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时间:2023-04-03 15:04:52 少烁 创新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1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拥有合作精神才能不被淘汰。只有拥有创新精神才能脱颖而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首先要树立合作的平等观念,为每个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提供充分从事课堂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课堂知识与技能,以及思想和方法,从而达到获得广泛的课堂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其次创设合作学习的活动机会,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方面多做文章,就是在授课时要借助教材中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为他们创设全面的合作活动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知识的魅力,从而认识到课堂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实际。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的教学契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关键在教师如何人去引导、把关、具体方法如下: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它能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之间的隔阂,给学生在合作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共同求知的欢愉。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有适当独立思考空间,再在组内进行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而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效果及交流讨论的情况,从而灵活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承担的责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实践,不断改正,最后实现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他人交流是未来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会与人合作,又能与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课堂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能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交流中获益。首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等,但要进行交流就要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多提供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在交流中多动口。

  观察是仔细观看物体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些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学生最爱做游戏,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游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通过这些游戏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有些事光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不行的,而要和同伴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课堂中,合作探索,及时反馈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探索不能局限于一对一的形式,教师应该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开展合作互探,把原来的注重结果发展为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索中共同进步。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合作与竞争并存,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争是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学生竞争心理强,因此教师在刚刚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就要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必不可少。采取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来强化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乐趣和同学间的友爱,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 表扬表现最突出的小组成员,赞许有最大进步的小组成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竞争。通过“竞争——激励——再竞争——”的反复训练,小组合作意识一定会有所增强。

  创设合理学习情境。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所惯有的自我意识特别强,不愿与他人合作,也不愿他人和自己分享成功。所以教师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合作动机在情境中被悄然激发,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我要合作”的愿望。 当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合作意识也就悄然生根发芽。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便于开展的、效果较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把合作的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感到快乐,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学会竞争,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达到合作能力的培养。

  杨振宁博士曾说:同龄中国学生成绩好,十年后,美国学生发明创造多。创造力,即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 创新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力高的学生多是不听话的学生。调皮、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小时要严,大了要宽”。同时,对不听话要具体分析采取不同态度: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支持鼓励。要给学生多一点自由支配的空间,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人在心情愉快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也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在教师眼里学生是西施。在学生眼里,他喜欢你,你可能是“美女”。不喜欢你,认为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眼、枯燥的语言、古板的脸,可能加一个字:“美女蛇”。记住:对待学生应该热心+爱心+精心+诚心+耐心+恒心+信心+细心。

  民主、平等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高压下学生的创造精神将受到压抑。学生怕老师、怕家长是常有的事。 民主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专制型”的环境中,处处谨小慎微,思想就会受到压抑,干什么事都看大人的眼色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怎么说得上创造呢。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家长+朋友+学生。

  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有位教师允许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们创造思维非常活跃,教师讲愚公移山时,学生提出愚公不应“搬山”而应“搬家”;教师讲焦裕禄为革命被疾病夺去生命时,学生提出,焦裕禄应及时治病,多活一年可为革命做出更大贡献。教师允许学生标新立异的态度对于鼓励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是十分有利的。 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要允许异想天开,我们的观点是允许学生“胡思乱想”,允许学生“胡说八道”,就是不允许他“胡作非为”。当然,主张标新立异并不反对一般的、规范的思维方式,只是不能用他去限制标新立异。

  我们现在的教育多是压抑式,越教育学生挑战精神越差。有一个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错题,有一个船上有23只羊和15头牛,请你计算一下老船长的岁数?一年级学生算到一半,有7个学生提出,教师您的题出错了,羊与船长的岁数没关系。三年级学生就剩4个提出问题的了,五年级就剩下2个了,到初一一个提的都没有了,全都在闷头做,做不出来,嫌自己笨。老师这节课的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的逆和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主张向权威挑战,并不是鼓励学生胡反胡闹。是让他们不要迷信权威,保留一个“敢”字,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思维、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如果一件事可以有多个答案,就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另外还有一些小的建议:凡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涉猎;解决厌学——积极因素越抓越积极; 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复习要查漏补缺,过电影,滤筛子;变换出兴趣。(体育课上,老师说跑十圈,学生跑五圈就会烦,但老师一圈一个样,先圆再方后三角,接着变蛇型,学生会在不知觉的新奇中完成任务);在自己的座右铭上写清自己最崇拜人的名字、照片,喜欢的格言、警句;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向学生人格开炮。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们的校园成为创新的校园,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2

  重庆市万州龙驹中学 谭仕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素质教育日益丰满起来,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插上讨论、合作、探究的翅膀,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的源泉。

  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必要条件。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身的重大意义而产生创新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创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创新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大纲,善于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不断获得新知识,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如在预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于是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大家很感兴趣,一致推选此问题为本次预习的最佳问题。老师则查阅了不少资料,即由此导入新课。告诉大家据清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的时代,妇女尚不缠足,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二、创设教学疑问,是创新的起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解答—问题—再解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有所创新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一种宝贵品质,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三是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启发。

  如讲解《我与地坛》,在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的理解?一句诗呢?一首歌呢?一篇文章呢?你能不能写一些你的亲身感受?

  在提出问题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结果答案十分精彩:

  从一句话的角度:有的概括为儿行千里母担忧,有的概括为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日日夜夜为我们操心......

  从一首诗的角度:有的概括为《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从一首歌的角度,有的想到了《妈妈的吻》,有的想到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还有的想到了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歌......

  从一篇文章的角度,有的同学想到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还有的联想到了《背影》,还有的干脆写出了读后感......

  课后,同学们都说这堂课特别生动,激发起了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教学讨论,是创新的载体。

  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允许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存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伙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观点,可以无拘束地思考发言,构建师生、生生情感相融的场景。学生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认可,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小组交流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大胆发问、激情陈述、明辨是非、各抒己见,依靠自己的智慧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以往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偶尔由学生提问,教师捕捉合口味、能够纳入既定正确答案的问题。这种讨论,是注入式教学的变种。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耐心,当一时冷场或出现新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做出贡献,给出统一答案而鸣金收兵。这种讨论,不是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而与创造无缘。而那种华而不实的讨论,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点缀,就更与创造相悖了。

  四、优化教学示范,是创新的动力。

  大家知道,创造源于模仿,示范是促成学生创新的动力。教师本身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因此,学生学习上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教学创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无言的创造性劳动必然深深地激励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意识和品质。教师还要舍得把课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见解,得出创造性的结论,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放飞学生想像,是创新的翅膀。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内涵。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勇于想象,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想象

  力的增长;要注意扩大知识面和科学性,一个人知识领域广阔,表象储备丰富,他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要合情合理,不能随心所欲。如在《新型玻璃》对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用途与特点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胆想像:这些新型玻璃都是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如果同学们现在就是科学家,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来造福人类呢?一语刚完,学生的表现并不是老师在教案设计是可以想得到的:各式各样的新型玻璃都有,防盗更利害的,不但可以报警还可以直接的拉住小偷还有能够救人的玻璃;还可以让这种玻璃放出七彩的彩色,让人住在里面如同在神境中一般……

  六、发展学生个性,是创新的核心。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鲜明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尤其应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发展学生特长的主渠道。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整齐划一,对学生的要求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既要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社会活动,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让生动的现实生活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七、鼓励学生实践,是创新的归宿。

  一提起实践教学,有人就会想到带学生参观、访问,甚至玩儿,这实际上是把实践教学变成了走过场。实践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去看、去听、去体验、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达、去投入、去收获,最后达到创新。如扩写,初中第二册和第四册的写作训练中有这样的练习:

  (1)根据下边提出的情况,写一篇文章,记叙这件事:体育课前,王勇同学没做准备运动就‘跳山羊’,结果把脚给崴了。

  (2)请根据《北京日报》报道的一条消息,通过想象,设臵一些人物和情节,写一篇少先队员走上街头查找并改正错别字情况的记叙文。

  改写,把《卖炭翁》、《石壕吏》《木兰诗》等改写成五百字以上的记叙文,在不改变主要情节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续写,根据《小桔灯》的内容,以小姑娘的身份给作者冰心写信,告诉自己一家十二年来的情况。看图作文,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各册中附有根据要求看图作文的训练:或描述性的,或写成一个故事,或谈看法等各种形式的练习。写幻想曲,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这类型的作文、写童话等, 总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才能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3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努力开拓、勇于创造发明的能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迎接21世纪的国际竞争做好充分准备。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事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例如:创新精神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同时创新精神又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促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出现错误认知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创新精神的的重要性:

  1.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4.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4

  (一)健全创业心理的培养体系,优化职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恰当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及耐挫能力等,充分发挥心理援助机构的重要作用。另外,创业心理培训教师及专业职业指导教师的队伍相对匮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能在需要学习有关创业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获得较好的指导,也没能在他们心理上承受巨大创业、就业压力及矛盾冲突时得到有效的慰籍和疏导,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

  (二)加强创业理念的科学指导,注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

  1.发挥优势,努力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意识

  国际上普遍得到认同的一种观念是: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还会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因此,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是进一步加强创业理念科学指导的重要前提。如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明确创业教育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不断建立科学实际的创业理念 。

  2.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拓展大学生创业渠道

  创业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务实、创新,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主动创新、自主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围绕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带领他们到企业中学习实践,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创业技能,形成以科技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地方资源推进学校科研、教学工作的良性互动。

  3.求真务实,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担负着破旧立新,解决好新、旧创业理念冲突与融合的'重要使命。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帮助创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鼓励他们放弃错误的思维定势、树立理性的创业精神,强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法律规范的契约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引领学生在艰苦的实践中获得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03-19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03-20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03-20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03-19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3-19

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3-20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3-2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03-2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