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开放式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

时间:2022-03-23 07:47:45 开放式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

中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花季,对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充满了憧憬与好奇。他们渴望自由,向往轻松愉快的生活。在他们的眼中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多姿多彩,他们可以尽情地捕捉自己喜爱的美妙的镜头,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跃然纸上。按理说写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赏心悦事。可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苑囿严重束缚了他们好奇的天性 ,取而代之的是作文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烦恼。作文课上,学生叫苦连天,总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针对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对作文进行开放式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放飞心灵,张扬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两年来,借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我认真汲取“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作文教学中,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

一、路在何方——中学生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现状思索

新课改之前,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始终无法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为疲于应付各种大考、小考,教师们忙着猜题目,找范文;学生呢,忙着抄范文,背范文。这种形势下,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近几年,新课改的春风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盎然的生机。作文教学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依然挣脱不了应试教育的羁绊。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像个瘪三;作文语言成人化,缺乏童真童趣,老气横秋;作文无个性,不真实,缺乏个人独特的体验,鹦鹉学舌;写作中体现出学生知识面狭窄,信息闭塞,孤陋寡闻;学生写作重速成,轻评改,写作情绪浮躁,心病沉重。

教师对作文教学尤其是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课兴趣不大,大部分老师仅仅将作文教学当作应付常规检查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究其原因这主要在于:教师自身作文能力有限,不喜欢写作文;作文教学的内容太旧,规定太死,像一个裹脚的老太太,总跟不上时代步伐;学生作文水平太差,教师指导无所适从。学生打怵作文,影响教师作文教学兴趣;部分教师认为现行作文教学内容旧、难,规

定太死,而且写作束缚太多,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使学生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毫无兴趣;学生课外作文的开放度不够,仅有 30%的老师课外布置的是不命题作文。

二、柳暗花明——新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改革方向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文是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俗话说“文如其人”,可见作文与做人联系密切,这就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是作文的基本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为学生砸碎作文的镣铐,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情达意。新课程呼唤作文教学的开放。通过新课程改革,我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

1.老师:解放老师落后的作文教学思想,让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武装老师的大脑;解放老师繁杂的作文教学程序,让教师能够轻装上阵,从而去想方设法撩动起学生写作的激-情;解放老师陈旧的作文教学内容,让教师能够带着学生从教室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社会、家庭的大课堂中去捕捉写作的灵感。解放教师单一的作文教学方法,让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够用智慧去启迪智慧,用情感去碰撞情感,用心灵去沟通心灵;解放老师过多的作文评价要求及一成不变的作文评改方式,让作文评价在师生互动中进行,让作文评价成为学生作文入门的阶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向引航一步步登堂入室。

2.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用智慧的手拿起生花的妙笔,我手我心写作文;解放学生的双脚,让他们亲近大自然,走进社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勤于思索,乐于想象;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节世间的人情冷暖,“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解放学生的眼睛和耳朵,扩大阅读量,提供优秀的视听材料,给予学生足够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让他们“于无影处见有形,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上下求索——开放式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开放作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1.标的开放。传统作文教学的目标,一贯是教师制定的,或者说是“教参”早已定好的,教师在作文课上照本宣科而已。面对落后形势的作文教学内容,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作文前的指导,学生动笔之前先聆听教师不厌其烦、细致入微的指导如同给孙悟空套上紧箍咒,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封住了学生的嘴巴,抑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结果学生搜索枯肠,终难下笔。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目标,既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定目标。于是我大胆地对作文课进行如下设计:

课前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到想要写作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用照相机拍下或用笔记下你感兴趣的场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首先让学生闲话作文场面。作文课上学生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谈起了他们的见闻和感受。听着学生妙语连珠绘声绘色的描述,看着学生争先恐后的兴致,我们感慨良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给学生表达营造一方自由的空间 ,在课堂上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感。于是,我们便在课堂上听到了妙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听到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市场上的吆喝;听到了学生发自肺的真切的体验与感悟

然后让学生围绕本次的参观实践活动,自定目标,自拟题目,选择感兴趣的场面或印象最深的事情写下来。作文课后,教师们迫不及待地翻阅学生的作文本,尽管他们的作文依然错字连篇、语言不通,但是作文的内容、题目却是五花八门,独出心裁,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兴旺,而且内容充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下,教师制定的目标更应该具有开放性:即面向全体学生的作文目标要有层次性,面对不同学生的作文目标要有个体性,面向现代生活的作文目标要有交际性,面对非命题作文目标要有多元性。

2.容的开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作文教学更是如此,我们课题组经过两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探索了作文教学内容的几种开放形式:

(1)向阅读开放。 a、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习作资源,积累作文素材,实现阅读文本的超越。如补写、改写、仿写、扩写、缩写等等。b、在阅读教学中开发学生感兴趣的习作资源,开创出习作教学的新天地。如学完了《孔乙己》这篇课文,教师们让学生续写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之后的故事,学完了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去想象一下当于勒腰缠万贯,菲利普一家与他在船上相遇的情境与此以来,学生的心灵放飞了,学生思维活跃了,学生走进了作家作品,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对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2)向其他学科开放。 艺术是相通的,其他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将写作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结合美术学科,如让高一学生给诗配画,让高二学生可以创作连环画、漫画,让高三学生编辑《作文小报》;结合音乐学科,上一堂音乐作文课,如在阿炳的《二泉映月》的乐曲中,让学生放飞想象,描述想象中的画面;而习作中如果要写一项体育活动,我们就干脆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去亲历精彩的体育活动

(3)向学生开放。 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命题作文,认为要求太多,放不开手脚,一不小心就离题。学生是习作的主人,教师不妨将习作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老师煞费苦心的为学生 "拟题",不如轻轻松松来个"征题",瞧学生拟的作文题目:《都是马虎惹的祸》、《想说爱你不容易》、——让人一看就有倾吐表达的欲望;《校园"朝花夕拾"》、《九四演义》、——多会借鉴,让人一看就生好奇之心;《“奇袭”网吧》、《今天我当家》——多有童真童趣。

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后,学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作文课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以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的作文个性

创造个性是指进行创造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创造力成份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等。这些因素.对智力活动起补偿作用,表现在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定向和强化,对创造活动是否获得成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创新的作文个性就是指作文中所表现的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流露在作文中的独特个性、自我追求、真情实感、独立意识、自信心、人格追求及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等。写作既是写作主体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

《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写作主体心灵的展览、人格的体现。它不仅和主体一系列智力因素相关,而且更与主体的兴趣、动机、意志、信心、追求等一系列人格因素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为核心的创造性人格,在写作中是一种引擎并运载全程的写作力量。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已成通病,教师不是从根本上去培植学生“立诚”的基础,而是给学生提供写作的观点、材料和模式,猜题押题;培植的不是“立诚”而是“立伪”的基础,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养成了学生不健康的写作个性。学生作文表现的人云亦云、瞎编乱造,正是作文缺乏个性的表现。可见,创新的作文个性的培养是一}一分必要的。

一、鼓励表现独特的个性与追求

萧统《文选》中写的:“文章之道一与立身异,立身先须谨箭,文章要放荡。”作文一定要放得开,广开言路、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大胆表现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让自由的心灵释放出真实的跳动,奏出真实的音符。

1.励作文中表现独特的个性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学生作为写作主体,必然呈现着多样化的写作个性。有的倾向于艺术型,有的倾向于思想型,有的二者平衡。艺术型的人或重实感、或重想象,一般擅长写记叙文、抒情文;思想型的人或重于归纳、或重于演绎,一般擅长写议论文、说明文。同样注重感受,也是人各有异的。如面对百花齐放的春天的花园,有的人敏感多情“伤春惜春”,感叹“落花流水春去也”;有的人乐观开朗,感到春意盎然,万物欣欣向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寻找独特的个性体验和心理触角,在作文中大胆展现“人无我有”的独特个性。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欲望、实现件仁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是非观念、个人修养、文化汾、格和币美情趣等多种因素,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形式。

2.励作文中表现自我追求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又是有自我的追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指出,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种需要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其巨大的潜能,人人都有发展自我潜能的需要,人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因此,就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

我追求。如;2000年四川省高考满分作文李彬的《回答》写道:我不足怀疑论者却仍像北岛一样高呼:我不相信。是的,没有唯一。我喜欢从苹果的横截面中发现一颗星星;我喜欢丢开参考答案让思维纵横驰骋;我喜欢博览群书,看看群儒舌战;我喜欢看秋树婆婆,眼底却没有哀伤,让每一颗心去读动多姿多彩的世界,就让每一双手去开创各自绚烂的人生。”作者的回答充分表达了他的自我追求,这也是他获得满分的一个因素。

3.持作文的独立性与自信心

作文要表现独有的个性与追求,需要独立性与自信心。鲁迅先生曾说过:“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是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及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终生惴惴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独立性自信心强的人不畏外在压力,有自身心理安全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自由,敢于承认自己的成败得失,不怕别人的奚落与讽刺,也就能坦然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独立见解。作文是创造性活动,特别需要独立性与自信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示范、欣赏、肯定充满独立性自信心的作品。

二、提倡作文表达真情实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在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赫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必须抒写作者强烈真挚的感情,“为情而造文”(《情采》);认为情是作家创作的前提,“情动而辞发”(《知音》);认为艺术构思中的形象是“情变所孕”(《神思》)。情感是个性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作文离不开真情实感,作文写出的应是“心的歌,心的声”。叶圣陶主张写作要“求真求诚”。然而,当前的学生作文中情感失真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往往用成人化、道德化、政治化的眼光看世界,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了,不敢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怕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误解的“心结”,惟恐“出格”、“出《毗漏”,最终在考试中失分。却习惯了牵强附会的去联想、去讴歌、去讽谕、去感慨。对着石头,会想到坚强意志;对着天空,会想到政治风云变幻;一草一木都会蕴涵深刻的哲理。1998年高考作文中,不少的学生瞎编自己是如何战胜脆弱,有的考生写考前自己跌断脚和手,有的写父母兄妹死于非命等等。总之,学生作文无病呻吟,感情矫揉造作,游离于真实的生命感悟之外,背离了写作主体

也就背离了创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真实、真切、真诚、真挚的情感,描绘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三、帮助学生寻找个性化的表达:

作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低。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最鲜活,最富有个性色彩的。抄袭、俗套和陈词滥调永远是作文的大敌。作文追求的应该是“洛阳纸贵”、“语不惊人死不休”。在应试教育下,作文教学有了一个又一个的模式。不可否认模式有助于学生组织材料、开发智力、理清思路、把握各种文体的写作,但一层不变的模式化训练终会束缚学生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维,这是与创新背道而驰的。作文是一种将思维和语言结合在一起的创造性活动。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找到感觉,有了感觉才能找到文思,才能合理架构必章,才能找准章法,才能驾驭语一言。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个性化的表达,鼓励学生根据目己的写作优势和审美个性,以美的存在为目标,自觉运用新颖的材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1.找创新的个性化的表达

寻找创新的个性化的表达,就要敢于告别标准,打破各文体常规模式。如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的框架,及“凤冠”之典故,“猪肚”之实例,“豹尾”之警句;记叙文的“先见物,后抒情,最后升华一个主题”,并牢记着“中心突出,主题明确”等等。要提倡“文无定法”、“因文定法”。如:上海市南洋中学学生熊棋镊在《心的旅途》一文讼对一些古今中外充满哲理的名言进行“反弹”,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闪烁着思维的求异光芒。其作文片段如下:留在外面总比从里面摆脱出来容易些。—马克吐温批注:有时候坚持留在外面更需要智慧与力量。

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美德,他的美德只能反映在别人的眼里。一一莎士比亚 这篇文章就打破了传统议论文“论点一论据一论证”的写法。用灵活的形式记录了作者跳跃的思想火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求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

作文的语言决不是指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文句通顺:,“文从字顺”只是最起码的条件,然后是做到合体、简明、优美,而最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的真诚和表达的精密。字里行间要有作者深入观察到的事物,做到象韩愈说的“惟陈言之务去”。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美人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学富

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溺桥’。它们是从前人所谓的‘套语’,我们所谓‘滥调’。”套语滥调,是作文的大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变速加快,社会的开放,多元时代“独语”生存的可能性空间的无限广大,今天青年学生吸收和消化新语词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作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求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例如: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上海市东中学刘嘉俊的《物理班》中,喜欢把“不要推我”说成“要对我做功”,“小心我把你扔出去”说成“小心我让你做平抛运动”。被书山题海压得透不过气来的高三学生常把学校称为某某监狱,把班级称为某某劳-改大队,把包括下课午休和体育课及广播操在内的所有能出教室的活动称为“放风”,这些语言尖刻而幽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洋溢着浓郁的中学生活气息。

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2017-04-23 06:05 | #2楼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针对开放式教学认识不统一,且程度仍不能满足目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等情况,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如何组织开放式的数学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                  

理想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必须确立:

1,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

3,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四]、能力展示

活动说明:鼓励学生用数轴和生活的实际经验来解释4+(—5)的现实意义,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四、开放教学内容,“活”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社会化。

数学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投入的程度也就会更加强烈。

教学案例(初二):

大米蒸成米饭后质量有所增加。某饭店的厨师老张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比老李多了0.2千克。现在用同样多的大米,小张蒸出了24.2千克的米饭,而小李只蒸出了22千克的米饭。问小张、小李每千克大米各蒸出多少千克的米饭?

㈠创设情景:

①老师首先统计班内哪些同学爱吃米饭。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米饭的形成过程,即妈妈是如何蒸大米的(学生的情绪非常高,不少同学有蒸米饭的经历)。

②选两名学生代表说说米饭的形成过程(结果这两位同学说的方法与过程不一样,从而又引出其他同学也相应说出了各自的经验和方法)。

㈡探讨:   

①问题:大米蒸成米饭后为什么质量会增加?用同样的大米,为什么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多,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少?米饭质量、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质量、大米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老师把上面的问题分别交给了六个兴趣小组,通过讨论来解决(这六个小组各自进行了激烈争论,有两位同学竞然站起来争吵,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同时,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蒸大米的时候,加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㈢在同学们弄懂了题意之后,师生接着列表分析:

五、 开放教学手段,连接internet,使课堂教学网络化。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和简单的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得教学情趣盈然、丰富多采,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使学习者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对数学对象进行多重表征,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总之,当前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已经形成研究热潮。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是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中学数学如何迈向开放式的教学,将会对当前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相关文章: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反思05-22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创新探索03-30

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方案(精选12篇)02-27

新课程教学总结02-05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04-21

物理新课程教学反思05-19

新课程物理教学反思04-17

开放式教学改革心得(精选11篇)04-25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02-11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