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1 09:04:2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6篇(推荐)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6篇(推荐)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3,5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运用2,3,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可爱的小青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第18页至第19页)。它是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熟练应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他们能从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具有一定的互评意识。全班学生学习数学普遍感觉轻松、愉快,上课思维活跃,勇于回答问题。在一年的小组、同桌讨论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都有所提高。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小朋友,你们说世上谁最好?

  生:妈妈。

  师:老师知道你们都很爱妈妈。有一群小蝌蚪(出示许多带有算式的小蝌蚪图片)也很爱它们的妈妈,但是妈妈去捉害虫了,它们找不着,怎么办?(出示贴有6,18,12的青蛙图片的小黑板)

  生:(纷纷说)我去送它,我去送它。

  师将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大家按座位的顺序将写有算式的小蝌蚪送到妈妈身边。(这时录音机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贴完卡片,学生争着发表意见。

  师:咱们一起检查吧。要求看算式,说口诀。

  在39这张卡片处,学生互相对视,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都说找不对,却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从课桌里抽出一张写有数字27的青蛙图片,学生高兴地说:就是它,就是它。

  师:(指着算式请全体学生把三九二十七的口诀说出来)妈妈找到了,你们知道在找的过程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帮助这些小蝌蚪吗?(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师板书:乘法口诀)

  (二)接力赛(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题)

  师:下面我们用乘法口诀来进行接力赛。(出示三块小黑板,上面各有几道用白纸盖着的算式。同时宣布比赛规则。)全班分成三组,用红、黄、蓝三色粉笔作为各组的接力棒。各组的第一位同学撕下算式上的白纸并写出得数后,将接力棒传给第二位同学,依次顺延直至所有

  的算式全部算完。以速度和正确率决出优胜组。

  随着一声开始,各组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

  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师生共同检查每组所写的算式,同时说出口诀。老师给优胜组同学每人奖励一颗小星星贴在头上。

  (三)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你们会用口诀做算式。看着这幅图,(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2题的教学楼)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有多少扇窗户。

  生2:我想知道这座楼有多高。

  生3:我想知道楼里有多少学生。

  师:大家提的问题可真不少,谁能用口诀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问题?

  我能,我能,许多小手举起来。

  生1:我看到图上画了五层楼房,每层有8扇窗户,五八四十,就知道有40扇窗户。

  老师进行引导,用手指大门。

  生1:(大声说)三十九扇窗户。(老师对他翘起大拇指,奖励他一颗大星星,全班同学一起夸他。)

  生2:我觉得有多少同学这个问题好像不能用口诀来解决。

  师:如果每班的人数都一样时。(拖长调)

  生:可以用乘法。

  师:怎样用乘法?

  生:还要数数有几个班。

  师:每班人数都一样吗?

  生:每班人数不一样时要用加法计算。

  师:现在我们不知道每班的人数(指着黑板旁的问题库),怎么办?

  生:放在问题库里。

  生3:你如果告诉我每层楼有几米,我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出楼房的高度。

  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层楼房高约3米。生齐呼:三五十五,楼房高15米。师指着约,学生们又说楼高约15米。

  师:你能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吗?(学生们拿出本子来做,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19页第3题)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谁在干什么?

  生1:小熊买玩具汽车。

  生2:小象是售货员。

  (课件显示小熊和小象的对话。小熊:3张5元,1张10元。小象:正好。)

  师:你们仔细观察图以后,同桌分别扮演小象、小熊进行对话。

  师: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熊买一辆玩具汽车花了25元。

  生2:我知道这辆车的价钱是25元。

  生3:小象不用给小熊找钱。

  生4:每辆这样的玩具汽车价钱都是25元。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在这次购物活动中,我们又一次用到了乘法口诀。现在快快把这个过程写在本子上吧。

  师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35=15+10=25(元),随即把它写在黑板上。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325。应分步列式:35=15,15+10=25。)

  (这时,让学生趴在课桌上稍作休息。老师将写有教材第24页练习一第1题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从中提出哪些乘法问题?能解决吗?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不少。老师这也有几个问题,看看和你们的问题一样吗?

  课件出示问题:

  (1)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2)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

  (3)买玩具花了多少钱?

  师:把你的计算口诀告诉同桌。(同桌交流后,用课件显示计算过程和口诀。)

  (四)师生共同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能用乘法口诀算出我家住的楼有多高。

  生2:我买东西能用乘法口诀算账了。

  生3:我能很快地算题了。

  师:这节课你们学的东西真多,把2,3,5的乘法口诀运用得又快又对,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9页第4题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引入,密切联系实际。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留意身边的事,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你能解决吗?你怎样列式?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每个人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入到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使智慧的火花越燃越旺。

  〖案例点评

  执教教师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也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创设出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使枯燥的数学变得亲切、生动、有趣,也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运算顺序时,教材在三段内容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 第30页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

  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想想做做围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和写出计算步骤这两个主要内容而设计,第1、2题说一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以及改错练习,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第4题把乘加、乘减分别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设计成题组,学生边计算边比较,温故而知新。把乘加、加乘安排在一起的题组,再次鲜明地突出了运算顺序。

  (2) 第32页的例题仍然按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数学式子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编写,但给学生的探索空间比前面的例题大得多。

  教材采用和前面相似的教学线索,给学生留出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首先是教材提出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要多少钱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列综合算式。他们可能列式8010+12,也可能列式12+8010。列出的两个算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先算1枝钢笔的价钱。其次是教材让学生独立地计算列出的综合算式,按照自己的计算步骤细致地算一遍,在计算和比较这两个算式中能看到相同的运算顺序。再次是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这个问题,体会在有除法也有减法时的运算顺序。这样,运算顺序就不再是机械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领悟的;运算顺序就不再是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用递等式表达运算顺序的经验,例题没有在综合算式中加蓝线指导第一步计算得到的商的书写位置。教学时要让学生看到,列出的两个综合算式虽然都是先算除法,但由于除法在综合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置也不同。

  (3) 第34页的例题凸现新的矛盾教学小括号,在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知道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在列综合算式时出现了一个矛盾: 解决实际问题要先算买了1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综合算式里的减法),而算式50-205应该先算除法(已有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教材告诉学生: 这里要先算减法,综合算式里必须添上小括号。这句话既引出了小括号,又阐述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算式中有括号时,应该先算括号里的运算。

  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第1题着重练习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的运算。第2题汇集了各种两步运算的题,有括号的和没有括号的,只有同级运算的和含有两级运算的,这些题综合在一起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运算顺序。而且把6小题分成三组,同组两小题的差别只是有或没有小括号,通过计算和比较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或去掉小括号都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最终改变了算式的结果。第7题通过对同一组的两道题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让学生发现减法的一个性质,为以后教学简便运算作铺垫。

  2、在教学运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学段里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都是分步列式解答的,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在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连续的简单问题,并分别列出两个简单问题的算式。列两步计算问题的综合算式,还要进一步在头脑中把两个简单问题和算式组织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在一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材在教学综合算式时作了下面的安排。

  (1) 初步体会。

  第30页例题的第(1)小题,先让学生列分步式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然后告诉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是综合算式53+2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算式,他们观察教材列出的综合算式,能初步知道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合成的,初步体会到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比列分步式要稍快一些。例题的第(2)小题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试着列综合算式。

  教材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成综合算式,也可以直接列综合算式。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依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第(1)小题是把3本笔记本的钱和1个书包的钱相加,第(2)小题是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想想做做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买两样东西应付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列综合算式不会有多大困难。

  (2) 逐渐学会。

  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与前面教学的内容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解决的问题不限于求总和与求剩余,还有求相差数(贵多少、便宜多少);二是要求不列分步算式,直接列综合算式。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时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先想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的习惯。如例题里两个小卡通与学生的对话,讲的就是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也是列综合算式时的依据。

  (3) 学习思辨。

  第34页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买书包后剩下的钱,再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在算式50-205里,有减法也有除法,应该先算205。为了先算这个算式里的减法,需要在算式里添上括号。这里就有对算式50-205进行思辨的活动,在算式里添上括号是思辨的结果。类似第35页第5题要先算会议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算平均每平方米铺多少块地砖。对算式384128进行思辨,就知道应该为128加上括号。对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思辨,看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致,能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保障问题正确解决。

  第36页第10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这道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再次体会减法的性质。

  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教学本单元后,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不要作统一规定。

  另外,教材里还有部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主要目的是锻炼思维。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体会条件信息里的联系是多向的。如第38页第10题里,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每4袋装一盒可以知道一盒里有54=20(个)乒乓球;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一共有800个乒乓球可以知道一共装8005=160(袋)。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当求得一盒装20个乒乓球后,就可以通过80020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当求得一共装160袋后,就可以通过1604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对用不同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控制,不要频繁地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要允许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达到这个要求。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方法

  难点:

  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正确计算。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操作法、小组合作、演示法。

  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从易到难,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故此在教学中采用了上述几种方法。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放映CAI课件,春天的场景,伴随着音乐)春天到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处处鸟语花香,人们都喜欢到郊外去游玩。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好,现在老师带你们去郊游。接下来出示图:大公共车,有42个座位,小公共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

  提问:今天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认为我们应该坐什么车?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我们班有43人,一辆车坐不下,必须要两辆车才行。)

  提问:同学们,请你们选择一下,我们该坐哪两辆车?

  (1)出示图: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提问: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一共有多少座?学生回答。在此,板书:42 + 30 = 提问:42加30得多少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用小棒,也可以用计数器,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接下来学生汇报,并且交流他们所用的几种计算方法:1从42开始,10个10个往上数。如:42、52、62、722摆小棒:先摆4捆小棒和2根小棒,再添上3捆。(得出7个十和2个一是72。)3用计数器:拨算珠4分一分,再合起来:先把42分成40和2。40 + 30 = 70 70 + 2 =72板书:42 + 30 = 7240 270教师接着提问:我们班只有43位同学,而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一共有72个座位,如果我们座这两辆车就显得太浪费了。哪么我们该选择哪两辆车比较合适呢?

  (2)经过学生的思考和选择,出示图:大公共车和小轿车提问:大公共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并板书:42 + 3 = 提问:42加3得多少?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的方法。板书:42 + 3 = 45 40 2 5

  (3)通过刚才的'计算,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肯动脑筋思考,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42 + 30和42 + 3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教师小结:42 + 30 先把十位上的40和30加起来,再加个位上的2。42 + 3 先把个位上的2和3加起来,再加十位上的40。接下来是课间娱乐:同学们,解决了前面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来听这首《春天在哪里》,感受一下春天来临的美好气息吧!

  2、应用巩固新知:

  (1)课本第25页第一题:用算珠拨一拨,并说出结果。(学生先用计数器拨一拨,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学生在展示台上用计数器进行演示)26 + 20 = 50 + 34 = 26 + 2 = 5 + 34 =

  (2)第2题:计算:(学生自由计算,方法不限)41 + 50 = 53 + 40 = 20 + 67 =41 + 5 = 53 + 4 = 2 + 67 =

  (3)小竞赛:学生以组为单位,看哪个组算得又快又对。评出优胜组,给予奖励。59 + 20 = 40 + 47 = 6 + 33 =43 + 6 = 34 + 50 = 41 + 5 =6 + 31 = 28 + 30 = 27 + 40 =70 + 18 = 3 + 62 = 4 + 73 =

  (4)思维拓展:(应用题)一筐苹果有40个,一筐梨有34个,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列式并计算)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分别是怎样计算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

  4、板书设计:经过本节的课堂教学活动,形成如下的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 42 + 30 = 72 42 + 3 = 45 40 2 40 2 70 5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单位:时、分、秒和长度单位千米、毫米的认识和理解,会运用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利用所学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计量单位)想一想,本学期的计量单位包括了哪些内容?(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在这些知识中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二、整理与复习时、分、秒

  (1)出示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能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交流想法,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

  ①时针、分针、秒针的认识;

  ②1时、1分、1秒在钟表上怎样规定的;

  ③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做练习,出示课本132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汇报时,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整理与复习长度单位

  (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并板书: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2)做练习,出示第132页第4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形,说说每个图形各呈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信息,找出合适的长度单位。窗户宽120(),三峡大坝高185(),飞机每分飞行13(),小朋友每时步行3()。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做练习第104页的第13题。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四、解决问题

  我们前面整理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下面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呈现课本第105页第15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思考,梅花鹿、长颈鹿的高各是多少?

  C班内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和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D学生解决第15题的第(2)小题,并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回忆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 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 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0

小学数学教案03-27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