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意

一带一路战略意

时间:2022-09-25 09:30:29 一带一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带一路战略意

“一带一路”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即由东部牵动转为以中西部为主全面牵动、由要素引入转为以要素输出、由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开放转为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开放、由主要借助wto平台转为主要借助“自由贸易区”平台。

2017年9月和10月,分别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而今,“一带一路”已经步入实施阶段。那么,“一带一路”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战略意义呢?

中西部地区

不再是对外开放的“追随者”

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38个出口加工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

持续34年的对外开放大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全方位改革,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中西部地区作为牵动者承担开发与振兴的重任。

从要素引入转向要素输出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所以,当初的对外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79年至2012年,我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数446487家。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今,我国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当初相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投资和技术改造,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

根据近日发布的《中国双向投资发展报告2017》的数据,2017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蝉联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我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直接投资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和地区总数的79%,而且投资并购的领域更加多元化。通过如所提到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我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我国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也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开放转向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

正如上面所讲,我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在于引入资本、技术等要素,而当时发达国家正好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以欧美、日本等国和我国的港澳、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之后,大量资本正在寻求出路,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内地就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我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我国的城镇化率也以超过了50%,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并且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上升。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们又面临着一些产能需要找出路的问题,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帮助这些国家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也是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的。

“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战略紧密联系

2001年,中国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的外贸量,也改善了我国经济结构,加速了工业化进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向型经济部门不断壮大,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获得的资金,引进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本品、原材料、技术等,加速工业化进程,改变传统产业格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而且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通过对外贸易我国获得了大量技术。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实现了产品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国内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的公平贸易和争端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和抑制。然而,一些国家并不情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他们日益感觉到如果继续在wto框架内进行国际贸易,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国际经济的控制权,而使中国崛起的速度更快。因此,我们观察到,目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正在有意逐步弃用wto,转而采用各种“自由贸易区”模式,并力图将中国排除在外。

《一带一路战略意》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我们当然首先要维护wto模式,但我国也已开始积极推进建立自由贸易区。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共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经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区,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在谈判中的自贸协定8个,涉及2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和挪威的自贸协定,以及中日韩自贸协定、rcep和“中国-东盟”升级版,等等。不难看出,这在建的20个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上。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风险考量

“一带一路”的确是我国新的重大战略选择,但我们也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

首先,自1999年,我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最穷且最不透明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我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十分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60%,广大的城市在地下管网的建设上需要大量投入,即便是地面上其质量也需大幅提高;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更是相当落后。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情况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必然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2017-05-16 10:35 | #2楼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7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一带一路战略意》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一带一路战略意】相关文章:

一带一路战略03-25

解读一带一路战略03-25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03-25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03-25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03-25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03-25

一带一路的战略认识03-25

一带一路战略分析03-25

一带一路战略解读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