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

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25:17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三途:火途、刀途、血途。

四谛:苦、集、灭、道。

四大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勿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五根:信根、进根、定根、念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定力、念力、慧力。

五蕴:色、受、想、行、识。

五戒:杀、盗、淫、妄、酒。

五利使:见惑的五大类,即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五顿使:思惑的五大类,即贪、嗔、痴、慢、疑。

五邪命:五种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有: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二、自说功能,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三、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四、高声现威,大言庄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六道: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七菩提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 八圣道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识盛。

八难: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无想天难、北俱芦洲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

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每一谛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共十二行法-轮。

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劝修转: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 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

见思烦恼:即执着,共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断见惑超三恶道、断思惑超六道。

尘沙烦恼:即分别,

无明烦恼:即妄想,

佛教的名称:

佛:觉悟的人,即快乐无忧名为佛。

菩提萨埵:

罗汉:共有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

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

比丘: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比丘戒,约250条) 比丘尼: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比丘尼戒,约348条) 沙弥: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沙弥尼: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塞:(同居士)受了三归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

优婆夷:(同女居士)受了三归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

沙门: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在中国则专指佛教僧侣。

和尚:意为“亲教师”或师傅之义。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

白衣:印度地区,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住持:(同方丈)为一寺之长,有护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首座: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西堂: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

后堂:为后堂首座,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

堂主: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

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都寺监理寺院总务。大寺可设数名监院。

副寺:指管财会之僧人。

知客: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设数名知客。

僧值:又称纠察,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

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

寮元:为云水堂负责人,管理来寺挂单僧侣的事务。

衣钵:为方丈室负责人,帮助住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书记:掌管寺内文书往来之事。

化主:指丛林中负责向施主募化的僧人。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

《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执金刚神:‘执金刚’神是佛教的护-法护-法神之一。

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天:即指天神,又称提婆族。

龙:又称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

夜叉: 能吃鬼的神,有地夜叉、虚空夜叉、天夜叉。.

乾闼婆:(仙女)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

阿修罗:男极丑女极美。

迦楼罗:(金翅大鹏鸟),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居住在四大洲的大树上,浑身金光,翼有三百三十六万里长。以龙(蛇)为食。每天要吃一条大龙王和五百条小龙。等他临终时,他一生所吃的龙的毒素发作,在天空上下翻飞七次之后,便落到金刚轮山顶上,毒发自-焚而死。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化作纯青琉璃色的宝珠,成为天神们喜爱的饰物。

紧那罗:(神仙)外形像人但头顶长一角,人见人疑。是帝释天的执法乐神。 摩睺罗伽:人身蛇头是大蟒神。

佛教的世界观:

世界: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三维空间。

小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开光:佛家的开光仪式,实际上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启用仪式。当有新的建筑物、新的设施启用时,一定要接待社会大众,举行启用仪式。佛家供奉佛像,或是新建筑落成,也举行仪式,就叫作开光。开光的意思,就是让佛菩萨形象,及这些建筑,开发我们自性的光明。所以,开光仪式就是启用典礼仪式,是要告诉大众,塑造佛像、盖建筑,代表的意义。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 此则是名真忏悔

藏传佛教中的一些名词解释2017-04-08 22:35 | #2楼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译,该词最初是从梵文(gu-ru,古汝)两字意译过来的,其本意为“上师”;然而在藏文中还含有“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因此,后来随着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

上师:又称金刚上师,藏语为“喇嘛”。西藏佛教对具有高德胜行、堪为世人轨范者之尊称,意为善知识。善知识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外善知识(外在上师),一是内善知识(内在上师)。所谓外善知识,佛在《总集经》中说:所有的佛以及进入菩提之道的菩萨行者们,必须依靠善知识。麦彭仁波切说:佛、薄伽梵、进入菩提道的菩萨行者们,以及将佛、菩萨传下的六度等法宣扬给别人的高僧大德等,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外善知识把大乘的法门如法地传授,又将善巧的法门告诉我们,让我们心中产生内善知识,了解善巧与般若双运的道理和方法。所有让我们进入究竟解脱之道的诸上师,就是外在善知识。(二)内善知识是真正由我们心中发出,包括正知、正念、不放逸及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依靠它们,才可以得到短暂的人天福报和永久的佛果。

根本上师:藏语为“扎窝喇嘛”。真正能使自己证悟的上师称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在我们修行的道路上,可能有许多上师为我们引见自心本性(即教授佛法,指导修行),但真正能让你证悟自心本性的上师才是你的根本上师,所以这世上有许多位上师,但每个人都只有一位根本上师,然而我们也不需因此而局限了自己求教受法的范围。根本上师就是能令你证悟空性的上师。

活佛:藏传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祖古”(藏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叫“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的称呼,其实藏传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

祖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译,意为“化身”,这是根据大乘佛教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说而命名的。藏传佛教认为,法身不显,报身时隐时显,而化身则随机显现。所以,一个有成就的正觉者,在他活着的时候,在各地“利济众生”;当他圆寂后,可以有若干个“化身”。藏传佛教对于十地菩萨为普渡众生而变现之色身,最终在人间找到了依托之人,即“转生或转世之活佛”。故“祖古”(即化身)是多种称谓中最能表达“活佛”所蕴含的深奥义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准确、全面的称谓,因而是“活佛”的正统称谓。

《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堪布:又名师傅、大师、亲教师等,梵文音译为“邬波驮那”。担任这一僧职的高僧是藏传佛教各个寺院或大型寺院中各个扎仓(学院)的权威主持人,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由于担任堪布这一僧职应具备渊博的佛学知识,因而必须是寺院或扎仓中最有学问的德高望重的高僧,故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担任堪布这一僧职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大德。

格西:学位性僧职称谓,汉意译为“善知识”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因为这一僧职称谓是极少数僧侣经过长期的清苦修学而获得的一种宗教学衔,它能够显示各自在佛学知识领域具有颇高的专业水准和身份。这一宗教学衔在藏语中总称为“格西”。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这是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广大藏族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一般称“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统称号,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另外一些学识渊博,修行很好,取得很大成就的上师、堪布也被尊称为“仁波切”。

本尊:译自梵文yidam这个名词,意思是我们终生专注修证的一位佛的化身,即学法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这尊佛的法门就是我们终生不辍,永不放弃的主修法门。“本尊”并非西藏佛教独有的概念,汉人大多都以弥陀及观音为“本尊”,只是通常并不以这个名词称之而已,其概念是一样的。修持某个本尊,不代表你不尊敬其他佛众。本尊就是你专修的法门,以他来代表一切三宝及佛众等。

空行:又称勇士空行,是藏传佛教中一类特殊的神。在性别上,空行包括男女两种,男性称为勇士,女性称为空行母。在等级上,空行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世间空行,或称业力空行;一类是出世间空行,或称智慧空行。世间空行主要起护持佛法的作用,而出世间空行可以作为众生修行依止的对象。空行的形象非常独特,一般是单腿站立,脚下踩仰卧外道,头戴五骷髅冠,腰间围兽皮,手执骷髅碗、月刀等法器,常见多为女性形象的空行母像。如狮面空行母。

空行母:梵文dakin,藏文mkhah.hgro.ma,即护持密乘行人及教法之女性护-法,亦对一切修密乘的女人之尊称;就更广义而言,女性之佛陀皆为空行母,如廿一尊度母,尊胜佛母等皆是。空行母是密乘之护-法代表空性及慈悲,以女性之姿态而出现,指化身所出之天女相,行于天空,故名空行,但亦有人间空行母之说。空行母不仅指密乘之护-法天女,任何具足密宗根性之女人,亦可以称为空行母,或具有空行种性的人。

护-法:(一)谓保护、维持正法(即佛教)。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二)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正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或称护-法善神。(三)人世之帝王及诸檀越,皆保护佛法之人,亦称之为护-法。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差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

灌顶:有“驱散”及“注入”之涵意,也可以翻译为“授权”。在修行密法时,首先要有一位具足实证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以使密法的修行者,能够了解此种本尊的实修方法。在本尊坛城中,依次透过用宝瓶的甘露水、咒幔、本尊法相、铃杵及水晶等具有不同意义的法器,配合修持仪轨,用以驱散行者的所知障及烦恼障,或清净身口意之罪业,并注入智能之力,让受灌者透过不同的观想,及咒力的加持,觉悟自己心性本质的诀窍,达到内在身口意、气脉明点当下净化,成为佛的身语意三门金刚。灌顶使受灌者成熟为修密之容器,犹如世间之授权,从此可听闻修习殊胜之金刚乘。

伏藏:藏文是“德玛”。“德”,有“宝贵”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莲花生大士自从到西藏传扬佛法后,发觉当时藏人的质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伏藏是宁玛派所独有,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则。取藏者被称为「得登巴」,相传都是莲师和他的弟-子的化身,能圆满地重整伏藏经-文,并准确地解读伏藏经-文的理论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西藏度亡经》等等。

金刚舞:藏传佛教在大型法会及特殊节庆之时,用歌舞的方式表达佛菩萨神变幻化度众生的方式。金刚舞可分为上师舞、本尊舞、空行舞、护-法舞。

荟供:在清净的佛堂及坛城前,摆设食子、水果、鲜花等供品,经由具德上师等僧众修法加持,转换成殊胜圆满之无量五妙欲供品,迎请净土和圣地之众传承持明上师,及寂静、忿怒本尊(佛)、勇父空行(菩萨)、护-法众降临聚会坛城上,纳受享用供品;忏悔自己无始以来所犯之戒律、破三昧耶戒(誓言)等等罪过,祈请消除所有病痛灾难、烦恼及所知等业障,暂时成就人天中所求皆遂愿(如福慧增长、事业顺利、障碍消除、脱离魔难)之福报,究竟成就持明(佛及菩萨)之果位。在密法本尊修法仪轨中,皆须修持荟供,以每月初十的莲师荟供及每月二十五空行母荟供最为普遍,也可在圣地、节庆日、佛菩萨及殊胜传承高僧上师之诞辰日及涅盘日作荟供。

火供:以燃烧供品的方式供养给本尊。火供的对象有世间的护-法神、多闻天王、赞巴拉等等;出世间者为智能本尊,如阿弥陀佛、观音等等。在火供时,将炉坛观想为佛或护-法神所住的宫殿及坛城,外在是火的形象,但内在分别为佛、护-法神及他们的眷属。所有的供品,如五谷杂粮、油、金银等等,都分别象征贪、瞋、痴、嫉妒、傲慢及不同的业力,藉由燃烧供品,他们都欢喜接受。供品经过佛法加持转换成殊胜无量之供品,透过供养来成就息、增、怀、诛,分别达到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能、长寿,怀柔冤亲敌害、烦恼,诛灭贪、瞋、痴、无明、恶魔、外障(烦恼魔、蕴魔、天子魔、死魔)。以火供功德回向法界,依修法者殊胜功德与诸佛菩萨慈悲之力合而为一,真正能令法界心喜,十方吉祥!

唐卡:系藏文(thang-ga)的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唐卡,它的原意是“卷起来”,即是强调向上卷的意思。唐卡的收藏和存放有一定的规矩,需由下身卷成一束,若方向相反,则被视为不敬。

朵玛:有各种形状,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白色、红色和黄色),大小也不一致。“朵玛”是用西藏族人的主食青稞面做成的。如果“朵玛”仅仅作为供品使用,“朵玛”的外观比较简洁;但如果用作修习目的,“朵玛”的外形就变化多端,而且在“朵玛”的表面有各种颜色的装饰图案和酥油雕塑。关于“朵玛”供品的制作还有专门的仪轨书籍,这些书籍叙述了“朵玛”的性质,绘出了适合于各种不同场合的“朵玛”供品的图形,并且指明了制造“朵玛”应该遵循的工艺程序。贡献“朵玛”供品的人可以通过向神佛供奉形色俱佳的“朵玛”,获取更多的善业功德。

装脏:或“装藏”,依藏传佛教传统,佛像内必须装脏三种圣物象征佛的身语意:古老佛像代表“佛之身”;佛经、真言代表“佛之语”;珍贵舍利代表“佛之意”。此外还要制作“中脉”安置其中,中脉选上好木材,刻满经-文,再经修法开光,才是圆满。向此佛像顶礼,方能具足功德。

【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佛教常用名词解释09-23

传播学部分名词解释09-23

古生物名词解释部分问答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09-23

医学影像学部分重要名词解释09-23

组织工作部分名词解释09-23

装修中名词解释09-23

保险中的名词解释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