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2-11-19 01:51:36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减负”精神的落实,给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充满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对常规思路的扬弃,对某一事物的独创的见解,其思维过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征。数学创新思维即在考虑数学问题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各层次、各角度的思考,而且善于随机应变,灵活变通,使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

二、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起点是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缺少有价值的“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真诚”与“平等”的“对话”。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诱导他们问问题,鼓励他们大担提出问题,鸣别人所不鸣,为别人所不为。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分析,表现出不依常规,用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怎样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而引导方法是多样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如下两点:

(1)通过类比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两个知识系统中某些对象间的关系存在一致性或某些对象存在类似的关系,我们便可对这两个知识系统进行比较,从而可以从一个知识系统所具有的结果去猜想或发现另一个系统也具有相应的结果,所以类比是发现新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

(2)通过归纳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归纳是指出特殊和具体的认识推进到一般的、普通的、抽象的认识方法,是一种由特殊前提下导出一般结论的认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勤反思,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所谓猜想是人们根据事物的某些现象,对它的本质属性,服从规律,发展趋势或可能的结果作出一种预测性判断,猜想是预测性的,但通过推算,证明、验证或其他数学手段之后,猜想的真假,成败或盈缺才能成为定论,当回头再作一番思考时,相对原先的思维出发点,则成为一种居高临下之势。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因为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想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

比如:探讨圆周角定理时,可先作图,任意画一个圆,再画圆心角∠boc=90°然后任意画一个弧bc所对圆周角∠bac,并量出∠bac的度数,结果是∠bac=1245°=∠boc,类似地,任意画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并量出它们的度数,仍有同样结果,做出猜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然后利用学过知识加以证明。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由此可见,直觉产生的思维跳跃往往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在培养思想的直觉性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猜想——证明”的思考方法。

四、以实例为原坯,进行建模训练,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建模指人们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把实际问题提炼出某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它实质是以实例为“原坯”问题而进行分析、抽象,选模解答,验证的数学加工过程,因而它更完整地表现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关系,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更高要求。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系统训练,但不可忽视日常的实例教学对形成建模能力的所起的奠基作用,如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归纳量与量的基本关系,从中构建出个常见类型(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让学生从“原坯”中抽象出一个“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使“无形”的应用问题化为“有型”,学生就能迎刃而解,初步形成数学建模必须的分析和抽象能力。此外,还要对实例加以改造,创新出一些建模问题,供学生讨论研究,如单一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变为方程不等式(或函数、统计、三角)相结合的综合型应用问题;变定向型应用问题为开放式的应用问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基本形式有条件,结论开放,条件和结论同时开放三种类型。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开放题有其特定的功能。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引导学生不断总结

科学上的创新,一般总是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学生学完每一个单元后,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做好总结,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及方法,以达到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概括的习惯和能力,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学生和今后开拓性工作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践行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践行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017-03-21 10:35 | #2楼

充满智慧挑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的课程理念更加突出素质教育的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备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和特点出发,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以人为本,创设和-谐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学习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这种环境有益于思维的发散和拓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由“传道型”改为“商讨型”,由“封闭式”改为“开放式”,由“权威型”改为“民-主型”,由“灌输式”改为“探究式”,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营造“茶馆式”的轻松氛围,通过师生间平等、自由、无拘束的交流互动,使亲切感代之以生疏感,活泼感代之以严肃感,进而使课堂气氛温馨宜人,热情洋溢,达到激而能应,启而能发的目的,给创新的种子提供精神松弛、思维活跃的土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切忌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硬性强加给学生,可画龙点睛,言简意赅,意在言外,妙语解颐,收放自如,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实效。要善于对学生开展创造性评价,鼓励创造性活动,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喜欢听学生的新思想、新思维并加以支持。

二、注重审美化课堂教学,为创新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

政治生活中处处蕴涵着美——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美,内隐的美与外显的美,婉约的美与奇异的美,独立的美与统一的美,这些美自然而不矫作,高贵而不俗庸,沉稳而不浮躁,冷峻中不失灵动,奇异中又不乏和-谐。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反映这些美,就要注重审美化教学,让学生体验创造生活的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时,可以将优美的诗词、成语、寓言、谚语、俚语、对联、俗语、格言、戏曲、漫画、歌词、广告语等引入教学内容中,既能熏陶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创造的情感,又能成为学生永驻心间的美好回忆。引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说明事物的普遍联系等。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美、体验美,产生审美意识,积极挖掘和培植学生有利于创造意识生长的因素,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大胆猜测。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重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本身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和事业心、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1、运用启发质疑法,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造性活动源于问题意识,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创造。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利用新奇、疑惑、矛盾去诱发学生思维冲突,激发思维动机,确立积极的探究心态,并努力通过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选择与问题情境有关的知识,通过组合、改变、分析等思维加工,探索出与问题情境有关的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

2、运用联想与想象法,开拓意境,丰富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联想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类似的事。想象体验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情境,再引导学生发生联想和产生某种体验。联想和想象体验可促使学生独立地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掌握快速、准确、灵活的创新思维方法,进入创新的境界。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寻找产生情感体验的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想象力,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丰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组织学生对想象和体验进行交流,以做到相互补充和纠正。

3、加强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注重训练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敏锐性

创新思维能力是发散思维与幅合思维的有机结合,二者在思维过程中互相促进、互为前提、辨证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正确处理发散思维和幅合思维的关系。

(1)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能使学生迅速对头脑中的知识储备进行检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加以运用,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思维活跃。具体做法有:①以一题多解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寻求答案。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从哲学角度看,可以综合运用物质决定意识、按规律办事、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等知识进行分析。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可以从国家性质、政府职能、党的性质和宗旨等知识进行分析。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可以从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的本质、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知识综合分析。②质疑提问发散。教师在教学中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许多提问要点,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③类比推理。根据两种事物在某种特征上的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教学中发展发散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各种解法中找出规律,多方位展现思考问题的角度,使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2)加强幅合思维的训练。所谓幅合思维是对发散思维提出的多种可能,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获得较为理想的一种可能。如要求学生回答“我国的政党制度和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在得出发散思维结果后,通过比较与鉴别进入幅合思维的训练阶段,即可得到正确答案。教学中发展幅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这也正是思想政治课的终极目标。从积极方面、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别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给予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评价不利于对学生发展轨迹的过程监控,无助于学生对自已的每个阶段的反思和改进。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的闪光点,拨亮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愿发展之树常青,创新之花永开,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明。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相关文章: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3-08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04-24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04-21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4-03

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04-19

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07-21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04-03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7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