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

时间:2023-07-24 07:38:30 创新 我要投稿

【合集】创新思维14篇

  创新思维 篇1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如教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谈出自己的收获。师问:“读了课文,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到讲台展示你的学习的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到讲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起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并给予展示的学生大加肯定与赞扬。

  二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在教学每篇课文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提问题都很感兴趣,很乐于表现自己,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小狮子》一课,有的学生就问了:“小狮子长大后会怎样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它是一只刻苦学习的小狮子,能自立了,一定是只真正的狮子”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篇课文又深化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是真正的主人,无论学生提的什么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爱的,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活相联系。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用词语造句,或说一句话,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三、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

  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札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一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能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如教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谈出自己的收获。师问:“读了课文,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到讲台展示你的学习的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到讲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起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并给予展示的学生大加肯定与赞扬。

  二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在教学每篇课文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提问题都很感兴趣,很乐于表现自己,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小狮子》一课,有的学生就问了:“小狮子长大后会怎样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它是一只刻苦学习的小狮子,能自立了,一定是只真正的狮子”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篇课文又深化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是真正的主人,无论学生提的什么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爱的,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活相联系。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用词语造句,或说一句话,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三、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

  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札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一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能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创新思维 篇2

  世间万物充满着矛盾:癞蛤蟆外表丑陋,但能吃害虫,其分泌物又能入药;蝴蝶翩翩起舞的风姿成为艺术家描绘对象,但其幼虫却是十足的害虫。生活中的苦与乐,成与败,得与失,荣与辱,自然界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无不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

  ——丰宗贞《试谈学生逆向思维培养》

  这段话告诉我们事物是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们对某种事物都这样看时,我们不妨从反面想想,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即有意识的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据说,在古代,巴格达国王招聘一个希腊人与中国人给王宫大厅的两面墙壁作画。中间拉上幕布开始工作。几个月后撤幕一看,中国人画的真是美妙绝伦,无人能比。而希腊人什么也没画,只在墙上挂了一面大镜子,将对面墙上壁画映在里面,又将看画的人映在其中。有静的画又有动的人,趣味无穷。结果希腊人胜过中国人。这个希腊人便是运用反向思维——不画而完成壁画。

  姜尚欲为周文王效力,却不求他,而是坐在渭水边钓鱼。他钓鱼用的是直钩,而且离水面三尺。周文王听说他很有才便亲自来寻访,姜尚却故意躲避,周文王多次才寻得,拜为国师。姜尚便是用的反向思维:钓鱼却用直钩且离水三尺,使人以为他是奇异之人,因此而传到文王耳中。文王来寻却故意躲避,更使周文王更认为他是一个世外超人,必须争取。钓而不钓,不求而求,产生奇效。

  电能生磁,法拉第却能想到:磁能否生电?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验成功,今天我们使用的`发电机,其基本原理就是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

  现在,许多教育界人士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他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良好的自学习惯,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比老师领着学效果更好得多。如魏书生常常外出讲学,不给学生讲课,并且十多年不批阅学生作文,而教学成绩却极好。

  由此可见,反向思维运用好了,会收到奇特的效果,而且能让人更全面的认识事物。将反向思维运用到写作中,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创新思维 篇3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新异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想活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独特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人人皆有,只是表现程度有高有低。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常规教学与思维培养结合起来。

  一、面向全体,注意差异

  我所教的学生,有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学习兴趣不高成绩较差。我就在课上提问一些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从中找出合理的地方,给予鼓励,帮助这些学生克服自卑感,体会成功的快乐,发挥他们的长处。还有的学生属于多血质,对化学兴趣不持久,我就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引起学生兴趣。如碱金属复习课我使用了多媒体软件将锂、钠、钾、铷、铯与水的反应用软件进行演示。学生全神贯注,留下深刻印象。要注意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及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如教师讲课时抑扬顿挫的声调,以每一位学生刚能听见为好。声调小,刺激微弱注意力集中;声调大,刺激大注意力下降。教师还要通过眼睛亲切注视每一位学生,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

  有的学生对化学课不感兴趣,不愿意记一些化学知识,但对化学实验感兴趣,这样我就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注意,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讲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时,提出学习中学化学的重要部分。事物的主要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碱金属、卤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与它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关,也有助于律后元素的学习。另外注意培养间接兴趣,通过一些化学实验使学生们产生兴趣,进而使他们对化学课产生兴趣。有些同学记不住二氧化硫漂白性,我将红色的花朵,投入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这时红色的花朵变成了白色,同学们投来惊诧的目光。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二、多种策略,教法多变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对复杂活动用有意注意,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言,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课形成有意注意。讲重点、难点时,必须设法让学生高度注意。保持一段时间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总结本节要点,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给学生留有时间尽量激发学生想象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绘画、音乐、科技活动丰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并达成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内容及多样化活动形式的共享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根据教学内容尽量设计好每节课,从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技巧到实验的运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兴趣,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三、从错误中学习,总结教训

  经常会遇到化学方程式学生记不住的情况,我就尝试让学生多思考,记在错题本上,将其带在身上不断强化。经过反思培训,学生进步较快,出现了乐学的情况。

  四、提供开放性发散问题供学生思考

  发散式思维,想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聚合式思维,是寻找一个最佳方案。如怎样鉴别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学生们提出七种方案。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同时也不能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首先肯定了各种实验的可能性,根据实验,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分析对比,这样又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研究问题的氛围和最佳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既获得化学知识又培养了探索和创造性思维、求异和发散思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思维 篇4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学教学中不断地采用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兼备文科和理科,涉及人文、自然、社会等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知识的跨度也比较大,很容易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及创造的欲望。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

  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综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学生解答题目的时候普遍感觉较困难,得分率也不高。因而,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此外,教师还要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积极创新教学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目标,对学生来讲要建立在足够的地理基本知识教育、地理技术应用教育、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来讲则要使由学生的技能、素质、创新能力等构成的知识结构同社会产业结构相符合,从而可以适应社会的动态演化。

  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的启发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相应地理知识的消化及吸收,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所以,相应的,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不再死记硬背,而是要了解其规律和本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潜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相应的,地理老师一定要积极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融入自身的感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就能进行轻松愉悦的学习。教师要打破陈规,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争论,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使学生有效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对相应地理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产生较强的兴趣及求知欲,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及研究,辅以教师的引导及鼓励,就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持久和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巧妙设疑、创设情景、演讲辩论、讲地理古诗、联系热点等等。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鼓励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因而,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展开想象,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灵活变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历年高考题目来看,虽然形式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同的,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运用他山之石来攻玉,也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学习一种事物而推出其他事物,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我国经济及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而,相应的,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 篇5

  摘要:创新于现代机械设计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当前机械创新设计的特点、形式等方面,同时举了创新的实例,讲述创新在机械设计中的关键性。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 基本形式 原则 新型内燃机

  引言

  创新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并且促进了机械设计的前进与发展, 机械结构一直以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 机械设计与制造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创新才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一旦出现缺失,就会丧失许多本来应该得到的机遇, 没有创新就没有机械技术的不断前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竞争中起到了决定胜负的作用,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1机械创新设计及其特点

  机械创新设计就是要把设计者脑海中潜在的创造力完全地释放出来,再借助人类已经取得的相关成果重新进行构思,设计出从前更加具有独特性和实用性的设备装置的一种活动。机械创新设计进行的基础就是机械设计学理论,再对一系列的相关学科进行融合,综合设计之后产生的技术方法。

  机械创新设计具有许多优秀的特点: ①设计的学科比较多,比如机械、液压、电力等多学科之间进行渗透和综合。②设计过程里面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不需要进行计算,而是建立在日常知识的积累上,需要大量的推理判断,还需要与创新性思维进行一定的融合。③要在多方案中将最优方案甄选出来。大型的设计中,必须根据能力进行甄选,并且对所选方案进行科学的优化。④创新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筛选,每一阶段都有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点,客观上还有一定的联系,又是一个整体。

  2 机械创新设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机械创新设计研究,可以提高本身的科技发展水平, 还可以获取丰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许多意义:

  (1) 深入地进行机械创新设计的研究,可以促使人类发明更多的新机器;

  (2) 机械创新设计研究可以使机械专家以更快的速度进步, 有利于机械设计水平向着更高、更快的目标发展;

  (3) 机械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之后,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当时的时代产品追求专利化,这样才能获取的更大的收益;

  3 机械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3.1 发散型思维

  发散型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将已经掌握的概念重新进行整合梳理,向附近形成辐射,扩散出更多的答案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型思维。没有固定的方向和固定的范围,也不仅限于传统的思想,很多时候思考问题采取的是比较新颖的想法,常常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发散型思维能力的高低收到好多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迁移能力。. 发散型思维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立体思维、多路思维、反向思维等等。发散型思维想要得到的答案要是最多的、最具有新意的,一定要是前人没有想过、没有使用过的方法,这就给机械创新设计带来了更多的灵感。

  3.2 聚合型思维

  聚合型思维则是用具体的对象当做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最后思维回到这个选好的中心上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在许多方案中选择最为合理、有效的那一个。

  发散型思维和聚合型思维都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不可分割。机械创新设计一定都是由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的过程,然后再从聚合思维到发散思维,反复进行循环,直到问题最后解决。发散型思维和聚合型思维在哲学上来说,属于辩证统一的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整个过程都是为了最后创新的目的做准备,从五花八门的设想中选取最优质的方案。

  3.3 想象思维

  想象是在思维活动里面,属于抽象思维的一种,想象可以是天马行空般的任意想象,也可以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或者是局部更新的想象. 想象思维一定要以客观现实作为基本的出发点,还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以及形象性。

  想象是人类的思维中,最神奇的一部分,也是最美丽的一部分。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创造,想象就是创造精华所在。万有引力定律只是因为一个普通的苹果落下地面,牛顿据此展开想象,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嫦娥奔月”也是人类想象出来的神话故事,促使人类发明了可以登上天空的飞行器。想象可以推动社会不断地进步,科学不断地发展。

  4 机械创新设计思维的2个原则

  机械设计过程是由功能要求开始出发,再到作用原理, 最后进行物理结构构思的一个过程。创新设计思维进行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下列的原则牢牢把握好:

  (1) 最短路径原则

  首先要对产品具有的功能进行明确, 然后找出最佳的设计例子, 以便在最快的时间内接近目标, 然后选用正确的价值工程方法, 再将价值较低的极少数组件找出来,当做研究的对象, 分析出对象当前存在的矛盾, 尝试在最小的变动之下将矛盾解决。这种方法需要消耗的能量是最少的, 也就是所说的选用的路径是最短的。

  (2) 相似性联想原则

  联想是要针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析和归纳,联想合理与否的一点重要依据就是是否具有相似性, 相似性由产品的实例进行决定, 如果多样产品实例同时满足一种功能要求, 那么它们之间就可以说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5 机械创新设计实例-新型内燃机的开发

  无曲轴式活塞发动机就是机械创新设计的一种实例,它把圆柱凸轮于发动机的中心部位进行安装,在圆柱凸轮的附近就可以在设置多个气缸,这样就形成了多缸发动机。一旦圆柱凸轮的凸轮轮廓形状出现变动的话,输出轴的转速也会随着进行改变,就起到了减速增矩的作用。上述的凸轮式无曲轴发动机已经被广泛应用起来,船舶和机械行业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旋转式发动机与从前的往复式发动机进行比较的话,输出功率上具有明显优点:体积小、重量轻、噪声低并且结构照比以往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进行解决。

  6 结语

  一定要善于吸收多方的经验,在追求最佳方案的时候, 成熟的技术可以直接采用。 还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机械设计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 设计者一定要具有针对问题自学进行解决的能力。只要对自己有信息, 努力进行钻研和探索, 一定会寻求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沈惠平;机械创新设计及其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7年05期

  [2]刘念聪,王银芝,李宏穆,孙未;机械创新设计的概念及其技术内涵[J];矿山机械;20xx年09期

  [3]王瑞芳,陈建平,周桂英;机械产品方案创新设计思维的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xx年04期

  [4] 倪洪启,谷耀新,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化学工业出版社

  创新思维 篇6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引起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的转变,素描基础教学更是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探索新的素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充分了解素描基础教育和专业的联系,分类施教,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根据专业特色做好教学设计,以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模式;专业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素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不同的美术院校在“契斯恰柯夫素描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更加适合自身专业建设的教学体系。虽然西方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逐渐走向了边缘化,甚至是处于被取代的状态,但对于当下中国国情来说,特别是高师院校,有着自身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师院校为中小学培养美术教师已经不是美术院系的主要职能,而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素描教学则是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基础教育,素描教学模式是否符合相关专业特点,直接影响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素描基础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把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法传授给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推广较少。因此,素描教学体系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以满足新时期素描基础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笔者在结合美术基础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素描课程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与专业特点

  “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素描学习的目的并非为了体现素描具体的能力与手段,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素描在基础教育专业学习上的认识与理解。”针对现在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建设发展趋于成熟、美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情况,这就要求素描教学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充分了解素描基础教育和专业的联系,分类施教。素描既是一种独立的绘画课程,又是油画、中国画、雕塑、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这种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艺术规律的分析能力、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发散能力的一种手段,在对物象的体量、空间、明暗、结构、透视和质感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内在特点和要素来引导学生对专业内涵的'理解。

  (一)油画专业

  是以具象写实教育为主,主要表现被描绘对象真实存在和空间关系,这就要求素描教学中重点注意明暗关系、结构透视和量感、质感等具体的刻画。

  (二)中国画专业

  中国画工笔本身就具有线性特征,而中国画的白描就是素描的一种。在中国画专业的素描引导上,结构是目的,明暗是手段,线面是语言,要以线性素描为主,线面结合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对象。

  (三)雕塑专业

  雕塑是在空间中立体存在的客观事物,具有立体性、空间性、恒常性的特点,在素描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主动的、立体的、三维的观察方法,强化作品本身体感、量感的表现语言,为后期雕塑创作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设计人才。在素描基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关键所在。在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知的基础上,注重设计构成和创新思维的引导。为此,素描教学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同时,素描基础教学也应该根据专业发展路径的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充分发掘适合专业发展的艺术表现语言。

  二、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

  现代素描多元化教学模式下主要继承了两种模式:一种是苏式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德国包豪斯教育模式。前者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而创新思维方面比较欠缺;后者则是侧重于创新思维模式,需要在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加以发散。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把课堂教学从老师主导转变成学生主导,结合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在素描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理解事物、表现事物以及总结反思的能力。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在素描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生活的微妙变化,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通过运用艺术表现语言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就需要从室内教学模式向室外拓展,从学习环境向生活环境中拓展,将创作理念带入习作练习的过程中,扩大基础素描教育的外延。从素描教学内容来看,研究点、线、面等基本造型元素表现客观对象的形体、结构和空间,同时,还应侧重研究画面的节奏、韵律、构成关系以及个人的情感表达。

  (二)优化课程结构

  建立启发式和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技法和意识层面的问题,并注意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实践教学中设置研讨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寻找相关资料,自主探索、研究领域里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计好研讨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课程结构上建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把研讨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研究客观物象的基本规律,对客观物象具有准确的认知是前提,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形式和内涵上都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现将研讨型教学设置为三方面。

  1.造型规律的研究

  首先,是对客观事物造型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研究形体、结构、透视、空间、明暗等因素,是为了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运用艺术语言再现客观对象。在新的绘画语境下,这些内容已经被赋予了新的造型意义。形体、结构、明暗都可以从绘画因素中被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绘画语言,或重新构建。其次,通过讲授素描表现的基本技法,研究客观对象,了解传统与当代审美之间差异,找到符合现代人文精神的审美规律。

  2.绘画媒介的研究

  在中外绘画史上,绘画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如今在素描绘画上运用的材料媒介样式种类繁多。让学生了解绘画媒介自身的特点,丰富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形成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形式。学生通过运用新的材料媒介,让艺术表现语言更加具有创造性。

  3.创新思维的研究

  现代绘画中,绘画主体创新思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传统绘画到现代绘画,从描绘客观对象到重视描绘主体的主观世界,作者思想的表达已经成为作品的灵魂。绘画中的基本规律好比是一个人的肉体,绘画思想则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肉体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尽管没有意义,但灵魂必须依附肉体而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绘画思想的同时不能抛开绘画的基本规律。创新思维需要学生通过绘画体验,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确立培养创新思维的环节,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素描基础教学把主观和客观、理性和感性、再现与表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教学模式与具体实施

  明确素描课程的总目标,是从传统的讲授学习表现技法型教学向以学生自主研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型教学转变,课程设置必须包括传统教学环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研讨的教学环节。做好讲授、实践和研讨主要环节的建设,让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教学道具准备

  改变开课之初由授课教师来组织安排教学道具摆放的原有教学模式,授课教师根据场景的设计和画面的节奏关系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寻找教学所需道具和素材,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制订相应的方案,主动地将学生这个主体和教学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课题设计

  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一个主题明确且符合专业特点的研究课题。课题设计包括认知、理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主题。通过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主题,综合多种材料媒介,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研讨环节在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理论讲授

  授课教师对素描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具体要求、重点难点以及课程主题设计的目的、意义、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和阐述,还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做个别指导以及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评、总结等。这是实施学生自主研讨创新思维型教学方式的基础,让学生对素描的客观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创新思维在教学研讨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四)教学环节讨论

  在教师的组织下,就每阶段教学环节定期开展研讨,内容包括素描基本理论知识、艺术家作品的分析、课题设计的意义以及每阶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通过课堂教学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更快地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认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实践训练

  教学过程是通过材料媒介来表现学生对理论学习和课题研讨的深化理解,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和创新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课题设计的要求,掌握不同的表现技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解决如何将技法训练和创作紧密联系起来的问题,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是将素描创作纳入课程教学当中。通过不同材料媒介和不同表现手段的实践,让学生在掌握素描基本理论知识和表现技法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用心创作,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不同专业应该有符合专业建设的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特色做好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观察对象时,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在实践过程中,从内心的情感出发,探索造型技巧,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构建自己的画面秩序。总之,素描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剑.高校美术教育的素描学习之管窥[J].龙岩学院学报,20xx(5):87-90.

  [2]邵大箴.从法则走向自由:关于素描与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美术,20xx(1).

  [3]乔伟莉.素描基础教学初探:“研讨型”教学方式[J].才智,20xx(12).

  [4]顾森毅.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高师素描学科[J].艺术百家,20xx(4).

  创新思维 篇7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在大力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视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发挥数学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俄国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的情境为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能源”,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和首要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发挥,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新者的身份进入设置的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新学习的良好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适合本课教学的情境,能把学生从书本一下子拉进实际生活中,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他解决,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自己动起来,学习的氛围有了,知识也就很容易接受。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形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探究几何体表面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可设置下列问题:一只蚂蚁在圆筒外壁的A点,想吃到圆筒内壁的B点处残留的蜂蜜,怎样走路程最短?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一节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小明到装饰城购买瓷砖,老板给了他一块面积为4dm2的正方形瓷砖,聪明的你能告诉小明这块瓷砖的边长吗?若面积为5dm2,则边长应为多少呢?由此,就引出了平方根的概念。

  选择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创设情境,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意识。可见,问题是思维的灵魂,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诱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在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讲述人,更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研究、主动探索;要注重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阐述个人的独到见解,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把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寻方法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一点或一个问题出发,知识进行放射性联想,向四面八方探索。一题多解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练,并对学生想出第三种证法给予高度评价,使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数学思路的创新美,借此调动学生深钻多思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意义上达到该节课的情感目标。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运用点拨教学,培养独创思维

  创新思维独创能力指思考问题时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深挖出与众不同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注意运用激发性语言给学生及时的点拨,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还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进行创造性的练习,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学生思维具不具有独创能力,这是相对而言的,但不管怎么说,具有思维独创能力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教师应予以特别重视,因为独创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目标。

  五、打破思维定势,培养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善于从反面的立场、角度去进行思考,当某一思路出现障碍时,能够迅速地运转移到另一思路上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判断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强不强,依据之一就是考查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灵活不灵活。我在教学每一节内容时,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不失时机地设计逆向性的问题,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思路上去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使学生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展相互促进。例如:已知方程至多有一个负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大多数学生在解答时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即对方程有一负一正,两个正根,没有实根,进行讨论,非常难,又非常复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至多有一个负根”,反而非常简单,有两个负根,只需求出使方程有两个负根的k的取值范围,然后排除这种情况,问题就解决了。

  总之,时代呼唤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因此,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创新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创新思维 篇8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开始结合互联网思维对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形成新的互联网综合管理理念,突出管理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互联网思维和企业管理创新发展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力求可以借助科学的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企业管理;创新管理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潮流后,在企业综合管理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借助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对企业综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成为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基于此,十分有必要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积极探索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案,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效益的获取。

  一、我国企业管理活动中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对企业创新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创新力不足,综合管理效果偏低,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在企业综合管理实践中,存在明显的营销管理创新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足、融资管理创新不足等问题,在企业开展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融资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未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无法结合信息技术的支持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会对企业综合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新时期要对企业综合管理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制定相应的综合管理方案,为企业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二、应用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在应用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不同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向对管理工作进行探索,争取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方案,促进综合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重构营销渠道,促进营销管理的创新

  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企业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营销管理模式,并且可以结合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多元化的营销渠道,进而构建完善的营销管理体系,推动营销管理工作呈现出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发展态势。[1]在实际组织开展营销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管理数据的应用对营销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营销方面明确企业和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争取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应用,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组织方案,促进营销工作的落实,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为企业管理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二)优化管理模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也应该加强对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即尝试借助人工智能的支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确保能够对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加以完善,全面加快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总体进程。在大数据支持下对企业管理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应用数据的支持优化管理活动,有效规避主观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全面增强企业的管理成果。首先,要利用数据的支持开展人才招聘活动,有效获取招聘信息,进而全面把握招聘人员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求对员工进行招聘,进而对企业人才结构体系加以完善,支撑企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2]其次,要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对人力资源开展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可以借助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的挖掘员工的潜力,使员工可以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岗位工作中,为企业的建设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贡献力量。如此就能够借助互联网思维的指引在企业内部构建相对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对融资管理战略进行创新

  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在对企业融资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综合考察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管理工作方案,全面促进融资管理效果的提升。首先,政府层面要积极推动互联网思维与企业融资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从企业融资管理角度创建完善的市场环境,保障金融机构和企业双方的稳定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构建和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同时还要注意对政策支持作用进行强化,进而确保可以在政策的有效支持下提高综合管理效果,为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其次,从企业层面进行研究,企业要按照规定的资金,引入相应的资金来支持互联网金融平台本息支付工作,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长久合作,进而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融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为企业管理效益的提升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全面促进综合管理效果的增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互联网思维对综合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应用,进而综合发挥互联网思维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和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慧茗,何昀.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企业管理[J].人民论坛,20xx(35):86-87.

  [2]宋新哲.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企业管理模式[J].科学技术创新,20xx(22):287.

  [3]于晓振.互联网思维与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些探讨[J].价值工程,20xx,35(28):5-6.

  创新思维 篇9

  摘 要:本篇文章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多样的培养手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发散思维的作业以及组织各类的数学竞赛五个方面切入,探讨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循序渐进;作业

  当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其中以初中数学教师为代表,一方面,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学科;另一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的数学教师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是较为可行的。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前提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不同,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一是打基础,二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的学生如果还是按照小学的学习模式,一味跟着教师的教学步调走,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话,要想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不那么顺利了。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初中数学核心的任务之一,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疑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创新精神,给学生们做出一定的示范。初中阶段,学生的向师性特征还较为明显,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步骤乃至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征,可以有效地从侧面引导学生们重视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情况。比如说,讲解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解,从而启发学生们多角度认识到题目多解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2、教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组任命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形成创新的班风学风。

  二、采取多样的培养手段是重点

  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忽略了培养手段的多样化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全局,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有负面的作用。所谓多样的培养手段,指的是教师不能忽略任何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会专门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创新讲解的准备,有的时候,则是学生们的一句话让我们突然有了创新教学的灵感,这时教师就一定要把握住这一份灵感,尽量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再比如说,课上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后进行功课辅导的时候,教师同样可以把握住恰当的时机,点燃学生思维的小火苗。教师还可以通过黑板上展示出来的图形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语言的点拨对学生进行引导等等。总之,只要教师敢想敢尝试,就有各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认真钻研与总结。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关键

  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上,容易操之过急,导致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教学成就感也不断下滑,这一情形,恰恰印证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很关键的,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在制订计划之前,教师要准确把握班上学生的思维水平,以确保我们制定出来的.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在每个知识点上,都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因为不是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有创新的空间与可能性。比如说,一个几何图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但是一些性质定理就没有创新的空间,如果教师强迫学生去探索创新的道路,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一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培养的进度和速度很重要。有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如果不顾现实情况,一味推进创新思维的培养进程,反而是过犹不及。总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我们成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布置发散思维的作业是补充

  很多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可是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课下的培养问题。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完全完成的工作,下课之后,教师布置发散思维类型的作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较为理想的发散思维或创新思维类的作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合作完成的开放性的数学题目;二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作业。

  开放性的作业,学生在课后合作完成,往往可以在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现创新的目标;动手操作的作业,其本身就是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水平。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不可过于频繁地布置这类的作业,因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对学生来说其实不简单,需要费一番脑筋。如果教师布置得过于频繁,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教师布置了发散思维的作业之后,一定要尽可能早地给予学生反馈,与学生针对他们的答案和成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完成创新思维作业的积极性才会逐步提升。

  五、组织各类的数学竞赛很有必要

  各种类型的数学竞赛,不仅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激发着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为关键的是,各类数学竞赛在促进学生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发展方面,有其他活动不可比拟的优势。怎样才可以组织一次次高质量的数学竞赛活动呢?以下三点是教师值得思考的。

  1、活动的主题必须要鲜明、具有吸引力。有的教师组织小竞赛的时候,往往还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比如,这段时间学习的主要知识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那么,竞赛主题就可以设置为“数据手机我最行”,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学习到的数据收集本领都一一展示出来。

  2、竞赛的程序要简易。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下也不宜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因此,每一次的竞赛的程序都要力争简易。以往组织竞赛的时候,如果程序过于复杂,在无形之中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竞赛的最终效果有不好的影响。

  3、准备一定的竞赛奖品。奖品对于学生们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学生通过参与比赛得到奖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收获感,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成就感。所以,每一次组织竞赛的时候,教师准备一些小奖品是很有必要的。

  六、结语

  心理学理论强调,初中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实践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经验、总结有关的教训,争取不遗失任何一个促进学生们创新思维发展的机会。

  创新思维 篇10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播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与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大胆联想、猜想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要知道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教与学必须是一个和谐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互动中教师亲切的教态和委婉的语言时刻感染着学生,多用一些鼓励语言,多表扬、多肯定、多指导,多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自由发挥、大胆创造,表达他们的独立个性、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让每一位学生在点滴中取得进步,享受自我创造、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根据教材创设情景很关键,以境激情,应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景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才能迅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学习《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漂亮的衣服(有上衣、裤子、裙子),让学生进行搭配,问他们从中能配出多少套的衣服,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从而本节课的课题。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之前给出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的故事;学习《线性规划》之前讲信贷事例,在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个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等等美妙、生动的问题情境,不仅使数学课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探索空间

  心理学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探索研究是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空间,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通过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概括等,自主地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得出结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1、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实验或者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演示领悟数学概念的形式引出,这样做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事先准备用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是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

  (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4)当细线的长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5)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最后教师再揭示椭圆本质,并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对感性认识的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该大于两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学生参与了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全过程,同时还领悟了创造知识的方法,从而促进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营造开放性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造潜能。"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等影响,大多数人的创造能力处于潜伏状态。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些可拓展和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拓宽思维领域。比如在讲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时,给同学们展示题意:一个矩形ABCD,AB=8,BC=4,E、F分别是AB、DC的中点,以中线EF为棱折成一个直二面角。

  然后让学生自己设问,学生对此类问题,比较感兴趣,都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不同的问题:

  (1)求AB、AC的长

  (2)求异面直线EF、AC的距离

  (3)求二面角D-EB-C的大小

  (4)求异面直线ED、BF的夹角......等等,同学们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有的学生还把已知条件给改变了,提出了更新的情况。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提出问题","可能产生的新情况"的思考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促进了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青少年学生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但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转换角度,大胆质疑。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产生怀疑,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给人类的科学思想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有局限,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释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导数时,极值点处的导数为0,学生会问:导数为0的点一定是极值点吗?鼓励大家找出例子来,他们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创新思维 篇11

  摘 要:当今我国社会信息快速发展,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而当前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教师应该时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详细介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地理教学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各个学科当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高中地理时,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教学,还要利用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相关知识的探索。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时刻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讲解一个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知识点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样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注重知识的扩展,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愿意去思考,从而最终实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重要的引导地位,要巧妙地利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地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讲课模式,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上,那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是空想。如何使学生能够仔细认真地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个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地理的教学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丰富的地理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地理环境,从直观上了解地理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最终实现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当前网络快速发展,应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地理课堂当中,利用电脑图片让学生了解抽象的地理语言文字,通过相关的图片,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

  三、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扎实的基础知识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地理课程当中的相关概念要让学生理解深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模式,掌握地理知识的客

  观规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讲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这决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室创设地理知识的氛围,办地理墙报,让学生时刻能够学到地理知识。举办地理知识的竞赛活动,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在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良性竞争,增长见识,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在这个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进步,是当今社会竞争中必备的因素。地理知识面相当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促进我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从而树立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32)。

  [2]吕付军。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xx(10)。

  创新思维 篇12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一般数学能力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当前国内小学数学研究中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培养 创新 思维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广大教师根据学生年龄进行了以下分析,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一般是7-12 岁,数学思维的特点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它们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为此,我们根据多次的见习观察和指导老师的引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1.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参与,亲自动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充分感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

  如要在24平方厘米的白纸上设计12平方厘米的面积,你如何设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就设计出如上方案:

  看着孩子们的种种方案,不由得又想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学生在活动中寻找知识解释困难,先生不过站在旁边加以指点而已。

  2.激趣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促进剂。学生常会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讲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内容,不少学生总是掌握不好。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就组织学生做一个很有兴趣的游戏。游戏的做法是这样:预先剪好同样大小的硬纸板若干块,分别写上0、1、2、3、4、5、6、7、8、9等数字。0 的纸板应适当多写几块,另加一块画有小数点的纸板。游戏开始时,按需要每人拿一块纸板,举到头上排成横行,组成一个小数或整数,然后按口令将数扩大或缩小,于是拿一个小数点的和拿0 的学生就移动到适当位置,让全体学生读出新组成的数并判断是否正确。游戏是分组进行的,看哪个组出现错误少。学生兴趣昂然,思维活跃,对小数点的位置与小数大小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3.在学生的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爱因斯坦也说过: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问开始的。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敢以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学生对老师提问;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材提问的方式,有意识的激发学生问,激励学生想问、敢问、会问、爱问、创新问,在问中解决问题,在问中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人教板第八册32页的第4题:学校买了足球、排球各5个,一个足球55元,一个排球42元,买足球比排球多用多少元?学生很快用两种解法列出算式:

  555-425= (55-42)5=

  在此基础上,老师用红粉笔把足球、排球各5个标出,并提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于是就有部分同学回答:我发现足球与排球的个数一样。另一同学随即发问:老师,当足球和排球个数不相同时,能用第二种解法吗?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老师于是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改为足球6个,排球5个),得出了其它解法:

  556-425= (55-42)5+55= 6+42=

  每一节课老师都注意留些时间让学生相互提问,让学生正当小老师考考对方,采用分组对抗、争夺智慧星、正当数学小博士、聪明小一休等活动。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小结过程中让学生相互提问题,不少学生积极发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边长乘边长学生所提的问题被其他学生一一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能不能利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推导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也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多做开拓、变通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知识在不同层次上,不同范围内可以各成系统,但它们之间往往又彼此联系,组成各自的系统。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能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了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学生做完题后,可启发学生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煤5 千克这个条件改成间接叙述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叙述形式进行解答。

  5.发展学生非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减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不少学生立即回答:三个角。教师不置可否地回答:真的吗?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剪一剪,探究新的结论。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把知识结论变成一个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6、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二者的结合,适当设疑,是课堂出现愉快的交往场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利用创造性思考方面讲解了这样一道数学题:菜园里黄瓜得丰收,摘下全部的 3/8 ,装了3筐还多24千克,摘下其剩余部分时,有刚好装满6筐。一共摘黄瓜多少千克?由于这是道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讨论之中,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其剩余部分是总千克数的13/8 =5/8,装了6筐。6筐是3筐的2倍,那么先摘的3筐应占总千克数的5/82=5/16 。 实际先摘了3/8 ,总千克的3/8 比总千克数的 5/16 正好多24千克,则总重量是:

  24(3/8 +5/16)

  =241/16

  =384(千克)

  还有的学生说:其剩余部分是总千克数的5/8,装了6筐,每筐装的占总千克数的 5/8 6=5/48 。3筐装的占总千克数的(13/8 )63=5/16 。24千克占总重量的 3/8 5/16 =1/16 。则总重量是:

  24〔 3/8 (13/8 )63〕

  =24〔 3/8 5/16 〕

  =241/16

  =384(千克)

  还有的学生用其他解法进了解答,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扩大学深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学生知识的获得已不能仅靠在学校中教师的传授,学习知识需要靠学生自己的不断努力、探索、发现。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清醒我们头脑的残留封建意识,改变专制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让学生敢说、敢问、敢做。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恢复那种创造发明的非凡能力。

  创新思维 篇13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结合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合理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趋势。现我就《葡萄沟》一课为例,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意境,激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是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的一种传统的基本方法。我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除了教师的讲解引导,我主要用创设意境法,先让学生亲自品尝葡萄,观其形,察其色,品其味,乐其道,为揭示课题创下了良好的气氛,带着“葡萄沟的葡萄与你们吃的葡萄从颜色到味道是不是一样?”这个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以“课文是围绕文中的哪句话来写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当学生找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后,最后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看一看葡萄沟究竟好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教师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很高涨,思维也相当活跃,他们都很想知道葡萄沟这个地方究竟怎样,便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意境引导之中,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又如我在学生学完第二自然段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意境:“学了这一段以后,你觉得葡萄沟的葡萄怎样?”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后,接着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那里的葡萄?”这样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被激起来了,思维也被激活了,他们都迫切地想知道葡萄沟的葡萄是不是像课文里描写的一样。这样,我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另一个教学意境,思维得到再次激活。

  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师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师生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经过不断评价和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如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首先让学生设疑,说说这节课他们想知道什么?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积极思考,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有的说想知道人们为什么最喜爱葡萄沟的葡萄,有的说想知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有的说想知道葡萄干为什么非常有名……通过这样,让学生充分设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机,使教学更有的放矢。然后教师再归纳补充这节课的目标。这样,教师把学生的散发思维进行再集中,最后,带着一个个问题一段一段地学习分析课文,使学生“学”有目的,教师“引”有方向,克服了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做到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有疑难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们半独立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创设情景一步步铺垫解决。如在教学第二段时学生对“热情好客”这个词语不理解,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理解:“假如老师到你们家作客,你们欢迎吗?你会怎样招待老师呢?”同学们听到老师要到自己家作客,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有的说给老师倒茶,有的说请老师坐,还有的说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请老师吃……面对学生的一个个答案,我及时引导,葡萄沟的老乡也像你们一样,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家里最好吃的葡萄招待远方的客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又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学生对制作葡萄干的过程就更难理解了。在教学时,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读课文:阴房的结构是怎样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学生读课文,对阴房的结构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后,接着让学生看录象,使学生对制作葡萄干的阴房及制作过程从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这一教学方法是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的特点确定的。最后分小组讨论问题,质疑问难,不但使学生活动时间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激励了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

  三、把语言文字训练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比如:将识字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词句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学生多次比较分析,区别它们的异同,促进其迁移想象,培养迁移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该课,学生在进行训练,有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有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的联系情境理解,有的联系旧知识理解词句。如:在理解“梯田”、“热情好客”这两个词,我则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凉棚、四面展开”这两个词,我则用投影展示“绿色的凉棚”,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凉棚”是怎样的?“四面展开”是什么意思?又如在理解“有名”这个词时,我则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理解,同“著名、闻名、出名”进行比较。如学习句子:“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在理解“五光十色”这个词时,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再与“五颜六色”进行比较,区别它们的异同。通过这样的训练,促进迁移想象,培养迁移思维能力。

  四、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发展中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注意到的。所以在教学时,我除了落实基础目标之外,还注重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如:在教学完课文,学生在本节课达标后,我则对学生设计了一道拓展性的作业: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我们的家乡--广西,也有很多好地方,有很多有名的游览胜地,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到我们家乡观光游览,你知道多少?你到过什么地方?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打算向游客介绍哪里?这时,学生兴趣很高,不仅渗透了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真正形成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 篇14

  [摘要]数学创新思维即在考虑数学问题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各层次、各角度的思考,而且善于随机应变,灵活变通,使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就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和应用意识,及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减负”精神的落实,给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充满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对常规思路的扬弃,对某一事物的独创的见解,其思维过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征。数学创新思维即在考虑数学问题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各层次、各角度的思考,而且善于随机应变,灵活变通,使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

  二、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起点是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缺少有价值的“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真诚”与“平等”的“对话”。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诱导他们问问题,鼓励他们大担提出问题,鸣别人所不鸣,为别人所不为。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分析,表现出不依常规,用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怎样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而引导方法是多样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如下两点:

  (1)通过类比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两个知识系统中某些对象间的关系存在一致性或某些对象存在类似的关系,我们便可对这两个知识系统进行比较,从而可以从一个知识系统所具有的结果去猜想或发现另一个系统也具有相应的结果,所以类比是发现新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

  (2)通过归纳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归纳是指出特殊和具体的认识推进到一般的、普通的、抽象的认识方法,是一种由特殊前提下导出一般结论的认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勤反思,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所谓猜想是人们根据事物的某些现象,对它的本质属性,服从规律,发展趋势或可能的结果作出一种预测性判断,猜想是预测性的,但通过推算,证明、验证或其他数学手段之后,猜想的真假,成败或盈缺才能成为定论,当回头再作一番思考时,相对原先的思维出发点,则成为一种居高临下之势。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因为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想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

  比如:探讨圆周角定理时,可先作图,任意画一个圆,再画圆心角∠BOC=90°然后任意画一个弧BC所对圆周角∠BAC,并量出∠BAC的度数,结果是∠BAC=1245°=∠BOC,类似地,任意画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并量出它们的度数,仍有同样结果,做出猜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然后利用学过知识加以证明。

  由此可见,直觉产生的思维跳跃往往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在培养思想的直觉性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猜想——证明”的思考方法。

  四、以实例为原坯,进行建模训练,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建模指人们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把实际问题提炼出某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它实质是以实例为“原坯”问题而进行分析、抽象,选模解答,验证的数学加工过程,因而它更完整地表现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关系,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更高要求。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系统训练,但不可忽视日常的实例教学对形成建模能力的所起的奠基作用,如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归纳量与量的基本关系,从中构建出个常见类型(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让学生从“原坯”中抽象出一个“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使“无形”的应用问题化为“有型”,学生就能迎刃而解,初步形成数学建模必须的分析和抽象能力。此外,还要对实例加以改造,创新出一些建模问题,供学生讨论研究,如单一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变为方程不等式(或函数、统计、三角)相结合的综合型应用问题;变定向型应用问题为开放式的应用问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基本形式有条件,结论开放,条件和结论同时开放三种类型。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开放题有其特定的功能。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引导学生不断总结

  科学上的创新,一般总是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学生学完每一个单元后,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做好总结,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及方法,以达到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概括的习惯和能力,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学生和今后开拓性工作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创新思维】相关文章:

创新思维07-15

创新思维07-14

创新思维训练08-02

【荐】创新思维训练07-21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04-10

创新思维[精品15篇]07-20

创新思维(大全15篇)07-21

思维创新学习心得04-25

有关创新思维的中考素材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