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3 10:27:3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猜个谜好吗?

  生(齐):好。

  师:有一种球,它不用手玩,用脚踢,能猜出它是什么球吗?

  生(齐):足球。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出示挂图)

  (简评:以小朋友感兴趣的猜谜活动导入新课,即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把学生的心由激烈的课前玩耍状态收回到课堂,又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即将开始的新的认知活动之中。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提了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课

  (让生仔细观察挂图)

  师: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在踢球。

  师: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齐):10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挂图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生3:穿橙色衣服的有6人,绿色衣服的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师:你们可以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8、9的解题规律写出关于10的四道算式吗?

  生:6+4=10 , 4+6=10 ,10-4=6,10-6=4。

  (简评: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直观入手,借助形象的挂图使学生投入到积极思维之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用以前所学的8、9的加、减算理很顺利地得出关于10的加、减的四道算式,更进一步感受加、减算式间的联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审美情趣。)

  师:除了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一个戴帽子,9个没戴帽子,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得到:1+9=10,9+1=10。

  生2:有10个小朋友, 6个小朋友在左边,有多少个小朋友在右边?得到:10-6=4。

  生3:10个小朋友,有4个小朋友穿绿色衣服,其余小朋友穿橙色衣服,穿橙色衣服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简评:由浅入深,凭借挂图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索,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讨论,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着装异同、是否戴帽]、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索新知意识,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从踢足球上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那你能帮书上这个小女孩吗?

  生(齐):能。

  2、教学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55面,桌子上是这个小女孩抛花片得到的结果,你能根据她抛的结果(7个正面带花的,3个反面),列出4道算式吗?

  生:3+7=10,10-3=7,7+3=10,10-7=3。

  师:真棒!表扬他。(生齐鼓掌)(师奖励星图片)

  师:既然小朋友能帮助书上小女孩解决好这一题,老师想你们自己动手抛也会做的很好,是不是?(让学生抛花片,写四道算式,在组内互相交流)

  师:有谁来说一说你抛花片的情况,你列的算式是怎样的?

  生1:带花的一面有8个,不带花一面有2个。算式是:

  2+8=10,8+2=10,10-2=8,10-8=2。

  生2:带花的一面有7个,不带花一面有3个。算式是:

  3+7=10,7+3=10,10-3=7,10-7=3。

  生n:带花的一面有5个,不带花一面也有5个。算式是:

  5+5=10,10-5=5。

  师:你为什么只写出两道算式呢?

  生n:(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够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两个加数都是5,调换它们的位置,还是一样,所以只能写出两道算式。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老师也同意他的看法。

  (简评:程老师根据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这一心理特点,让小朋友用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强、感兴趣的抛花片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迪他们的求知欲。依据抛花片的结果列算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同学们抛的不同结果,列出不同的算式,有助于新授知识的伸展和学生思维发展。提问时注意了学生有条理地一组一组地说,筛选出特殊情况5和5、10和0,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我出1。(拍手2次)

  生:我出9,1和9合成10。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两个小客人,它们就是小老鼠和大象(出现戴头饰的小朋友),它们也来做数学题,(老鼠出8,大象出2,说出两道和是10的加法算式,2+8=10,8+2=10。)老师想请同桌的小朋友和老鼠、大象比一比,你们还可以出哪两张数字卡片使它们合起来等于10呢?(同桌互相出卡片,说得数是10的算式)

  (简评:当戴着老鼠和大象头饰的小朋友出现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程老师让同学们合作出卡片,合成10,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感知和是10的算式的五彩缤纷。从课堂热烈的场面,能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是快乐的、有成效的。)

  2、帮小白兔顺利回家

  师:现在小白兔遇到了一个难题,它不能顺利回家了,(出示挂图),你能帮帮小白兔,让它顺利回家吗?

  (师说算式,生口算得数)

  (简评:本来很枯燥的计算变成了帮小白兔回家,小朋友们都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小公民,这样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3、P56第3题

  师:既然小朋友能这么快帮小白兔回到家,相信下面的题目也不会难倒你。(师以卡片形式出示口算题,一张接一张出现,生按坐的位置不同,开火车口答。)

  4、师:下面老师想请小朋友也来帮帮小蜜蜂,它找不到它们要采的花蜜了。记住这里每只小蜜蜂都有它要采的花朵,老师相信聪明细心的你,一定能很快地帮助每只小蜜蜂完成任务的。(用线连一连)

  (简评:这两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由初步掌握列式计算提升到熟练口算,体现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性特点。从学生那自信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活力和产生的成功感。利用开火车这种游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答对让别的同学点头,答错遥头也体现了程老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5、师:小朋友们的表现的真棒!很快帮助小蜜蜂找到了要采的花蜜。现在小松鼠和小猴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它们也给小朋友们出了数学题,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出示题目)

  师: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谁能用算式来比较它们的多少呢?

  生:小松鼠有8只,小猴有6只,小松鼠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松鼠少2只。算式:8-6=2。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遍,好不好?(生齐答)

  师:那小鸡和小鸭怎么比较呢?

  (让生独立完成。)

  (简评: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几、少几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初步理解结果的不同,对结果的表达也不同,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理念,也为以后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埋下了伏笔。)

  6、师:下面还有一道难度稍大的题目,你们怕不怕?

  生(齐):(不怕!)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生:好。

  师:你能说出一些和是10的加法算式和一些10减几的减法算式吗?

  生:

  (简评:注重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多思善想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空间理念。既和前面的踢足球、抛花片、帮小白兔回家相呼应,又由形象到抽象地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本P56第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教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了,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来解答下面的问题:例1(投影片)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纸板?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看看自己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2)试解下面的题。

  例2(投影片)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习: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

  (三)巩固反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学具: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初步探索

  1.教学例3

  (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2)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

  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

  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

  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

  (2)运用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

  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实践应用。

  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2)题可以画成:

  2.教学例4

  (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出示例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

  教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同学们在交流中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有意请秩序最乱的、交流效果不太好的小组发言)

  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没听清楚,太闹了。我没听到,他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抢着说,我听不到。我说的时候,他在玩东西……

  教师:刚才像你们这样的交流行吗?应怎样交流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发言的人要控制好音量,既不要影响其他组,又要让本组的同学听得清;其余的同学看着他,认真倾听他的发言,及时纠正和补充。现在我们再交流一次,好吗?

  教师:请一个人介绍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其余的人听后作补充。

  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

  教师:这些规律是你一个人找到的吗?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找的是……其他的是我们组同学找的。

  教师:你们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这些规律了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同学们学知识就要像刚才那样,你向别人学习,别人又向你学习,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2)运用规律。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再通过合作交流,学到了别人找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

  (3)实践应用。

  完成第69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回顾

  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1)找规律;(2)画图形(填数)。

  教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吧。

  2.完成第5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3.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美的享受。

  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一位10岁的孩子高斯,喜欢动脑筋,在计算1+2+3+…+100时,发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正是由于高斯从小喜欢动脑筋找规律、用规律,后来他成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

  请看:(课件出示)

  这是由数字排列而成的三角形数字表,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取名叫杨辉三角。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就自己去研究吧!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

  6

  11

  16

  23

  29

  31

  32

  25

  20

  12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xx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篇一: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拔萝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和“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这两个加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材将加减法合起来安排,用“主题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加减法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接近于实际。另外,教材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过程中,初步引出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又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理解并接受这种方法,体现了一定的算法优化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都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基础知识,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一些用竖式计算的知识储备;而根据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从使用新课程一开始就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已普遍具备这个能力。但一少部分学生爱讲不爱听,还有些学生愿做不愿表达,更有甚者,愿听老师的,而不愿听同伴的发言。所以,学生能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能否虚心、耐心地倾听、思考他人的算法是我们这个班在课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堂实录

  (一)借助情境,设疑激趣

  师:秋天到了,山坡上的萝卜丰收了。这一天,兔妈妈带着她的两个孩子一块儿上山拔萝卜。(板书课题:拔萝卜)为了调动兄妹两人的积极性,兔妈妈提议:让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看谁拔的萝卜多,就奖给谁小书包。两只小兔听了,乐得都蹦起来。他们用力地拔呀拔呀,累得满头大汗都不肯歇,终于和妈妈一起把萝卜拔完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比赛结果吗?猜一猜,谁会赢?

  (当教师讲完童话故事,提出让学生猜猜谁可能会赢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由静静地倾听变为争先恐后地猜测,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继而产生强烈想知道比赛结果的愿望,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拔萝卜挂图。猜对的学生表现出兴奋的样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白兔拔了23根萝卜,小黑兔拔了36根萝卜;小白兔拔的少,小黑兔拔得多。

  生2:我知道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小黑兔比小白兔拔得多。

  生3:小黑兔拔得比小白兔多一些,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一些。(该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此,教师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图中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那么,根据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小白兔和小黑免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生2: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

  生3: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多少根萝卜?

  生4:小白兔再拔几根萝卜,就和小黑兔同样多了?

  (教师把这四个问题板书到黑板上,问:谁还有问题?)

  生5:小黑兔再给小白兔几根萝卜,他俩就同样多了?

  师:这个问题不简单,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5:因为白兔妹妹力气小,拔得少,所以哥哥想把他的送给妹妹一些。这样,两人不就都可以得到书包了吗?(该生不仅积极动脑想问题,而且有一颗爱心。教师很是激动,马上奖给他一颗黄色的智慧星和一颗红色的友爱星,对他的思想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指出这个问题很不简单,目前你们还没有能力解决,如果谁有兴趣,下课后老师和你们一块探讨。)

  (三)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自己解决问题吗?

  生:想。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呢?(大多数学生提出先解决“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这个问题。这一段的设计主要是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决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6+23=59(根)。(一部分学生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师:算出得数的同学,现在用小棒或计数器验证一下自己的计算结果,其他同学探究36+23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

  生1:我是心算的,个位上6+3是9,十位上3+2是5,合起来是59。

  生2:我是这样想的,6+3=9,30+20=50,50+9=59。

  生3:36+3=39,39+20=59。

  生4:我是把23分成20和3,36+20=56,56+3=59。

  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师板书“竖式”。)

  师:你们谁会用竖式计算呢?你们是怎么知道这种算法的?用竖式计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算法。

  (教师指名生5在黑板上边板书竖式,边说计算过程。)

  生5: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写36,再在36下面写上23,并把加号写在23前面,写完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算6加3等于9,9要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十位上3加2等于5,5写在横线下的十位上,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59。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呢?

  生5:因为6和3都表示几个一,2和3在十位上,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是在我们用口算感到困难后,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两点:(1)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像排队一样,横线上的两个加数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千万别站错队哟;(2)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加号要写在第二个加数前面。

  师:同学们一下子想了这么多算法,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老师也为你们感到自豪。那么,在有了自己的算法,并且听了别人的算法后,你现在比一比,然后再想一想,哪种方法适合你自己,最后把你喜欢的算法告诉你的同桌。

  师:以上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指名班上交流。)

  生1:我喜欢用竖式计算,因为它算起来比较简便,不容易出错。(许多学生都喜欢用这种算法,大约有一半多。)

  生2:我喜欢用口算,因为这种算法快。(这一少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计算能力强,计算快的。)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亲自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注意算法的优化,使学生在比较中选择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剩下的2,3,4题,四人一小组,你们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四人一组选择讨论解决问题,气氛热烈,但个别组组员讨论不怎么积极,教师帮助引导他们。)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共探索了三种算法。第一种是:先算36-20=16,再算16-3=13;第二种是:先算30-20=10,再算6-3=3,10+3=13;第三种是用竖式计算:先写36,再在36下面对齐写23,在23前面写上“-”,然后画一长横线,在横线下面对齐写得数,个位上6减3得3,十位上3减2得1,合在一起就是13。

  师:其他组还有别的算法吗?

  组2:我们还有一种算法,就是先算36-3=33,再算33-20=13。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算法中,你将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同桌两个小伙伴悄悄地说。)

  (评析 在让学生探索出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

  (四)巩固应用

  1.师:这节课在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中,大家积极动脑,发现了这么多计算方法。下面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来计算下面各题。

  54+2378-5422+3698-52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自己的方法是否快捷简便,从而在反思中再一次确定适合自己的算法。)

  2.森林医生(出示29页第4题)。

  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出色,啄木鸟医生想请同学们帮这四棵生病的小树把病治好。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29页,找到第4题,我们一起比一比,谁的医术最高明,能把这四棵小树治好。

  (学生独立做题,四人板演,最后讲评,评出“最佳医生”。)

  (五)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哪些地方你们学得很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回顾与评价,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成功。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首先,通过“拔萝卜”这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学生经历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引导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并注意算法的优化。

  《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我想:好的方法应该让大家分享。

  同时,在教学中也自感有些地方不尽如意,需要改进。

  1.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整节课中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时不那么积极。

  2.我们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小组间的学习合作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场地小而人多,难以搭配得十分均匀,因而组与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的组讨论热烈,个个发言积极;而有的组只有小组长一人说,其他人只当听众。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只能指导一两个小组,所以组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案例点评

  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一开课,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有趣、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在分享兔妈妈一家采摘丰收果实的同时,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味地说教,而是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教师适时地用不同颜色的智慧星和友爱星等形式对学生的出色表现予以评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编者点评

  1.大班额下如何组织好小组合作、如何用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本节课值得研究的地方。如何让每个小组成员有事做,有话说,适时用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来促进他们的主动性也是本节课要改进的地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倡学生在参与中、反思中成长。

  2.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方式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是否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如玩卡片等活动来探索加与减的方法,可能会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感与亲近感。

  3.课尾的总结采取常规性的方式,概括本节的知识,但学生各方面的提升,不是光靠总结就可以完成的。应根据课的内容加以拓展,在身边寻找带有数学加、减的生活实例,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使整个课堂产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篇二:一年级数学教案——拔萝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发法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并掌握计算发法。

  2、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讲述小兔拔萝卜的故事

  2、出示主题图:板书课题拔萝卜

  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

  1、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几个?

  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几个?

  如何列式计算?

  三、探索算法

  1、提问:36+23=?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计算

  方法二: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方法三:先算30+20=506+3=950+9=59

  方法四:先算36+20=56再算56+3=59

  方法五:先算23+6=29再算29+30=59

  方法六:列竖式计算

  3、、竖式计算:

  36

  +23

  59

  说说在进行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给小伙伴们提个醒

  小结算法: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4、口算或竖式计算:43+25

  四、试一试。

  1、36-23=?你能自己算出来吗?试试看

  2、交流方法

  五、练一练,巩固竖式计算方法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六、小结;

  今天,大家通过自己思考并和同伴交流,知道了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根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会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2、理解比例尺的应用,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中国、浙江地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会画长方形吗?

  现在请大家在本子上画一个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你能吗?怎么办?

  我们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形的时候,要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到纸上,这时就要涉及到一种新的知识比例尺。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一条步行街,长240米,在平面图上用12厘米的线段来表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根据题意,写出比。

  (2)单位不同,要化成相同单位以后,再化简比。

  12厘米:240米

  =12厘米:24000厘米

  =12:24000

  =1:20xx(或)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比例尺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上题中的比例尺可以写为:

  由上面关系式,已知其中两个条件,能否求出第三个关系式?(请学生说出其它两个关系式)

  3、教学例2。

  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1)思考:怎样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求出实际距离。

  (2)请学生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做后对照书本。)

  (3)如不用方程解可怎么做?

  4、试一试。P55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2、3、4题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划出书中概念。

  3、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五、《作业本》第24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尺子、会员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 )-( )厘米,宽大约是( )-( )厘米,厚大约是( )-( )厘米。

  (2)师小结:我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汇报课前小研究。

  1、小组交流。

  2、个别展示。

  3、师小结:看来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毫米”这么多知识,老师实在佩服大家!现在梁老师抽一些知识来讲,看看大家是否真得学懂了。

  (二)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请拿出尺子,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电脑演示)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1分钱硬币,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还有“好又多、易初莲花、迪卡龙、海王星辰”这些会员卡的厚度也是“1毫米”,请大家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会员卡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像什么呢?(一条缝隙)“1角钱和1元钱”是不是1毫米呢?请大家量一量。

  5、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光盘、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现在我们看看生活中有关毫米的一些知识。(电脑演示)

  7、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三)认识1厘米=10毫米。

  1、(电脑演示)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梁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6、指一指:要求在尺子上指出“5毫米、7毫米、9毫米”,并说出为什么这么快能找出来?

  (四)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22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注意测量的方法)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 (2)教室的长约8( )

  (3)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5)大拇指的指甲长11(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7)一条钥匙的长45( )(8)一本数学作业本的厚约3( )

  2、我会算。

  5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10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4厘米3毫米=( )毫米

  3、课外延伸。

  20xx年9月10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第一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b)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c)认真观察,d)小组讨论,e)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1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第二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4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2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4○93○35○810○1

  B:2>□6>□6=□□=8□<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课时:2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3

  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4

  第三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 教学内容: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7

小学数学教案08-3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