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高效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效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时间:2024-04-03 22:45:29 偲颖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效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能力,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效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欢迎大家分享。

高效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1: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培养他们探索与求知的欲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能够通过讨论互相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主要在于我们如何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高效课堂提倡以学生的自学和探究为前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探索和乐趣,但是在构建高效的自主学习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由常规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中,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目的性不强,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这样就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使自主学习的效果和优势不能很好得体现出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一、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欲望。

  高效课堂22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课堂应该是燃烧激情的舞场,浇注热血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课堂首先让学生“闹”起来,越无法无天越能张扬内心蜇伏着的那份期待,唯有“闹”起来,才能“活”起来,甚至“火”起来。唯有“活”起来,效果才会好起来,才能达到“生命的狂欢”。所以,自学前引课是很关键的,如果我们仅仅是安排学生自学教材哪一部分,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那么学生自然也就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比如学习《古诗三首》时,以前就是让学生读读古诗,简单了解诗人的朝代就罢了,现在我改变了方法:让学生回去自己收集三首古诗诗人的简介以及有关他们的诗词和小故事,没想到这样做点燃了他们激情,第二天孩子们做好了充分地准备,在展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抢着说、争着唱,还用肢体语言尽情的展示自己。趁着学生们的热情高涨,巧妙安排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了解诗意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效地把学生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二、自学的指导与导学案

  虽然我们很想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生自学都能很快的掌握自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是小组内对子互学,也可以是群学和评学。我们根据所学内容和前后联系制定适合学生的导学案,也可以在讲的过程中调整导学案,直到学生能自学完成为止。最后通过导学案上的一系列问题和习题,不断地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思考进行钻研和探索。

  三、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深入探索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构建小组合作团队。小组内通过角色、任务等分配,让学生承担相应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这一点我们班“闪亮组”做得最好,小组内没有主角、配角之分,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主人,小组内相互帮助,能者为师,合作学习,能者不自私,后者不自卑,组长张旭轩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小组合作遵循“展示收获、聚焦问题;组内讨论、达成共识;班内展示、组间互动;集中突破、点拨升华”的程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以小组为单位,重团队轻个人,重过程轻结果,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实现了合作共赢,形成了人人乐学、爱学、能学、会学的可喜局面。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基础和保证。

  倡导教学民主、实现教学民主是提高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跃、学习能力最强。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课堂上,我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课堂上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使用民主性的教学用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参与评价。经常用商量的口吻,如“老师也来发表一点意见行吗?”、“谁想展示”、“谁想评价”等等话语来“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们激动地举起了双手。有了这样的课堂氛围,有了这样的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人文情境,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留足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不能越俎代庖、奉送现成的结论,有时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比如,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提供桂林山水的资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课文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并根据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许多语句优美的排比句。在这里,一定要留足时间让他们对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进行自己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每位同学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力都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课文、一个专题、一本名著的学习,学生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成功的课前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接受新知、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有了充分的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他会带着问题参与讨论,他的思路会更加拓展,记忆效果会更加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这样才能构建出高效的课堂。

  如何培养2:

  自学,是指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等。目前,我校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自学习惯,因为,我校相当部分学生学习还不够主动,学习效率不高,有的甚至丧失学习兴趣。我们通过调查、走访学生,发现有部分学生因“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或“不愿学”。但我们通过对初一、高一学生的抽样问卷,初一学生110人,喜欢和比较喜欢自学的有86人,占78.2%,高一学生74人,喜欢和比较喜欢自学的有51人,占68.9%。其中初一学生以课本知识自学为主的有76人,占69.1%,高一学生以课本自学为主的有61人,占82.4%。我们通过调查及问卷两组数字的对比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想学习的,但他们应该是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失去兴趣的。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教师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和从初中进入高中的两个转变,我们就得因材施教,教会他们掌握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学生究竟是受师之“鱼”,还是受师之“渔”?就目前我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以勤奋和恒心为支撑点的学习习惯。中学生的学习已不是纯粹的“专心”听课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注意抓住教师讲课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何注意捕捉学习中的疑点,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水平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学生不仅要自学教科书上的知识,而且还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如《中学生作文》、《中学生数理化》等,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提高自学能力。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

  在中学阶段,从新课程教改出发,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本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为,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我们在初一、高一学生问卷中,很希望和希望在老师指导下自学的,初一占65.5%,高一占55.4%。这说明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如何自学,即掌握自学方法的重要性了。为此,我们提出几点要求:

  1、简单的内容,老师应围绕知识线索,教材的结构引导学生课堂内外自学;复杂的重难点、考点知识,则应具体指导,以解决学生目前学习的困惑。

  2、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老师讲课思路和表达都要清晰,复杂的、重点的内容要小结复述,对讲课内容的主干和重点要板书。

  3、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参考题、参考书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4、与许多非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在自学指导中学生的作用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教师也由教学的主导者变为辅导者和推动者。指导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应经常关心学生的进展,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甚至与学生商定自学能力达到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进入中学以后,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功课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安排时间,通过参考书、中央新闻报道等学会迅速地查找和阅读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

  关于学生自学,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考以下做法:

  (一)点划、摘录、整理

  1、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要用划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心理学家对划线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划线能使学生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的重要信息,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2、只要在学习中用得着的资料就要大胆地摘录,以备后用。摘录得来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通过做笔记,不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和信息加工过程,而且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具体做法是:在笔记本每页的右边留出空白,记下听课的内容,课后整理笔记,在留出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评语、感悟等。

  4、把摘记下来的材料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整理。

  (二)思考、语言、书写

  1、自学者首先应该是思考者。善于思考的人,可以把思路由一点伸向四面八方,也可以把思路由四周汇聚到一点,即要教会学生知识的扩散和汇聚,以达到整合知识的自学能力。

  2、学生“想”到一定程度,就要把它“说”出来。要让学生有话想说,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教态要平易近人,不摆架子,让学生充分接受你;要注意说话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听课很轻松,很温暖,要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要有耐心,能够等待学生反应,并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说,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允许学生答错,并自行改正。中学生在应加强自己锻炼等方面,口头表达的不仅是嘴巴,受益的还是头脑。

  3、要想使自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趋于完善,在“想”和“说”的基础上,还要靠“写”,这就是文字表达。教师要通过课堂课后作业批改作出口头或书面评语,给学生一个中肯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教师要求学生文字表达需要更强的逻辑性,需要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需要字斟句酌地反复推敲。写的过程常常是再学习、再思考的过程。

  (三)阅读、议课、钻研

  1、阅读是要求潜心攻读。基础性的书,经典性的书,与中考高考有关的书,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量力而行。力求达到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这是精读;泛读就是浏览。浏览要抓住特色,重复的内容一带而过,可以按部就班地顺读,也可以跨越式地读,进行单项突破。

  2、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成果的交流,观点的互补,主意的引发,毅力和信心的互勉。自学需要集思,需要互议,即鼓励学生课后与授课教师共同参与议课活动。

  3、学生自学,不但要有“挤”劲,还要有“钻”劲。教师推荐教辅资料给学生,鼓励学生刻苦钻研地自学,补充对教科书重难点、考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自学要把握五个学习环节

  作为共同的教学环节,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也可看作是一种自学的过程,教师要能够及时地检查学生预习、复习的情况、质量,并予以指导。要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应把握几个步骤:

  1、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课本,独立回忆一遍,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作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

  虽然田径赛上不允许抢跑,但学习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处理好听课与做笔记的关系,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重视课堂讨论,不断提高课堂自学效果。学生必须上好课、听好课,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储备等;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始终集中注意力;第三要学会科学地思考

  问题,重理解,不要只背结论,要及时弄清教材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条理,要大胆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第四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何对待每一堂课则是关键。要取得较好的成绩,首先就必须利用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提高听课效率,以提高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听课时要做到四点:

  (1)、带着问题听课;

  (2)、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梳理知识;

  (3)、养成边听、边思、边记、边总结,立足课堂、巩固知识;

  (4)、踊跃回答老师提问。

  3、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真正达到排疑解难、巩固提高的目的。课后要复习教科书,抓住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尝试回忆,独立地把教师上课内容回想一遍,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整理笔记,进行知识的加工和补充;课后还要看参考书,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它将完成预习和上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在复习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的技能技巧,进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通过归纳、整理达到系统化,使知识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复习过程中,既调动了大脑的活动,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巩固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掌握如何,由复习效果而定。

  4、独立思考、认真答问,是学生对待作业的正确态度。

  首先要做好作业的准备工作,把预习、上课、课后复习衔接起来;其次要审好作业题、善于分析和分解题目;第三要理清解题的思路,准确表达,独立完成作业;第四要学会检查,掌握对各学科作业进行自己订正的方法。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途径之一就必须通过作业来转化。

  5、课外学习。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包括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搞好课外学习,选准参考书,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要掌握读书要求,如博专结合、读思结合、学用结合、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等。总之,课前要抓好预习,课中听讲要领悟学法,课后完成作业要巩固学法,课外学习要运用手法,还要不断总结优化学法,努力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如何培养3: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如何充分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改革教学活动的结构,适当地增加一些自学训练,以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教学工作由教师的“教”向“不教”转变,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本文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意识的反应的学习方式。由其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协助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形成学习的动机,对新旧事物的牵引,把学生带到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深入讨论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讨论解答的,就让学生互相交流共识。当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在适当指导。这样做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学能力才能发展,不断提高。一个美国心理学家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缺乏创造能力的人。因为小学教育是基础阶段,所以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几点:

  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就要放手让学生当主人,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独立,甚至采取措施“逼”着学生独立。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从教师的讲课中去培养。因此,我在讲课过程中质疑解疑,教会学生质疑。质疑,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学生也根据预习提出疑问。读书有疑是思考的结果,有疑而解疑,学问才会长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存疑和善于质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学生在读书时是否认真思考,是否存疑、质疑,也正是学生是否具有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解疑,就是师生共同讨论,即教师提出恰当的“参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有关句段,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找出答案。学生答不完整或答不了的,教师再作启发或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学生就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此我总结出“五让教学法”:

  1、书本让学生读;

  2、见解让学生讲;

  3、“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

  4、规律让学生找;

  5、总结让学生写。

  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挥其独立精神。如语文课上我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己归纳中心,自己列出文章结构图表。学生的个性不同,心里水平不同,所列图表各式各样,只要基本是对的就可以,我并不要求全班一样。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展,积极性得到发挥。

  二、加强预习指导,重视课前预习

  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抓预习,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知识,并有助于培养自学习惯。指导学生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

  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因此每上一篇新课文我都会在小黑板上写明预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失。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

  再次,把预习安排在课内,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因此,我常把预习放在课堂内进行,并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的预习辅导。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宽的问题开掘,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自学能力低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启发,解决“吃不了”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哪些问题弄不懂。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把握分寸,有的放矢的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我在教读《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预习,要求他们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根据课文后面的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在学生基本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只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比教师分析串讲好得多。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我让学生按照“五读预习法”的步骤预习新课。所谓“五读”即:一读通;二读美;三读知;四读想;五读问。第一步圈画认读生字词、标出段落,找出多音字、形近字等并设计以这些为主要内容的练习题,读通读顺课文。第二步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在好词佳句本上积累下来,画出优美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句段用情读一读,设计以四字词语、比喻句、拟人句、关联词语等优美词句为内容的预习题。第三步轻声读课文,说说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给课文分段并找出中心句,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如造句、近反义词、按课文内容填空等。第四步默读课文,说说预习课文时还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等,设计相应的练习题。第五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没有搞懂的问题,还想知道什么?对课文中的哪些内容还没有理解等,在预习本上写下来。这样让学生分五步每次按照不同的预习目标去读课文,完成不同的预习任务、设计不同的预习题目,边读、边写、边思考,最后即便没有老师的当面指导也能预习好新课。必须注意:

  1、起点放在“读”上;

  2、着眼点放在“思”上;

  3、重点放在“练”上。

  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的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对于预习,教师应在讲课前检查预习情况,防止流于形式。抓好预习工作,要求必须具体,持之以恒,形式多样。预习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内进行,久而久之,学生自学能力就会提高。

  三、研究学习规律,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就要研究学习规律,根据学习规律去指导学生学习,根据学习规律去进行教学,以此把“学”与“教”统一起来。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我在语文学习中,注意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指导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科学的方法必须通过严格的反复的训练,养成习惯,才能融会贯通。要鼓励学生去“自求”“自得”。并介绍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不同的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当学生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难以处理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看法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因此教师不能“一刀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答案要及时鼓励和纠正,万万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为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面对每一个问题,教师就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例如: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第一步还是要求学生仔细体会课文,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扫除文字障碍。第二步要找准说明对象,看清楚文章介绍的对象有那些特点。第三步要找出文章所用的主要方法和说明顺序,并学会运用。第四步就是要学会分析文章所用的语言,看看它的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亦或是既平实又生动。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自学也贵在得法。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结合良好学习习惯密切进行反复训练、培养。要重视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并使他们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能力。在自学辅导教学中,方法的培养任务尤其繁多。要教学生利用旁批、注释的方法。要教学生利用学习要求、自学程序与自学方法。如“学习要求”,既可在新课教学之前,让学生读,明白学习任务,也可在课文学习完后,作为一种检测,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如运用旁批、注释等方法,可教学生把每个旁批标上序号,便于查寻、运用。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掌握各类课文的自学方法。如教古诗,可分三步,第一步:解释题目,了解诗人和时代的背景。第二步:抓住每个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想象诗的意境、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只有掌握了不同文章的自学方法,哪么在以后学习同类文章时,即使没有自学提示,学生也能自学了。4提倡质疑问难,引学生善学。

  四、指导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勤翻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工具书是进行自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借助工具书解决碰到的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为自学提供了学习的技能。会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只有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随时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才能具备自学的条件。小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样培养随手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细水长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的自学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当要求学生逐步养成适应工具书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该重视这项工作。

  五、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活动中更不能将学生分出“优生”“学困生”而区别对待,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师生关系,并且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对于自身优秀的学生,老师要把他树立成为本班的榜样,在本班起到示范领头的作用,而对学困生则更应该把他们当成成长中的人,当成自己的朋友来以诚相待。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动的,有待于喂给知识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多的关注他们,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慢慢他搞他们的能力。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采用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低年级多采用朗诵美文、背诵课文、表演童话故事激发兴趣,用故事会、小文学家等为学生开辟文学乐园;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多采用辩论会、文学家大比拼的形式为学生开辟乐园。

  六、培养自学习惯

  1、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学习好,除了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外,老师还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动。

  3、培养坚持阅读、积累、勤于动笔的习惯。每天鼓励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课外阅读,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读到文章中好的词句或者有启发的问题,立刻圈点勾划或抄录下来,并且记下心得体会,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格言警句和精彩句段,还可以是随心所想等。这样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经过实践,我们会发现凡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会更敏捷,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很快;反之,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或者提高很慢。

  4、培养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养成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同学之间遇到问题时只有互帮互学,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学生自学后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议论,议论时紧紧围绕提纲,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议论研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一般是由后进生提出问题,由优生给耐心讲解,水平差不多的则互相研究争论。也有时纷纷邀请老师去参加他们的争论。议论开始时往往分歧很大,议论一段时间之后,意见就会渐渐趋于一致。不愿参加议论的也可以自己继续看书自学。通过自学议论,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就可以弄懂学会,只需老师再引导学生把它梳理一下、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议论,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该生能否主动的、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进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的原则,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会思、善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常讲革命先辈和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杰出人物成长的过程,理解他们崇高的境界,使学生认识到为祖国为人类进步而奋斗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源泉,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发愤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教学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一定会有更大的发现,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4: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首先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依此作为突破口,创设化学学习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化学的兴趣。

  首先,在开课前带领学生打扫实验室,整理、检修仪器设备。第一课的地址选在实验室,边做一些趣味性实验,边展示、讲解部分贵重仪器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并在适宜的晚会上做一些魔术试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欲望。

  其次,向学生介绍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创业史,提高学生对化学课重要性的认识。

  另外,在教学时采用先易后难、先慢后快等教学方法,及时补差并结合增开演示实验,利用挂图、录像等直观教学不断强化巩固兴趣。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读。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化学课的阅读方法可分为通读、精读、选读、对比读。

  (二)记。“读百遍不如抄一遍”这句话强调了记笔记的重要性,说明记笔记能有效地积累知识。

  (三)练。练即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做。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是直接获取化学信息的重要途径。

  如何培养5: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自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使学生个性获得解放,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寻得了以下几点拙见。

  思考:教师放手,学生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总是教师再讲讲,要把教师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或“填鸭式”教学,要真正体现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的宗旨,但要注意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可能会理解: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就是由“一言堂”变为“大放羊”随学生便。

  教师应端正师生关系,摆正位置,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学生可根自己学习课堂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权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处理方法是:自读课文一律由学生自学,而讲读课文则是精讲、精练,其实不然,对于难懂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自学,如我在朱自清的《春》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等学生对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后,对于难懂的问题,我们就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讲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不仅把课文内容作为主要依据,而且把写作理论依据也作为有力的论据,这样既深化了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把问答的权利归还学生

  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应该得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主动思考,他如何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问和设想提出来,这样要双教师提问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教师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

  当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法还很多,但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开放思想,改变教学观念,定能开辟出一片绿地。

【高效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档11-19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11-19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1-18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力11-18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11-19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常规11-19

论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11-19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18

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