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0 10:48:3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7篇[集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7篇[集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能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还能识别钟面上的整时刚过或不到整时的时间,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可利用的资源。

  先编排时、分的教学,然后教学秒。把时和分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时间。由于1小时的时间比较长,一节课的时间还不足1小时,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分来体验时。另外,认识钟面上的非整时时刻,需要综合应用时和分的知识。

  1. 看看、数数、算算,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

  第88页例题利用小女孩7时30分上学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看钟表的愿望。提出的三个问题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首先要理解大格和小格的意思,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就很容易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可以5格5格地数出来,在一年级(下册)教材里曾经有过这样的安排。

  认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要能正确、迅速地说出几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如7个大格里有35个小格),这是顺利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所需要的能力。2~9个大格里各有多少小格,要联系乘法口诀记忆。10个大格、11个大格里面分别有多少个小格,可以通过45加5、再加5帮助记忆。

  2. 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1时、1分是基本的时间单位,学生认识1时和1分要经历充分的活动与体验。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都是有关时、分的知识。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在钟面图上用色块显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意思,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知识。形成1时、1分的观念必须体验它们的长短。想想做做编排了许多体验1分的活动,有1分钟脉搏大约跳动的次数、大约做眼保健操的节数、跳绳的下数,还有1分钟能完成口算的题数等。这些活动要在课堂里逐一落实。可由教师掌握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专心地数数,并通过在括号里填这些数量,反思1分钟能做些什么。这样,他们对1分钟有多长就会有切身感受,这就是1分时间的初步观念。

  1小时比较长,在一节课上无法直接体验。为此,教材设计了两条体验1小时的途径: 是利用时、分的进率,从对1分的感受联想60分会有多长,体验1小时有多长;另一条是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加一次课间休息时间,再加上若干分钟正好是1小时来体验。由于学生对一节课和一次课间休息的时间是有感受的,因此能间接地体会1小时有多长。关于时、分间的进率,要通过拨钟让学生发现。教材的安排是拨分针,让分针走60个小格,看时针同时走了几大格。通过分针走60小格(即60分),时针刚好走1大格(1时),推理得到1时=60分。

  想想做做第4题说出时针从12走到另一个数的位置上是多少时间,为下面认读钟面时间作铺垫。

  3. 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在学生已能认读钟面上整时时间的基础上,第90页例题教学认读非整时时间。第一个钟面,教学怎样看时间以及怎样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出现8时零5分的钟面,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能看到这个时间是大约8时,是8时刚过。钟面上的一个扇形色块,有助于学生看出分针的位置是从12起走了5小格,钟面上的时间是8时过5分。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时间要说成8时零5分,可以写作8:05。可见,首次认读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是以大约几时为起始,经历几时刚过几时过多少分规范地读、写时间的过程,有意义地接受读、写钟面上时间的方法。

  例题中认识第二个钟面上的时间是教学难点。由于时针非常接近4,学生往往误读成4时55分。教学时首先要明白这个时间是快到4时,进而看出4时少5分。然后利用钟面上的扇形色块,帮助学生理解4时少5分也就是3时过55分。这里的`55分可以从11个大格是55个小格得出,也可以通过60小格减5小格算得。可见,解决难点要正确辨认钟面上的时间是4时少5分,并把它转化为3时过55分。

  想想做做第1、2题都是认读时间的练习,教材作出由易到难的安排。第一个钟面上的分针在12~6的范围内;第二个钟面是分针走过6以后的时间;第三个钟面是分针接近12,且未到12的时间。每个钟面都用扇形色块帮助理解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从而正确认读时间。第四个钟面是分针刚过12的时间,隐含了可以与第三个钟面进行比较的内容。在学生认读钟面时间的时候,要习惯于这样想: 这个时间是几时过了多少分。尤其要把快到几时或几时还不到转化成几时过多少分,这样才能避免认读错误。另外,第1题还练习写出钟面上时间的方法,第2题培养认读各种钟、表面上时间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3、4题把认读钟面时间的练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感受在校的作息时间都是固定的,每天的起床、睡觉时间也应该有规律地合理安排。第4题认读左起第二个钟面的时间可能是难点,不仅由于这个时间是9时不到,而且时针与分针十分靠近。要坚持原有的认读时间的思路和方法。第5、6题变换认读时间的练习形式,通过给钟面画分针和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维持学习热情,进一步掌握认读时间的方法。

  4. 感受秒,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在认识时、分之后教学秒,一方面增加有关时间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秒更好地体验分。

  第92页例题把认识秒分成三步进行: 首先在跑100米的情境中引出秒,感受计量不到1分的时间需要使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接着结合钟面图介绍秒针,用最长最细等词语形象地描述,使学生很快地认识秒针;最后利用钟面上1小格的扇形色块,理解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想想做做第1~4题都是感受秒的活动。看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每秒拍一下手,通过有节奏地拍手,不但感受1秒是多长,还感受时间就是这样1秒1秒地过去的。用接近60秒的时间从1数到60,是不看钟面上的秒针,默默地体验时间,既能体验1秒的时间,也能体验1分的时间。了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跳20下绳、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的时间,以及30秒时间能背几句乘法口诀,也是在活动中感受秒。这些活动要合作进行,在做各项活动的时候,可请同伴帮助计时。另外,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要尽量保持安静,因为体验时间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稳的心态。

  秒与分之间的进率是学生在钟面上发现的。要先调整分针和秒针的位置,使它们都正好指着12,便于看出秒针走60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了1小格。电子钟的计时表示了几时几分几秒,在钟面上能看到时间1秒1秒地过去,再次体验了秒。在8时30分59秒以后,钟面时间变成8时31分0秒,让学生思考这个变化,能加强对60秒是1分的理解。

  想想做做第5题是全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要联系时、分、秒的观念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如果发生选错单位的现象,也要联系1时、1分、1秒有多长的体验纠正错误。如午睡1分钟、1秒钟够吗?又如25小时、25秒钟各是多长?吃饭需要25小时吗?25秒钟够吗?

  本单元不要求进行时、分、秒单位的换算,如3分是多少秒、4时是多少分等。因为学生不具备进行换算的计算能力。想想做做第6题是在感受时间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5分的时间比5秒长,所以5分>5秒;因为1时是60分,所以1时<100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80÷820÷260÷690÷3

  6÷38÷86÷26÷6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想一想: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24÷456÷7

  90÷3240÷4560÷7

  900÷32400÷45600÷7

  (2)算算,填填。

  40÷2=□90÷3=□70÷7=□80÷4=□

  8÷2=□6÷3=□7÷7=□4÷4=□

  48÷2=□96÷3=□77÷7=□84÷4=□

  5.巩固

  39÷326÷242÷255÷5

  88÷893÷348÷476÷4

  87÷356÷430÷2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x0.30.7x0.50.21x0.81.8x0.5

  1-0.821.3+0.741.25x80.25x0.4

  0.4x0.40.89x10.11x0.680x0.05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x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x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x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x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x0.32=3.29(保留两位小数)3.27x1.5=4.951.78x0.45asymp;0.80(保留两位小数)

  10.2863.272.04

  x0.32x1.5x28

  2057216351632

  30858327408

  3.291524.905571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3.5783.5743.583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看一看,感知边线、一周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跑步比赛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到蚂蚁王国的跑步比赛现场,去看看蚂蚁的跑步比赛。

  (播放课件:蚂蚁王国跑步比赛。一号蚂蚁沿着枫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示意顺利通过。接下来是二号蚂蚁沿着银杏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也示意顺利通过。)

  (2)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号蚂蚁、二号蚂蚁它们是怎么跑的?(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请同学们继续看课件(播放课件:三号蚂蚁出场了,它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只跑了一半就停了,小猴裁判示意犯规)。

  (5)三号蚂蚁是怎么犯规的?(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三号蚂蚁没有沿树叶边线跑完一周 )

  谁愿意当当三号蚂蚁跑一跑,让它能顺利通过!(指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用树叶图片指一指、说一说,以巩固一周的概念)

  (6)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2、描一描,感知树叶周长的意义(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三号蚂蚁比赛的场地,(教师拿出三号蚂蚁比赛的树叶图片)老师给每个同学们也准备了一张树叶图片,请同学们拿出树叶图片并在白纸上描出它的`周长(指名一位同学在实物展示台上描)。

  (2)议一议,感知起点

  刚才同学们都描好了树叶的周长,我们先来听听这位同学们的描法(在实物展示台上描的同学):你的起点在哪里?

  你们的起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上任何地方都可作为起点)

  (3)归纳描树叶周长的方法和树叶的周长

  刚才我们描了树叶的周长,说说你是怎样描的?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描树叶的周长起点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要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这样描出的都是树叶的周长)

  二、 贴近生活,体验物体的周长

  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 动手操作、认识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想一想

  (1)刚才同学们找到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长方形)

  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正方形、三角形等)

  (2)谁来说说怎么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

  (3)师:如果是圆形、月牙形这样的图形呢?怎么求它们的周长。

  2、小组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每个小组选择3-4个图形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3、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量出周长的?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

  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

  再让6人到前面来。

  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26×56×36×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开碰碰车。

  2.练射击。

  3.打电话。

  小动物们听说儿童乐园这么好玩,于是它们各自打电话约朋友去玩。

  你能找出它们和谁在打电话吗?(友情提示:得数相等,电话接通)

  让小组内6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轮流打电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练习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编出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1~4的乘法口诀,及相应的.乘法。

  1、指名说出~4的乘法口诀。

  2、口算 13 22 43 32

  二、出示情境图,探求新知。

  1、出示情境图。

  (1)图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报名说出每只船上坐5人,2只船上坐多少人?3只船

  (2)、出示表格:

  让学生了解表格的填写方法,引导填写与船的只数用对应的人数。

  2、讨论对照所填表讨论怎样编5的乘法口诀。

  (1)师板书

  一个5 15=5 一五得五

  两个五相加 25= 二五()

  三个五相加 35= 三五()

  四个五相加 45= 四五( )

  五个五相加 55= 五五( )

  (2)指名先算出乘法的积,再说出乘法口诀。并说说为什么要那样编口诀。

  3、探究发现乘法口诀的编写特点。

  1、指导:口诀分两步:如一五得五,一五部分是几个几相加得五部分得数即结果。

  2、讨论交流其余四句的含义。

  3、观察五句口诀看两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三、练习想一想,尝试用口诀解决问题。

  1、出示51= 53= 52= 54=

  各用哪一句口诀?

  四、练习想想做做1-6题。

  第一题指导学生比较每组两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先讨论再写得数。第二题:练习乘法口诀,同桌合作进行练习。

  第三题:练习看算式写口诀或得数。

  第四题:开火车回答。

  第五题:同桌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第六题:独立完成,指名读出填写情况,集体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编乘法口诀了吗?编写口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个五 15=5 一五得五

  2个五 25=10 二五一十

  3个五 35= 三五( )

  4个五 45= 四五( )

  5个五 55= 五五( )

  作业设计:

  根据乘法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35=

  ()() 45=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03-27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7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8-04

(热)小学数学教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