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员工管理>《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案例

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案例

时间:2022-04-16 09:49:34 员工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案例

案例:

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案例

A企业为一家IT企业,新年伊始三封辞职信占据了原本应该属于2015年计划书的位置,跃然出现在总经理孙总的办公桌上。人力资源部经理、销售经理、软件工程师相续递交辞呈。不难发现,这即将离去的三名员工均可谓企业的重量级员工。其中,人力资源部经理位居公司副总更是重量级人物,一时间孙总"壮士断臂"之感顿生!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震惊、疑惑、不解、无奈、凄凉一起涌上心头。尽力挽留是必需的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孙总遂与辞职员工进行N次面谈,一来挽留、二来试途找出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但很快发现员工去意已决且辞职理由闪烁其辞。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孙总无奈的望着那离去者的背影静静发呆……

企业介绍:

A企业创建10年之久,为一家专门从事IT产品研发、经销的商贸企业,现今已有员工近百人,在业界也小有名气。近年来IT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但A公司依然凭借着优质的产品、良好的口碑和人脉,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且业绩小有增长。在管理上孙总始终致力于树立一种"仁者无敌"的光辉形象,对于下属少有批评、斥责,对于钱财从不吝啬,而且企业近期也开始外送员工进行培训。这个本以为可以沐浴在春天里的老板,在2015年的初春却遭遇冰雪来袭,在薪酬、培训都不弱势的情况下,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陆续离去?一向推崇"仁义用人,仁义待人,仁义留人"的孙总,今天却要眼睁睁看着"仁义"如泡沫般一个个的破灭,不禁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业界是没有什么真正的秘密的,那位销售经理与软件工程师同效力于竞争对手的公司,且分别位居于销售部经理与软件部经理。而那位人力资源经理也同样效力于业界的一家企业。这到底是怎么了???面对企业如此严重的人才流失大家真的有必要"静坐多思已过"了。整个会议充斥着不平、愤怒与指责,大家对这三位"道叛经离"者均有"人人得而诸之"的强烈欲望。在孙总的眼中与耳中众人的形象与声音似乎已经模糊不清,而往昔的一暮暮犹如上映的电影浮现于眼前,叫人怎不感慨……

人物介绍:

人力资源经理-小杨 进入公司有近两年的时间,是公司十年来的特例,即企业唯一一位"空降兵".公司经理以上级管理人员,均服务于公司三年以上,经过重重考验、屡立战功才得以晋升。也正因为如此,小杨当年刚入公司时遇到了很多员老的诸多为难,工作开展处处受阻,是自己力排重议、一手扶持、一手培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可以说,当年四面楚歌都能够坚持到底的"铁娘子",又怎么会在这工作渐入佳境丰收时节"人走楼空"呢?

销售经理-小肖 进入公司三年多,为人热心、耿直且屡立战功,是公司的一员"虎将".也是由一名销售代表逐步成长为销售经理。孙总深为气重,更是以好的行业客户相托付。可以说:恩宠有佳!自己走也就罢了,怎么还来个"带土移植"?把软件工程师也拐走了呢?!

软件工程师-老韩 孙总不禁挠了挠头,这小子实属"怪才",公正的说技术上当坐第一把交椅,但工作态度上实属"刺头",与软件部经理时有冲突。软件部经理几次均以个性突出、不服管束、态度不端为由欲杀之而后快,次次均被自己拦下且年底还私下包了一个不小的红包。就这么个"活宝"转眼间就被点石为金,变成了"财宝"了呢?

难道真如众人所说,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品性不端?良心让狗吃了?难道企业发展的"金三角"之说所传不虚?亦或是公司的管理上真的步入了"雷区"?脑海里的一个一个的问号犹如无法挣脱的锁链将孙总捆了个结结实实。

案例解析:

一言可鉴,该企业流失的几名员工均为知识型员工,员工的流失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来自于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那么就让我们以本起员工离职事件为案例,站在圈外人的角度上"坐而论道",论一论对于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问题。

一、 何为知识型员工?

何为知识型员工?首先,让我们静下心来听一听来自于两位管理大师的见解。

彼得。德鲁克 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的概念:即:知识型员工。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 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要用到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

本案例中的三名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均具有以上特性。他们在A企业组织之中均用智慧创造价值,且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那么,杨经理、肖经理、韩工程师分别为企业中的管理、销售、技术三个种类的知识型员工。

二、知识型员工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1)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

知识型员工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接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缘故,知识型员工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如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宽泛的知识层面,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素养。

(2)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知识型员工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此,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而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3)高度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

因在企业中位居较重要的岗位,其自身的各方面待遇相对较高。因而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结构中,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远大于金钱等物质激励。他们更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认为成果的质量才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他们愿意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期待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并对企业有所贡献。因此,成就本身就是对他们更好的激励,而金钱和晋升等传统激励手段则退居次要地位。不仅如此,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重视,知识型员工同样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并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4)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知识型员工的日常工作并非从事依靠体力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而是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具有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因此,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更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被动地适应机器设备的运转,受制于物质条件的约束。

(5)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势的蔑视。

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不同,知识型员工不仅富于才智,精通专业,个性突出,重"理"轻"仪".在工作中不愿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羞于趋炎附势,与之相反,他们会为真理和追求而蔑视任何权威。此外,由于知识型员工掌握着特殊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对上级、同级和下属产生影响,因此,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在他们身上被大大削弱。

(6)工作过程难以实行监督控制。

知识型员工是在相对易变和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的知识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甚至工作场所也与传统的固定生产车间、办公室环境迥然不同,灵感和创意可能发生在任意的工作外时间和场合。

(7)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

知识型员工由于占有特殊生产要素,即隐含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而且他们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因而其对于职业的选择权也远远高于传统工人。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公司,寻求新的职业机会。在企业与职业的选择中,知识型员工更忠诚于职业。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A企业中三名员工身上显现出的最为突出的知识型员工特质。

1、管理类员工-杨经理。从她所从事的职业看来,她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从她坚强的性格特点看来,她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2、销售类员工-肖经理。从销售职业本身看来,一则对于工作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一但失去挑战和新鲜感很就会滋生出不安因素;二则优秀的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应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3、技术类员工-韩工程师。从技术类员工的通性和韩工程师在工作的表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在特性。其一,高度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其二,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势的蔑视;其三,工作过程难以实行监督控制,以常规的衡量尺度很难公正的衡量其工作成绩。

三、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讲求"以人为本",也就是说管理中的一切将围绕着人来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成为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重要依据。俗语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可见管理的重心应更侧重于"理"而非"管".

1.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性".

首先,给知识型员工以实现充分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现代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和组织形式,往往被知识型员工视为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平台。其次,知识型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对自身的价值往往估计较高,并极为看重他人、组织及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对自身才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是否得到相应承认,往往表现得比普通员工更为敏感。也更容易因组织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而产生心理波动或挫折感,以至于弃组织而去。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动频繁,固然与薪酬高低、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但不可否认,相当部分人才是由于感到自身价值未得到真正实现而频频跳槽。

本案例中的杨经理,前期,一则承受来自于工作和同僚的双向压力,使其在身心上承受多过的压力;二则在压的的背后组织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不一致导致心理波动较大;后期,由于前期的种种原因致使孙总一再扶植而没有真正的授权,使其越来越觉得自身的才能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挥。基于这两点主要原因,杨经理终于"急流勇退".

2、充分授权,委以重任,人尽其长,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参与感。

根据知识型员工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员工自主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而不宜进行过细的指导和监督,更切忌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发布指令;另一方面,要为知识型员工独立承担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所需的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保证其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我国的华为与中兴通讯两家高技术公司,其人才流动率始终低于5%,远低于同类高新技术企业 20%~50%的平均流动率。而两个公司的共同做法是以人才的特长设岗,做到人尽其才。谁有课题,公司就给谁配备助手、资金、设备;谁有销售才能,公司就马上委以重任,并赋予全部人、财、物调动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所长。

此外,委以重任、人尽其长,也是激励知识型员工的重要途径。教育心理学中有翁格玛利效应之说,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够学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增强信心。在管理知识型员工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翁格玛利效应,对员工委以重任、人尽其长,激发其内在潜力,使之焕发出巨大的能动性。

本案例中的销售经理,其实原本希望可以由销售向管理转化,但孙总却始终只重视其销售能力,却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其管理能力。其委以"重任"在其行业客户,而非其销售队伍。这使得企业规划与肖经理的职业规划背离甚远,最终选择"另谋高就".

3、不拘一格,招贤纳士,用人不拘一格。

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优秀人才往往有着强烈的个性,或者说,优秀人才的创造性往往蕴含于其独特鲜明的个性之中。而充满个性魅力的创造性人才恰恰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正如 Sun公司董事会主席和CEO斯考特。麦克尼里在回答人们关于怎样招聘员工的问题时所说,要雇用聪明人为你工作。尽管这些聪明人可能留着大胡子,纹着各种各样的纹身,戴着大太阳镜,但他们创造的新的经营理念和计算概念,常常使人感到惊讶。正是这些聪明人,不仅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伟大发明,而且吸引来更多的聪明人加入公司。因此,应当正确认识创造性人才的个性特点,为其提供舒展乃至张扬个性的宽松环境,使他们在不拘一格的自由发展中展示和发挥其聪明才智与创造性潜能。

IBM总经理沃森信奉丹麦哲学家哥尔科加德的一段名言:野鸭或许能够被人驯服,但是一旦被驯服,野鸭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了。沃森说:"对于重用那些我并不喜欢却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从来毫不犹豫。然而重用那些围在你身边尽说恭维话,喜欢与你一起去假日垂钓的人,是一种莫大的错误。与此相比,我寻找的却是那些个性强烈、不拘小节,以及直言不讳,甚至令人不快的人。如果你能在周围发掘许多这样的人,并能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你的工作就会处处顺利。"可见,不拘一格,甚至刻意寻求那些个性张扬而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人,往往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最具创造性的优秀人才。

本案例中,孙总对软件工程师老韩的晋升,始终持有异意。站在圈外人的角度看来,老韩并不一定是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却不失为一个对企业有着宝贵价值的技术人才。但由于常规的衡量尺度,却使"财宝"成了"活宝".这不只是老韩个人的悲哀,同时也是孙总的悲哀,更是企业的悲哀!

4、薪酬战略给知识型员工"通电".

近年来,很多发展迅速的企业均致力于设立更具激励效果的薪酬体系。让员工切实感自己是企业实实在的"主人"而非"过客".甚至让员工持有股份,从本质上承认劳动力、智力将成为资本存在于企业之中。介此实现共同远景、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分享的"企业利益共同体".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薪酬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而成为知识型人才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是吸引和留住一流知识型人才的前提,也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重要基础。

孙总的"红包"其实也是薪酬激励中的一种形式。但在薪酬体系多样化今天却显的稀疏平常、没有灵活性、缺乏激励性。

5、让培训给知识型员工"充电".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我们所学知识的更新速度仅为9个月,在这样一种知识爆炸的现实面前。企业所提供的培训与教育将会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从而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才资源。

在本案例中,"员工也开始送出去培训了"是远远不够的,也同样是不具有吸引力的。

什么是二十一世纪企业最宝的资源?人才!什么是现代企业的终极竞争?还是人才!现存于企业中最宝贵的人才又是谁?知识型员工!如果说我们要向管理要效益,那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充分的管理好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知识型员工"!

怎样管理知识型员工2015-09-13 8:15 | #2楼

早上看着王总进了办公室后,汇智环球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许安娜跟同事挤眉弄眼的商量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开口谈辞职,两个领导到了公司后就关了门在里面商量。她想,等他们出来就说吧,她又回想起上个月。

那天下午,大家还没回过神,李丽同志就已经完成了从提出离职到正式离职的整个流程。连我也是直到她拿了离职手续单给我看才知道。

公司合并后走了近30号人了,IT人员、分析师、咨询师、项目经理,各个层级都有,就连新来的两个前台,还没工作到一个月也要走。因为他们老犯嘀咕:怎么回事?天天都有人来办离职手续,没见到哪个公司是这样的。

公司合并后分析师这一层都有离职的念头,现在公司只剩下4位了。一旦上项目,做的是咨询师的活,工资却至少少三级,而且有三种工资对比,实在是受不了。有确凿消息,5月份以后,公司将只剩下两位我们这边的分析师。

分析师VS行政人员:分析师的固定工资基本上与前台持平甚至略低,行政人员的工资基本都在分析师之上。无论是从工作强度与工作内容来看,分析师都要远大于前台啊。公司的HR甚至当面跟项目经理说,你们这些小经理,工资还没我高呢!

我们顾问VS他们顾问:我们顾问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他们,工作8个月的硕士比那边最低级别的工作13个月的本科生居然低三级,按公司的提职制度与现实,永远落于人后,前途渺茫。公司发展前景很好,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前景很不好。

新顾问VS我们老顾问:新顾问原级别除了一个外,剩下的都定在了咨询师的级别。在老员工当中我们是垫底的,在加入了新员工的群体中,我们也是垫底的,伤自尊啊。

咨询公司里做事很辛苦,尤其是在对项目质量要求高的公司。项目上,可以承受客户方的任何压力,工作需要;公司内,还要承受低人N级、工资不平等的心理压力,没几个人不想走。

有些老板一直不明白:这么高的工资人还走得这么厉害?真不知道还是漠视问题?人员流动频繁,公司也没有合伙人站出来稳定军心,只是眼睁睁的看着人走?前天老总还在培训时说,人事出了大问题,一定不仅仅是工资的问题,而是后台的体系出了问题。可是现在,公司内部这么大的人事问题,居然没人管,一味的在流程改进上面下功夫,聊胜于无。管理咨询公司能给别的企业诊断,为什么就看不出自身问题呢?或许,公司本意就是想让人都走-光……

门开了,王总经理走了出来笑着说,大家来商量一下,你们谁愿意上下一个项目?机会来了,丽娜嘿嘿一笑,接口说,领导,我正想跟你说,嗯,那个,我要辞职了。

一句话,让王总愣住了:还想给她多涨一级工资呢,怎么丽娜也要走?这些知识分子都是怎么想的呢……

制度加感情,留住再培养(汪雄夫 博士 华美宏大首席运营官兼总经理)

案例中的情况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即知识型员工难管、难留。员工是知识型企业最大的资本,如果员工工作不踏实,三天二头有公司骨干离职,何谈企业竞争力呢?

根据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管理策略

案例中,出现众多员工离职的原因概括有三点,一是员工对公司与工作期望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二是公司不能及时掌控人力资源成本和调整组织结构和薪酬体系,三是公司不能及时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员工的不满没有及时处理而导致离职率突增。

其实管理和留住知识型员工,要根据这类员工的特点来进行。同大家分享创建华美宏大的经验与管理策略,即:一、制度完整并兼顾团队和员工的需求;二、管理上能快速并准确反映现实情况;三、感情上合心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才有利于企业将留住骨干人员。

为知识型员工提供一个完整的协同工作和事业发展平台 

知识型员工都有思想、有个性,很看重成就感、团队精神和待遇公平。他们希望与志同道合的人协同工作,注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案例中员工除了抱怨薪酬不合理之外,也很担心自己将来的发展,所以离职了。因此,管理这类员工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完整的协同工作和事业发展平台来稳定和激励他们。我们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总体的招聘计划、细致的培训课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动态的绩效追踪。并将这套制度融入自主研发的WRM(CHRM)系统,实现人才匹配和成本追踪。让我们能够不断引进新员工,搭配资深员工,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帮助个别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

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追踪,合理分配薪酬福利待遇

薪酬体系是死的,团队和人员是活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动态追踪团队和人员在金钱和时间上的使用,并由此来进行合理的薪酬分配。合理的薪酬体系培养的应该是一种“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精神,所激发的应该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结果。也许年度性的薪酬福利调研报告可以了解行业水平,但要做到合理的分配,重要的是合理评价员工的贡献大小,这一点必须由内部数据得出。

但绝大多数企业HR早已被每月的考勤、绩效考核和薪酬处理搞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研究员工贡献与收入是否匹配呢?我公司是利用CHRM处理薪酬福利,自动生成分析报表和图表,不仅能看到员工收入分配是否合理,还能看到员工的成本是否符合公司的预算。让公司能及时的了解情况并做微观调整。如果案例中的公司具有智能统计与分析员工数据的工具,相信他们会做得比现在好。

建立活泼的企业文化,通过感情留住员工

留人要留心。如果企业能让员工感觉到真正的关怀与尊重,员工就会像家人一样对企业与团队这个家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应该以什么方式体现呢?

在华美宏大,HR通过CHRM所提供的公司内网,很方便地将一切制度法规、公司状况发布给员工,让他们对企业充分了解与信任。如果案例中的公司将前几个员工离职的原因和公司合并计划详情通过内网传递给大家,我想不会造成后面很多员工追风辞职的局面了。

    每个员工都追求成就感与荣誉,对员工来说最大的荣誉莫过于晋升和人才交流与培训。这本该造成企业和员工互惠的局面,但很不幸的是,很多知识型企业,因为地域、时差甚至于文化上的隔阂,在执行职位晋升和人才交流方面捉襟见肘。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人才库,公平地进行晋升和外派的人员评选。华美宏大集团公司在全球有20个战略据点。我们通过CHRM系统将员工数据放在一个人才库里,并及时更新员工数据,使晋升和交流真正体现企业需要与个人能力,员工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迎接挑战,知难而上(邱婷 北京国能伏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HR经理 原北京北大青鸟教育HR经理)

案例中的公司是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知识型员工占绝大多数。决定了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特有的一些规则。

中国有句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虽然目前很多企业都强调员工薪酬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员工之间相互打听,干得多少,薪资多少一目了然。知识型员工他们更讲求公平,干得多拿的少的难免心理不平衡。企业无论知识型员工是否占多数,都需要建立相对公平的薪酬体系,并且这个体系还需要有一定的透明度。

案例中,这家公司薪酬体系混乱,仅对合并双方的顾问以及新老顾问的薪资就并非一视同仁,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他们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并在实施中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是当务之急。

管理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之一

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性、骄傲性等特征。他们有较强的成就欲望,薪资的多少,对他们是重要的,并不是唯一的追求。他们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他们更多的忠诚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不是企业。但他们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租用,因此加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块。

案例中的企业解决了薪酬公平问题之后,就需要考虑知识型员工忠诚度问题。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特点,一般来说,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建立开放的工作环境,营造充满信任的文化氛围。使知识型员工实现个人自主能动性的开发,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沟通障碍与工作效率低下,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效率;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平等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并保证这种机制所做承诺的顺利兑现。对知识型员工的认可和相应回报是企业管理者对其他知识型员工兑现承诺的证明。比如当知识型员工认为他已被企业许诺将有较高的薪水、提升机会、职业培训或丰富化的工作等的时候,就会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技能与忠诚,作为一种对企业的回报,同时也是一种与企业的平等交换。

塑造有价值的“远景”,提供可以发挥才能的平台。为知识型员工描绘出企业与个人发展的远景,确立企业与个人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促使员工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企业的发展,促使知识型员工在动态环境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保持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而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彼得·德鲁克教授就已经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这类员工往往在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咨询公司等组织从事较复杂的脑力工作。

与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

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如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宽泛的知识层面,以及其他能力。他们拥有企业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本—知识资源和知识创新能力。

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

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大多从事创造性劳动。更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势的蔑视。不仅富于才智,而且大多个性突出。他们尊重知识,崇拜真理,而不愿趋炎附势。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工作过程难以实行监督控制。在易变和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的知识工作,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很大。工作过程很难实施监控,传统操作规程对他们也没有意义。

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创意、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往往不易直接测量。这一特点为企业正确评价个人价值和给予合理的薪酬带来一定困难。

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由于占有特殊生产要素——知识,他们有能力接受新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工人的职业选择权。所以,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忠诚于对职业的承诺,而非对企业组织做出承诺。

先规划好知识型企业的HR战略(刘云峰 埃森哲咨询(中国) 高级咨询顾问)

和汇智环球咨询公司一样,很多知识密集型企业都是人才流失的重灾区,对于日益被催生出来的大量的“知识型企业”而言,“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和资源,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知识型员工,最大化且长期有效的激发其潜能和价值,无疑是知识型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管理咨询公司可以说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典型和代表,其中像许安娜这样的咨询师,无疑是咨询公司最核心和关键的资源。对咨询师的管理,必须充分结合其自身的独特属性,诸如素质高,接受能力强,视野开阔,思维发散,前瞻性强。而隐藏在这些表面属性背后的心理因素,比如其强于常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盛于常人的沟通欲望,多于常人的被认同感的需求等等,则更是做好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关键。

如果进一步结合汇智环球咨询公司的案例,可以看出,在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上,至少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主动”建立人才战略和规划

许多管理咨询公司,虽然也采取了不少看似有效的挽留和激励人才的举措,但这些往往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措施,一个举措的出台,往往是以人才流失为代价换来的,如同案例中的公司,人才流失已如此严重却始终没有有效应对,显然是缺乏有效的人才战略,管理者也没有真正从战略高度看待人才问题,因此,管理好知识型员工的根本,还是在于企业高层能从战略的视角和高度,主动去做自身的人才规划,包括人才需求、人才评价体系、人才结构、人才激励与培养等等,而这其实恰恰是咨询公司的长项,但很多“业务导向”的咨询公司并没有这样做,这无异于一个身患感冒的医生给一个感冒病人看病。

“公平”的激励制度仍是基础

激励往往有公平和效率两种导向,很多人错误的认为,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关键是绩效导向,而实际上,知识型员工对于公平的心理追求往往胜于其他类型的员工。薪酬体系往往是激励体系的基础,案例中的汇智环球咨询公司,其体系内的绩效和薪酬体系,存在诸多显失公平的方面,不同职能体系人员薪酬的非正常差异;薪酬与年限的简单挂钩;不同部门咨询师薪酬差异等等,对于咨询公司而言,需要建立以个人价值为主要依据的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体现内部的公平性,同时,公司还需要考虑行业平均薪酬、竞争对手薪酬等外部公平性因素。

“激励”人才而不是“挽留”

当许安娜提出辞职的时候,王总楞住了,因为他已经想好了要给她涨一级工资试图留住她,这显然是徒劳的。道理很简单,对于具有较高职场竞争力的知识型人才而言,往往都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加上其在职场上的更多选择,所以往往都会在确定出路后选择离开。因此,此时的挽留已经于事无补了,可见对于知识型员工,做好主动和事前的激励显然要比事后挽留更有意义。

公司发展和员工发展紧密结合

汇智环球公司的员工认为,“公司发展前景很好,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前景很不好”,证明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发展与个人的长远发展脱节。管理咨询是高付出、高风险、高压力的行业,对于大多数咨询师而言,选择咨询行业主要基于其可以带来自身知识的完善和价值能力的提升,并最终在某一领域或者行业成为专家型人才,所以,咨询公司更应该注重咨询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目标,努力将其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灵活全面的绩效评估

激励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文化。制度是刚性的,往往建立在可量化的绩效评估基础上。而咨询师等知识型员工,工作结果更多的体现为无形知识,很多时候是难以量化评估的。这就要求咨询公司在制定咨询师的绩效评估体系时,不仅要考虑报告数量、上项目时间、回款额等这些量化的指标,更需要考虑各项目的难度差异、行业拓展贡献度、创新性等“价值”方面的考核指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执行中,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畅通的内部沟通渠道

对于汇智环球咨询公司而言,很大的一个问题还在于其内部沟通的混乱和无序,公司已经到了人心惶惶的地步却还没有高层出门稳定军心就是一个证明,而且很明显,其内部横向和非正式的沟通较强,纵向和正式的沟通很弱。对于很多咨询公司而言,在管理咨询师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很多问题,根源不在于制度,而在于沟通。咨询师对于沟通的意愿、需求和能力强于一般人,因此咨询公司更应该格外注重内部沟通体系和文化的建设,把沟通作为体系的润滑剂。 

【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案例】相关文章:

员工管理案例05-09

企业员工管理管理案例05-09

员工关系管理案例05-09

员工宿舍管理案例05-09

员工参与管理的案例05-09

员工管理好的案例05-09

员工绩效管理案例05-12

餐厅员工管理案例05-08

员工薪酬管理案例05-09

员工自身工作管理案例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