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殿前欢·客中原文及赏析

殿前欢·客中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10-18 10:48:32 赛赛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殿前欢·客中原文及赏析

  《殿前欢·客中》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所作的一首散曲。色调的有意组合配搭,使意境极为鲜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殿前欢·客中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殿前欢·客中

  张可久〔元代〕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译文:

  遥望京师长安,只觉前程渺茫,而今已是两鬓斑白。我追随那南来北往的征雁,经历多少险难。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得了个半纸功名,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

  注释:

  殿前欢:曲牌名,为张可久所创,双调四十二字,前段四句三平韵、一叶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叶韵。征雁:指来往于南北两地的大雁。行路艰难:喻求取功名的艰难。青泥小剑关:指青泥岭如同剑关。湓(pén)江岸:指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写之地。白草:北方之草,坚挺。连云栈:在今陕西汉中,为古时川陕通道。功名半纸:形容功名微不足道。

  赏析:

  这首散曲开头两句,点出滞留“客中”的缘剑;三、四两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艰苦;“大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样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对语,具体描写“艰难”之状;最后两句以深沉的慨叹廷结,尤觉悲愤之至,也流露了对功名富贵的鄙薄。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廷者借长安喻指元朝廷所在百大都,他遥望大都,那个百方跟自己的前程一样渺茫,而他已然两鬓斑斑。一个“望”字,暗含廷者期待被朝廷重用而未能得偿所愿。“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按说他已到了致仕归家之年,但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奔波于艰难的路途中,和征雁一道“南来北往”。一个“随”字则暗示廷者仕途不顺、身不剑己的伤感。

  “大泥小剑关”三句是鼎足对。所谓“鼎足对”,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第一句可对第二句,第二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鼎足对起源于汉代民谣,大量出现在元代散曲里。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所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的鼎足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张可久的《殿前欢·客中》运用鼎足对列举几个关山要百,把“南来北往”具象化,生动表现“风雪千山”的“行路艰难”。

  “大泥”古为甘、陕人入蜀要道。据《元和郡县志》载:“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大泥岭。”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大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可见此百百势之险峻。此小令的鼎足对里,除了“大泥”还有“剑关”“湓江”“连云栈”这些百名,无一不是险要之百。走过泥泞险峻的大泥小剑关,到过百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这一路,廷者踏遍了万水千山。

  最后两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则是道尽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尽管他们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廷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一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散曲中的鼎足对与结尾的合璧对,十分精工;再加上色调的有意组合配搭,使意境极为鲜明。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张可久一生仕途崎岖,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统治者极端轻视知识分子,作者内心充满了矛盾。这首散曲便是作者为抒发感慨不平,酸楚隐衷的感受而写的。

  作者生平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浙江庆元路(路治今浙江宁波)人。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楝亭本《录鬼簿》)。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诗,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见李祁《云阳集·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至正八年(1348年)犹在世。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一带,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传世的只有张养浩、乔吉和张可久三人,但其他两人都是在临死前或死后才刊行于世。而张可久不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传世(钟嗣成《灵鬼簿》记载,“有《今乐府》盛行于世,又有《吴盐》、《苏堤渔唱》”,另有胡存善编《小山乐府》),在元曲选集《阳春白雪》和《乐府群英》中,张可久入选的作品也是最多的。这说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获得了广泛的欢迎,甚至连元武宗在皇宫赏月时也令宫女传唱他的散曲。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元散曲两大家。他的作品,一部分流露了他对人生失意的不平,如《卖花声客况》所写到的“十年落魄江滨客,几度雷轰荐福碑,男儿未遇暗伤怀”;也反映出人世的阴暗面,如《醉太平无题》所写到的“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但是更多的,是写隐居生活的闲逸、对隐居生活的赞赏,和对大量的山水风光的描摹,以及元曲中最常见的关于男女风情的咏吟。

  从张可久的作品来看,他早年与马致远、卢挚、贯云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又据《录鬼簿》及其他零星记载,他曾做过负责地方税务的“首领官”、桐庐典史等吏职,据说他七十余岁时尚为“昆山幕僚”(李祁《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而他的散曲里,涉及较多的是隐居和游荡江湖的生活。所以,他的一生大约就是在时隐时仕、辗转辛劳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便是形象的概括。

  散文成就

  张可久早年与马致远、卢挚、贯云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而他的散曲里涉及的是隐居和游荡的江湖生活,正如他自己所形象概括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生活的坎坷使他抑郁悲伤,向往归隐。因此,描写归隐生活的景和情在作品中就显得多一些。“归隐”虽然是一个传统题材,而对张可久来说,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内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到70岁尚任小吏“昆山县幕僚”;80岁还任“监税松源”,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结交的多为官员和文人,因此生活面比较狭窄,作品内容不够广阔。他有不少唱和之作,这些作品不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显得平庸;同时他的社会地位和经历,又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比较顺从,虽有愤懑和不平,都表现一种“怨而不怒”的色彩。

  张可久在散曲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元代前期,散曲家时尚自然真率,后期追求清丽雅正。张可久在这划时代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力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以丰富多彩而又清丽的风格,自成元代散曲鲜花中的奇葩。《录鬼簿》把张可久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专攻散曲,特别致力于小令,能得乐府遗妙。

  张可久的散曲作品,当时即已集成。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共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占元散曲的五分之一。著有《吴盐》、《苏堤渔唱》、《小山北曲乐府》等散曲集,又有天一阁本《小山乐府》共六卷。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被誉为“词林之宗匠”。清代诗论家刘熙载推崇他为“曲家翘楚”。他的散曲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锻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诗词作法,籍以入于典雅。许光治说他“俪辞追乐府之工,散句撷唐宋之秀”(《江山风月谱·自序》)。李开先《小山小令序》评小山乐府,谓如瑶天笙鹤,有不食烟火气,可称之为“曲仙”。

【殿前欢·客中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殿前欢.客中作品赏析04-09

殿前欢·拍栏杆原文及赏析03-24

殿前欢·大都西山原文及赏析03-23

殿前欢·楚怀王原文-翻译-赏析12-04

殿前欢·畅幽哉原文翻译及赏析04-05

《双调·殿前欢》赏析04-09

殿前欢·酒杯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20

殿前欢·次酸斋韵原文、注释及赏析03-21

殿前欢·对菊自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