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颐和园》教案优秀

《颐和园》教案优秀

时间:2023-08-17 18:26:3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颐和园》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案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案优秀

《颐和园》教案优秀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指导读书。

  6、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2、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

  (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

  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

  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4、作业:

  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颐和园》教案优秀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导游大致地浏览了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现在我们再来欣赏这大花园的美丽风光。

  师: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上节课我们还知道作者游览了三个景区。

  生:我知道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请你把它写到黑板上,好吗?

  生板书。

  师: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那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用心去感受颐和园的美。

  二、新授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自己的学案,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补充,深入理解课文,一会儿汇报时拿出小组内最高水平。

  长廊:生汇报:师: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本领,补充别人没有说到的词句。

  主持:我们小组学习的是描写长廊的部分。

  生1:读第二自然段。

  生2:我体会到了长廊长的特点。

  生3:我从这个句子当中体会到长的特点: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ppt长廊长的图片。

  师: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写长廊长的特点呢?

  生:作者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写出长廊长的特点。

  师:我们操场一圈是四百米,七百多米接近操场两周。

  出示句子,比较:a:这条长廊的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生:我体会到了长廊美的特点。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体现了长廊“美”的'特点。“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ppt长廊横槛图片)“长廊两旁......使人神清气爽。”

  师:还有哪个小组学的这个景点,再来补充。

  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下一个景点,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万寿山:

  特点:美,高

  抓词“耸立”高高地直立,体现山的高。

  金碧辉煌体现皇家园林的气派。

  昆明湖:

  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生汇报。

  小组配乐朗诵。

  总结拓展: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颐和园》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录像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这是干什么的?”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时,老师及时引入课题:“哇,这么多同学要参加选拔赛,很好,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做个合格的好导游。”

  二、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

  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想想课文提供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2、指名答题: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理清游览的顺序并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最后,教师表扬鼓励学生:

  刚才有不少同学表现不错,弄清了游览的顺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不过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大家呢?

  3、分清段落:

  教师另发提问:

  小导游们,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得知游览顺序的?请把它们划出来。

  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教师总结:

  这些句子在自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写清了游览的顺序。

  教师接着用归并法分好段落,可提问:

  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1、学习第二段:

  ⑴ 过渡:

  小导游们,你们带着大家来到了长廊,现在需要向游客介绍景色的特点,谁能自告奋勇上台来,告诉大家长方是什么样子的?

  ⑵ 研读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特点:

  学习长廊最大特点──长:

  首先,教师出示灯征上的第一句:

  长廊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分成273间。

  接着,指名读灯片内容,然后提问:

  这两句说明了长廊的什么特点?“一眼望不到头”是什么意识?“这条长廊有 700多米,分成273”这句话用什么来说明长廊的'长的(具体数字)?”

  学习长廊的其他特点:

  长廊除长这个特点外,课文还讲了长廊的其它什么特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什么?“长廊两旁栽满的花木,这一种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说明长廊内的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花多,品种也多。

  ⑶ 导游介绍长廊,设置游览环境:

  教师教给学生按本段的叙述顺序(位置──长──画──花)记忆本段内容的广泛,使学生对此段有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学生很有信心上台当导游,带着大家廊,在导游指图讲解时,如果时地配上音乐,长廊那富有特点的美,就更易打动“游客”的心。

  ⑷ 配乐朗诵,升华感情:

  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应抓住时机,指导学生通过语气的变化来处理情感的变化。全班齐声配乐朗诵第二段,使教学达到高潮。

  2、学习第三、四段:

  教师教学第三、四段也应采用教学第二段的方法,即“导游──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导游再次介绍景点──配乐朗诵,升华情感”。

  学习颐和园另三处景点:

  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特点。

  第三段主要围绕“作者是在哪两个角度写万寿山的?”“登上万寿山眼前显现出怎样的景色?”两个问题来学习,重点理解“耸立”、“金碧辉煌”、“葱郁”、“远眺”、“隐隐约约”等词,比较“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涌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昆明湖水碧绿清澈,水面十分平静”两句,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昆明湖碧绿而特点。

  第四段重点解决“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物?十切孔桥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理解“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堵雕刻着小狮子”一句,使学生仿佛看到十七孔桥那多姿多彩的身姿。

  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1、教师指导学生充满激情地配乐朗读二、三、四段。

  2、思考:

  颐和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颐和园是北京的一个美丽的公园。

  3、学习第一段的第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总起,自成一段。)

  4、颐和园这么美,它的建造者是谁?

  (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

  5、过渡:

  颐和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几个景点外,是不是就没有其它可游玩的了?

  6、学习第五段。

  7、教师带领学生去别的几个景点游览(放颐和园风光碟片,教师解说,唤起学生美的情趣,使学生对颐和园有更深的了解。)

  8、评选称职小导游:

  在一次次考验后,层层选拔出称职的小导游,教师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奖励称职小导游,如时间允许,请一位优秀小导游带着大家再次游览颐和园(指图,配乐)。

《颐和园》教案优秀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归纳,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景点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北京的颐和园。

  2、 板书课题:16 颐和园

  3、 学习生字:颐(板书,学生书空)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横槛 神清气爽 琉璃瓦 金碧辉煌 掩映 画舫

  (1)、正音:kǎn槛、fǎng舫

  画舫:装饰华美供游人乘坐的船。

  (2)、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3、分小节读通全文,思考:课文哪几小节介绍了作者游颐和园的过程并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4、交流:课文的2、3、4、5节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颐和园的过程。

  5、轻读2-5小节,思考: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并用横线划出。

  6、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说明: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中可以熟悉课文中的新词,可以掌握作者写作的思路,同时也可以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为后面环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二小节。

  (1)先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去看一看有名的长廊。

  (出示长廊图片)。

  (2)指名读这一节。边读边思:在这小节中有没有需要提出来探讨的问题。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提问。

  理解“横槛”、 “神清气爽”。

  讨论为什么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4) 找出这小节中表示数字的词组,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5)交流:(700多米、273间、几千幅、这一种、那一种)这些数字的运用更能突出长廊长及艺术价值高的特点。

  2、学习第三小节:

  (1)同桌合作学习这一节。要求:读这一节并根据对这一小节的理解提出疑问。

  (2)提问并交流:

  万寿山脚下有哪两个漂亮的建筑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板书: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文,补充介绍。

  理解词语: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齐读第三节。

  说明:在上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习四、五小节:

  (1)默读课文第4、5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板书:昆明湖)

  (2)交流出示昆明湖的图片、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指名读。

  b、说说昆明湖的特点。(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昆明湖“静”的特点。)

  c、句子比较: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d、交流,理解“几乎”的含义。

  (3)作者还介绍了昆明湖的哪些景物?

  交流出示: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指名读。

  b、想象说话练习: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有的 、还有的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例句: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母子相依,有的你追我赶,有的怒目圆睁,还有的凝神远望,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齐读四、五两节。

  4、小结:

  (1)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对颐和园进行描写,运用过渡句巧妙地将一个个分布各处的景点连接起来。让我们来欣赏颐和园美丽的风光吧!(播放颐和园视频)。(板书:美丽的大公园)

  (2)教师按游览顺序引读全文。

  四、复习巩固,知识延伸

  1、本课的游览顺序非常明显,请你按课文的介绍画一张颐和园的游览线路图。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另外写一段话介绍你喜欢的景点。

《颐和园》教案优秀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指导读书。

  6、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2、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

  (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

  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

  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4、作业:

  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颐和园》教案优秀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了解作者是按什么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三、教学准备

  《颐和园》课件,歌曲《北京欢迎你》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刚才荧幕上出现了北京的很多景点,你看到了哪些景点?知道哪些景点?(长城、故宫、天坛、鸟巢、水立方等。)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北京还有一座皇家留下的园林——颐和园。颐和园的景色也非常的美丽。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那里参观参观,请看大屏幕。(出示《颐和园》课件。)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感知课文内容

  1、《颐和园》视频电子文范文朗读。(出示课件)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

  3、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学生轻轻地跟着读。

  4、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5、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6、出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图片(图片课件),并让学生说出这三张图片分别是哪三个地方。

  7、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个地方游玩。

  (三)深入课文学习

  1、学习“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过渡:这里也有老师喜欢地方,就是“长廊”。

  (2)出示“长廊”图片课件。

  (3)请全班学生帮老师一起齐读第二自然段。

  (4)提问: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绿柱子、红旗栏杆、横剑上的话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两旁的'花木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有700多米长、分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5) 指名一个“小导游”介绍长廊有哪些景物。

  (6)自有读背第二自然段。

  (7)比比谁的背功最厉害。比赛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习“万寿山”。

  (1)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课件)。

  走,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女同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2)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3)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4)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5)提问: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佛香阁——高达,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1)男生齐读“万寿山”段落。

  (2)找出看到的景物。

  (3)讲解“滑”的用法。(有“滑”字的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与前面的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比赛谁读的最美。(分组比赛)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出示图片)

  (1)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

  (2)自由轻声有感情地读。

  (3)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

  (四)总结

  今天,我们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出示课件),这说明写作业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书序。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游览到这里,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四、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到处都美丽

《颐和园》教案优秀7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颐和园》教案优秀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11课。

《颐和园》教案优秀9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九、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颐和园》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教案:颐和园07-13

《颐和园》教案09-11

颐和园的教案03-09

《颐和园》的教案03-06

颐和园教案02-24

《颐和园》教案(15篇)03-07

《颐和园》教案15篇03-06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5-10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04-18

颐和园导游词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