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谈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1-19 01:47:59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有没有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仅就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谈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重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学会学习

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之上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技能,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把学生当作简单的知识的“容器”,这种重知识、轻能力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自学能力低下,妨碍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等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模式更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但要防范另一个误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那种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大谈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其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有了这种能力,在这样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学生的创新火花会时时爆发出来。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虽说“学习有法,学无定法”,但历史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一)、联系的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法是历史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联系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存在多种联系,这些联系主要表现为: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如政治与历史不分家;古今联系,如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患,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三)、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先对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四)、“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时,知道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如何从历史史实中得出的。

《谈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系统分析法,分设台阶法,列表对比法等等。作为学生来讲,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做到自主学习。这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敢说、敢问、敢辩,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使他们在无拘无束无压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让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手段一:穿插图片或播放音乐。历史课上穿插图片或音乐,既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思想情操得到陶冶。讲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出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乔冠华、黄华在第26届联大上的一张经典照片;讲解《鸦片战争》时,我出示了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文物图片,同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音乐片段。学生的爱国之情一下迸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既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英法联军的野蛮、无人性的破坏。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师生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其成立有何历史意义?讲到建国后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再重温一遍歌曲,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手段二:讲述历史故事。故事生动有趣,人人爱听。如果在历史课上,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所选的故事,应做到内容健康向上,紧扣课文环节,时机把握适度,收放心中有底。这样,一切尽在你巧妙安排之中,学生也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手段三:朗读诗歌。把学生所熟悉的诗歌内容与特定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时,可诵读毛泽东同志写的诗歌《长征》。此外,课前点评历史事件或人物,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小品表演等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同时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大胆想象,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例如,在讲中国古代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能力。那么其中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的同学用马克思的论述回答: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而罗盘针促使资产阶级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那么中国又用这些发明做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引用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那么为什么西方人对发明成果采取不同的态度呢?虽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全面,认识问题有其片面性,但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嘲讽学生,而要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对学生发出的创造性火花要予以肯定,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在掌握大量历史知识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一种创造的欲望。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历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勤奋多问,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谈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隋亡唐兴的原因问题时,这样说: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因而历史教师大加赞赏,并鼓励他的这种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的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教师、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只要在教学中,紧跟时代的要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绽放出创新之花,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探索2017-03-21 06:08 | #2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寻求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着力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我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探索介绍如下:

一、创设和-谐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成了教学的唯一主宰,教学中常常禁止学生大胆猜想,只要记住现成的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权利,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的培养,扼杀了创新意识,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改革教学方式、改变那种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方式,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亲切自然的神态、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并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成为学生的“处理器”。要消除学生在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害怕被训斥、被讥笑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创新,在思考问题时,把思路指向新的方向、新的领域,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点和经典信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共同探索,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争论问题、品尝学习的快乐,引发学生求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在教《汉朝的中外交流》这一课时,以前每课教授完后都是由教师归纳小结,我一改过去的做法,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形式归纳小结本课。其中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归纳的:

玉门嘉峪关以西,张骞两次通西域。

公元前的六十年,西域都护来设置。

中西贸易西汉始,丝绸之路垂青史。

班超经营西域时,甘英派往大秦去。

166年安敦来,欧洲与我交往启。

学生的小结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能根据所讲内容,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用很新颖独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激发出学生的灵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优化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质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为了明确所要探究解决的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师生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在《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中,我开篇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族趁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西汉初期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朝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但匈奴仍然年年挥兵南下,请问:

这对黄河流域人民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当时汉朝不出兵反击呢?

什么时候西汉政府才具备了反击的条件呢?

这三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的冲突,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是开放的,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如:“鲧采用‘堵’的方法治水,遭到失败;禹改用‘疏’的方法治水,获得了成功。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堵’和‘疏’的不同功能?”“假如袁世凯不向荣禄告密,戊戌变法会成功吗?”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常常会使课堂“乱”起来,在“乱”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设计开放性训练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如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多向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并突破原有的知识局限,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重新组合知识观念,找到更多、更新的设想、答案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有学生突发奇想:“孙中山当时不把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就好了。”我就提出“假如袁世凯没有要求当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么样”的问题,鼓励学生开放思维空间。

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者改变问题的结果,可以形成逆向思维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但作为发散思给的训练活动,它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在实际运用中,通过畅开思维进行想象,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来感悟历史、回味历史,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增强探究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掌握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构建知识,并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里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板报设计、动手制作、角色扮演、搜集与整理资料、历史考察、采访等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制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有利于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归纳、分析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与综合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例始我在教“百日维新”这一节时,我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分别扮演康有为、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再现当年康有为被请到衙门“问话”的情形。

学生表演完后,教师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从四位同学表演的历史短剧中,同学们能悟出些什么?

生1:康有为具有变法的胆识和决心。

生2: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遭到了顽固派的阻挠和反对。

生3:前面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今天又学习戊戌变法。这些变法和改革都遭到了顽固派和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说明自古以来变法、改革之路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阻力,也说明改革是需要勇气的。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探索历史的足迹,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油然而生;同时,表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感受到了历史的存在,体验和感悟到变法、改革的重要性和艰辛,受到强烈的情感刺激和巨大的心灵震撼。

以上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的尝试、探索,其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种多样,只要在教学中坚持课堂改革,就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谈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7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04-03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合集)07-20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01-12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3-16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26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