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时间:2023-03-23 09:11:33 增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既要从三农切入,更要跳出三农看三农,从城乡统筹、产业统筹出发,加大土地流转、城乡户籍管理、农村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依据农民增收的阶段性,使农民收入在政策性增收因素逐渐弱化的前提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㈠ 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增收渠道、减轻负担、权益保护等方面务实创新,努力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在全部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向农业倾斜,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格局。

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改进补贴方式。虽然我省的农业补贴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补贴水平还比较低,补贴结构还不尽合理,有些补贴政策还不够完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体系,调整农业补贴方向,提高农业补贴金额,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增加农业补贴品种,逐步将我省的油菜、马铃薯、白绒山羊、设施农业纳入补贴范围。同时改进农业补贴的方式,凡是让农民受益的农业补贴政策,都应采取“直通车”的方式,直接补到农户手中,避免中间环节的流失。通过财政补贴体现政府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意向。

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近期,随着农产品的涨价,农资价格大幅上扬,削减和抵消了国家农业直补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粮食增产给农民带来的效益。因此,必须强化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采取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价格监测、督促检查等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农民进行补贴的机制,转变农资补贴的方式,借鉴粮食直补的经验,把对农资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逐步转变为对种植农户的直接补贴,增强农民承受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中央、省、市、县财政部门安排的涉农资金和农业主管部门按规定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都应纳入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以县为平台进行整合,按照结构调整方向和省级规划目标,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投入,重点用于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等,坚决杜绝支农资金使用非农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政支农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种常规手段,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而言,“工业反哺农业”既是经济体制深化后的结果,也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农民增产增收过程中迫切需要城市在科学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农村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鼓励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和农业进行生产性投资,确立公司带动农村致富的模式。具体地说是扶植和引导若干龙头企业,把农民变成种植户、养殖户或手工业品生产户,公司负责组织生产和推销。

㈡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更大的空间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最终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从发展趋势看,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农民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特别是户籍制度。因此,必须审时度势,以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把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保证进城落户农民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与其它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有序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使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

2.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的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就是要以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小城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小城镇建设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在小城镇建设和扩大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需求,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城乡联动的转移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形成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民转移就业管理机制,提升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乡间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增强市场运作的透明度,降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成本,制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确保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㈢ 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名、优、特、稀产品,在保证第一产业收入稳中有增的基础上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进入本世纪初,国家大力倡导旨在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大力扶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农业生产的效益明显提高。

首先在保证粮食供给稳定的基础上,面向市场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走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大力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稀产品,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扩大优质农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比重,实现农产品由大路货为主逐步向优质农产品为主的转变,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

其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创新模式,强化示范,提升产业,带动发展。种植业推广立体模式,提高比较效益;畜牧业推广正大模式,促进标准化生产;果业生产推广果畜沼模式,促进有机生产,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利用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优势,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实施无公害化标准生产,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将其做大做强,通过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确保把农业的重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 第三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把农业和农民逐步引导到按市场需求定产的市场轨道上来,发展龙头企业,打造地域品牌,促进“一村一品”向“一县一业”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规

模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进入到农产品的再加工和销售领域,从而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赚到距离市场最近的钱。

第四要加快种植、养殖、加工、储藏、保鲜等先进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从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随着生产销售等网络化的发展,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逐步配套,使农村的合作组织与外部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后续效益,也同时壮大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㈣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技支持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科技被农民普遍掌握了才能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际上,近年来我省农民从种植业中,特别是从果业、蔬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正是得益于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逐步提高。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影响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尽一切可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经费,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农村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学生能够上学,并能完成基础教育学业,杜绝新一代文盲的产生。 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面向农村的复合型人才。农村基础教育要逐步向职业教育倾斜,结合各地农村经济和资源的特点,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中忽视第一产业的倾向,使一、二、三产业,农林牧、种养加管等各科专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尽快造就和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机制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切实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面和普及速度,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小城镇工业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教育。对农民培训的“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和转移就业资金进行整合,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解决重复培训问题,使更多的农民得到技能培训和教育,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解决现有农民无技术找工作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㈤ 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可再生能源建设的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随着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努力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预警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重点区域农业污染源得到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降到合理水平,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使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用能方式,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真正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改善一些落后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要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及时淘汰破坏环境的落后农业技术,加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积极推广

节水、节肥、节能等农业新技术,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㈥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使农民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体制制度方面的保障

1.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一级组织与班子作为农村一线的管理者,具有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的特殊责任,在农民增收工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农民增收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村、组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与传导作用;三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将对村干部的奖励与本村农民增收挂钩,积极探索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新方法,实现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2.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持续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事业投入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增加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比重,切实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提高农村学生高中升学率,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升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政府要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尽快改变基础教育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

3.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协调好农村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的关系,确保农民受益。要着眼于探索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途径,解决服务体系、政策措施、运行机制等问题,并重点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通过民政和扶贫部门对丧失劳动能力和贫困地区人口提供社会救济,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4.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实施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积极推进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改革。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要坚持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不变,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转接双方本着实事求是、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合理确定转让金;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利用和保护好林地资源,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长。

6.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规范民间借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民之间的资金互助合作,探索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产、林权、农机具、果园等作为抵押贷款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具体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或政府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大场大户贷款难的问题,保障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

签发:李忠义

课题主持人:刘鸿儒

课题组成员:罗卫国 陈兴峰 张晓萍 艾宁 沈晓梅 高宇 核稿:陈兴峰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相关文章:

促进林农持续增收建议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09-22

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09-22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