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语文教学反思>《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7 16:31:11 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反思

分值 30分 20分 50分 17分 18分 5分 10分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反思

以上是平凉市崆峒区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分值情况,试题保持了往年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结构,实际上命题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尝试,比如语文实践的强化,语文素养的关注,知识含量的增加,理性思维的加强等等,整个试卷能力考点分布较去年更趋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更全面,更合理,更有层次性。试题简约合理,格式规范。题型设计以主观题为主,试题整体难度不大,符合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的特点。

二、试题特点

1.题型多样,难易适中,分值比例合理。试题突出了基础测试和能力提高。对学生而言,考查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教师而言,评卷分值更易把握,使评分更趋合理。

2.重视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在第一题中,有汉字音、形的综合考查,有病句判断和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填写名著常识,名句理解默写。在综合性学习(走进对联)中有实践活动的过程设计等,通过上述多样的形式突现了语文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3.注重人文性,彰显时代气息。试题不再是墨守成规的教条,在突出实践性的同时也融入了人文色彩。如:第二小题来自生活中的错别字,第六小题用说明性语言介绍兰州地铁形象备选标识设计图,B卷选取了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放鸭》。新颖的试题充分联系实际生活,符合时代的要求,也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阅读文质兼美,鼓励答案开放。精美的文章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抒发各自的人生感悟。在考查学生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灵魂因接受了文学的洗礼而变得纯美高尚。

三、质量分析

崆峒区近三年中考语文成绩情况统计

年份 统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高分率 低分率

2011年 4739 98.68 4236 89.39 30.41 15.11

2012年 5134 92.39 5067 99.22 27.08 14.76

2015年 6038 99.04 5298 87.74 31.33 16.28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5年中考语文的平均分、高分率都比2011年、2012年好一点,但是及格率、低分率却比2011年、2012年弱一些。下面,我将从命题意图、答题情况、失分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逐题分析。

A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命题意图

基础知识注重积累和运用,综合考查学生语文能力。这部分包括字词基础和语言的实际运用、名著常识的了解、古诗文的积累等内容,共有7个小题。试题设计具有梯度性,且侧重在理解和应用的层面上设题。例如,第1-4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字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第5题是对学生名著阅读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又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名著,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第6题介绍兰州地铁形象备选标识设计图,考查学生说明性语言的组织运用的能力。第8题的古诗文默写,更关注学生对诗词的积累、理解和应用。

3.失分原因

①筛选概括能力欠缺,如第13、14题不能从原文中去筛选有效信息,没有

紧扣文本去概括,答非所问。

②没有读懂、读透原文,对中心把握也不准,忽视重要的细节,如第17题

中的第(2)小题,揣摩文末放鸭姑娘一系列羞涩举动的原因,考生的做答就不

够理想

③审题不清,如16题要求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有的学生却进行了词语的

赏析。

④书面表达能力不强,语言表述不精炼,如在回答第14、15题时,有些考

生写得太多,不仅超过所给的答题范围,而且在试卷右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又写了

许多,使卷面看起来很不整洁。

⑤答题态度不端正,如第17题中的第(1)小题特别简单,要求根据相关描

写用原文语句填空,可少部分同学不做或胡做。

(五)文言文阅读

1.命题意图

本次文言文阅读仍沿用以往课内与课外相对比的出题模式。本题有两个材料,一个选自课本《曹刿论战》,另一个节选自《资治通鉴》。试卷从文言文字、词、义,朗读节奏、翻译、材料分析等几个方面设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古文基础知识,又检测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此次中考文言文阅读全面考查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命题者的意图明显,设题比较全面,试题难度适中。

2.答题情况

这部分满分18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12分左右,是本试卷得分较好的一个题。但相对来说,同学们对课内的文言文答的较好,而对课外的文言文就显得不尽人意,甚至很多同学没有读懂。

3.失分原因

①审题不严,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如第18题要求用“/”划分朗读节奏,

划分两处,但个别同学只划了一处。

②对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不牢固,记的似是而非,尤其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不

准,如在20题解释“徧”“鄙”字和翻译21题的句子时,写出的答案就显得模

棱两可,不能得到满分。

③课外积累较少,不会融汇贯通,更不能举一反三。如23题很多考生对吴

起、曹刿的形象分析不到位、不准确,白白失分。

(六)诗歌欣赏

1.命题意图

欣赏的诗歌是考生在初二时学过的一首律诗:《过零丁洋》。设置有两个小题,

第24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修辞的分析把握。第25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答题情况

这部分满分5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3分左右。由于是课内学过的诗歌,此题是本试卷得分最好的一个题。但也有个别同学得了0分。

3.失分原因

诗歌赏析试题难度适中,考生失分不大。但个别考生态度不端正,不动脑、不思考、不分析,胡答乱写。

(七)综合性学习

1.命题意图

综合性学习设计了一个题目三个语文实践活动,以“走进对联”为主题。

此题与考生生活联系甚是紧密,要求考生不仅要了解对联,还要具有一定的赏析对联的能力。

2.答题情况

这部分满分10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4分左右,是本试卷失分最严重的一个题。活动一要求根据资料介绍对联,大部分考生介绍时条理不清,主次不明;活动二要求将对联按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的顺序排列,但考生平时只重死读书,多数同学对挽联和行业联了解不清,甚至不假思索地排列。活动三要求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副对联,并做赏析,这应该是最简单的一道题,但很多考生不做或乱答,不注意对联的有关要求,赏析时也不能从对联的工整对仗、内容和思想性入手。其实写律诗中的颔联或劲联做以赏析也可以。

3.失分原因

①平时学习不注意语文实践活动,题型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来做答。如活动三就有许多考生无从下笔。

②不关注课外知识,不注意课外积累。考生平时死读书,对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几乎知之甚少,遇到向课外延伸的拓展题就犯糊涂。从整道综合性学习题的得分不高就可看出这一点。

四、教学建议

1.“语文越来越难教”是现如今许多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与其它科目相比,语文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已不再占有优势。从考试成绩来看,甚至还比“弱科”英语、数学逊色几分。面对越来越高的教育要求,我们在逐步探索,努力尝试的过程中更希望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理解与重视这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前提和保障。

2.更新教学理念,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养成。今天,“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从这个意义而言,“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本领。它不是单一的知识性传授,而是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素质要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要交给学生哪些技能呢?

①识记能力。背诵和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但这并不是所谓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会记得准确牢固。积累的字、词、句、段多了,大脑中就会形成一种自觉有效的识记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自然就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了。

②表达能力。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后,随着情境的改变,灵感也会随之而来。这时内心就会产生“必欲吐之而后快”的表达欲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时机,适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以课堂为窗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诚恳表扬他们精辟的思想见解,修正完善他们认识的局限和失误;以写作为契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抒写自己对生活、人生的点滴感悟。在此基础上,再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给学生点拨写作技巧:指导他们如何立意取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表情达意……

③书写能力。语言文字是人们互相交流的工具,但前提是必须让人准确辨析,因此,书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纠正学生书写脏、乱、差的恶习,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觉严谨的态度书写平时的板书和作业评语,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的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再者应提倡和鼓励学生课余练字,多评比,多交流,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爱好。

④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学好语文,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培养学生自觉地阅读意识,向学生推荐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倡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摘抄精美句段,使阅读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好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理解表达能力,坚持语文所承载的人文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纯正美好的人格。

⑤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致用”是学习的宗旨。否则,语文教学便违背了初衷,失去了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语文实践当中进行。”我们相信实践出真知,而脱离实践活动的所谓能力只是纸上谈兵罢了。我们应该走出课本,融入自然社会,用“语文”这一工具去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到社会活动的设计,广告词的拟定,命名的艺术……可以说语文无处不再,无时不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坚守“大语文”的理念,坚信“文学”即“人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语文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3-27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10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反思05-22

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反思05-22

初中语文实习教学反思05-23

初中语文个人教学反思05-23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5-24

初中语文荷花教学反思05-24

初中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5-24

初中语文微型教学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