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意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

时间:2022-09-25 04:26:38 意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历程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

职业生涯辅导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随着美国从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导致职业辅导的产生。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Parsons)教授提出人职匹配论,又称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出现的职业辅导理论。“人职匹配”简而言之,即知己知彼,再加上合理正确的逻辑推理来对职业进行选择,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优化[1]。将个人与职业相配,如果个人的特质与工作因素越接近,则个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继帕森斯之后,职业辅导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在20世纪的最初十几年中,为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职业辅导加入了职业教育的因素,20世纪20~40年代,职业辅导开始注重个体的情感与心理因素,自1950年起,美国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关于人格类型与之匹配的环境类型进行研究,在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的基础上,糅合人格心理学概念,提出职业性向理论,使职业辅导领域发展出广泛使用的工具与资料。1951年,舒伯(Super)提出新的职业辅导概念,将个人与职业综合成有机的整体,强调个体制定生活目标,而不只是职业目标,推动了“生涯辅导”观念的产生,之后,生涯理论作为新的思考方式得到广泛发展,到80年代,生涯不再只局限一个职业项目,任何与生涯有关的生活,都在其范围之内。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职业生涯的内

涵也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在关注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工作外生活的选择与发展。美国职业管理学家彼得森、桑普森和里尔登(Sampson, Peterson & Reardon)提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由此,职业辅导演变为生涯辅导,生涯辅导最终目标是提高个人作为生涯问题解决者和决策制定者的能力。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职业意识教育与职业指导体系[1]。

我国职业生涯辅导起源比较早,只是中断的时间比较长,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为指导学生择业,发起择业演讲等活动,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以预测就业趋势,并为确定职业指导学科提供依据。1917年,教育家黄炎培、梁启超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1920年设立职业指导部,开展职业指导活动,以帮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20世纪30年代,当时政府还制定和颁布了在中小学开展职业辅导的规定。这些活动表明,职业辅导在中国已经开始萌芽。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之后因为战乱、社会等因素,这种萌芽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发育和成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辅导才再次萌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印了《职业辅导》史料文集,成为中国恢复职业指导的先驱[2]。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进入“大众化就业”阶段,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到重视。1995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高等院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其后,许多大学都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进入21世纪,随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同志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

学术资源

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3]。201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从2017年起提倡所有普遍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4]。在教育部的要求下,高校逐步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大学教育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职业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而我国只是在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就业遇到严重问题时,才意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并逐步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基础教育中职业辅导和规划教育几乎是空白,学生报考大学和选择专业时基本没有进行过职业辅导。生源不同,基础不同,如果大学照搬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将可能引发出一些问题。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使用率不高和过于理想化并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主要是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确定目标和路径、实施、反馈与修订为基本步骤,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规划自己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据中华英才网的跟踪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47%的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还处于“零投资”的状态,他们认为职业规划纯属纸上谈兵,只要有关系、学识、耐心、口才等条件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理想化倾向,职业生涯目标的理想色彩较浓,据某省人才市场测评结果显示,8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71%的同学说,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50万~1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做一名叱咤风云的“金领”[5]。

2. 职业规划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由于受教学时数和专业教师数量等条件的限制,高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普遍都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面向全体大学生讲解职业指导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同理论的应用方法,以及职业规划方案制作步骤,通常课程结束要求学生自行制作一份职业规划书。职业规划教学形式单一,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咨询和辅导,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制作的规划书过于形式化、简单化、模式化,千篇一律,不切合实际。

3. 职业测评资质人员少,测量手段选择随意化。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首先要认识自我,通常做法是利用职业测评工具来完成,多数选择网络计算机自动化软件进行测评,这些测量工具是根据不同人群样本构成的,反映出这部分群体的共性特征。而现实中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人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随意选择应用,可能

导致错误的结果。另外,过分依赖标准化测量,对学生个体进行分类,简单得出有限的几种个性类型,不符合实际中学生个性差异的多样化、复杂性。结果可能误导学生的职业取向,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表现出应急性、急功近利性等。

4.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职业指导实操能力。目前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大多数是从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在高校中相对年轻,职业经历简单,生活阅历有限,自身的发展与定位尚处于探索期,普遍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指导经验。即使部分指导人员接受过或正在接受职业指导师资培训,并取得了职业指导师资格或相关专业资格,能够独立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讲授职业规划基础知识。但是,这些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培训,缺少实际咨询和辅导学生个体经验的积累,职业规划设计过程中面对的复杂性、多样性难以把握,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实际操作咨询和指导。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⒈ 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体系。我国大学生职业意识普遍缺乏,并且严重滞后。据一项来自31个省份大学新生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所选专业的参考中,78%的依据高考成绩或父母老师的意见,20%的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不到2%的学生进行过心理测评[5]。大学生没有研究或深入探索过报考的专业,入学后也不知道就读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有些学生即便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了就读的专业,也可能深入学习和探索后发现不适合自己。因为职业兴趣爱好是可变的、可以培养的,一些学生原本对专业不感兴趣,但通过教育或深入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后,可能转变为感兴趣,相反,原本感兴趣的也可能变为不感兴趣。因此,如果从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简单地根据职业测评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很可能会误导学生,产生转专业或不安心本专业学习的想法。分析我国目前大学生现状,应将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体系之中,在大学第一学年,首先是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教育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大学生既然已经确定了专业,第一件事便是深入了解所学的专业,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专业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大学一年级职业规划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结合职业测评和非正式评估等方法,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职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术资源

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是熟悉系统的理论或特定技术、操作程序的演练,重要的是学为所用,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探索自我、认识自我,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和生涯发展目标。为此,职业生涯规划应以个性化指导为主,重点是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分步实施。通过正式和非正式评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探索,指导学生自我确认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并根据自身个性特征探索有关职业;介绍职业决策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确定职业目标,制作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指导学生实践,在实践中调整、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方案,逐步趋向自己的职业目标。

3.培训职业指导人员,提高指导师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职业生涯规划课不同于普通的理论课程教学,也不同于实务课程的操作训练,它更多地属于体验式的活动。一个没有吃过鱼的人很难描述出鱼的味道,一个没有实战经历的职业指导教师,也很难讲出真正的体会。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师生双方经过沟通达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一致,才能使课程的效果真正内化到学生身上。因此,职业指导教师一定要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培养,提高实战能力,才能够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与帮助,以及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在给予大学生“金子”的同时,更多地给予学生“点金”之术[6]。

4.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跟踪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一般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方案短期目标为3至5年,长期目标为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跟进服务,另一方面,分析和总结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轨迹,研究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律,可以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预测毕业生就业趋势,为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调整等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2017-05-11 21:04 | #2楼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毕业生总量增长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民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设计职业生涯,准确定位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是当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1]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应对客观形势之必然,又是实现个体和-谐可持续发展之必需,无论是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还是对大学生的职业成功和生涯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自我,科学规划人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属于探索期,这个阶段主要的生涯发展任务是从多种机会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并在所选定的领域中开始起步。[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发掘优势,克服不足,加强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形成对自我客观理性的现实性评价,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明确未来的生涯发展方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并拟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途径。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由于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导致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自我了解不够,奋斗目标不明确,不了解学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不能合理有效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更谈不上对未来人生、生涯设计职业的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早日明确大学阶段乃至毕业后整个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使他们自觉依托自身现有条件,以社会需求信号为导向,不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健全人格、调适心理、拓展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突破发展中的障碍,促进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发展。

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清晰的职业奋斗目标,并能充分发挥职业生涯目标的指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或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质,锻炼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4.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逐步理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理想的职业生涯目标。而生涯目标一旦确立,就会成为大学生追求成就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就会激励他们建立自信,增强勇气,培养实力,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奋斗,成功地实现自我。

5.有助于指导大学生实现科学合理的“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满意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寻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4]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自我,客观认识自我,形成对自身个性特质的准确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外部世界,分析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现状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信息,形成对职业环境和生涯机会的客观评估。这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定位,不断调整就业期望,树立与自身主客观条件最为匹配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避免盲目就

业,提高就业满意度。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缺失。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仍由就业指导机构附带承担,而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信息提供、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手续办理等事务性工作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显不足,因而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设计不够重视,对职业规划本身及其作用的认同程度不够,对职业目标选择感到茫然,这都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定位,影响了他们的成才。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集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指导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又要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职业规划职业化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现任教师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党政工作部门的教师或院系辅导员兼任,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再加之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他们在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取向,培养职业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滞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它会因个人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素养、知识能力结构和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因材施教”。而目前有些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以讲座和大课堂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虽然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对不同类别、不同条件、不同发展需求和就业方向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地分类研究和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职业分析和职业决策指导等科学系统的个性化指导。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一是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缺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相继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尝试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几乎都未能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完整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体验性教学环节相当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三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大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被等同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具有实质意义的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咨询、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内容涉及不多。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做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实行混合建制,没有设置专门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仅仅把它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职责偏重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收集、存储、发布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举办就业讲座,负责毕业生的分配派遣、毕业手续的办理等相关事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辅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忽视了对学生一生职业生涯活动的指导和教育,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也影响到学生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气氛,形成合力,推广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政府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速出台有关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制度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作为教学育人的主要阵地,要勇担教育重担并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他们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此外,关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各界力量都要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标准,着力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掘、整合自身现有的人才资源,挑选出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开拓创新精神和理论研究水平较强,实践经验丰富,就业指导基本功扎实的教师,为他们创造学习深造、定期培训的条件和机会,生涯设计公益网职业规划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社会专业团体合作办学,或以邀请、兼职、聘任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来校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

3.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形成集全程化、实践化、多元化于一体的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5]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首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足够重视的教学地位。其次要建立起全程教育、分级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循序渐进地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开设相应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有层次、分级式地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最后要改进教育教学结构。一方面丰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依据学校自身学科特点,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在实战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小组辅导、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丰富、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取得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行规范建制,成立专门化、独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高校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区分开来,单独规范建制,成立专门的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另一方面统筹管理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拟定实施方案,形成理论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切实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节,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5.建立信息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要加强旨在为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的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借助各种测评技术和方法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效性。首先要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网站,搭建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设置网上个性化的测试量表或调查问卷,提供网上个别咨询和生涯指导,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个性化生涯指导服务。其次要引进或开发先进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充分利用职业测评所具有的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式和人才测评等手段,帮助大学生更科学客观地认识自我能力、兴趣、个性,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参考,消除其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协助其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定位。最后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成立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室并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体咨询和个别辅导,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需要。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相关文章:

高校生命教育实践现状及思考09-25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思考09-25

乡镇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09-25

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思考和对策09-25

关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05-16

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及思考和对策09-25

乡镇联村干部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09-25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25

乡镇干部驻村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