因而没能把同步加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摆到应有的位置,造成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城乡“二元性”结构迟迟得不到改变;多年来,在城市义务教育基本上做到由政府提供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则较多地依赖于学生学杂费收入的维持。1999年至2003年,所调查的6个乡镇,教育经费由114.15万元增加到132.17万元,而学生学杂费收入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重则由17.19%逐年下降到20,14%,这种状况是令人欣慰的,但毕竟相见恨晚。

  从义务教育投资情况看,1999-2003年。湖南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5.47%-21.57%,而所调查的6个乡镇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达到10%-15%。这说明,尽管近年来乡镇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在削弱,但按照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要求,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承担的责任仍然不够。

  目前,农村教师对于如何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的。以新课程改革而论,2002年秋季,衡阳市所辖的耒阳市率先进入新课程改革试点, 2003年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但到目前为止,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以及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等,不少教师感到陌生和茫然:我们对6个乡镇300名(小学200名、初中1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收回的287份有效问卷的答案看,对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和目标,认为暂不能实现和不能实现的教师占到51.1%,而认为完全能够实现的仅占5.3%;对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教师认为暂时不能实现和做不到的则高达78.1%。有些教师竟问到:“我们现在用的教科书是不是校本教材?”、“我们为学生编的考试题算不算校本教材?”等问题。而且,绝大多数县市在考试评价上依然以学校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

  其三,制度层面:由于义务教育投入法的缺失,以及民办教育实施细则的不完备,造成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不能落实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或民间投资的严重贫乏,延缓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进程。在本次调查中,6个乡镇义务教育阶段竟无一所民办学校,也没有出现民间大宗的捐、投资款项。

  三、思考与建议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以此推进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领域,又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但

  目前,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有些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有的则需要一个一个地、有步骤地多次处理。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一定要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体来说,重点应放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事制建设、办学条件改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重建,以及支持、鼓励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发展上。

  第一,加强立法,确立农时教育投入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完善、规范并落实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短缺,主要是政府过分“重心下移”的投入体制所致。迫近10余年来,我国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关法制陆续出台,确认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强制性和免费特征,确定了举办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等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正在得到优化,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把农村义务教育乃至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制度并确保落实的有利时机已经出现并日渐成熟。关键是必须确立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基本依据,以及对农村教育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定量的指标,再好的制度也是难以落实的。所以,需要有一个刚性的制度,特别是以立法的形式,将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比例确定下来。而事实也是如此,只有立法才可能使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常规化。否则,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转变。这一单方面改革也依然难解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之结。

  理论上讲,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保证经济落后地区“普九”的资金供给,并以此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如有些地方把“校田地”收入、农民出工出料或以赈代劳、农民捐资助学等隐形投入都统统纳入了转移支付,有的甚至将转移支付用于偿还“普九”欠债等,从而使得转移支付偏离了目标。

  要加速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高教育公平性,就必须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一方面,要尽快扭转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城乡“二元性”局面,加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数量。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汲取国外教育转移支付模式如“均一拨款”、“基础拨款”、“保证性税基拨款”等的合理成份,增加投入总量;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不可能短期内消失。因此,目前还有必要实行多元化投入体制,坚持“两条腿走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并设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专项基金”和“农村寄宿制中学建设资金”,以应对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第二,规范管理,重新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最低控制标准和农村教育政绩考评标准,建立同级监督和上级督查的有效机制。

  加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小学入学阶段抓起,强化村级小学和乡镇一般初中的建设。目前,最紧要的,一是抓好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村级小学布点过多,规模太小,制约着村小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确保学校和班级都有一定规模。争取农民的支持,采取适当建立部分寄宿学校、开通班车等办法,解决布局调

  整后上学远的困难。二是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异。为了便于操作,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的具体条件,引导县、乡、村和学校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三是加快农村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从实际出发,适当增加村小教师的编制,同时采取提前有条件退养等办法,合理分流部分不称职的教师,使新的师范毕业生能及时补充到学校。

  规范管理还包括积极发展非公立学校,大力开发民间教育资源。在民办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后,关键是执法问题,其中着重点就是如何管理。一方面,政府部门必须为民办教育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多途径发展壮大民办教育。建议成立由教育、劳动、人事、物价、税务、财政、公安、工商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民办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育行政部门。而且,应建立健全民办教育办学过程监管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管理所属公办学校的范围,规范相应的民办学校资格准入、清退、注销等方面的审批和管理,以及对民办学校办学评估和财务监控。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扩大民办教育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应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畅通民间资金集聚渠道,突破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包括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允许民办学校依法取得投资回报,依法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和办学积极性;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贷款制度,采取校产抵押、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形式,鼓励支持民办学校获得银行贷款;推行教育券制度,改革国家教育投资机制。把政府直接投资公办学校的一部分经费和扶持贫困学生的经费,改为通过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向受教育者投资,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一样凭教育券获得政府资助;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县级以上政府应设立民办教育专项经费,并根据各地民办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数在各教育层次和类别中所占的比例,确定对民办优秀学校和办学者个人实行奖励,等等。

  同时,要加强对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对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领导的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建设,强化教育经费管理和对学校杂费的收支管理,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第三,狠抓质量,以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培养能力。

  重新确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90年代初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素质教育成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时髦用语。但从多年来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推行情况看,还存在着种种偏差。一是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和全面。一说到素质教育,就只知道加课程和科目,“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并非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个体发展需要,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所处历史时期的不同,素质教育就会有不同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也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念、思想、方法,甚至过程,但并不能算作任何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二是把素质教育作为摆设,或者作为一种运动来搞,会议在讲、标语在贴,但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少实施,而应试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流,或叫做压轴戏。从学校教育现状看,即便是小学,也在把学生的几门“主课”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和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相当长的

  路要走。近些年来,人们在反思现行教育的功过、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过程中,往往以对考试的批判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但实际上,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不要考试,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恰恰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考试评价范畴的多元性、尽可能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突出考试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增长教育评价的客观性;突出教育结果的功能,加强评价反馈。

  与此同时,一方面应根据新的社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加速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不断丰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内涵,整体推进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在内的全面素质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的重构,是新时期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另一方面,应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学校教育的特点看,所有的课程计划、教学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集体合作实施。可以说,没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目前,重点是加大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力度,落实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专款用于村小教师培训,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中心小学的带动作用,可由中心小学牵头同年级、同学科的村小教师定期集体备课,还可采用在县城范围内几个乡镇一片,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由县教研室直接管理,既保证教研和培训质量,又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

  mpa调研报告实用范文篇2

  一、西安市阎良区城镇化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二是地域城镇化,三是经济活动的城镇化,四是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化率来表示,即该地方的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

  西安市阎良区现辖2个建制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共80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4.68平方公里(含机场4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2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8万人,城镇化率为41.7%。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建设,西安市阎良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阎良城区为中心,关山、武屯两个建制镇为副中心、5个街道办事处为支撑的城镇建设体系。城镇规划日趋完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面貌发生较大改观,产业聚集功能明显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关山镇、武屯镇入选“关中百镇”建设。

  一是城镇化水平较低。西安市为68.8%,西安市阎良区为41.7%。相比较而言,西安市阎良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从两个建制镇来看,2007年底,关山镇常住人口1万人,城镇化率17.8%;武屯镇关山镇常住人口7000人,城镇化率19.4%,城镇化建设的差距还很大。

  二是工业门类单一,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城区工业主要是以驻区航空工业为主,区属工业基础薄弱,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航空工业主要为高科技产业,就业门槛较高,很难吸纳农村劳动力。两镇支柱产业薄弱,工业化水平不高,虽有多家农副产加工企业,但缺乏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形不成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条,对城镇经济拉动效益不明显。

  三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小城镇规划水准不高,内部各功能区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全。同时管理相对滞后,马路市场和“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四是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制度跟不上发展需要。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加之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许多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政策上的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了农民进城的动力不足。

  二、西安市阎良区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国务院今年批复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中明确,到2020年,西安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79.5%;在未来12年把阎良建成一个4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这为我

  们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西安市阎良区已初步形成区镇二级城镇化建设体系,区小、包袱少、基础好、潜力大,加之大飞机项目落户和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关山镇、武屯镇入选“关中百镇”建设,西安市阎良区城镇化建设完全可以走在全省前列。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西安市阎良区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西安市阎良区城镇化建设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加快形成城镇发展新格局,强力打造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宽裕、社会安定和谐的“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国航空城。

  在完善城市形态上,要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以“三大板块”(城南、城北、城中)为基调,以“五个发展区”(南部新型工业区、中部生活商务区、北部一流都市休闲区、西部现代仓储物流区、东部航空高新科研区)为主体构架,以“三个外围组团”( 振兴、新兴、北屯)为发展外延,规划建设4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

  在产业发展上,要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服务业现代化为方向,坚持“两条线”,实现“两个层次”:一是城区及周边街办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路子,形成二、三产业聚集扩张的现代化明星城;二是关山、武屯两镇以“关中百镇”建设为契机,发挥农业基础优势,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成为农业园区化经济发展的特色镇、专业镇,增强经济对城镇化的拉动力,增强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能力。

  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上,要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配套措施,着力排除制度性障碍和可能遇到的制约性因素,更好地解决农民进城的土地管理、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二)发展目标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全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6%的目标,陕西省城镇化率将达到60%,西安市城镇化率将达到79.5%。围绕上述目标,西安市阎良区城镇建设要在现有的41.7%的水平基础上,前5年每年递增1.5个百分点,后7年每年递增2.5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三、加快西安市阎良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凸现规划龙头作用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西安市阎良区城镇化建设要立足实际,本着20年不落伍的要求,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地超前规划,合理布局。

  第一,要继续调整完善城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工作。一是拉大城市框架。按照“东扩、西展、南拓、北进”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扩大城区规模,科学统筹和安排新区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的建设,着力发展南部新型工业区、中部生

  活商务区、北部一流都市休闲区、西部现代仓储物流区、东部航空高新科研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二是凸现航空城特色。认真规划彰显航空文化的主题广场、街区、公园、雕塑、街景立面以及科技馆、博物馆等支撑系统,科学设计城市中心区、主入口、重要通道的建筑色调,全方位、多角度塑造航空城的感官印象。三是完成城中村改造规划。制定城中村建设管理办法,建立程序化的城中村改造体系,为逐步改造城中村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保障。

  第二,要尽快修编两个建制镇总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各自特色优势。根据城镇总体布局相对集中地安排工业、商业、生活等的区域,预留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城镇绿化及公共活动用地。农民进入小城镇时提倡建设住宅小区,避免分散建房。发展工业时提倡“工业进园”,使之合理聚集,形成产业群。将镇区和周边乡村一并纳入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导向,开发空间布局,形成以镇带村、以村托城、共建互融的发展格局。

  第三,要严格规划管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切实加强对规划的日常执法检查,关口前移,处罚源头,把各类违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城镇开发建设臵于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第二,要不断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关山、武屯两镇要以“关中百镇”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镇区基础设施建

  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逐步缩小与阎良城区的差距。一是要加强城镇主要道路建设,对连通主干道的巷道也要同步建设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城镇道路系统。二是要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三是要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在镇区修建标准较高的公厕,在公共场所设臵美观适用的果皮箱,以方便居民,美化环境。四是要充分利用街头空地、镇区周围荒地搞好绿化,提高城镇绿化水平。五是要加强统筹协调,统一设计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照明等公共配套设施,同步施工,整体下地,避免重复建设。

  (三)创新开发投资体制,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 第一,要搞好投融资机制改革。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聚各方之财推进城镇化。一是要用好土地资本。土地资本是城镇最重要的资本和最具潜力的资本。要抓好土地资源整合,管好土地一级市场,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通过改善环境促进土地升值、通过土地拍卖积累建设资金。二是要盘活现有资产。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方式,使可经营性项目的收费权进入市场,达到盘活资产、筹集城建资金的目的。三是要发挥融资平台。即发挥好区基投公司这个融资平台,把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城建项目包装好,采取项目打捆方式推向市场,争取银行支持,扩大银行贷款。四是要挖掘社会资金。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限制,可以交给民营企业兴办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都宜放开,鼓励由民营企业开发经营。

  第二,要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以城市的规格来加强城镇管理。一是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小城镇管理办法,促进小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要加大城镇管理工作宣传和对进城农民的教育力度,引导他们改变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增强法制意识、文明意识,推进人的城市化、现代化。三是要配齐配强执法队伍,建立健全执法制度,狠抓城镇管理执法,对城镇“牛皮癣”等顽症坚持严厉依法打击。四是要持续推进“四城联创”,坚持短期突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以长效管理为主,突出抓好商贸市场、交通、卫生、建筑秩序及市容镇貌的综合整治,营造整洁优美、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

  (四)培育城镇产业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要以发展经济为核心,合理构建产业布局,重点培植壮大特色产业,增强经济对城镇化的拉动力。

  第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产业发展方向、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围绕航空零部件加工、航空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服务、城市建设等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事支撑城镇发展的大项目,积极开展招商活动,选择产业关联度高、链条长、潜力大的战略性投资者作为重点引资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长线招商计划,促进支撑城镇化建设的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把城区实力做强。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要

  依托大飞机项目以及西飞公司、航空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航空高技术装备制造、航空配套、汽车制造、机械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聚集关联企业,打造中国航空工业中心。加快新型工业园建设,着力发展为大飞机项目和航空产业基地配套的中小型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大的装备制造类企业,打造西安市的机械加工中心。发挥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的技术优势,在城北加快建设以垃圾资源化处理及其成套设备制造、有机肥生产运输为主的“环保一条街”,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国内知名的垃圾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旧城区构建行政、文化、商贸产业发展圈,着重体现现代文明。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通讯、文化、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运输、仓储、联运、信息等现代物流业,形成体系较为完备的现代物流网络,打造区域物流中心。整合驻区单位资源,引进航空博览苑项目,开发航空旅游,着力打造集航空科普、模拟驾驶、空中体验、航空服务等为一体的航空旅游产业带,打响阎良航空旅游品牌。

  第二,要把镇街实力做强。各镇街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紧跟市场需求,扬长避短,抓住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以“兴业”带动建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快推进城镇化。五个街道办要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路子,形成二、三产业聚集扩张的发展态势。在发展工业方面,振兴、北屯、凤凰路街办要以航空产业基

  地和新型工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下游民营加工企业,延长航空配套加工产业链。在发展商贸服务业方面,凤凰路街办要以人人乐超市为重点,不断完善商贸服务业;振兴街办要以人人乐仓储物流园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仓储物流业;新华路街办要规范好润天大道、大良路、公园街等街区的餐饮、休闲娱乐业,形成东张路、农兴路沿线精品商住区,促进东部生活商务区提档升级。新兴街办要以107省道、人民路东延、新兴路和新兴街道为框架,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都市观光农业。关山、武屯两镇要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围绕建设“关中百镇”,有效利用各种农业资金和政策,以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为重点,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关键,用经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农业园区化经济发展的特色镇、专业镇。关山镇要以甜瓜生产和粮食加工业为主导,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延伸加工产业链。武屯镇要以特色蔬菜基地建设为依托,扶持发展蔬菜深加工和乳品加工企业,使其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六)破除制度性障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第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村,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等办法,鼓励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允许把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合作资本,并取得合理补偿。鼓励和支持个体、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者在农村承

  包农民的土地兴办产业园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成为产业工人。

  第二,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切实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对于在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经济来源的人员,在保留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允许依法合理流转的基础上,均可办理城镇户口,与当地居民在子女上学、养老、失业、医疗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

  第三,要加快“村改居”行政体制改革。根据省市有关政策和外地经验,制定西安市阎良区“村改居”计划,分步实施“村改居”工程。一是村民改居民。将城镇规划区内的村民有计划地改为居民,继续保留居民对原有土地的使用权,在计划生育等优惠政策方面采用过渡办法。二是整合社区。在原来村委会的基础上,以“街”、“路”为界,在城区内合理划分社区,原则上村委会改居委会,保持稳定发展。三是加强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就业、上学、养老等各项配套改革,不断完善社区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和城镇化水平。

  第四,要完善劳动就业和创业培训机制。对准予进城落户的农民、特别是因失去土地而转入城镇的农民,要落实和完善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拓宽就业渠道。要扶持农民积极创业,以创业实现就业。要认真谋划和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办培训班,对已经和即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力,进行就业前职业技术培训。

  第五,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进城农民的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障制度,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保障。要认真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应从农民长远利益考虑进行改革,把征地补偿费用部分用于安排就业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变一次性补偿为终身保险。

  mpa调研报告实用范文篇3

  MPA调研报告应包括:

  1.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2.正文,含标题、前言(引言)和结论;

  3.参考文献(资料)。

  各项目书写及格式要求如下:

  一、标题

  1.题目(正题)

  论文标题的作用:

  一是提示文章的主题或反映事物的本质;

  二是表明作者的

  观点、立场、态度;三是吸引读者,使其产生阅读兴趣。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拟标题要用心做到:

  (1) 贴切。要与内容相符,与文体吻合。

  (2) 简洁。要言简意赅,高度概括。

  (3) 突出醒目,明确具体。

  (4) 新颖生动,引人入胜。

  标题的书写,在正文里,上留空一行到两行,即在第二或第三行正中书写, 字体可粗大一点,每字满一格。字的编排努力做到对称美观。

  2.副标题其作用是对标题(正题)加以补充,一般说明

  MPA调研报告的写作原因、内容和范围,加上破折号、字体应小一号,编排形式要对称美观。

  3.小标题小标题用在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调研报告之中,或为突出部分层次使之醒目。在文中书写,可上下各空一行,写在正中,形式如同标题,句末不用加标点;若有一、二、三序数标明,数码后加顿号,顿号占一格,数码后也可以不标顿号,但要空一格,有效码之小标题可顶格或空两格;有的文章不列小标题,用一、二、三序数表示,数码则写在一行当中,占一行,不加标点,也可用(一)(二)(三) 表示。

  二、正文

  1.前言即调研报告。

  内容复杂篇幅长的调研报告,称“绪论”“序论”,要求讲清写作此文的动机,它的内容、意义、欲达之目的,调查报告还可以交代背景,说明调查方法。这部分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意在概括与领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简而明”最好。

  在正文里,不用写“前言”二字,一般写一个段落,也有写两个、三个甚至四个段落的。写完后,在转入本论时,中间最好空一行。

  2.段落的安排段落,是论文结构、材料安排、意思表达的最基本单位,它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每一段的起始都空两格,从第三格写起,重要的较长引文,可以自成一段,有的自成段引文左边空四格右边空两格。

  列表格的视作一个完整段。合理的划分和安排段落,有助于报告内容有层有序,有条有理地表达。

  3.连接、转折的方法经常使用表示衔接和转折的词语和句式作为段落之间的连接、转折、某一部分(大层次)之间也可用一个自然段过渡。应尽量使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更显文气。 普遍的是使用序数。结构的序数可以分为多层,使用时要注意习惯的层次顺序。这里依照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11月21日修订发布、1994年1月1日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28条第4项,介绍说明如下:

  第一层,用汉字的一二三四,在每个序数后加顿号,即一、二、三、四,顿号占一格。有时不用顿号,特别是带序号的小标题,在序号和小标题间空一格即可。

  第二层,用加半圆括号的汉字(一)(二)(三)(四)。括号加序数,占两格或三格。用了括号,不再在括号外用任何标点符号。

  第三层,用阿拉伯数码1.2.3.4,加小圆点与不加小圆点,用法同第一层。

  第四层,用加半圆括号阿拉伯数码(1)(2)(3)(4)。写法占一格、二格、三格均可。 第五层,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码①②③④。写法占一格。

  反用了括号,就不再在括号外用任何标点符号。

  还可以用汉字甲乙丙丁,也可以用汉语拼音字母大写ABCD,小写abcd。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一是、二是、三是,首先,再次,其一,其二,其三做序数。此外,为了形式上避免连续罗列层次序数的板滞,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层次,同一层是次序并列关系的,也可在每段句首前用破折号(——)、圆圈(Ο)、三角(Δ)或间隔号(·)。 应注意的是:如果层次不多,可直接用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序数的,不宜直接用第四层第五层的序数。同时,五个层次的序数的顺序不能颠倒,也不能混用。

  即,在一篇文章里,第一层的内容用了第二层的序数(一)(二)(三),然后第二层内容用第一层的序数一、二、三,或用第四层的序数(1)(2)(3) 就不好。在同一层的内容混用不同层次的序数,更不好。

  4.结束语即结尾部分,文止而言尽,要照应开头,要体现全文的整体性。全文浑然一

  体,首尾圆合,即可以给人以结构上一种完整的感觉,又可以收到概括全文、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有总结式结尾,说明式结尾,号召式结尾。旨在: (1)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2) 展望未来,增强信心。 (3) 抒发情感,增强感染力。 “结语”、“结束语”等字眼,在正文里不必写出,视调研报告内容而定,照应全篇开头的,应是一个独立部分。排版时,应与上段之间空白一行;若是上部分行文言尽而止的,则不用空白一行,等于言尽即止,没有全文结束部分,亦未尝不可。

  三、参考文献

  1.目的与作用(1) 尊重原作者,同时表明作者研究的态度的严肃性。

  (2) 能清楚地反映作者对问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3) 反映作者为撰写报告而调查资料的范围和水平。

  (4) 为他人提供便利。

  2.列举参考文献(资料)的具体要求

  (1) 列举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为正式出版物(包括书籍、报纸、杂志)。

  (2) 要标明序号、作者(编者、译者)姓名、书名或报纸杂志中的篇名、出版单位(或报纸、杂志名),出版时间、(杂志期数、报纸板数)等。

  参考文献(资料)附在论文的后面,较多的应加页列出,至少要离开文末4行。

  四、引文、注释

  1.引文的处理较短的引文不需独立,一般称为段中引文;较长的引文最好另起嵌在文中,一般称为提引文引用的文字一定要准确无误(含标点),忠于原作,不可断章取义、随意删减。段中引文,要加引号;提引文,应分段,低四格写起。

  2.注释原则上凡引文必须注明出处,加注的方法有4种: (1)夹注,即段中注。注写在正文中,一律用括号标明。宜全篇须注处较少(只两三处)。(2)脚注,即页下注。最便于阅读。(3) 章、节附注,即注在一章或之后。特长调研报告才用。(4) 尾注,即所有注释都放在文章结尾(距文尾3行),或全书末尾。文内统一编码,文末集中注释。这种注释法比较规范,有“学术”气味。建议用此注释法。 行文的注码(除夹注外),编号顺序,一律用①②③④┅┅的小写标出,写在所注对象的后面上角,占一格。若脚注,注释很少,只一二处,也可用梅花符号*标明。

  附注的出处,一般安排顺序是:著者名(编者、译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或报名、刊名)、出版年份(报纸年月日、杂志期号)、页码(报纸第几版)。

  五、内容提要和关键词调研报告写好后,另写一二段文字,提示出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概要,以便于读者在阅读正文前,从这里了解报告的要点。

  文字要简明,以不超过400字为宜。同时给出3~5个关键词。


猜你喜欢:

1.燃气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2.人事测评工作总结

【mpa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mpa入学教育心得05-09

双促活动调研报告的调研报告05-04

中学调研课题及调研报告05-06

mpa面试自我介绍范文04-22

实习调研报告05-06

农村调研报告05-11

it行业的的调研报告05-18

it行业调研报告05-18

旅游调研报告05-02

调研报告方案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