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教案

时间:2023-04-19 16:40:5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桂林山水 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 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桂林山水 教案范文汇总7篇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渗透导游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当一回小导游。

  【教学设想】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今天,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出示图片。感受祖国山水美。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就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写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写到桂林山的美?

  三、精读课文,学习水美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漓江水的.特点,并圈出表示漓江水特点的词。(静、清、绿)

  2、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漓江水静、清、绿的?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5、练习:

  校园的花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___。

  6、再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话写了什么?对于漓江的水来说有什么用?

  7、小结学法:

  在这一个自然段里,我们学习了漓江水,接下来,让你们自己动手动脑来学习桂林山的美。不过在学习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学习方法及步骤:

  ⑴ 找出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

  ⑵ 想想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桂林山美的。找出有关句子,并试着有感情朗读。

  ⑶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方法?

  ⑷ 写大海与西湖,对漓江水来说有什么作用?

  四、迁移运用,自学新知

  1、出示:

  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圈出概括特点的词。

  ⑵ 找出句子,说明桂林山的特点。

  ⑶ 想想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⑷ 写泰山与香山,又是为了什么?

  2、检查学习结果。

  五、整合山水,学习背诵

  1、你认为漓江的水美,还是桂林的山美?

  2、出示: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读这段话,作者是怎么概括桂林山水的?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作者用怎么样的语句构成了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在这里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有顺序,空中──山间──江上。句子对称。)

  6、试背诵课文。

  六、拓展知识,学习导游

  1、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

  说一说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出示资料: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美最美的是漓江。它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这一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3、想一想该怎么样来导游桂林山水?自由试说。

  4、指名导游。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水: 静、清、绿

  山绕水, 水映山。

  桂林山: 奇、秀、险

桂林山水 教案 篇2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 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挂图

  四、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让了解桂林的学生说说桂林山水的情况。

  二、出示本课时目标三、导学达标

  1、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同时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2、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4、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着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5、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四、达标测评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口述本课时目标

  二、导学达标

  (1)指名读课文

  (2)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4)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5)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6)全班背诵课文

  (7)作业

  三、达标测评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桂林山水 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漓、谰、瑕、翡、桨、峦、筏”。

  2.理解“竹筏、奇峰罗列、屏障、兀立、怪石嶙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细致观察的能力。

  2.训练学生学习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读文和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深人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二、学法引导

  1.预习:在学习新课之前,独立自学新课内容,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独立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2.课堂上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自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的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像其美景。

  2.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人情人境地朗读去体会。

  (二)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疑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反复入境地朗读去体会美景;通过教师介绍,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优美、舒缓的音乐伴奏带。

  2.“桂林山水”全景图及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观察画面,谈感受。

  2.质疑问题,独立解决生字、新词。

  3.思考、讨论,勾画重点词句。

  4.再观察插图,发挥想像,进行表达练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像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桂林山水 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三)合作交流

  (一)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二)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品读体验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

  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1)漓江的水真静啊!(2)漓江的水真清啊!(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图。

桂林山水 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 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⒊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⒋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2、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三、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朗读这一节,首先要把握平稳、清新的基调,其次要运用重音、速度等技巧,传递出对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是全节的总起句,读时要平稳,声音可略低,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读重音。第二句要掌握重音和停顿。最后一句是再次写感觉,以突出漓江水的静,读时渐轻、渐缓。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⒊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记关键词,列提纲,记每句第一字)

  ⒋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⒈抄写词语;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⒊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色彩明丽--山色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⒋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⒈指导课后练习二: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⒉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⒉默写课文。

【桂林山水 教案】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案09-15

桂林山水教案11-04

桂林山水的教案01-08

桂林山水教案11-02

《桂林山水》教案08-30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09-05

人教版桂林山水教案02-25

《桂林山水》优质教案03-08

桂林山水教案(15篇)11-05

《桂林山水》教案 15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