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运算律》教案

《运算律》教案

时间:2023-03-24 11:39:47 洁婷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运算律》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运算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算律》教案(通用20篇)

  《运算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56-57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习知识与能力

  1、能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探究学习 自主观察,发现问题。

  1)、3x10+5x10=(3+5)x10=

  2)、4x8+6x8=(4+6)x8=

  我发现:

  2、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3、用简便方法计算。

  (60+25)x4 78x69+22x69 28x99+28 69x102 85x98

  【导学解惑】:

  1、请提出你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

  2、请记录下你认为特别有意义的题。

  【当堂检测】: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x34 = 34x25 ( )

  7x2x5 = 7x(2x5)( )

  2x4+2x6=2x(4+6)()

  用简便方法计算。

  76x62+24x62 156x99+156 127x101

  【课后反思】:

  1.想一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2.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了吗?”

  板书设计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题。

  《运算律》教案 篇2

  内容分析

  课本54-55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初步理解乘法结合律。

  2、初步感知应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x3= 70x5= 13x100= 25x4= 125x8=

  师:有谁愿意试一试,直接告诉我答案

  生1:69;350;1300;100;1000。

  师:好!请坐,太棒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说:含有相同的乘数,积相等;都用乘法计算,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任意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都不会变吗我们来找出三个数,算算看。

  先独立举例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想法。为了节省时间,遇到较大的数可以借用计算器。

  生汇报列举的.等式。先展示,再板书。

  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算式,三个数相乘,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结果怎样(不变)

  师:同学们来观察这些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算式的意义吗

  学生尝试回答。

  师:其实把大家刚才说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数学中的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学生口头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

  (axb)xc=ax(bxc)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过程用语言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板书设计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运算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运算律和性质,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

  2、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

  3、能理解四则运算中的数学术语,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和灵活运用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

  2、难点: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计算一直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大困扰,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计算简便一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算律》吧。

  一、 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下面让我们用多种方式来验证这些运算律的合理x##b。请同学们看课本76页第1题。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样验证的?

  活动一: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的合理性。

  你知道淘气是怎样验证“加法结合律”的吗?(举例子法)你呢?

  笑笑又是怎样验证“乘法交换律”的?(实际问题法)你呢?

  乐乐又是怎样验证“乘法分配律”的?(面积模型法)你呢?

  还有“加法交换律”和 “乘法结合律”请同学们自己回去验证。验证的方法多样,有的利用举例法,有的利用情境法,有的`利用图解等。

  (教学反思: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促使学生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

  通过验证这些运算律,相信同学们心里踏实多了。下面我们来运用一下。

  试一试: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86+35=35+86 ( ) 72+57+43=72+(57+43) ( ) 76x40x25=76x(40x25) ( ) 125x67x8=125x8x67 ( ) 46x37+37x54= 37x(46+54 ) ( ) 4x8x25x125=4x25x(125x8) ( ) 437-161-39 =437-(161+39) ( ) 127÷25÷4=127÷(25x4) ( ) 前面我们学的那些都是有关整数运算的运算律,其实生活中还会遇到其他数,像分数,小数……同学们请看两组算式。 二、出示课本第3题,然后让学生读,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感知;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负数和分数的重要原因,从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与“数学万花筒”联系起来,先让学生查阅有关数系扩充的资料,互相交流学习,然后看教材提供的问题,真切感受数系扩充的必要。 (教学反思:从运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数”进行再认识,这是对学生认识的提升。)

  可见,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那么,有关整数运算的运算律对于小数、分数的运算还会适用吗?请看下面几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二:在○里填上“>”“= ”“<”。

  1.2+1.8 ○ 1.8 +1.2

  38 + 58 ○ 58 + 38

  0.8x1.3 ○ 1.3x0.8

  35 x 53 ○ 53 x 3 5

  (0.9x0.4)x0.5 ○0.9x(0.5x0.4)

  (3.2+2.8)x0.6 ○3.2x0.6+2.8x0.6

  ( 23 -12 )x12 ○12 x23 -12 x12

  归纳总结:整数运算律对于小数、分数运算也同样适用。 那就让我们带着它走进“数学城堡”吧!看谁的收获最大。 三、巩固与应用

  1、课件展示,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鼓励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熟悉运算律的“结构”,同时培养简算的意识。

  第一组计算:(小组评议)淘气是这样算的。

  ① 46+32+54

  ②546+785-146

  ③0.7+3.9+4.3+6.1

  ④ 25x49x4

  第二组计算:(学生板演,集体评议)笑笑是这样算的。 ⑤ 8x(36x125)

  ⑥ 8x4x12.5x0.25

  ⑦ 2.7x4.8+2.7x5.2

  ⑧ 905x99+905

  第三组计算:(学生点评)乐乐是这样算的。

  ⑨ 4.37 + 18 + 0.63 + 78

  ⑩ 10.47-5.68-1.32

  (11) 4.8÷2.5÷0.4

  (12) 36x( 3 4 + 49 - 56 )

  2、课本77页“巩固应用”第2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运算律。通过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再次体会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律的正确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算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五个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xb=bxa

  乘法结合律: (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 (a+b)xc=ac+bc (a-b)xc=ac-bc

  两个性质:

  减法的性质: a-b-c=a-(b+c)

  除法的性质: a÷b÷c=a÷(bxc)

  《运算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这是某班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情景图,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求“跳绳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出示问题)

  学生口头列算式,教师板书。

  3、师:上面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板书)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道算式连起来?(板书:28+17=17+28)齐读一遍。

  4、列举归纳,积累感知。

  谈话:那么,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照样子,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一边写一边算一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教师有序地板书学生的等式,并口头验证等号前后是否相等

  5、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1)同桌交换本子,检查一同桌写的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2)仔细观察这些例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3)小结:通过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出示规律,齐读一遍)

  6、个性创造,构建模型。

  (1)谈话:加法当中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多少个呢?这是我们需要用简单的办法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在本子上。(可以用符号、文字、字母)

  (2)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并把典型的进行板书。

  (3)你是怎样表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Δ+О=О+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

  7、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字母式子来表示运算规律。a 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是,它们的和不变,所以用“=”连接起来。(用红笔描一下)

  讲述:字母式子有了,表示什么也知道了,那取什么名呢?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8、学法指导,评价反思。

  谈话: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规律的?指着黑板,首先发现问题,然后举例验证,最后概括规律,用字母表示。下面我们要来探索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同样要经历这几个过程,你有没有信心学好?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1)根据刚才收集到的信息,怎样计算“参加活动的一共多少人?”

  (2)让学生在自备本上各自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并说出先算什么,板书:28+17+23=68(人)28+(17+23)=68(人)

  (4)这两个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怎样的等式?(板书:28+17+23=28+(17+23))

  (5)请同学们观察,等式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等号右边先算17+23,左边呢?为了强调第一步先算28+17,暂且加上小括号,这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强调“结合”

  2.老师这儿还有两组类似的等式,请同学们算一算,它们是否是等式。集体口

  算。

  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3.其他的任意三个数相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

  (1)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验证一下。(算一算,等式两边是多少)

  (2)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4.师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叫什么?这个规律的特点就是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能把括号内的两个数结合起来先算,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5.通过同学们的`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律。它们是——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

  重点讨论第4题

  2.填空:

  28+37=□+28

  α+45=45+□

  45+85+67=□+(85+□)

  △++○=□+(□+□)

  3、四(1)班同学植树,第一天植树76棵,第二天上午植了38棵,下午植了24棵,两天一共植了多少棵?

  (1)学生独立完成。(把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2)集体评议:那一题计算简便,为什么?38+76+24要先算76+24,必须要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是

  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项目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能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我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如: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既符合实际又让学生直观感知计算方法的巧妙运用的题目,使计算既快又对,学生觉得很有成功感,进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即将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上下来,时间较紧,练习无法保证,此外在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想出的类型很少。

  2、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算式之间的比较,而忽略了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比较。

  《运算律》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用学生熟悉的情景作为学习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时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究新知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口算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九第1题,指名口答。

  2、算一算,比一比。

  (6.4+1.3)+8.7= (2.8+5.5)+4.5=

  6.4+(1.3+8.7)= 2.8+(5.5+4.5)=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小数加减法习题,复习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两组习题,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应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加法的'简便之外,从而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孕伏。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回答的这么准确,看来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那下面老师想拜托大家一件事情,你们愿意接受吗?

  请大家看,小华在文具店买了一些文具,那他一共用了多少元钱呢?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8.9+3.6+6.4+1.1=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请同学先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注意选择所采用不同方法的学生)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做。算完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桌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我们来看一下黑板上几位同学的板演。有两种不同的算法,结果都等于20元,计算的正确吗?看来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3、比较。

  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小华算出了一共用的钱数,小华让我代他向大家表示感谢。看来咱们班的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样的。那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种算法,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其中一种方法更简便)

  我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样算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说得再简单点就是你在计算的时候用的是什么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通过刚刚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整数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律?你能字母将它们表示出来吗?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买文具的情境,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知识迁移,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便算法。这样既让学生题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了优化意识,体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迁移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3)谈话: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在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规律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拓展练习。

  (1)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请选出来。

  2.7+6.6+3.4 7.5—3.87+2.13 6.17+28+3.2

  5.08—0.8—4.2 6.02+4.5+0.98 6.59+9.32—2.59

  (2)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 7.58-2.66-( )

  4、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运算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小组竞赛)

  前两组口算,体会凑整的好处;

  后两组口算,体会加法运算律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二、探究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

  谈话:你会计算这道题吗?请你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展示。

  比较:

  1)观察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2)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

  提问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

  谈话:这种方法的使用,使你想到了整数加法的哪些运算律?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2、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集体交流,注意说一说使用的运算律。

  补充一题,问,这题为什么不可以用简便方法?

  提问:我们在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一审:审清题目(特别是运算符号)。

  二看:观察数字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

  三算:认真计算。

  四查:查运算顺序;查数字;查每一步的计算。

  2、完成第2题。

  提问:求接力赛的总成绩,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

  小结:看来加法运算律用到小数加法里,果然很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谈话:下面进行个比赛,请一二两组同学计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的同学计算第二题。

  这两题做完,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整数减法的性质是什么吗?

  你掌握了这个性质后,这一组题,你会选择做哪题?

  小结: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减法也同样适用。

  4、判断下列算式,能简便运算的,在()里打√,不能简便运算的打x。

  2.7+6.6+3.4()

  5.08-0.8-4.2()

  7.5-3.87+2.13()

  6.02+4.5+0.98()

  6.17+28+3.2()

  6.59+9.32-2.59()

  小结:简便运算的时候,是不是光看数字就可以了?

  5、填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四、课堂作业: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完成练习九的3~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的整数加法运算率的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顺利将加法(及减法的性质)的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中来,使得计算简便,难点是知识延伸中,学生的再建构。对于加法的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学生已有基础,因此我本节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探索中寻求答案,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探索中学会技能,避免了学习的单一性。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竞赛。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因此在口算题目的处理中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小华买文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他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题目,在本节课中,我另外编排了一些调动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质的提升。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比如,板书受学生影响,没有列出更合理的,导致板书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几处重要小结也没有做到水到渠成,显得不自然。

  《运算律》教案 篇7

  课题:整理与练习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树立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梳理知识。

  (1)提问: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2)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律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xb=bxa

  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a+b)xc=axc+bxc

  (2)追问:运算律有什么价值?

  归纳:运用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可以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3题。

  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学生观察各个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简便计算。

  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运用”第5、9、11题。

  这四道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5题,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54+46”的和。

  第9题,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两种解题方法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第11题,五年级和六年级“每班人数”相同,因此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计算时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4.完成教材第72~73页“练习与运用”的`其他习题。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2题。

  这道题要求“一共可以收大白菜多少千克”,是一道连加的数学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简便运算。

  2.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3题。

  这是一道探索规律的练习,让学生先计算填出前三小题中间的符号,然后再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运算律》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x4=36(个),4x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x4=4x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x2=2x15

  8x5=5x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xb=bx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x24)x68x(24x6)=192x6=8x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x24)x6=8x(24x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x5x2= 16x(5x2)= 35x25x4=

  35x(25x4)= 12x125x8= 12x(125x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x5x2=16x(5x2) 35x25x4=35x(25x4)43x125x8=43x(125x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xb)xc=ax(bx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x15x217x(125x4)17x125x439x(25x8)39x25x823x(15x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运算律》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2~24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索、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1)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

  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板书:

  (50+30)x75 50x75+30x75

  =80x75 =3750+2250

  =6000(只) =6000(只)

  (2)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50+30)x75=50x75+30x75

  (3)在计算中比较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x35=3x35+2x35= 3x(4+6)=3x4+3x6=

  (13+12)x4=13x4+12x4=

  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

  (3+2)x35=3x35+2x35 3x(4+6)=3x4+3x6

  (13+12)x4=13x4+12x4

  教师: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a+b)xc=axc+bxc 或axc+bxc=(a+b)xc

  二、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汇报,最后让学生改正。

  3.练习五中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运算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x2 + 90x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x2 = 200x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x2 + 90x2 =(110+90)x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xc = axc + bx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x2 + 90x2 (110 + 90)x2 = 220 + 180 = 200x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xc = axc + bxc

  《运算律》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教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来探索加法运算特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找出它的规律,要示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规律,用字母表示这些规律,并能够理解及运用。教材在教学安排上由浅入深,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是探讨乘法运算律的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占据着重要的篇幅。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出了乘法运算律的知识,这两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在培养分析归纳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和独立自主、主动探索的学习意识。

  学情分析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并归纳出运算律。

  2、重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引入实际事例,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的能力。

  3、在具体的情况下逐步学会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

  2、情景引入。(出示课件)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师: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口答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那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板书:28+17=17+28)

  2、师:求“女生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17+23=23+17)

  3、师:你能照样子说出几个这们的等式吗?

  4、师:(1)请你仔细观察上面的等式,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那你能不能想办法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所有的等式呢?

  5、交流: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规律吗?想想在哪儿用过?(加法验算)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师:刚才同学们不仅解决了2个问题,而且还学会了加法交换律。那你会解决第三个问题吗?请你用一个综合算式来表示。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师:你是怎样列式的?(28+17)+23

  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绳的人)

  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28+(17+23)

  你先算的是什么?(女生人数)

  师:(28+17)+23算出来的是什么?28+(17+23)呢?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8+(17+23)=(28+17)+23

  2、师:如果让你来算,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师:请你算一算,下面的O里能填上等号吗?

  4、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等号的左右两边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5、师:

  (1)三个数相加,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2)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3)写得完吗?你会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a+b)+c=a+(b+c)

  6小结。(板书: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运算律》教案 篇1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运算律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在一些计算过程中,运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律?

  生: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

  师:想一想,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的运算律。

  (板书课题:运算律)

  ⊙回顾与整理

  1、运算律。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课件展示)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xb=bxa

  乘法结合律

  (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

  (a+b)xc=axc+bxc

  (2)你能举例验证这些运算律吗?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18+17=17+18。

  生2:加法结合律:(5+3)+7=5+(3+7)。

  生3:乘法交换律:5x9=9x5。

  生4:乘法结合律:(7x8)x5=7x(8x5)。

  生5:乘法分配律:(5+4)x6=5x6+4x6。

  (3)除了用算式,你还能用哪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

  (课件出示下图,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预设

  生1:我通过实物计数来验证。

  生2:我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来验证。

  2、运算性质。

  (1)减法的运算性质有哪些?

  预设

  生1: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生2:a-(b-c)=a-b+c。

  生3:a-(b-c)=a+c-b。

  《运算律》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7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气候渐渐转凉了,学校组织了一些户外活动。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加法问题。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完成等式。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教师相机板书。

  (3)用等号连接。

  2、观察发现。说说两道算式中发现的规律。

  3、举例验证。

  4、得出结论。

  5、教师小结。

  6、初步练习:

  (1)填空: 96+35=35+□ 204+□=57+204

  □+27=□+ 68 147+□=a+□

  (2)357+218 用加法验算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列式计算,得出等式。

  2、补充算式,计算得到等式。

  课件出示: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填上符号)

  4、观察发现。

  出示要求:

  (1)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点?

  (2)你还能找到什么不同点?

  (3)从中你发现三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并试着举例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尝试叙说规律)

  5、全班交流。

  让学生自由说说发现的规律再自主举例,教师板书有关算式。

  6、概括规律。

  7、小结。

  8、填空练习:(45+36)+64=45+(□+□) 560+(140+70)=(560+□)+□

  18+(24+□)=(18+□)+32 (18+□)+b=18+(a+□)

  四、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2、请做的快的同学介绍介绍经验,从而发现可以选择算括号里加起来等于整百数的那道算式,那样比较简便。

  3、选择结果是100的两个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基础:

  1、补充习题

  2、拓展题

  《运算律》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1、教材p56~58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算律”。

  2、看:(运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律”指什么?那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会研究哪一种运算的规律?为什么先研究加法?(一年级先认识加法)从几步计算研究?(一步)

  4、好,我们就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好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仔细看图,你能提一个最简单的用加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吗?

  预设:跳绳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怎样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观察第一组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引导板书:28+17=17+28

  那第二组两个算式呢?板书:17+23=23+17

  3、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4、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

  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想一想,以前学习中什么地方用过它?

  引入:简单的研究过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稍微复杂一点的,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三)比较两种运算律的异同。

  说说两种运算律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谁算得快。完成第三题。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基础。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中学会学习。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做得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上课伊始,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计算,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导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开始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得出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去学习加法结合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结合律,合理地构建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猜测中产生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我适时提出这样的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相等呢?”学生不敢肯定,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共同举例,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习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这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三、及时评价、鼓励。

  在课堂上我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当然,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少遗憾。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准确把握好每一个孩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整节课,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时间较多,显得有些拖沓,有些细节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加强,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挖掘,不断学习。

  《运算律》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述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都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呀?

  2、经常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这些小朋友也在开展活动,看,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二、教学例题,验证规律。

  1、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机选择主要的两个来研究。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第一个问题,得出加法交换律。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学生说算式和结果,教师出示28+17=45 人和17+28=45人

  (3)请观察这两道算式,它们都是求什么?结果相同吗?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

  (4)教师板书:28+17=17+28)

  (5)学生读算式并观察思考。得出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3、抛出问题,得出猜想。

  (1)教师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都不变呢?

  (2)小结: 看来经过一个算式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猜想,要验证这个猜想,就要举更多的例子。

  4、验证猜想,体会方法。

  (1)同桌两人合作,选好两个数,比如一人算6+8, 另一人算8+6,比比结果,如果相同就可以写出一个等式,坐在左边的同学负责记下这个等式。

  (2)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小结: 照这样下去,能写完吗 ?加省略号。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正确的。

  (3) 学生找一找,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变的例子。

  教师通过互联网,求助结果,进一步证明加法交换律的'正确性。

  5、得出结论,字母表示。

  (1)学生读结论。(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所有的算式。(3)归纳小结,指出加法交换律。

  6、 及时巩固,联系旧知。

  三、运用方法,继续探究。

  1、出现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在本子上用综合算式解答。

  2、交流想法,得出算式。

  (28+17)+23 28+(17+23) )

  师生交流: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他们的得数相同。我们也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教师板书:(28+17)+23 = 28+(17+23)

  3、 学生做书上的题目,继续认识这样的等式。

  4、根据等式,提出猜想。

  5、学生验证猜想,教师随机点拨。

  (1) 出示友情提示:1、同桌合作,想好三个数,按顺序计算和先算后两个数,看有什么发现?。2、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们的验证过程。

  (2)学生汇报,板演等式。

  (3)小结结果,得出结论。

  6、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7、联系交换律,比较两个定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其中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它先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又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第二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再想想为什么这样填?

  生口答,师演示过程。

  3、第4题,从每组题目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题做一做。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五、总结全课:同学们交流收获。

  《运算律》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听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猴子很笨。

  师:为什么?

  生:一天总数都是7个。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叫“朝三暮四”。大家能够用学过的加法知识识破了养猴人的伎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有信心学好这节课吗?

  生:有。

  二、亲历过程,探索规律

  1、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

  (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1+2+3+……+9=?)

  师: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生:能!我是先把1和9相加,得到10;再把2和8相加,得到10;同样,3+7、4+6的和也都是10;这样就一共有四个10,再加上5,就算出了和是45。

  师:这位同学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生:喜欢!

  师:这是我们班同学们体育活动的情况,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正在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

  生2:还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生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是有心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

  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师:17+28又等于多少?

  生:还是45。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观察)

  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生1:我发现28+17与17+28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板书:猜想)

  师:这个猜想正确吗?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板书验证)

  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能!(师板书例子)

  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可真多呀,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

  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2:还有和也相同!

  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正确!

  师:(故作疑惑,拖长声音)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师:举不出来吧。其实不光是你们举不出来,老师为了想这样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举不出来;我又发动全校的数学老师去想,结果是,仍然举不出来。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请听课老师帮忙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师:采访完了吗?哪个记者报导一下?

  师: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板书:结论)

  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

  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

  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生: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加法交换律,其实,还可以用更特别的形式来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吗?

  生回答。

  师:你们的表示形式真丰富,也非常有创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如何表示呢?

  生:a+b=b+a

  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你们还记得吗?瞧:

  《运算律》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这两个乘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能力,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律,能合理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谈话:加法中有哪些运算律?请举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猜想新知:你认为乘法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定律?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挂图

  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列式计算。

  5x33x5

  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什么?

  用等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

  学生举例。

  2、给这种运算律取名,并相互用语言表述这种运算律。

  3、集体取名,并交流运算律的内容。

  4、用字母表示这种运算律。

  5、练习

  15x6=6x( ) ( )x46=( )x54

  □x○=( )x( ) ax8=8x( )

  6、自学乘法结合律

  7、集体交流自学情况。

  (1)举例

  (2)用字母表示

  (3)用语言表述乘法结合律的内容

  8、完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学生在学习了加法加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运算律,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因为乘法的运算律和加法的运算律相似,所以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发现新规律的方法,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加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困难,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既能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又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运算律》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加法。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对小数加法和加法运算定律的巩固和加深。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渗透转化思想以及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5人。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个体差异很大。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很好的掌握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并能灵活应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强;有三分之二多的同学对于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还不能灵活应用,而且计算时也比较容易出错;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前面三分之一的同学,可以做到一点即通,而主要障碍点来自后面的三分之二的同学,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差,需要反复的教,反复的练,甚至要一个个的手把手的教,点对点的练。所以在本节课应该采用集中学习,分组辅导,点对点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运算律: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35+26=26+35  ②(27+38)+62=27+(38+62)

  3.导入本课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分数,是否也适用于小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以旧引新,说明过去学的都是整数的运算定律,今天开始学习小数的运算定律 从而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读懂题目,弄清题意:这里要求什么?怎样形式?为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得出:

  一共用了多少钱,就是把买文具所用的钱相加。

  8.9+3.6+6.4+1.1=_____(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出解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思维。】

  3.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联系整数计算以方法想一想,怎么计算?有哪些方法可以计算?有没有简便一点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学合作、交流。学生完成探究后,每组代表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可能有两种:

  (1)8.9+3.6+6.4+1.1

  =12.5+6.4+1.1

  =18.9+1.1

  =20(元)

  (2)8.9+3.6+6.4+1.1

  =(8.9+1.1)+(3.6+6.4)

  =10+10

  =20(元)

  4.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想一想,你会选择哪种?哪种算法好?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种算法更好,用到了加法结合律,更简便。

  【设计意图: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整数加法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包括两层意思:同样存在和同样应用。这里让学生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学生会按运算顺序依次相加,也会有学生调换加数的位置,另行组织相加的顺序。各种算法的最后得数相同,说明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

  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整数加法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小数连加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数结合相加,计算结果不会改变。即小数加法同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运算律使算法更简便。

  【设计意图:总结,加深印象】

  三.练习

  1.完成“练一习”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学生练习后,提问: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里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54页练习九第3~5题。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a+b=b+a

  (a+b)+c=a+(b+c)

  ①35+26=26+35  ②(27+38)+62=27+(38+62)

  8.9+3.6+6.4+1.1=_____(元)

  (1)8.9+3.6+6.4+1.1

  =12.5+6.4+1.1

  =18.9+1.1

  =20(元)

  (2)8.9+3.6+6.4+1.1

  =(8.9+1.1)+(3.6+6.4)

  =10+10

  =20(元)

  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

  教学反思

  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已经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于整数加、减计算。本课的教学是对原有的知识的一种迁移,所以在教学新知识前,我先让学生复习整数运算律的运用,为新知的探究打下基础。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对运算律在小数中的运用作出探索,先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经过比较得出的两种算法中选择最简便的,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中运用的运算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这样安排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学得更主动,掌握得更牢。

  《运算律》教案 篇1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六年级第12册总复习运算律》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运算律以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总复习的。

  3、教材与学情分析: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运算律在数与运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首先回顾与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鼓励学生从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以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律。教材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的应用。学生对加法运算律一般都掌握得比较好,而对乘法运算律的掌握有所欠缺,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4、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是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二、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运算律,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我们学习过哪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学生回忆互说时板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这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2.小组合作填表。

  你能先举出具体的例子,然后再用字母表示这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吗?请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反馈。

  一生按每条运算定律和性质的顺序报表,其他学生比较。)

  运算律、性质内容用字母表示

  加法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a+b)+c=a+(b+c)

  乘法

  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axb=bx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a+b)xc=axc+bxc

  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也可以先除以第一个除数,再除以第二个除数。 a÷b÷c=a÷(bxc )

  减法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a-b-c=a-(b+c)

  过渡:这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有什么作用?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请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75+3.42+4.25=++3.42

  300+42.8+=(+57.2)+300

  (12.7-0.09)x8=12.7x-x8

  2.直接写出得数。

  (78+34)x8= 99x0.25+0.25= 5.73-2.9+2.9=

  7.2÷100+0.72÷10= 23 x 34+13 x34 = 2-712-512 =

  3.课本第59页巩固与应用的第1题。(可选做几道)

  鼓励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熟悉运算律的“结构”,同时培养简算的意识。

  4.课本第59页巩固与应用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做,然后交流,通过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让学生再次体会乘法分配律。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评。

  1.选择。

  (1)3.2x4.9+6.8x4.9的简便算法是()。

  A.4.9x(3.2+6.8)B.(3.2+6.8)x4.9x2 C.(3.2x6.8)x4.9

  (2)25x4.4=25x4x1.1应用了()。

  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分配律

  (3)(13+25)x30=13 x30+25 x30,这里运用了乘法()。

  A.交换律B.结合律C.分配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78-613-123 79x101 125x42x8 304x99+304

  3.下面各题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1.5-34+14=5-(34+14)=4

  2.8x35+8x25+8=8x(35+25+8)

  3.(25+2.5)x4=25x4+2.5x4

  4.25x25 x13 x310=(25x25)+(13 x310)=10+110=10110

  (二)交流、评价。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感受?

  五、作业。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5x2.4 2.75x29-1.75x29 8.48—2.61-1.39

  38 ÷711+58 ÷711(21+715)÷75 6-13-23

  2.面粉每千克2.6元,大米每千克3.2元。买面粉和大米各50千克,共需要多少元?

  3.学校运来180本中演草,120本中笔记,把这些本子平均分给5个班,每班分到多少本?

  《运算律》教案 篇20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依标据本——说教材

  1.知识结构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2.地位和作用这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类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3.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决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4.教学重点: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二、以学定教——说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思维活泼,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观察、操作、归纳等方式自主建构新知识。

  ◆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围绕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来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直接导入新课,并展开自主探究。

  2.动手实践。在探求运算律的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数学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在交流中感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新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等

  三、以生为本——说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1)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谈话:如果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x 5 + 45 x 5和(32 + 45)x 5。

  (4)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3.揭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2)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 + b)x c = a x c + b x c]

  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4.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xc=axc+bxc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

  ①(32+25)x4 = □x4+□x4

  ②(64+12)x3 = □x□+□x□

  ③25x(4+9)= □x□+□x□

  ④75x64 = □x□+□x□

  【设计意图:前面三题,学生很快根据乘法分配律正确地填数。由于第④题是开放的,有的把75写成两个加数的和再乘64的形式,也有的将64拆成两个加数的和再乘75的形式等,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数。】

  2.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25x(4x8)相等的算式是()。

  ①25x4+25x8;②25x4x25x8;③25x4x8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48x3-45x3可以写成(48-35)x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设计意图: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四)回顾再现,升华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时,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将所学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梳理和巩固。】

  四、提纲挈领——说板书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65 + 45)x 5 = 65 x5+45x 5

  (32 + 45)x 5=32 x 5 + 45 x 5

  (a + b)x c = a x c + b x c

  【设计意图:良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本课的板书,简洁明了,展示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教学脉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运算律》教案】相关文章:

《运算律》教案02-25

《运算律》教案15篇03-05

运算的教案03-06

0的运算教案01-22

《数的运算》教案03-15

混合运算教案02-22

《混合运算》教案09-27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案03-01

交换律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