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宏观概念名词解释

宏观概念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32:33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宏观概念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4、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第十三章(12分)

5、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6、消费函数:表示消费支出和影响消费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

7、投资乘数: 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投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8、政府购买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第十四章(18分)

10、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

11、托宾的“q”说:指的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企业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

12、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13、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4、谨慎动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15、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无论拥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的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6、凯恩斯区域:LM曲线水平状态的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如果利率降低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在不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收入水平,所以财政政策有效果。

17、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

18、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市场,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五章(20分)

19、总需求AD: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0、财富效应:

21、利率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即投资需求水平降低,从而收入减少。

22、宏观生产函数: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23、古典总供给曲线AS: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

24、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现行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供给所需的任意数量。

25、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价格水平越高,经济中的企业提供的总产出越多。

第十六章(15分)

26、失业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27、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望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指劳动这一要素的充分就业。

28、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29、劳动力参工率: 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0、摩擦性失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31、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的供给结构与劳动的需求结构不一致而导致的长期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32、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期因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33、奥肯定律:失业率上升与经济增长率下降相互关系的原理。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34、痛苦指数:试图计量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治效应的一种方式被称为痛苦指数。

35、货币数量论:一种用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

36、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7、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没哟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宏观概念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8、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39、菲利普斯曲线: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

画出一条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40、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第十七章(20分)

4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

政策。

42、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

的政策。

43、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4、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做出

反应。

45、自动稳定器:也叫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可以减少各种

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

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这种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主要通过税收、

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得到发挥。

46、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47、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是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这

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48、高能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

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称为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49、再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者说放款利率

这样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50、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的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政府债券,以影响货

币供应量和利率的一种政策行为。

宏观 名词解释2017-04-09 08:56 | #2楼

1、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 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6、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

7、 政府支出的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8、 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计入GDP)

9、 企业的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10、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1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4、边际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15、平均储蓄倾向: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1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7、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1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20、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增加。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2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若资本的边际效率r大于市场利率i,则此投资就值得)

22、加速数和加速原理:产出增量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为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加速原理。

23、投资的边际效率:由于R(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

24、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宏观概念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5、货币的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26、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27、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28、货币需求函数: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因此货币总需求的函数可描述为:L=ky-hr.

29、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和利率的关系。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所指示的利率与所相应的国民收入都会使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

30、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LM呈水平状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效果。原因是如果利率一旦降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所以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会在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高,所以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31:LM曲线的古典区域:LM曲线的斜率无穷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很大。原因是这时候如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使收入增加;但如果实行使LM曲线右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还会提高收入水平。

32、LM曲线的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

33、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支出和借债水平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34、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5、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简单地说,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36、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

37、凯恩斯主义的极端状况:是指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非常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38、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水平IS和垂直的LM曲线相交。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39、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苦难所引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可以被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0、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41、奥肯法则: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的关系。这一法则认为,GD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42、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4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44、补偿使用的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45、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46、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47、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48、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49、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50、法定准备金率: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51、超额准备金:如果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厂商由于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借款,或银行认为给客户贷款的市场利率太低而不愿贷款,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会使银行的实际贷款低于其本身的贷款能力。这部分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额就形成了超额准备金。

52、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53、总需求曲线: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

54、利率效应:在宏观经济学,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55、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就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56、潜在就业量: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57、潜在产量: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58、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59、BP曲线:表示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即国际收支差额的曲线。

60、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

61、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62、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63、经济周期的类型:长周期,平均50年左右,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提出;中周期,平均长度为8到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短周期,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

64、不稳定原理:哈罗德认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这个结论叫做不稳定原理。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难稳定在一个不变的发展速度上,不是连续上升,便是连续下降,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

65、消费价格指数: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告诉人们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事件多花费多少。

66、温和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比例在10%以内。

67、奔腾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68、超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69、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70、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71、结构性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72、牺牲率:是指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73、乘数-加速数模型:用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说明经济波动的理论称为乘数-加速数模型。乘数原理是指投资变动引起收入变动的理论;加速原理是指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

74、消费价格指数:衡量一个典型消费者购买的固定的一揽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这一指数的基本意思是,人们有选择的选取一组(相对固定)商品和劳务,然后比较他们按当期价格购买的花费和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

75、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它包含三个含义:第一,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第二,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76、效率工资:是使企业单位产量的劳动力成本最小化的工资。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市场工资就是效率工资,这是因为市场工资是一家企业能够获得某一特定类型的劳动力所必须支付的最低工资。但是,如果监督工人的成本很高或者工人的流动性很大,那么企业可能会发现支付一个比市场工资更高的工资将会降低他们单位产量的工资成本,而为了补充流失的工人,培训新职工会引起一笔培训费用。同时,为了使原有职工不会外流并且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厂商一般也不愿意轻易降低工资。

77、菜单成本:那些认为衰退将只会持续相当短的一段时间的企业有可能不愿意降低其价格。其中一个原因是所谓的菜单成本,根据其最明显的例子命名:即当餐馆改变价格时印刷新菜单的成本。但是价格的变化还会带来其他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1)估计需求变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已确定价格是否会下降。(2)对存货商品重新定价。(3)印刷新价目表并邮寄出去。(4)把新的价格传达给顾客,有可能是通过广告的方式。当菜单成本非常大的时候,企业可能会继续保持当前的价格以回避这部分成本。

78、政策无效性命题:指由于理性预期,预料中的政策对经济周期无影响,只有预料外的政策才对经济周期有影响。这意味着:要想使政策有效,它必须具有欺骗性,即使人们得不到有关政策的真实的信息。

79、适应性预期:一种关于预期形成的观点,即认为预期仅由过去经验所形成,预期将随时间推移缓慢发生变化。

80、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西方学者把它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从表面上看,以税收筹资和以债务筹资并不相同。政府的税收减少了一个人的财富,而出售相当于税收额的债券给同一个人,然后在以后同利息一起偿还,这

似乎没有改变这个人的财富。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均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从而,在将来偿还时,会导致未来更高的税收。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一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数量与征税时的情况一样。李嘉图本人并不认为上述推测完全符合现实。

81、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量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82、GDP平减指数:又称为GDP的隐含价格平减指数,定义为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

83、索洛增长模型说明了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储蓄率决定其资本存量规模,从而决定其生产水平。储蓄率越高,资本存量越多,产出水平也越高。也说明了一个经济的人口增长率是决定长期生活水平的一个因素,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均产出水平越低。

84、黄金规则水平: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试点上的消费。与此相比,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规则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这一代的消费。

85、菲利普斯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价格调整曲线又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的曲线

【宏观概念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宏观西经名词解释06-08

微观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09-23

宏观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01-10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09-23

名词解释环境规划概念09-23

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名词解释07-03

工程经济学概念名词解释09-23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05-17

传播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09-23

商品学名词解释和有关概念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