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8:06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传播学名词解释大全

1、传播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

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

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

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

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

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

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

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

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

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

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

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

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

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

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20、归纳

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21、演绎

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22、抽样调查法

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3、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

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

24、内容分析

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特点: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定量性。④显性内容。

25、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

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

《传播学名词解释大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认为,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26、个人的社会化

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27、麦奎尔的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列举了传播媒介个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现: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

麦奎尔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28、大众文化

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大众文化的特点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②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④娱乐性;⑤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29、大众传播的授予地位功能

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

30、大众传播的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31、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32、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33、潜网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34、《权力的媒介》

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教授的所著。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

34、报刊的四种理论

施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即: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

①集权主义理论

思想主旨是: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

②自由主义理论

其基本主张有: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传播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让传播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无拘无束的传播体制便随之确立。

③社会责任理论

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

④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

35、报刊的四种控制观念(控制体系)

《传播学名词解释大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

36、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

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它不研究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信息)的实质和分类,信息符号的区别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等基本问题。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内容是社会上传播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内容是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和表达传播者的意图与愿望。

37、可读性

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8、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

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39、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包括理论及评价)

主要论点:

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的情境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③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

梅罗维茨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根据这一观点来,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因此,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

在承认受众的重要性的同时,梅罗维茨的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受众成员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对媒介的使用方式。他们的选择,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媒介正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梅罗维茨理论的缺陷: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梅罗维茨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40、受众的个人差异论

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美国传播学者德福勒归纳了主要观点:

①各人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

②个人之间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

③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大相径庭的观点,他们从环境中习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观和信念,这些构成他们的心理结构,并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

④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

⑤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

各人差异论的贡献在于:促使人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学中对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但测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难。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集锦【一】2017-04-09 06:54 | #2楼

1、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是对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政事消息的汇集,意为有关开元时期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2年),不是印刷品,没有固定的期刊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因而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对“开元杂报”的外观和内容做有详细的描述。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有关“开元杂报”的记载,说明中国封建官报起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唐朝。鉴于此前的古代文献中没有发现有关报纸的记载,“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2、邸报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又称“邸抄”,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关于“邸报”的起源,有研究者认为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有的认为源于唐代进奏院状报,但“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宋代。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然屡有改变,其性质和内容没有多大改变,发行业未中断。

到了宋代开始成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正式官报。进奏官复制信息的采集和传报工作,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证、检祥官和给事中负责;编订后有驿递传之四方。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的邸报已成为中央政府定期向各地方各级政府编发的中央一级官报,读者范围广泛,面向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内容主要包括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军事情报等。邸报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3、定本

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货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宋代的“定本”制度起始于宋宗咸平二年,它的定制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4、京报

《京报》是指清朝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又称“报房京报”或“黄皮京报”。《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它由北京民间报房定期印刷出版,有封面、报头,公开销售于民间。《京报》是古代报纸最完备的形式,他对中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的过度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但是《京报》所载的内容仅限于宫门抄,皇帝谕旨,大臣奏章的范畴,且没有记者、编辑,不能自行采集新闻、发表评论和安排版面,因此还不能引入近代报刊之林。

5、小报

小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官方报纸,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人们暗中把小报称作新闻。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在南宋,有以下特点:它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记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的主要内容是“今日某人被招”之类的朝廷动态报道;“某人罢去、某人迁除”之类的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御旨诏令;“朝廷大臣之奏议,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等时事性政治材料;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其读者范围非常广泛。

6、榜

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其提供的信息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欢迎程度之高,都是远超汉唐。宋代的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向公众公布战训和群众关心的朝廷的政事消息。

7、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1815年5月在马六甲创刊,该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是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创办的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文章,宣传伦理道德,也介绍了一些关于西方文化和近代科技的知识。宣传策略上,“附会儒学”,体裁多样,1821年12月因米怜病重停刊。

8、申报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于上海创办,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初名《申江日报》,中国人赵逸如任经理,蒋芷湘任主笔,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人协助编辑撰稿。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了首位,对新闻业务进行了改革:

⑴发表政论文章,提高报纸的报道深度,影响社会;

⑵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真实性;

⑶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

⑷不断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还最早刊登国际旅行通讯,聚焦反应百姓生活;

⑸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⑹1876年后,开始使用新闻图片,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对中国的富强和启迪民智都有积极作用;

⑺经营副业,经营书籍出版业务;

《申报》的创办与经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9、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1828-1897),字赖今,江苏甫里人,曾主编《近事编录》。1870年组成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并任主笔;1884年回沪定居后创办韬园书局,作品有《韬园文录》、《韬园文录外编》。王韬的办报主张:

⑴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办报立言”,通过办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⑵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上达”、“君惠下逮”、“对外宣传”、“通外情于内”;

⑶最早的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允许民间办报;

⑷文风应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⑸编辑人员应该知识广播,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王韬主张政治上建立君民共治国家,经济上开矿筑路,扶持民族工商业,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侵略。

王韬和《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其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情感。《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分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汇编为《韬园文录外编》(1883,香港),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10、报章文体

报章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的,但当时没有形成体系。甲午战争后,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文体已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大量涌进,旧文体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传播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传播学部分名词解释09-23

传播学专业名词解释09-23

传播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09-2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

润滑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