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4:15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三、所谓“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其次,必须以马恩创立的,有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四、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实际相结合。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五、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怎样体现时代精神: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第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第三,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六、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七、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第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感觉则可以突破这种束缚来进行自由创造,其中就包括文学创造。第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第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八、合目的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需要而设计的,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九、合规律性: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

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他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十一、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十二、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首先,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十三、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 十四、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系统。

十五、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十六、为什么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十七、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

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十八、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十九、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十、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二十一、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十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二十三、无功利与功利:从目的看,文学不带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性的,但这种无功利性本身也蕴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二十四、文学间接或内在的隐伏着某种功利性,从两方面看: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第二,作为再现现实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他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二十五、形象: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二十六、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 二十七、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

二十八、理性的力量:形象被置入文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常依赖另一种力量。 二十九、理性作用:它使文学的艺术形象终究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三十、情感: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三十一、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地。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地理智认识。

三十二、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三十四、意识形态:是话语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连接场,是指人们的社会话语与人们所身处于其中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具体而又复杂的联接方式,包括两方面:第一,它使人们所说所写的话语;第二,这种话语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三十五、文学作为话语的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三十六、蕴藉: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三十七、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三十八、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三十九、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四十、物质生产: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的活动。

四十一、精神生产的独立性:首先,它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其次,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四十二、精神与物质生产的共同性质和规律:首先,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其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活动。

四十三、精神生产的特性:1.精神生产观念的创造对象世界。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四十四、陌生化的语言:普通的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些阻拒性的话语迫使我们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意识,使对象更加具体“可感”。

四十五、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1.客体即“自然”说。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2.客体即“情感”说。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四十六、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特殊性: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活动。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3.科学是以对象是否具有认识价值为原则。4.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四十七、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于诗意的生活。 审丑价值:现实生活中的丑不具有审美价值,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家、作家的揭露和批判,塑造成艺术形象,也就具有了审丑价值。 四十八、文学对象:是经过作家的体验而成为情感化了的客体。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十九、文学创造的主体:指的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艺术创造者。还有深一层的意义,即指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必然是个体活动,因为人类从来就没有一个意识的总头脑。

五十、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的、审美的反应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其次,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对“具体客体”的裁剪、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五十一、文学创作: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住客体的统一。

五十二、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并对住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五十三、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五十四、文学材料的个体或去留乘可描述为:首先,外来刺激被眼、耳、鼻、口、身等器官所接收,并转化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其次,这些模式几乎同时传给感觉缓冲器,即大脑的各个部位。第三,被存留的信息接着会被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进入短期记忆。第四,在短期记忆中,有的信息不经常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入长期记忆;有的信息则需要进一步加工。

五十五、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就是作家主体的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五十六、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意和无意获取(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时间和书本获取(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划分)。

五十七、无意获取:指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就受到的大量刺激。

有意获取: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 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

实践获取:指作家主动投身每一种生活领域去感受刺激,并获得信息的途径,又叫直接材料。

书本获取:指由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它常常要依据前代或古人传递下来或同代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来从事创作,又叫间接材料。

五十八、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的积累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五十九、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食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六十、创作动机:趋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六十一、创作动机的由来:是由现实生活所暗示的,但具体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作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其实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表现。

六十二、文学创作动机的类型:近经、远景、主导、非主导、高尚、卑下、有意识和无意识动机。

六十三、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六十四、回忆:积极地和有意识的从回忆中提取信息。它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

六十五、艺术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直接回收发,即把那些对自己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钩。挨次扫描法,即对记忆的所有有关内容反复而有系统的搜寻,直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按层次推论法,即作家把所需要回忆的信息按类别、层次的在头脑中搜查,并不短的与中心意念相联系、比较,以提取最准确、最能符合意念的信息。

六十六、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内心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六十七、为什么沉思是最善于发挥创造力:作家在孤独、寂静中比平时更能向内挖掘,更能倾听内心的呼唤,因而新形象、新意念更容易浮现也更容易被连缀起来。

六十八、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六十九、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比拟、虚构想象

七十、艺术思维:文学创作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就叫做艺术构思,其核心是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

七十一、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七十二、联想的方式:接近联想,指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由于在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被联想主体连接起来。类似联想,是经由某一类似点而把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对比联想,是把两种以上可以比照而又有关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意义联想,把对象放在与心中意念、特定形象的特定内涵等相关的意义上予以联想。关系联想,是把对象放在特定的关系情境中予以联想。

七十三、灵感:从思维角度说,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的思索以

至达到寝食俱亡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

七十四、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七十五、直觉在艺术思维中的作用: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只觉得来的。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是时,能发觉背后的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

七十六、直觉灵感的区别: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敏锐判断。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后,直觉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其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七十七、理智:指作家心理中的有意识的、理性的认识。

七十八、情绪:指由有机体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情感:指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七十九、文学创造中,理智与感情的关系: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副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

八十、意识: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的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八十一、主从之分:指意识对无意识可能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作用。

相互补充: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目标等,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并促使其积极活动、碰撞、组合来完成。

八十二、意识对无意识的制约作用:其一,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可能是意识提供的。其二,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引导。首先,无意识的活动程序来源于意识。其次,无意识中材料的安排和组合方向也靠意识引导。

八十三、综合:是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它具有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八十四、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是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八十五、突出的两种实现途径:浓涂重抹、淡化背景

八十六、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八十七、简化与突出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使形象或意念更传神、更富于特点。

区别: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或意念身上所有的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

八十八、变形: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违反常理来创造形象的方式。 八十九、变形的方法:扩大和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不改变人物形象的客观性,而将这个形象所生活于其中的“世事”予以变形,使常人在奇世旅行,可给人以奇异感受和深刻启发)

九十、陌生化与变形的区别:1.变形着重于从整体上“改变”一个事物的常形,陌生化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2.一个事物被变形后,将被赋予变形之后那个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而一个事物被陌生化时,该形象只以读者或作者似乎都未见过,不得不以“第一次”见到时的新奇形状和新奇感受去描写他的方式呈现出来。3.变形更多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被使用,而陌生化除作为手法和方式外,他还是作家观察和表现生活的一个总原则。

九十一、艺术需要陌生化的目的:一是审美疲劳并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二是增加

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九十二、“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形象从“心”到“手”的过程,即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上。

最常见的问题:一是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二是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九十三、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的呈现出来。

九十四、运用技巧时注意的问题:一是技巧运用要为物化主要形象的内在物理服务。二是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九十五、中心意念:是作家企图通过某部作品来告诉读者的他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也是作家思想认识和艺术认识的结晶。

九十六、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的创造出谋作品的状况。

即兴的条件: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第三,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实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

九十七、推敲:指作家在语言和文字符号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2017-04-09 10:54 | #2楼

1、隐含读者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伦理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伦理道德批评之所以兴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

4、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5、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6、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7、净化

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概括地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8、文学批评标准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

劣的准绳。

思想标准:高度的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9、正误与反误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如历朝的文-字-狱)

10、小说与剧本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文言、白话小说等。特征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按场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特征浓缩反映现实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1、社会历史批评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是产生较早、影响较的的一种批评形态。

12、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3、理解与误解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14、接受心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接受心境。

15、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6、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来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审美意象的分类

寓言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17、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8、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19、流派风格

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20、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

理想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暗示性、朦胧性。

21、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的说法: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正确理解“文如其人”,这里的文是指作品的格调。

法国博物学家,文学家布封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他认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换句话说就是“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

22、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20条汇总09-2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中医的名词解释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