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鱼类学名词解释

鱼类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40:20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鱼类学名词解释

1.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医学科学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他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 损伤: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正常的细胞,使细胞发生伤害,出现一系列的代谢、功能与形态的改变,极为损伤。

3. 萎缩: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这不仅实质细胞体积变小,而且细胞数目日趋减少,代谢减慢,功能降低。

4. 变性:是细胞新陈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形态变化,伴有结构功能的改变。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得写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加。

5. 纤维素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变性):是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病变成小灶状,原来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边际不清的颗粒状或小条小块状的物结构物质,折光性强,嗜酸性,红染,颇像纤维素,所以称纤维素样变。

6. 坏死:集体的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是局部组织,细胞损伤后出现的最严重的变化,受累的细胞组织代谢停止,功能完全丧失。

7. 肥大:细胞组织或气管体积的增大为肥大。

8. 增生:细胞繁殖数目增加为增生。

9. 化生:一种成熟的组织被另一种组织所代替的过程,化生细胞是由多功能干细胞重新分化而来。

10. 修复:机体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有着巨大的修补恢复能力,这不仅表现在结构的恢复,而且还能不同程度的恢复其功能,这种恢复过程,称为修复。

11. 再生:组织和细胞丧失后形成的组织缺损,由损伤部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加以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12. 生理性再生:属于完全性再生,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组织不断的消耗老化,又不断地有同种细胞分-裂,增生进行补充,这种状态称为生理性再生。

13. 病理性再生:可能属于完全性的,也可能属于不完全性的。病例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所发生的再生成为病理性在生。

14. 肉芽组织:乃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在开放性创伤的表面,这种组织在肉眼观上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富于血管,形成鲜嫩的肉芽,故名肉芽组织。

15. 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肉芽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称为瘢痕组织。

16. 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内,由于血管的扩张,含血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17. 出血:血液主要为红细胞自心脏和血管腔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称为出血。

18. 缺血:器官和组织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

19.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和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血流中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20. 栓塞:在循环的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到达器官或组织,阻塞血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引起血管栓塞的一场物质称为栓子。

21. 梗死:机体器官和组织由于动脉血流供应中断而侧枝循环又不能代偿时,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成为梗死或梗塞。

22. 水肿:在病变状态下,上述平衡遭到破坏,即可引起组织间夜量的异常变化。当组织间液量异常增多时,则形成水肿。

23. 炎症:是各种病原因子对机体损害作用所诱发的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有非常重要的基础病变过程,又是一种局部组织反映但又与全身反应密切相关。

24. 变质:炎症过程中所出现的组织的各种变性以至于坏死,通称为变质。

25. 血管反应:细胞受损时,出现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引起的血管反应形成充血、渗出等变化。

26. 渗出:渗出是指病灶中血管的液体成分和白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内的过程。

27. 炎性肉芽肿:炎症局部主要有巨噬细胞增生形成交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时称肉芽肿性炎。

28. 炎性-息肉:常在鼻粘膜子宫颈粘膜大肠黏膜等处,是由粘膜上皮,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突出粘膜表面的肉羊肿块,常称为炎性-息肉。

29. 炎性假瘤:炎性增生形成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常发生在眼与肺。

30. 肿瘤:是集体在各种直流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31. 肿瘤细胞:从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及功能,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发育成熟的能力,有些甚至接近幼稚的胚胎细胞。

32. 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的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生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鱼类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3. 间变:是指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状态,间变细胞一般是指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的恶性肿瘤,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

34. 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通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为转移。

35. 免疫反应:是集体在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识别自身,排除异己”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

36. 免疫缺陷:免疫反应异常,出现反应过高或过低,均能引起组织损害而致病称为免疫缺陷。

37. 抗原:指一些物质与相应的淋巴细胞上面的特殊的抗原受体作特异性结合,并且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这些物质为抗原。

38. 半抗原:本身不具抗原性,与机体的某部分结合后为半抗原。

39. 免疫过度:机体对某一抗原的异常或过度的敏感的免疫反应,又叫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40. 免疫缺陷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

41. 炎细胞浸润:炎症中各种白细胞由血管渗出到组织间隙内的现象。

42. 恶病质:恶病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水产鱼类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4:34 | #2楼

圆口类:骨骼完全为软骨,无上下颌的圆口纲动物,也称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无任何硬骨组织的软骨鱼纲动物。

硬骨类:骨骼全部骨化或部分骨化为硬骨的硬骨鱼纲动物。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软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无棘,故也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有棘,故又称为棘鳍鱼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颏部:紧接着下颌联合的后方为颏部,也称颐部。

喉部:两鳃盖间的分腹面的部分为喉部。

吻部:头部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为吻部。

峡部:由喉部向前延伸,即颏部后方的部位为峡部。

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为鳃盖膜。

眼间隔:两眼之间的距离称为眼间隔。

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鳃盖骨后缘为眼后头部。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为下颌联合。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所特有,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称为角质鳍条。

鳞质鳍条:硬骨鱼类所特有,由鳞片衍生而来的鳍条,称为鳞质鳍条。(也称为骨质鳍条) 脂鳍:背鳍后方有1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称为脂鳍。

鳍式: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这种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 鳞棘:盾鳞中,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向身体后方的部分为鳞棘。

基板:盾鳞中,埋没在皮肤内的部分称为基板。

侧线鳞:一般真骨鱼类在体两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的侧线所穿过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侧线上鳞:从背鳍为起点的鳞片,斜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片,称为侧线上鳞。

侧线下鳞:从腹鳍为起点(鲤形目等腹鳍腹位的鱼)或臀鳍为起点(鲈形目等腹鳍胸位的鱼)向斜上方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称为侧线下鳞。

纵列鳞:自鳃盖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鳞片。

横列鳞:体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部正中的鳞片。

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结构。

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密生细齿

珠星(追星):有些鲤科、鳅科鱼类的雄鱼,在繁殖期间由于由于生殖腺的刺激,在头部和鳍部出现了许多粒状的由表皮角质化而形成的,生殖完毕即自行消退。

鳞焦:鳞嵴的中心区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

鳞嵴(环片):鳞片表面形成一圈一圈作同心圆排列的隆起。

鳞沟:从鳞焦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沟。

腋鳞:腹鳍基部扩大的鳞片。

臀鳞:臀鳍基部扩大的鳞片。

鳞式:记录鱼类鳞片数目的方式,一般包括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和侧线下鳞数,这三个方面内容。

膜骨:不经过软骨期,由膜质期直接经硬骨细胞骨化而形成的硬骨。

软骨化骨:完整地经过膜质期、软骨期和硬骨期三个阶段的硬骨。

《鱼类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韦伯氏器:连接内耳及鳔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这四对小骨称为韦伯氏器。

脊柱与脊椎:头骨后方有许多脊椎骨自头后一直延伸到尾鳍基部组成脊柱,起着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重要作用。

尾杆骨:也称为尾部棒状骨,是最后一尾椎的后方有一上翘的突起。

肌节圆锥:鱼类躯体肌节为圆锥状的结构,称为肌节圆锥。

红肌:硬骨鱼类的轴上肌与轴下肌间有呈条形暗红色的肌肉,称为红肌。

大侧肌:鱼类体侧一系列按节排列呈锯齿状的肌节,肌节间有结缔组织的肌隔相隔。 白肌:大侧肌中的大部分肌肉颜色淡白,称为白肌。

齿式:记录鲤科鱼类咽齿的一定格式,称为齿式。

口腔齿:犁齿、颌齿、腭齿、咽齿,这些着生于口腔不同部位的牙齿统称为口腔齿。 咽喉齿:鲤科鱼类着生于第五鳃弓的咽骨或下咽骨的牙齿,称为咽喉齿。

咽上器官: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蜗卷状,称为咽上器官。

鳃耙管:咽上器官处,相邻两鳃弓间的鳃耙连成4个分隔的结构称为鳃耙管。

鳃耙数:一般,某鱼的鳃耙数是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

螺旋瓣:软骨鱼类的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突出于管腔的褶膜,一般排成螺旋状特称为螺旋瓣。

幽门盲囊(幽门垂):大部分的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有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称为幽门盲囊(或称幽门垂)。

肝胰脏:硬骨鱼类体内胰脏和肝脏混杂在一起的组织称为肝胰脏。

呼吸瓣:多数硬骨鱼类的呼吸瓣包括口腔瓣和鳃盖瓣,可以使水进入鳃部,营呼吸作用。 口腔瓣:呼吸瓣的一种,附着在上下颌的内缘,可以防止吸入口内的水逆行倒流出口外。 鳃盖瓣:呼吸瓣的一种,附着在鳃盖后缘的鳃盖膜,可以防止水从鳃孔倒流入鳃腔。

鳃栅:鱼类每个鳃弓的两个鳃片在自然情况下是分开在两边的,相邻的鳃片末端相紧接的,而第一及第四鳃弓的鳃片是分别靠在鳃盖及体壁上,这样就形成鳃栅。

伪鳃:真骨鱼类鳃盖内面的一种结构,其功能被认为与二氧化碳的排泄有关。

外鳃:板鳃鱼类胚胎期从鳃孔伸出的丝状结构。

喉鳔类:鲱形目、鲤形目等鱼类的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则称这类鱼味喉鳔类。 闭鳔类:鲈形目等鱼类的鳔管退化,则称这里鱼味闭鳔类。

鳃片(鳃瓣):是鳃间隔前后两侧成丝状或板状的突起,是鳃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无数鳃丝排列而成。

鳃丝:着生于鳃瓣上平行排列的黏膜褶结构。

鳃小片:每一鳃丝的两侧又生出许多突出,称为鳃小片。

鳃间隔:每一鳃弓的两个鳃片中间有一个隔分开,即为鳃间隔。

半鳃:鱼类的鳃弓上的每一鳃片,称为半鳃。

全鳃:每一鳃弓前后的两个半鳃,合为一个全鳃。

鳃上器官:胡子鲇、乌鳢、攀鲈及斗鱼等的鳃弓或舌弓的一部分骨骼特化成鳃上器官,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辅助呼吸器官:少数鱼类除了鳃,还有一些能直接呼吸空气的特殊构造,如皮肤、肠、鳃上器官等,这种兼营呼吸作用的构造称为辅助呼吸器官。

卵圆窗:鳔的后背有一较薄的区域,称为卵圆窗,是气体吸收区。

红腺:闭鳔类的鳔前腹面内壁的结构,也称为气腺及微血管网,它能分泌气体,鳔内的气体由此产生。

赖迪式器官:软骨鱼类食道黏膜层下方的扁平结构,能生成白血球,若脾脏移去后,也能生成红血球。

动脉球:真骨鱼类的动脉圆锥退化,仅残留一行2个半月瓣合并为一圆球状结构代替,称为动脉球。(不能搏动,不属于心脏的一部分)

动脉圆锥:鱼类心室前方的,能够自动地随心室收缩而有节奏地搏动的结构,是心脏的一部分。

窦耳瓣:心耳与静脉窦间有一窦耳孔相通,此处有2片小瓣膜,称为窦耳瓣,可以组织血液倒流。

耳室瓣:心耳与心室之间的耳室孔中的2片小瓣膜,称为耳室瓣。

半月瓣:动脉圆锥里半月形的防止进入的血液逆流的瓣膜。

头环:硬骨鱼类中,左右背主动脉和颈动脉联合成环状结构,称为头环。

淋巴心:最后一脊椎骨的下面,呈圆形,由尾静脉的一部分发育而成淋巴心,能不断地搏动。 门静脉:门静包括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汇集回心脏的血液。

肾门静脉:真骨鱼类尾部的尾静脉进入体腔后分成左右两支进入肾脏。左侧一支称为肾门静脉,它在肾脏后部拆散成毛细血管,然后又汇集到左后主静脉。

肝门静脉:由消化器官流来的血液为肝门静脉,它在回心之前必先在肝内拆成毛细血管网,肝内的血管再汇集到一对很大的肝静脉内,左右肝静脉分别连到左右古维尔氏管的后方。 裸卵巢(或游离卵巢):卵巢裸露在外,不为腹膜形成的卵巢膜(或称卵囊)包围。 被卵巢(或封闭卵巢):卵巢不裸露在外,而为腹膜所形成的卵巢膜包围。

壶腹型精巢:腺体由圆形的或长形的所谓壶腹组成,壶腹内壁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 辐射型精巢:(常见于鲈形目)腺体呈辐射排列的叶片状,叶片壁由结缔组织基质形成。 胎生:一些板鳃纲鱼类胚体与母体发生血液循环上的联系,其营养不仅靠本身的卵黄,而且也依靠母体来供给的。

卵生:绝大数鱼类把成熟的卵直接产道水中,在体外进行受精和全部发育过程。

卵胎生: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体生殖道内发育,但胚体的营养是靠自身的卵黄,与母体没有关系,或主要依靠卵黄营养,母体的输卵管只提供部分营养物质。

鳍脚:由雄性软骨鱼类腹鳍变异成的适应体内受精的交接器。

头肾:某些真骨鱼类的成体肾脏的前端尚有前身的残余,称为头肾。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是中肾主要组成单位。

肾小体(马氏体):肾小球囊和血管小球形成的完整结构,合称为肾小体或马氏体。

肾小球囊(鲍氏囊):中肾小管前端扩大呈球状,前壁向内凹入形成具有两层细胞的杯状深凹,称为肾小球囊或鲍氏囊。

吴夫氏管:与中肾的肾小管相通的,担负输尿管的任务,称为中肾管或吴夫氏管,软骨鱼类的吴夫氏管是输精管。

米勒氏管:与前肾相通,此后会失掉联系,或者此管退化,软骨鱼类的米勒氏管是输卵管。

小脑鬈:在小脑的两侧耳状或者球状的突起,称为小脑鬈。

感觉芽:最简单的皮肤感觉器官。

陷器(神经丘:丘状感觉器):一种皮肤感觉器,其感觉细胞低于四周的支持细胞,形成中凹的小丘状构造。

侧线器官:水生两栖动物及鱼类所特有的高度特化的皮肤感觉器。

沙维囊:电鳐目特有的,一种由侧线管演变而来的皮肤感觉器。

罗伦瓮(罗伦氏壶腹、罗伦氏器官):在软骨鱼类中的一种皮肤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结构,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听嵴:在壶腹内的感觉上皮称为听嵴。

听斑:在椭圆囊和球囊内的感觉上皮称为听斑。

斯坦尼斯小体:即硬骨鱼类的后肾间组织,位于中肾后端背侧(鲫、鲢的小体位于两肾管间的肾组织腹面),有时埋藏在肾组织里,小体为实心,无管道,卵圆形或球形斯坦尼斯小体的分泌活动与生殖活动有关

分类学部分

种: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的

物种:在形态、生理上非常相似和相近或者差异不大的一群个体,同物种间可交配繁殖后代 双名法:每一种生物的全名都有一个属名和种名组成

模式标本(正模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写在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统模标本:原记载作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未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统称为统模标本

选模标本:当新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确定的式标本

同物异名:同一生物的不同名称

异物同名:用一个或一样的名称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物体

全长:自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体长:从吻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

叉长:自吻端至尾鳍中央分叉处

头长: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

头高:指头的最大高度,从头最高点到头的腹面垂直距离

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

眼间隔:两眼间的最短距离

眼后头长:眼眶后缘至鳃盖骨后缘

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

尾柄长:从臀鳍基部后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尾椎骨后缘垂直线的距离

尾柄高:尾柄部分最低部位的高度

背鳍基长:从背鳍起点到背鳍基部末端的直线长度

臀鳍基长:从臀鳍起点到臀鳍基部末端的直线长度

腹棱:指肛-门前的腹部,部分或整个腹中线隆起成稍尖锐的棱

肉鳍鱼类:拥有肉质叶状鳍,偶鳍为原鳍型的硬骨鱼类

辐鳍鱼类:指鳍呈放射状的硬骨鱼类

【鱼类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中医的名词解释05-26

西方名词解释04-03

结构的名词解释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