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物的教案

时间:2022-11-05 12:39:4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还物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还物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还物的教案15篇

还物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认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2.练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3.练习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4.通过学生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材料器具

  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牙签,滴管,吸水纸,碘液,生理盐水,解剖针、刀片。

  三、方法步骤

  三人一组,分别进行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和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比较观察。

  (一)、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1、准备。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2、制片。用刀片切取洋葱鳞片(约1厘米х1厘米),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表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用镊子夹往一块盖玻片的边缘,将它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注意不要在盖玻片下留下气泡。

  3、染色。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去原来留在载玻片上的清水,好让碘液渗入到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把玻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1、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牙签上附着了一些碎屑。

  2、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留下气泡。用碘液染色,然后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四、讨论

  洋葱表皮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洋葱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叶绿体

  液泡

  五、课外活动

  下课后大家寻找一些其它植物或动物的细胞来实验一下,看与我们刚才观察到的情况是否相似。

  六、收获

  1、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

  2、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认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3、学习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还物的教案2

  目标

  1、理解排泄的概念和尿的形成的基础知识。

  2、掌握肾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目标

  通过观察猪肾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和膀胱的剖面图,培养的观察能力和能力。通过实验,培养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有着非常完善的自身结构——泌尿系统,同时也使他们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排泄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排便、排尿等都称为排泄,本章中要纠正这种错误的理解,了解正确的排泄的概念。也为后面新陈代谢的学习,打好基础。

  2、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排尿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也是本章的主题。肾脏是尿形成的场所,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在了解了肾脏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尿的形成。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结构复杂,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即使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创造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切片的机会,学生也很难找到完整的肾单位。而肾单位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是看不到却很重要的关键知识点。突破肾单位这个难点可以为尿液的形成订好基础。

  2、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与成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尿的形成与成分。这里必须让学生明白肾单位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和尿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也就是说要血路、尿路都清楚。然而,让学生理解看不到的结构与其功能确有难度。

  本章知识要点

  教法建议

  本章教学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主要讲述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第2课时了解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以及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在开始本章的学习之前,先通过旧课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对体内代谢废物有一个初步认识。如:“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进行了那些物质的交换?”“哪些些物质要排出体外,为什么 初中语文?”,有利于学生理解排泄的概念。

  在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时,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式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课件进行演示,依照泌尿系统组成表中所列器官的顺序依次讲述。肾脏的结构是本章的重点,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动物肾脏的解剖实验,或由进行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对照课文的插图或挂图,辨认皮质、髓质和肾盂,使学生对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

  讲述肾单位的结构时,利用彩图10指出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管外形成了毛细血管网。讲清楚肾小囊有肾小管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肾小囊囊壁的`内层细胞紧贴肾小球和外层细胞与肾小管相连的知识。

  关于尿的形成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结构特点说明功能。2、讲述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一昼夜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实际排出的尿量只有1.5升?为什么原尿中会有葡萄糖,而排出的正常尿中却没有葡萄糖?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

  教学设计示例

  一、本章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回忆呼吸的全过程。

  设疑:呼吸全过程的最后一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将血液中的氧供给了细胞,氧进入细胞去做什么?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总是比动脉血多,这些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

  解疑:原来,人体通过消化、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被利用。其中,有机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参与。有机物分解消耗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

还物的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房屋建筑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写生画房屋建筑的一般方法,能运用所学透视知识对建筑物进行取舍构图,画出立体感,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线条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

  建筑物写生的一般方法步骤。

  三、教学难点:

  建筑物的构图处理和立体感的体现。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选择确定写生的地点,准备示范画具。

  学具:教材、画夹、作业 纸和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知识。

  (三)导入 新课。

  1.在绘画中既要画出景物的空间立体感(必须遵循视觉上的这种透视变化规律),又要把面对的众多景物进行取舍,讲究构图亡的美感,还要对所画的对象进行概括性处理。

  2.出示欣赏作品后简要分析。

  (四)教材作品观摩。教师指出共同的特点:

  1.都只画出了景物的一个部分,主体突出,舍去了那些不美(杂乱呆板)的部分。

  2.房屋建筑结构明确,透视现象明显,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3.有些主要特征(门、窗、檐、顶等)刻画细致,也具立体透视感。

  4.色彩的画面,近处景物色彩丰富,变化大,远处景物色彩单纯,变化少。

  (五)写生示范。(带小黑板在写生地进行)

  1.观察分析。老式旧城房屋,黑瓦院墙,鳞次栉比的砖木结构,疏密得当,弯扭有致,富有变化与情趣,很可以入画。

  2.取景构图。(1)写生画房屋不要平行对着房屋,要从成角的方向画.(2)用方框或手框取景。(示范)

  3.大体构图。从大的结体转折着手,大胆落笔。(示范)

  4.凭自己的视觉把感受画出来,无所顾忌。

  5.瞄准细节,仔细刻画,注意透视。

  (六)布置学生作业 ,提出写生要求。

  1.相信自己的眼睛,整体比较,大胆下笔。

  2,线条连贯,具有个性,富有美感。

  3.大的构图好,细节部分经得起看。

  (七)学生写生作业 ,教师个别指导。

  (八)展评作业 ,全体观摩,课堂总结。

  (九)组织学生回教室后下课。

  2.用粗细不同的线条表现出画面远近不同的空间层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深浅刁;同的色块表现不同空间物体的基本方法。

  难点:用笔的`轻重控制和线条的排列。

  三、教学准备

  1.画好一幅范画放大图。

  2.搜集一些林中小道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评前课作业 ,揭示课题。

  1.展示、讲评L节课作业 ,总结优点,提出要注意的问题。告诉学生要注意透视变化。

  注意用笔的轻重,要强调主要的线条。

  2.出示课题,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任务是画林中小道。(板书课题)

  (二)讲解临摹方法,学习临摹。

  1.出示范画,分析构图特点及远近层次。

  指导学生欣赏教师课前画好的范画放大图,让学生认识到画面的远近变化足通过透视和深浅不同的线条来体现的。

  2.讲解示范临摹方法。

  (1)在认真观察的基础l,通过反复比较,在画面上定出林中小道的基本位置。

  (2)确定景物的基本比例。

  (3)准确定出小道、树林的远近透视变化。

  (4)运用轻重)I;同的线条成组画出小道旁边的侧岸小斤,让每一个学生看清楚怎样用笔.

  (5)调整大的明暗调子,完成作业 。

  (三)指导学生进行临摹练习。

  临摹时,要求表现出画画的远近层次及大体明暗关系。鼓励学生多观察比较,大胆描绘。

  (四)展示优秀作业 ,号召大家课外多加练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还物的教案4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

  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

  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

  (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

  (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其他软体动物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

  ①食用

  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②饰品

  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③药用

  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入药。

  (2)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的两个方面。

  ①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

  ②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初二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参考

  一、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两栖动物

  【学习任务一】青蛙

  1、想一想,议一议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2、观察与思考(1)观察青蛙成体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2)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为什么?(3)当你手握青蛙时有什么感觉?(4)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5)仔细观察青蛙的头部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3、总结

  (1)青蛙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没有颈和尾部。

  (2)不同。青蛙会根据环境颜色改变自己的皮肤颜色而适应不同的环境

  (3)体表光滑有黏液

  (4)前肢短小,可以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5)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口中有舌,没有牙齿。有一对眼睛,眼睛后方有一对鼓膜,可以感知声波。

  引导学生自学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4、互动

  青蛙的呼吸是什么样?如何生殖的?

  常见两栖动物的形态特征。

  总结两栖动物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

  (一)1、描述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常见的爬行动物有什么?

  3、蜥蜴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4、呼吸和生殖。

  通过以上认识,感知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系统梳理,互动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物的教案5

  学习目标

  1.说明细胞呼吸(知识性目标:理解水平)。

  2.探讨其原理的应用〔情感性目标:经历(感受)水平〕〕。

  学习提示

  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来掌握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及其产物等。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2.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如何进行的?

  答案: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糖元、淀粉等。

  2.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脂肪。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的水解。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太阳光能→电能→ATP与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

  知识链接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ATP含量稳定、可再生和移动迅速、供能高效,因而成为细胞内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中间物质。

  光合作用为几乎所有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

  教材分析

  汽油的燃烧是一个物质氧化的化学反应过程,C由还原态转变为氧化态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在这一能量的转变中是一个由稳定的化学能转变为物理能的过程(如放出大量的光和热)。

  与此相似,生命的运动过程也有一个能量形式的转变。而在细胞内的能量是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这相当于汽油这种燃料,例如: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些“燃料”中能量必须被氧化分解,变成氧化态,能量就可以释放出来,并且转变成ATP中的活跃化学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要点提炼

  与汽油这种形式的能源物质相似——在细胞内的能量也是贮存于还原态的碳元素中,能量的释放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碳元素被氧化的过程。

  1.细胞呼吸的类型

  无论是自养生物还是异养生物,细胞必须将这些有机物氧化分解,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需。细胞氧化葡萄糖、脂肪酸或其他有机物以获取能量并产生CO2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

  探究活动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目的要求: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细胞呼吸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均能正常生存。有氧呼吸是在有氧气条件下进行的,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多。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释放能量较少的一种呼吸方式。全析提示

  释放能量多少的显示方法:用温度计测量保温瓶内的温度变化。

  材料器具:酵母培养液;液体石蜡油(用于培养液面与空气进行可靠的隔离)、0.1g/mL葡萄糖液;保温瓶(可以有效地控制内部温度尽可能的不受外界影响)、温度计、棉花(可以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但空气可以进入)。

  活动程序:(1)取3只保温瓶,编号为A、B、C。将少量的酵母菌放进由蒸馏水、纯糖和酒石酸铵组成的培养液中,经过一夜的培养,便可以产生出千千万万的酵母菌。

  (2)A瓶注入煮沸冷却(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酵母菌)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1L;B、C瓶注入未经煮沸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1L。

  (3)向A、B瓶中加入等量的酵母培养液,C号瓶中不加入酵母菌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

  (4)向A号瓶中注入液体石蜡。煮沸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排出氧气,气体于100℃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其二是杀死微生物。

  (5)3个瓶中同时放入温度计,并用棉团轻轻塞上瓶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通入空气,并且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的进入),插入温度计并保证保温瓶通气。

  (6)2h后观察并记录3个保温瓶温度数据。

  结果预测及分析:B号瓶中温度最高,A号瓶次之,C号瓶的温度最低并且接近室温。液体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可以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有效地使空气与培养液隔开。

  高一生物教案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B号瓶中的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有氧呼吸。A号瓶中的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需要大气中的氧。

  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都需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几种专营体内寄生的动物进行无氧呼吸,如蛔虫、猪肉绦虫等。部分微生物也必须进行无氧呼吸才能生存,这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被称为专性厌氧,除了书上的两种微生物外,还有甲烷杆菌、链球菌等。

  2.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要点提炼

  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①有氧呼吸时产物是CO2和H2O,并有大量能量释放;②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释放少量能量。

  线粒体,最早发现这种细胞器是1857年利用光学显微镜在昆虫的肌肉细胞中看到的一种颗粒状结构,直到1897年Benda才把这种线状和颗粒状结构称为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线粒体成颗粒状或短杆状,横径约0.2~1μm,长约2~8μm,相当于一个细菌的大小。全析提示

  线粒体的形态与其名称来历有关,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线状和颗粒状。

  线粒体在电镜下呈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嵴的形成增加了线粒体内膜的`面积。线粒体内膜中蛋白质的含量比外膜多得多,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的所有的酶都分布在内膜上。第二阶段的酶在线粒体基质中。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它的主要使命是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在能量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就比较多,如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相比较,心肌细胞消耗的能量比骨骼肌细胞多,所以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骨骼肌多,而且每个线粒体中嵴的数量也比骨骼肌中多。要点提炼

  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基质(第二阶段)和内膜(第三阶段)上。

  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需要能量多的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多。

  在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和RNA,线粒体在细胞中可以进行自我增殖,如细胞从低能量代谢转到高能量代谢时,线粒体的数量就会增加,所以线粒体在遗传上不完全依赖于细胞核,有一定独立性。全析提示[Ks5u.com]

  线粒体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是因为:①增殖不与细胞同步;②能够自主合成部分蛋白质。

  3.细胞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氧化的有机物最多的是葡萄糖(约占全部的70%)。如果选择适当的催化剂使葡萄糖燃烧,一步就被氧化成CO2和水,而在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是要经过许多步骤才产生CO2和水的。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要点提炼

  物质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最大特点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出来的。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同时产生少量的氢和少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C6H12O62C3H4O3+4[H]+2ATP第一阶段可称为:葡萄糖的分解。

  第二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2C3H4O3+6H2O6CO2+20[H]+2ATP第二阶段可称为:丙酮酸的彻底分解。

  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反应,与氧结合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34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线粒体内膜(嵴)上进行的。第三阶段可称为:水的产生。

  24[H]+6O212H2O+34ATP

  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细胞呼吸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全析提示

  总反应式两侧的水不可以约掉,因为不是在一个阶段中参与的反应。

  综合上述每氧化1摩尔葡萄糖,生成6摩尔的二氧化碳和12摩尔的水,同时生成38摩尔ATP。每氧化1摩尔葡萄糖释放出来的总能量是2870kJ,其中只有1161kJ转移至ATP的高能磷酸键上,能量转变效率只有40%左右,其余部分(1709kJ)的能量就以热能形式散失掉了。

  (2)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也包括许多类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氧气不参与反应,并且呼吸底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所以最终形成的产物有酒精、乳酸等。左栏中的一组数据是一定要掌握的。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同时产生少量的氢和少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C6H12O62C3H4O3+4[H]+2ATP要点提炼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相同,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并不需要氧气存在。

  第二阶段:生物种类不同,终产物有两种。

  ①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酵母菌和其他一些微生物,甚至一些高等植物,在缺氧条件下,都以酒精无氧呼吸的形式进行呼吸。全析提示

  无氧呼吸全过程中,这是唯一的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气存在时,丙酮酸就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脱羧成为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第一阶段产生的[H]还原为酒精(乙醇)。这些反应可以用下列的反应式来表示:

  2CH3COCOOH2CH3CHO+2CO2

  2CH3CHO+2[H]2C2H5OH思维拓展

  这一过程可以看出,[H]中贮存的能量随之进入了酒精。

  酒精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②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高等动物和人体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无氧呼吸也不需要氧的参与,而只依靠酶的作用就能把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乳酸,并且产生2分子ATP。ks5u.com全析提示

  从反应式中可以看出,物质在反应前后依然是平衡的。

  2CH3COCOOH+2[H]2CH3CHOHCOOH

  乳酸发酵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2C3H6O3+能量

  此外,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左栏中的反应式中也有丙酮酸被还原的过程:羰基被还原成了羟基。

  总之,无氧呼吸的效率虽然远比有氧呼吸低,但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是必要的。从生物的进化历史来看,无氧呼吸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绿色植物出现之前没有光合作用,因而大气中没有氧气。这时的原始生物必然是靠无氧呼吸获得它们所需的能量。

  在无氧呼吸中,分解葡萄糖时释放的能量是196.65kJ/mol,本章第一节中ATP水解时,释放能量的值是30.54kJ/mol,所以无氧呼吸中产生的2molATP中的能量是61.08kJ。

  细胞呼吸释放出来的能用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细胞生长、分裂时需要合成许多物质,因而都要耗能。恒温动物体温的维持也需要能。在低温下,生物生长非常缓慢,甚至停滞,原因之一就是呼吸作用十分低微,生物合成十分缓慢。细胞的主动运输也是一种耗能过程。植物根系在氧分压很低的情况下对K+的吸收大大减少,就是因为在氧分压低时呼吸作用微弱,不能产生足够的自由能之故。某些特殊的生物,如萤火虫、电鳗等的光能、电能等都是由ATP中的化学能转换而来的。动物的机械活动所消耗的能,也都来自呼吸作用中产生的ATP。要点提炼

  ①只需相应的酶,不需O2,在有O2存在时,无氧呼吸会受抑制。②物质变化:由于缺氧,C6H12O6不能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不彻底氧化产物,如C2H5OH或C3H6O3。③能量变化:因为分解不彻底,氧化产物中还贮存着能量,所以释能少。

  呼吸作用中的能量形式的转变: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活跃的化学能(ATP)生物能(萤火虫、电鳗的光能等)。

还物的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了解)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解)

  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了解)

  【技能】: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重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探究活动的VCD或者实验材料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探讨问题探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不同生物体体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造成的,还是细胞体积造成的呢?引导:如果大象的体积是老鼠的1万倍,大象的细胞也是老鼠的一万或者几千倍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外: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变化)进行思考和讨论,发表观点。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多细胞生物个体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的差异。

  (二)探究活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大?先从两方面引导,如果细胞体积过大,细胞内的物质运输速度会减慢;细胞体积过大,细胞核的调控能力会减弱

  进行探究活动。设定情景,设细胞为正方体,边长本别是3微米、2微米、1微米,引导学生计算3种情况中,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进一步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含有酚酞的琼脂块之间的有什么关系,作用是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细胞为什么不会无限变小的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师生进行谈论

  学生进行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

  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细胞增殖:间期细胞周期概念:细胞分裂活动具有周期性,什么是周期性?提出问题,细胞分裂后会造成细胞内物质,特别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减少吗?说明细胞周期分为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阶段。过渡到分裂间期。

  间期和分裂期经历时间的比较,得出结论: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概念;细胞间期细胞的生命活动:强调DNA的合成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回顾染色质的组成(DNA和蛋白质),用板画形式描述染色质丝的复制。

  引导学生思考:分裂间期的生理意义是什么(遗传物质的复制)、分裂期的生理意义是什么(遗传物质的平均等分)

  思考问题,作出反应。

  观察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时间比例图,得出结论。

  教学项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细胞增值:分裂期播放动画,让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有感性的.认识。

  前期:展示图片,比较间期和前期的变化:染色质螺旋,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出现,核仁、核膜消失。归纳为“两出现两消失”展示图片,明确姐妹染色单体、染色单体、染色质、DNA、着丝点等名词的概念和之间的关系。

  中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中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强调染色体的运动

  后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后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强调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末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末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归纳为两消失三出现。

  再次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进行巩固。

  展示动物细胞和植物有丝分裂图片,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动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以及细胞质分裂的方式。完成引导性的填空题。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中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中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后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末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观察图片,进行讨论和阅读。回答问题。

  以表格形式,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分子数目等进行对比。并对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目,染色单体数目作出变化曲线。

  有丝分裂的意义。(把概念拆开,细化,联系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分裂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

  (五)无丝分裂无丝分裂的实例、过程。强调没有出现染色体(不等于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

  (六)相关练习(略)

还物的教案7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工具,把花生从米中取出来,激发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2、能积极参与活动,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初步尝试记录的方式。

  活动准备

  大盆6个、小筐、夹子、漏勺、托盘、花生、小米等物每人一份。记录图表。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烧饭的阿婆不小心把花生和大米混在了一起,她想请咱们班小朋友帮助她把花生和大米分开”,请小朋友想想有什么办法。

  (2)出示各种工具,与幼儿共同认识工具以及简单的功用。 (夹子、小筐、漏勺 )

  二、猜想预测:请小朋友猜猜看,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

  问题探讨: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

  三、幼儿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

  (1)、幼儿自选工具,把花生分拣到托盘里。(停止时,要求幼儿把工具放回原处整齐)

  (2)、幼儿分别来讲讲用工具分花生和小米的'情况。

  (二)第二次实验

  (1)提出要求:仔细想一想哪种工具你还没试过,请再换种工具试试。

  (2)记录再次实验用的工具(看看这是第几次,在哪个格子里记录)

  (3)观察记录结果,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记录在表格中。

  四、讨论总结:

  “今天我们发现用小筐分花生和小米又快又干净,为什么小筐能分得那么快?”

  幼儿观察小筐并与其他的几种工具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小筐有眼,可以把小米漏下去,把花生留在筐里,所以分得又快又干净;漏勺也有眼,但眼儿太小,小米漏不下去,所以不能把花生和小米分开;夹子能分开,但是一次只能夹一个,太慢了。所以说,哟内蒙古小筐分花生和大米最快最干净。

  小朋友,走!咱们把分好的花生和大米给阿婆送去,并把这个好办法告诉她,让她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困难就有办法了。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还物的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能力与过程:学会资料分析、数据处理的能力;

  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教学难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提示:1、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中,有没有哪一些元素是生物体所特有的?这说明什么?没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2、生物体中的元素含量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有区别吗?这又说明什么?

  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强调分析数据的比较方法:“求同存异”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阅读课本P16页,结合P17页的“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的元素鲜干重细胞比较图”,思考:

  1:鲜重细胞中最多的元素:O;干重细胞中最多的元素:C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哪几种元素?C、H、O、N

  3:细胞的最基本元素?C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

  5:微量元素Fe、Mn、Zn、Cu、B、Mo

  强调:为什么说C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学完本章,答案将会揭晓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这些元素在细胞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化合物

  阅读P17相关图表,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完成思考与讨论

  举出一些日常饮食中的食物都富含哪些化合物?

  强调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平衡搭配,不挑食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课前预习,上交实验报告

  1、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如: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Ⅲ→橘黄色

  蛋白质+双缩脲→紫色

  淀粉+碘→蓝色

  2、试剂:

  强调:(1)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的CuSO4溶液

  水浴加热50—65℃

  (2)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0.1g/mL的NaOH溶液

  B液质量浓度0.01g/mL的CuSO4溶液

  3、样品

  淀粉、葡萄糖、植物油、豆浆、梨、马铃薯、鸡蛋清、猪肝研磨液

  4、检测与报告

  分小组,每个小组从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中选择一到两种,预测实验结果,作好记录

  完成课后讨论,实验册练习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________多种,其中大量元素有______________等,微量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_______________,基本元素是_______________。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中都能够找到,但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成细胞的各种大多以的形式存在,其中无机化合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化合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占细胞鲜重最高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占细胞干重最高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_。

  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还原性糖类与___________作用,生成________________;淀粉遇_______变______________;脂肪可以被____________染液染成_____________;蛋白质与___________________试剂发生作用,产生_______________反应。

  例1.组成人肝脏细胞的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和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分别是()

  A.水、蛋白质B.水、糖类C.蛋白质、核酸D.核酸、水

  例2.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若要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一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再加入)

  D.用于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min才能看到紫色

  例3.下表中各元素的数据代表该元素占原子总量的百分比。请据表回答问题。

  岩石的

  成分%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碳所有他

  成分0.1

  47287.94.53、5252、52、20.460.220.19

  人体的

  成分%氢氧碳氮钙磷氯锌硫钠镁所有他

  成分0.1

  6325.59.51、40.310.220.030.060.050.030.01

  (1)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都有,它普遍存在于非生物界,生物体内不包含特殊的“生命元素”,这个事实说明。

  (2)生物从非生物环境中获得的那些元素与环境中的这些元素的比例相差甚远。如岩石圈中,氢、碳、氮加在一起占总原子数不到1%,而在生物体中占总原子数的74%左右。这个事实说明。

  (3)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中H、0、C含量最多的原因是氮含量较多的原因是。

  (4)人体中的钙在骨和牙齿中以的形式存在,儿童人缺少会患病。

  (5)从此表看,人体成分中没有铁的含量,是否人体不含铁?。

  为什么?。

  (6)人体内的镁可以从蔬菜中的什么器官获得?。为什?

  一.选择题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

  A.OB.NC.CD.H

  2.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

  A.C、H、O、NB.H、O、K、P、Mg

  C.C、P、O、S、H、ND.N、Ca、P、K、S、Zn

  3.在构成玉米的下列元素中,属于微量元素的一组是()

  A.C、H、N、P、MnB.Cl、Fe、S、N、Mg

  C.B、Cu、Zn、Mn、MoD.N、P、K、Cu、Fe、I

  4.在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和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

  A.C、OB.O、CC.C、ND.O、N

  5.人体的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A.脂肪B.水C.蛋白质D.盐类

  6.无机自然界中含量最最丰富的元素是O、Si、Al、Fe,而生物体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

  是C、H、O、N,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

  A.多样性B.分割性C.隔绝性D.差异性

  7.将面团包在纱布中放在清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分别用的试剂是()

  A.碘液、苏丹III染液B.双缩脲试剂、碘液

  C.双缩脲试剂、苏丹IIID.碘液、斐林试剂

  8.检测苹果中是否有还原性糖,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A.碘液B.苏丹III染液C.双缩脲试剂D.斐林试剂

  9.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述,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10.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甘蔗茎、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性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较高,是进行淀粉鉴定的理想材料

  11.(多选)同一元素在不同细胞中含量不同,甚至存在极大差异。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组成细胞的元素不完全来自于自然界

  B.有些化学元素是细胞本身合成的

  C.细胞中某种元素的含量是由细胞的生命活动形式决定的

  D.没有哪一种元素是细胞没有的

  12.(多选)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的功能是()

  A.为在细胞中进行化学反应提供场所

  B.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如血液

  C.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参与细胞内某些化学反应

  二.非选择题

  13.下表用于无土载培的一种培养液配方。

  Ca(NO3)2MgSO4KH2PO4KClFeCl3H2O

  1、0g0.25g0.25g1、2g0.005g1000ml

  该配方中属于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量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表所列为玉米植株和人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的种类以及各类元素的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据表回答:

  元素OCHNKCaPMgS

  玉米44.4343、756.241、460.920.230.200.180.17

  人14.6255.997.469.331、094.673、110.160.78

  (1)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

  B.同种元素在不同生物体内含量不同

  C.不同元素在同一生物体内含量也有差异

  D.C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人和玉米体内H、O元素存在于____________等化合物中,人体内的Ca、P主要存在于

  _____________等部位。

  (3)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由此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鉴定成熟苹果肉中存在还原性糖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该试剂与细胞内还原性糖发生作用,形成_______________沉淀,因此,可用该试剂检验糖尿病病人尿液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__。

  (2)鉴定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的实验中,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的染液是____________,用其染色时,要用酒精来冲洗浮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鉴定黄豆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时,向组织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向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B摇匀。其中双缩脲试剂B的量只有4滴,而不能过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注意事项:

  ①斐林试剂极不稳定,其甲液和乙液需_______________,使用时再临时混合均匀用于实验。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______________,造成碱性环境,再加试剂______。

  ③在还原糖的鉴定中,对试管中溶液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_____________,试管口不要朝向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免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④蛋白质的鉴定样品液浓度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壁,洗不净。

  16.根据已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中含有C、H、O3种元素,请写出实验原理和过程。

  实验原理:

  实验过程:

  参考答案

  第2章

  第1节

  1.20C、H、O、N、P、S、K、Ca、MgFe、Mn、Zn、Cu、B、MoC、H、O、NC无机自然界大不相同2.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水蛋白质3.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碘蓝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

  1.A2.C3.(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两者还具有差异性。(3)①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H20,它占人体体重的60%以上,②构成细胞的四大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共有的化学元素也是C、H、O。构成人体细胞原生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化合物中都含氮,有些脂类也含氮;特别是蛋白质在细胞干重中含量在50%以上,是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故含氮元素较多。

  (4)碳酸钙佝偻病(5)人体内含铁,它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表中没有是因为铁是半微量元素,含量少(6)叶因为镁是合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叶片中含镁丰富

  1.C2.A3.C4.B5.B6.D7.B8.D9.C10.A

  11.ABD12.ABD

  13.H、O、N、P、S、K、Ca、MgFe、Cl

  14.⑴ABC⑵水、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牙齿和骨胳⑶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15.⑴斐林试剂砖红色葡萄糖⑵苏丹Ⅲ染液苏丹Ⅲ能溶解在酒精中⑶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会与试剂A发应,使溶液呈蓝色,而掩盖生成的紫色⑷①分别配制、储存②0.1g/mlNaOH0.01g/mlCuSO4③烧杯底部实验者④太大

  16.实验原理:C、H、O3种元素可组成的无机物有水、二氧化碳等,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主要能检测到水、二氧化碳等即可证明。实验过程:将生物体组织或器官放在试管中隔绝空气加热,发现试管壁上有水珠出现,说明有水;过一段时间逐渐炭化,即有碳元素的存在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要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要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Fe构成血红蛋白,Mg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

  2、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甲乙溶液先混合再与还原性糖溶液反应,需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注:蔗糖是典型的非还原性糖,不能用于该实验。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成紫色反应。

  脂肪:苏丹三(橘黄色)苏丹四(红色)需要显微镜观察

  3、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

  含量:水在细胞中的含量最多。存在形式:自由水:多,结合水:少。

  功能:结合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能运输营养和废物、参与反应

  4.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的关系:自由水/结合水比值高代谢旺盛、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低代谢降低

  5.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

  存在形式:离子

  功能:

  ①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如血红蛋白中含Fe、叶绿素中含Mg。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3、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2)具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5、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2)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生物4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⑵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解决方法]

  ⑴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观察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图,书中的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⑵教师先演示实验,再指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⑵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解决方法]

  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理解C元素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开展实验研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六、教具准备

  挂图,实验用品

  七、学生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学习新知识。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见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问题探讨]投影教材P16《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提问:组成生命的细胞和组成地壳的元素有没有什么不同?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投影教材P17图21和图22,提问:1、哪些元素含量较多,哪些元素含量较少?2、在鲜重和干重中含量都最多的元素是什么?3、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教师总结:1、细胞中最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各种元素的归属范围可归纳如下:

  2、C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呢?(学生看教材P17表格)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材P17相关问题。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检测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吧!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师根据教材P18内容讲清实验原理、化学试剂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比较:在配制时,都用到NaOH和CuSO4,但配制时浓度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

  ⑵使用时,向样液中先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入4滴双缩脲试剂B液。

  学生将实验结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内,并完成P19讨论题。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⑵生命起源于非生物界。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⑵无机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元素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

  (三)总结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等。

  (四)作业布置

  P19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2、基本元素: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还物的教案9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吉祥物设计课,,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它包含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一些大型的活动(体育运动会、节日、纪念日等)都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吉祥物的出现。它们象征欢乐吉祥,内含企盼成功的愿望,以卡通化的拟人艺术形象出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部分著名吉祥物,了解他们的造型、色彩、年代、国度、代表哪个重要活动。

  创造目标:能自选媒材,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情感目标:培养集体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创造吉祥物的构思

  难点:吉祥物的造型特点和色彩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由欣赏有关吉祥物的资料导入本课

  1、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欣赏)

  2、提出问题(什么是吉祥物)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谈谈你对吉祥物的理解?

  生:自由回答

  师:刚才你们所都说是你们个人的看法,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看一下课本上是怎样定义吉祥物的?呆会儿,我找个同学归纳一下。

  (生看课本)

  师:看完了吗?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下?

  (生总结完毕)

  师总结:吉祥物是人们为组织主题活动而设计的标志性的形象,象征欢乐吉祥、内含成功企盼的愿望。

  二、研讨吉祥物的造型特点

  师:同学们课下对本课的'学习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好多同学都把自己搜集到的吉祥物的资料带到了课堂。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吉祥物之所以会成为吉祥物,它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现在同学们就根据你手中的吉祥物以及大屏幕上老师搜集的吉祥物,分组讨论一下,四人一组,现在开始。

  师:每组选出代表,说出你们讨论的结果,大家踊跃发言!

  师总结:(课件显示)形象可爱、夸张、活泼、幽默、憨厚

  色彩对比:对比鲜明、色彩亮丽

  三、吉祥物的设计思路

  师:设计吉祥物首先要有一个主题,你是为哪种活动而设计的,比如我们的主题班会、爱鸟日、校运动会、艺术节等。

  师出示课件吉祥物的设计思路

  师:主题确定后,就是原形的选择,比如爱鸟日,同学会选择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自由回答,各种鸟的形象都有)

  师:不管同学们选择什么鸟的形象,都有你们的理由,那么,为了使这个形象更加突出,更有趣味,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大胆的拟人的夸张变形,同学们可以借鉴一些著名的吉祥物的设计。

  (师举例,课件显示)

  师:关于吉祥物色彩的设计,老师要求你们做到大胆、鲜亮、明快、有特点。以上就是吉祥物的设计思路。那么下面,就充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尽情展示你们的才艺吧。

  四、学生讨论确定主题,分组制作

  师:为了更好的体现你们的合作意识,更好地表现团队力量,我们采用分组制作,最后我们大家评选一下哪组做的又快又好。另外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作业完成之后,每小组为你们的吉祥物编写一段台词,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自我介绍,并点明主题。

  (生讨论确定出主题,开始制作。师巡视指导,并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设计制作)

  五、成果展示,评比作业

  师:同学们的作品都已经完成了,那我们就请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你们的作品,并作介绍。好,我们从第一组开始。

  (1、每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作品,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代自己的吉祥物自我介绍,内容风趣幽默,不时的引发台下学生的大笑和掌声,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并加深了对本课的印象。)

  师:看了各小组的作品及介绍,我想同学们在心里都有了各自的评价。现在各小组讨论商量一下,由代表把你们商量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2、生讨论,各小组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师汇总给出每组成绩,作为年度累计得分,并得出最有创意的作品,给予奖励,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

  七、师生再见,下课!

  [教后体会与反思]

  这一节课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一节课,通过这堂课,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一些学生有这么多的潜力可挖,连我这个做老师的都有点自叹不如。的确,每个人的创意是无穷的,也许,新一代的学生对于卡通的了解是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的。当然,创意无穷,并非作品就十全十美,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吉祥物的设计方法。也许以后,他们不是专门的设计师,但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创意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还物的教案10

  活动目标:

  1、学习叠词,能用准确的肢体动作表现儿谣。

  2、生活知识的获得,认识食物与排泄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食物图片、小毛巾、橡皮泥、软垫

  活动过程:

  1、《小毛巾》音乐入场幼儿跟随教师做肢体律动。

  教师与幼儿打招呼

  2、出示毛巾,引出故事

  (1) 教师出示毛巾,询问幼儿毛巾的用途,告诉孩子,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毛巾的故事。

  (2) 讲述故事,让幼儿猜猜小云妖到底是不是生气了呢?

  3、倾听音乐,提问

  (1) 师:云妖生气了吗,他去干什么了?

  (2) 老师归纳总结,原来小云妖大便去了。

  (3) 它大便的时候发出了什么声音?告知幼儿poopoo=大便

  4、语词活动,学习模仿

  (1) 师:肚子会发出什么声音?

  请幼儿发表肚子发出的声音,并模仿。

  (2) 教师示范语词动作,幼儿模仿。

  (3) 听音乐学念语词

  5、音乐游戏出示道具软垫 ,用软垫当小马桶。

  (1) 软垫散放,听到叠词走动,其余语词屈膝微蹲。

  (2) 人手一块软垫,听到叠词走动,其余语词屈膝微蹲。

  (3) 双人游戏,叠词走动,其余语词,去接同伴的poopoo。

  6、了解食物与粪便的关系

  (1)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大便有哪些形状的?幼儿自由回答,老师进行记录

  (2) 告诉幼儿 长条的poopoo 说明你吃了有营养的食物(蔬菜、水果)一粒一粒的poopoo 说明你吃了油炸类的食物无法成型的poopoo 说明你吃了苍蝇粘过的食物

  (3) 教师出示食物图片,让幼儿进行归类。

  (4) 生活卫生常识讲述引导幼儿喜欢吃各种营养的食物,培养孩子饭前洗手,饭后擦嘴与漱口及常喝水的习惯。

  7、退场教师出示橡皮泥,引导幼儿到教室后用橡皮泥模拟捏出各种粪便的造型。

  活动反思:

  这节课进过两次的园内试教,从中对存在的问题及活动的目标进行了修改,但对活动的把握还不是很有信心,在正式上课时,发现孩子不能给出自己需要的答案,所以有些心慌,环节还是很顺利的下来了。在课后,老师们也是给我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很受用。课程存在的问题:

  1、在游戏过程中,老师没有将游戏规则很清楚的'告诉幼儿,以至于在游戏时有些混乱,游戏时没有提醒幼儿念语词peepeepoopoo。

  2、在学念语词的时候,老师需要简单的解释语词的意思,帮助幼儿能更快的记住语词。

  3、每个环节过的太快,在放慢一些可能会更自然。

  4、可以让幼儿更多的去感受节奏。

  5、目标还要更明确。

  6、让幼儿说出自己肚子发出的声音后,将语词放入儿谣让幼儿念一念,体验创编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7、生活常识可以从食物入手,幼儿的经验可能更多。也就是不要出示食物图片,先问幼儿喜欢吃什么,这些食物会拉出怎样的poopoo。

  在老师的帮助下,让我对奥尔夫的课程更加了解,对于上课的把握上有了信心,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让我不断的成长。

还物的教案11

  一、目标解读:

  1、知道碳的几种单质及其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碳的两种氧化物,理解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二、要点回顾: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3、C60球碳、足球烯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能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3、用途:灭火、温室肥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2)还原性: CO+CuO △ Cu+CO2

  三、典例分析:

  例1、有A、B、C、D、E五种气体,它们分别是氧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对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各气体的化学式是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_E____________

  2、D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态A物质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取E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达标练习:

  1、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碳和氮气

  2、为了区别CO与CO2两瓶无色气体,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A 伸入燃着的木条 B 分别通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C 分别通入少量NaOH溶液,振荡 D 分别通入少量稀硫酸,振荡

  3、在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这四种气体中选出下列各项相对应的填入空格内(写相应的化学式)

  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是_________,能灭火的气体是________,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_____,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的气体是_________,能做温室气体肥料的是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某化工厂用氨碱法生产的纯碱产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其产品包装袋上注明:碳酸钠≥96%。为测定该产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12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称得烧杯及所盛纯碱样品的总质量为158g,再把100g稀盐酸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样品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所加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 181.2 204.4 228.6 253.6

  请你据此分析计算:

  (1)第一次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

  (2)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合格?(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还物的教案12

  活动目标:

  1.尝试把物品夹在下肢不同位置练习行进跳,体验下肢不同力量的运用。

  2.体会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饮料瓶、纸板、布球若干。

  场地:

  场地布置:

  在长方形空地的四个角分别布置商店、小猪的家、小兔的家和小袋鼠的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活动前音乐,为幼儿活动身体,给下面的游戏做准备。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扮演袋鼠妈妈:"孩子们,天气这么热,咱们买些饮料回家好不好?。启发幼儿用下肢夹住饮料瓶行进跳。用角色口吻提醒幼儿夹稳。

  2.教师带幼儿跳到小猪的家,"天这么热,小猪也渴了,送些饮料给它吧"幼儿放下饮料瓶,夹上小猪送的水果(布球)行进跳。

  3.小兔的家,幼儿又放下饮料瓶,夹上小兔送的饼干(硬纸板)行进跳,最后回到的家,品尝美味。

  4.小结:表扬小袋鼠爱护朋友,并对幼儿把物品夹在不同的位置的做法肯定。

  分散活动:

  目标:

  能自由选择材料性的玩,与同伴和睦相处。

  材料:

  高跷、绳辫、皮球

  过程:

  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与同伴,用不同的方法玩,有愿意练习夹物跳的幼儿设置障碍的新要求。

  2.重点玩高跷的幼儿平衡,手眼协调。

  3.教师注重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幼儿的新玩法并给予肯定。

  结束部分

  1.和老师一起边念儿歌边做放松动作:"大面团,小面团。揉呀揉呀揉面团,揉呀揉,搓呀搓,捏呀捏,捶呀捶,甩甩手,甩甩脚,变成面娃娃,大家笑哈哈!"

  2.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整理材料后回班。

  教学反思:

  课堂环节紧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享受,由于在游戏过程中,我讲游戏规则不到位,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有的捣乱,气氛太过度的活跃,导致我控制不住场面。今后我要加强本班的游戏规则的培养,是幼儿愉快、友好的分享游戏乐趣。

还物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能进行10以内的按物取数和按数取物。

  2、通过操作活动,初步体验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3、在操作活动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6、《指南》指出:4-5岁幼儿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物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蘑菇若干、洗菜板(纸质)若干、平底锅自制若干、筐若干、小动物卡片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创设情境:秋天到了,森林里兔奶奶的蘑菇园大丰收,兔奶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蘑菇晚会,邀请了很多的小动物我们也一起去参加吧!

  二、帮助兔奶奶采蘑菇。

  师:听是谁在哭,哦原来是小兔贝贝,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一不小心把今天奶奶为小动物们准备煮蘑菇汤的蘑菇踩坏了,而新鲜蘑菇都在蘑菇园里我一个人采不回来那么多的`蘑菇,眼看晚会就要开始了这可怎么办?)那我们一起去帮助小兔贝贝到蘑菇园把蘑菇才回来吧!

  师:看,这是小兔贝贝为我们准备采蘑菇的小筐,蘑菇园的蘑菇可不是乱踩的而是根据每个筐上的数字采的,如果你采多或者采少了蘑菇就不好喝了。所以在采蘑菇的时候一定要看清自己筐上的数字。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去采蘑菇喽!

  三、和兔奶奶一起做美味的蘑菇汤

  师:好累呀,蘑菇终于采完了,快回到椅子上休息一下吧!刚才回来的蘑菇好脏呀,我们把蘑菇放在清洗盘里清洗一下吧!(清洗盘上有清洗洞,每一个清洗洞里只能放一个蘑菇,现在请将你的蘑菇放在清洗盘里进行清洗吧!)教师验证孩子取蘑菇的数量是否正确师:蘑菇清洗干净了,我们一起来煮美味的蘑菇汤吧!煮蘑菇汤就需要用到锅,快看兔奶奶家的锅好多呀!每一个锅的上面都有不同的数字,说明这个锅里只能煮相应数量的蘑菇。手里有几颗蘑菇你就取贴有相应数字的锅。

  四、为小动物们分发蘑菇汤

  美味的蘑菇汤做好了,小动物们也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每一个小动物只和一碗蘑菇汤,我们一起来为小动物们分发美味的蘑菇汤吧!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还物的教案14

  设计思考"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一种体育运动器材。户外体育活动幼儿玩圈时,教师常常会听到一些小朋友自豪地说:"老师,我会很多种玩圈的方法。"于是我的一物多练的"运动圈圈"体育活动设计构想就产生了。本活动利用圈的特点,鼓励幼儿探索、掌握用圈来锻炼身体的各种方法,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促进幼儿各基本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目的要求

  1。探索用圈来锻炼身体的方法,如跑、跳、钻、投、走等。

  2。发展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培养运动中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合作用圈进行蹲步走的锻炼。

  活动准备人手各一圈,每人两根长彩色布条,录音机,音乐光盘。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1。游戏:超级变变变。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圈圈,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圈圈。它可以变出很好玩的东西,我们叫它"神奇圈圈"。现在让我们一起用圈圈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

  2。幼儿和教师一起用圈圈摆成运动场做运动,活动身体各部位。

  3。创意"圈圈来锻炼"。

  (1)教师:小朋友们,圈有很多玩法,今天我们要用圈来锻炼身体,看看谁的锻炼方法好而且多。

  (2)幼儿分散在场地中独自或结伴尝试用圈进行各种运动,如跳、掷、抛、滚、套物、钻、大步跨圈等。

  (3)教师观察指导,称赞好的锻炼方法,鼓励幼儿提出更多的想法,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4。幼儿交流展示圈圈的玩法。

  (1)教师:大家想出了圈圈的很多玩法,有几个小朋友用圈进行锻炼身体的方法很好,我请他们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分别请几个小朋友把具有锻炼性的玩法展示给大家看看,教师进行动作要点讲解。

  (3)在教师的带领下,全体幼儿一起跳圈、大步跨圈、钻圈、抛圈等锻炼。

  5。合作游戏:赛龙舟。

  (1)教师指导幼儿将红布条缠在左脚,白布条缠在右脚。

  (2)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将圈套在腰部。各组幼儿依次抓住前一幼儿腰部的圈,听口令统一迈左、右脚,有节奏地走。

  (3)幼儿分成两大组,互相握圈成长龙状,听口令协调一致的迈左、右脚进行半蹲、全蹲移步走的锻炼。

  6。游戏:我们去散布。

  用深呼吸的方法进行上肢、腰腹、下肢等身体部位的放松活动。

  7。教师总结活动,师生一起收体育器材离开运动场地。

  教学建议在幼儿用圈进行创意身体锻炼的环节,教师要鼓励、启发幼儿想出有锻炼价值的动作、运动:给予幼儿探索的时间不能过长,以免拖沓、散漫;要求幼儿合作"赛龙舟"时可以先两人或四人组合,再四个小组组合,最后两个大组组合,让幼儿有机会熟练掌握协调一致的运动节奏;在进行蹲着走的'环节时,要重点指导幼儿,要求他们移动脚步时,一定要按教师的信号协调一致地"左脚、右脚,左脚、右脚……"地移动脚步。

  活动反思:

  幼儿园体育活动则是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加。体育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完成幼儿体育任务,培养、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还物的教案15

  规律总结

  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上图所示。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底物浓度较低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酶分子都参与了反应,底物浓度再增大,反应速率不再加快。如上图所示。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其特点如上图中曲线变化所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特定pH时活性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特定温度时活性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如上图所示。

  (5)酶的催化能力与时间的关系:

  规律总结

  酶的催化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酶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生“钝化”现象,即催化能力开始下降,最后失去催化能力,如上图曲线所示。

  题例领悟

  题型一 酶的本质和作用

  【例题1】 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起催化作用

  B.酶都有消化作用

  C.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不一定是酶

  D.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解析:酶虽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它的催化作用不一定非在生物体内,只要条件适宜,体内体外都可起催化作用,故A项不正确。酶的催化作用表现在多方面,有的酶促进物质合成,有的酶促进物质分解,只有消化酶才能促进消化,故B项也不正确。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有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酶是对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故C项正确。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物质是蛋白质,所以只有蛋白质类的酶才在核糖体上合成,核酸酶不能在核糖体上合成,故D项也不正确。

  答案:C

  反思感悟

  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酶,少数是RNA。酶在生物体体内、体外都有催化作用。酶的作用是对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其作用本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有激素、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题型二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例题2】 甲、乙、丙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表明当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受酶浓度的制约将不再上升

  B.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

  C.丙图可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与pH关系的变化曲线

  D.三图说明反应物浓度、温度、pH对反应速度均有影响

  解析:甲图表明当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受酶浓度的制约将不再上升,所以A项正确。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直至变性失活,B项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大约为1.8,显然丙图曲线不能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变化。三图说明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反应物浓度、温度、pH。D项正确。

  答案:C

  题型三 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例题3】 在适宜温度、pH条件下,图中实线表示没有酶时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物中,则图中表示此反应进程的是( )

  A.曲线AB.曲线BC.曲线CD.曲线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坐标曲线中的有关条件分析酶的作用。酶的作用是降低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但不改变反应平衡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A、B、D均改变了此反应的平衡点。曲线C中酶使反应达到平衡点的时间缩短(即反应速度提高),但没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与无机催化剂一样,酶仅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且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能发生改变。

  ②酶和一般的无机催化剂均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在有酶存在的化学反应中,只需较少的能量即可使反应物进入“活跃状态”,所以与非催化反应相比,反应速度加快。

  随堂训练

  1.做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实验时,用口含一小口清水,然后将含过的清水加入淀粉溶液中,也会使淀粉消化,和用纯唾液的效果一样,这一现象表明( )

  A.酶的专一性

  B.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C.酶的多样性

  D.酶受温度和pH的影响

  答案:B

  2.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从表中得不到实验依据的一项是( )

  方法结果

  1常温下自然分解氧气泡小而少

  2常温下加入Fe3+氧气泡小而稍多

  3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大而极多

  4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小而少

  A.从催化反应条件看,酶有温和性

  B.从催化活性看,酶变性后就失活

  C.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性

  D.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解析:表中信息反映了酶的催化活性极高且活性受温度影响,但表中没有与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相关的信息。

  答案:C

  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酶催化,而细胞内的其他化学反应不需要酶催化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答案:C

  4.下图中关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酶浓度影响反应的速度,不影响酶活性,A项错误。底物浓度影响反应的速度,不影响酶活性,B项正确。pH影响酶活性,一定范围内随pH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达到最适值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值时,随pH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直到变性失活,C项错误。温度影响酶活性,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达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值时,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直至变性失活。所以D项错误。

  答案:B

【还物的教案】相关文章:

还物的教案11-05

还物的教案(15篇)11-05

吉祥物教案03-12

一物多玩教案02-26

高二生物教案02-23

万物都在变教案03-30

中班科学水中取物教案03-27

初一生物教学教案08-31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