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公开课>《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28 06:59:31 公开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

  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

  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

  他向桃花深处山的那边走去

  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千年已过桃花依旧

  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二、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屋舍俨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

  2、古今异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三、感知课文

  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读课文

  (一)惊艳桃花林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出示课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整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请同学们画出节奏,自由诵读,读出韵律美。

  3、这是一片怎样的桃林?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景。

  示例:这是一片十分美丽的桃林。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4、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林渔人有什么感受?

  “忽逢”一词体现了渔人的惊喜之情。“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体现了渔人十分惊异,急切地想探寻桃花林的心理。

  5、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桃林之美和渔人之惊喜。

  “忽逢”要读出惊喜,速度稍快,“数百步”三字要强调着读,以体现桃林的范围之广。“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要以二二的节奏断开,但前后之间要以语气贯连,读得似断实连,语速要稍慢,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就像放电影一般,以体现渔人此刻的痴迷沉醉之情。

  (二)探访桃花源

  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象的句子。

  【出示课件】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请学生结合课文,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桃花源是一个_____的地方,你看(听、闻)___________。

  3、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在朗读中品读课文,读出宁静祥和的氛围,读出和睦幸福的感觉,感受桃花源的环境优美、生活甜美、民风淳美、心灵的善美。

  4、小结:桃花源是一个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民主平等,和平安定,

  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的战乱的理想世界。

  五、研读课文

  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深入理解文章是主旨。

  1、这样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否存在呢?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

  2、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呢?

  3、链接背景【出示课件】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

  4、小结: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也只能是一种空想罢了。

  六、延伸拓展

  1.桃花源是理想的世界,精神的家园。其实,桃花源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呢?

  2.学生思考后,交流发言

  七、课堂赠语

  桃花源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滴甘露,给人们以心灵的慰藉。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无论在成功的路上走得多远,青山绿水、平和快乐、简单朴实的生活都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让我们心存美好,微笑向前!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形式:

  一读一写一研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顾陶渊明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

  今天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检查积累。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的重视。)

  1、古今异义

  2、四字成语

  三、诵读课文,把握内容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老师适当点拨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指导读法(轻重缓急高低等),同时做课文内容归结: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四、想象创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此项文学写作已做为课前作业先行布置了下去,课上只做交流,赏析,评价。)

  由唐代三位诗人对桃花源所做的诗歌切入,烘托课堂气氛,引出问题:大家能用更生动、丰富的现代散文语言再现这美丽的桃花源吗?

  附:配乐配图

  形式: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朗诵展示——组内自评——组组互评——老师总评。

  学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产生审美体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文学技巧,丰富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深入展现桃花源的美!

  老师的评价可从内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点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块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积累和有关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情感升华!

  五、探讨主题,小结全文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文章这样安排结局有什么作用?

  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表现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瞒和控诉。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联系内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13

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12-21

陶渊明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和赏析04-21

公开课教学设计08-04

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12-01

教学设计公开课范文12-14

《推敲》公开课教学设计12-06

《比尾巴》公开课教学设计10-13

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03-30

《桥》公开课教学设计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