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开放式教育>《小学思品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索

小学思品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3-03-24 06:23:45 开放式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思品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索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课堂上组织那些活动,如何分步实施,都在教师的设计和控制之中,学生大多数处于被动接受老师下达的一个又一个学习指令的状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几乎成为一种模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了老师的单问灌输和传递,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内化,思想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被老师包办代替。这种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品德是极为不利的。

小学思品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索

反思我们的品德教育,其所以实效性差,恰恰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太深,在教育上往往追求“高标准”、“大口号”、它往往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背离了德育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解放教师旧的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教学”,变单从的教师说教为开放的自主发展。

一、注重导课的开放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思品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

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1、音乐渲染。 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劳动光荣》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可播放《劳动光荣》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教师可顺势揭示课题。

2、小品表演。 由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好奇性较强,尤其是对短小精辟、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小品表演更感兴趣。在课堂上运用开放式的小品导入新课,能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教《爱护公物》一课,教师可事先展示这样一个场面:拖把、扫把、簸箕放得杂乱无章,凳子东倒西歪,一个身背书包的同学一边哼着歌,一边蹦蹦跳跳地走了进来……一看到这场面,他就动手整理了起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析,《爱护公物》的新课导入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验操作。 运用实验操作法引入新课也是思品课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中,很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如教《珍惜时间》一课,教师可出示一个钟,让学生静坐一分钟,感受一分钟时间有多长;接着分组抄写一分钟的课文,朗读一分钟的文章,看一看一分钟可以写多少字、读多少字,然后引导学生明白;时间是由一分一秒组合成的它可以使我们做许多许多事情,从而引出课题。

4、讲述故事。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

积极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吸引学生,导入新课。

5、趣味游戏。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学习。如教《学会全面看问题》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蒙上眼睛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摸一个多种形状的组合体,请他们说说自己摸到的组合体特征,然后让他们睁眼看一看完整的组合体,说说自己当时为什么说错了。通过游戏活动揭示新课,学生兴趣盎然,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电教媒体、实物演示、猜测谜语等……如果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就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使新课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教学过程导行的开放性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思品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更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为此,笔者认为教者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坦露一切,把个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解放思想,

《小学思品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一)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前方站,学生台下听,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妨改为以几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的“茶馆式”,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也可改成组与组竞赛的“对垒”式,第八册《自觉遵守纪律》一文,可按自然大组把学生分组,进行“学校校规校纪知多少”知识竞赛。《诚实守信》一课可出辩论题“诚实守信的人吃亏吗?”让学生自愿持正方或反方观点,自由组成两大阵营进行辩论。

如今不少电视节目形式多样,如“大风车”、“聪明屋”等少儿节目为学生喜闻乐见,这对我们组织课堂教学也很有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可请几位“嘉宾”,学生“观众”可自由地向主持人或嘉宾提出质疑,也可补充发表意见,这对中高年级学生很适宜。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而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折射出了创新的理念。

(二)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品课面向全体学生即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例如,在学习《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可以通过大量的课件,展示公共设施的重要意义以及破坏公共设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发生在学生

身边的事,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他们会深有感触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前自己也有一些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也在绿带里折枝摘花等等。可自己却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它的后果,只顾自己玩得痛快,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于是,再布置大家写标语、贴标语等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使学生的明理落到实处。

传统教学大都是一师问,一生答,众人听。而“茶馆式”教学创设了人人参与的空间。教室里十几个小组同时有人发言,参与人数多了;有些胆小的能力差的学生不敢在大班发言,在小组中比较放松,也能发表意见,参与面广了;同学中有不同意见,可以平等争论,发言内容更丰富了,参与质量提高了;同一小组中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向能力强的学生请教,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弥补了教师个别辅导的不足。在这样的课堂上,我常常听到学生说:“鬃,请告诉我……”“老师,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这样,他那样说,您看谁对?”“老师,请你来帮帮我……”这里传递出的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大大增强了。

(三)提供广泛合作的契机

21 世纪教育的主题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品德课中更应提供广泛合作的机会,教学生学会合作。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作

思想品德课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

教材,思想品德课教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应当“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教师与社会上特殊老师的合作。

2、教师与学生合作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的合作是必须的。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尊者、长者、说教者、学生是晚辈是听者,这种合作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如果不转变观念,仅仅变化形式,是达不到好效果的。活动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支持者、合作者。

3、学生与学生合作

传统教学中教师成为中心,阻碍了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对垒式”教学使学生组合到小集体中,由于有了共同的活动目标,成员必须合作完成。当大组交流时,只能推荐一人发言,有些总喜欢表现自己的同学学会了谦让;而被推选出的代表不能只表明自己的观点,还要总结归纳大家的意见,这既养成了尊重他人习惯,培养了责任感,又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

三、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

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评价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特别是如何提高思想品德的测试效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改革,通过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明显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调整评价目标

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

(二)充实评价内容

《小学思品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思品活动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再认、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侧重于平时活动中的态度、真实表现及是否关注社会。

(三)尝试开放性品德成绩测试

开放性测试也采用书面测试的形式进行。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闭卷测试或开卷测试而言的,即测试内容、测试时间、测试地点都开放。它无须教师或其他人员监考,不要求学生在教室或统一地点答题,测试时间长达一天。一天内若因调查、了解或实践活动影响了答题,时间还可延长,直到做完为止。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命题

命题是开放性测试的基础工作,也是开放性测试成败的关键。它不能像闭卷测试那样出相当比例的填空和问答题,取而代之的是调查、了解和实践题否则,开放性测试就无实际意义。因此,开放性测试的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兼顾《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②既要评价学生的道德知识,又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道德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③不仅能了解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还能考察学生的道德情感。④突出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实践能力的考察。总之,题目应侧重于考察道德认知以外的“情”、“意”、“行”的实践能力。

2、测试

教师把试卷分发给学生,讲清以下测试要求:①测试时间一天,自己要合理安排答题时间。②测试地点不限,可以在教室答题,也可以在家答题,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其它场所答题。③无人监考。答题时可以看教材,也可以查阅其它资料,适当情况下还可请家长配合。④诚实、认真,有的题目一定要按要求通过自己亲自了解、调查、实践来回答。实事求是,不能捏造或说谎。⑤同学间不能互相抄袭答案。按时交卷,注意安全。

3、阅卷

阅卷是开放性测试的最后环节,也是能否发挥其功能和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一步。因此,在评卷过程中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能生搬硬套,死扣答案,唯教材上的结论是从,应尊重事实、鼓励实践和创新,对于亲自实践,勇于创新,大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应酌情给予奖励分。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积极尝试开放式教学,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小学品德课开放教学探索2017-04-23 06:04 | #2楼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一点在品德教学中犹为重要。如果说,封闭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掌握一些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话,而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则只会造成能说不能做的两面人。这是因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并非知而就能行,而是学生个体在社会化环境中受到社会生活和教育等影响,将道德认知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到形成习惯的过程。所以,品德课联系社会、生活,实行开放更为重要。

一、开放教材,引进鲜活的学习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因此,品德教学的开放,首先是教材的开放,要让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让思品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儿童世界。

1、重新组合教材,让教材“优”起来

品德教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时代性,而教材却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社会实际,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大胆处理,为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服务。(1)适当增减。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把一些过时的、封闭的、不切合本地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删改。如《家乡的变化》,滞后于时代,文中的数据已远远跟不上当地的实际变化,就大胆删除。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适当增加实践的内容。如学习《自觉遵守纪律》时,带学生参观军营,听解放军叔叔的介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体验遵守纪律重要性,训练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2)重新排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疏理教材内容,有的长文短学,有的短文长学,以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自古英雄出少年》和《什么是勇敢的行为》,内容相通,训练连贯,就合在一起长文短学,而《家乡的变化》,由于脱离了课文,要收集家乡实际变化的数据,调查访问,就短文长学,适当增加实践的内容。

2、丰富课本内容,让教材“活”起来

小学品德课教材,虽然目标明确,故事、事例浅显易懂,还有漂亮的画面,便于学生学习,教师指导。但它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常识、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礼节礼貌。由于这些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联系密切,造成教材中的事例常落后于时代,显得有些苍白。因此教师要发挥教学工作的主体作用,把自己从课本、教参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凭借教材这个蓝本,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现实生活,补充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事例,使教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有位教师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这课前,了解到班上有些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干粗活、脏活的人没出息,轻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为了使学生真正懂得社会生活需要各种劳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为人民服务,都值得尊敬的道理,他把老校工请进课堂,介绍自己辛勤工作的事迹。老校工现身说法,从全校师生的茶水供应到整个校园花草树木的管理,从校园的整洁到厕所的卫生听着听着,学生对平时默默无闻的老校工不禁肃然起敬。后来,这位教师在课后经常看到学生帮助老校工打扫卫生,冲刷厕所,给花草树木浇水除草等。班级里热爱劳动蔚然成风。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二、开放课堂,走向广阔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变为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动,感知体验具体的事物,明白具体的道理,达到学文、明理、激-情、导行的教学目的。

1、课堂体验,促进道德内化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朱熹有句话:“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形式多样的思品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思品课中,教师要放开思路,创设各种意趣盎然的情境,把课堂作为“微型社会”,让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做做游戏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这一形式,让学生在玩玩乐乐中亲身体验,使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变成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 如在教学《为了集体的荣誉》一课,一开始,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游戏竞赛。学生一听做游戏,就兴奋起来。于是,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红花分给每组小朋友,宣布比赛规则,传递得又快又准确的为优胜。活动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这一环节看似与本课德育目的无关,实则不然。比赛结束,教师请优胜小组的学生说说在比赛过程中的心情、想法,以及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学生饶有兴趣地各抒己见,无需教师的教导就体会到“集体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得到的”。 扮演角色 组织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观摩表演,让全班同学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表演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如《少数服从多数》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录相展示某学生群体在讨论生活事件的起因,让学生自荐成为故事中的一员,带着各自的角色意识加入讨论,合理续演提供的情节。然后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甚至可以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学生直接进入角色,探究角色心理与角色行为的逻辑性,进而规范自己生活行为。

换位体验 有一句我们常说的话:“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意指当我们遇到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跟有关人员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做法和体会不尽相同时,就不妨将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去,参照别人当时当地所处的特定环境来思考某一问题,这样,可以有利于减少主观意识,有助于大家对问题取得共识和谅解。在品德教学中,可以用换位体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他们内心的感受,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文,有位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模仿“盲人”“瘸子”“哑吧”等残疾人处理生活事务,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通过角色置换,学生深深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比正常人多得多,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和理解,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道德内化。

开展辩论 在教学《参加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一课时,从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发现,许多学生提及玩电子游戏这个问题。这应该说是学生课余活动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的问题。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我们该不该玩电子游戏?在唇枪舌战中,自己玩电子游戏的切身经历和体验,调查中搜集的玩电子游戏的危害事例都成了反驳对方强有力的证据。争辩,使学生模糊的认识清晰化,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皮亚杰指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思想品德课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更应实施既富有教育意义又以各种活动为形式的现代课堂教学,充分张扬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智慧和行为,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促进学生这三方面和-谐发展。

2、课外延伸,拓宽教育渠道

《课程标准》中说:“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节日等配合进行。”的确,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观点,产生的行为冲动,除了在课上进行必要的课内操作、表演等当堂见“行”外,还必须依靠课前、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来巩固,把思品教学延伸到家庭、社会和自然中,让思品课堂教学成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连线。

走访 小学品德教材所选的事例大多发生在学生的周围,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只有面向社会,走进生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其正确的行为。在学习《幸福不会从天降》,为了让学生对“劳动创造财富,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劳动”这一目标有更深的理解,有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前下田地、进工厂、到商场走访有关致富能手,让他们用一个个真实的勤劳致富的事例现身说法,使课文事例与生活事例连为一体,减少学生原先的道德认识和课文道德认识的目标差,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人人都能发挥聪明才智,个个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真实地体验到劳动的光荣和幸福。

参观 有位教师在执教《爱惜劳动果实》,为加深学生“懂得吃、穿、用的物品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认识,她把课堂搬到了服装车间,组织学生按一件衣服制作的前后顺序一个一个车间、一道一道工序参观,边看边请工人介绍。只有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深切地意识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与编者在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才会把“爱惜劳动果实”从口头付诸于自觉行为。

调查 在学习《保护人类的家园》一课后,有位教师结合班队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小河边垃圾成堆,河面垃圾漂浮,污水流淌,臭气熏天;路边倒着乱砍的树木;耕地在渐渐缩小;菜摊上竟有鸟和青蛙出售。这一组组画面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一切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损害人民健康的行为都应该抵制。由于这次是学生实地体验感受,所以学生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他们懂得了只有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劳动的环境,才能促使社会持续发展。自己作为未来劳动者和建设者就应该从小增强环保意识,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自然资源,自觉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实践 学生如果不把书本上学到的道德认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不能促使学生言行一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有的放矢,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了《爱护公用设施》一课后,有位教师结合班队活动开展了“自觉维护公用设施,做个好孩子”的中队活动,学生们上街擦洗邮筒、交通防护栏、交通标志牌等;为公园里的花草树木写“爱绿”公益标牌,让“爱绿”公益标牌“走”进校园,“走”向社会;为保护公用设施画宣传画,分发给其它班级的同学。

把品德课教学搬进社会大课堂,根据具体内容采用走访、参观、调查、实践、考察、搜集资料等教学形式,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活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虽然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效果却是课堂上单纯摆弄文字、空洞说教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接触到了活生生的社会,实实在在地学到了知

识和道德概念,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促使学生知行统一。

三、开放评价,凸现学生的个性魅力

在课程评价方面,新的课程标准推行发展式评价,这是针对“甄别与选拔”提出来的,而“甄别与选拔”中,“甄别”就是区别,就是对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选拔优秀的,好的保留,其他淘汰下来。如:像农村的间苗,把次的拔掉。可是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人,在他发展的阶段就把他淘汰了,这是很不公平的。在我们的经历中,有不少小时候就被视为“次学生”的人,后来成为好学生,成为很有发展的人。这说明人的潜力潜能是完全可以挖掘的,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名家,小时候是那么的不起眼,有的还是教师眼中的“笨孩子”“坏孩子”,可长大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把层次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有机地结合。重视过程评价,把评价变成教育、指导、改进的过程。

1、层次性评价 根据品德目的发展性、渐进性、巩固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层次不同;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同一年级中每个学生的评价层次要求不同。2、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达标性和发展性结合。如在评价学生"环保"的认知、行为时,有四种情况:①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②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③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能主动劝阻,及时制止;④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有关的公益活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到:四种做法首先应该肯定都是保护环境的表现,只是程度不同。在具体评价每个学生时,先要纵向比,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还要在同学之间横向比,找出不足,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评价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全体学生,体现评价的"达标性和发展性"的结合。3、多元性评价

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家长、社会参评的合理机制,并且淡化量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品德课是一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学科,它不像其他课程那样以知识教学或思维训练为目标,它是一门寓知、情、意、行为一体的特殊学科。品德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品德课必须实行开放教学,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使教育回归生活,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小学思品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索】相关文章:

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体09-24

小学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探索09-24

开放式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09-24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探索09-24

开放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09-24

小学生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09-24

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09-24

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09-24

建构小学美术开放式课堂教学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