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意见>《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时间:2022-11-22 07:38:06 意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17年3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168所,占普通高校的 60%,有近880万的在校生,700多种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教育思路普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条主渠道,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促进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

(一)发展的现状

首先,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 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近年职业教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 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接受和重视,其发展速度加快,迎来了职业学校“火爆热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向就业本位回归,不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再盲 目地转向普通教育,而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国际化可用人才。

其次,人才培养特征逐步明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 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 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 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便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再次,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高等 教育的一半。2017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占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 2017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在校生人数从117万增加到近880万。高职教育成为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办学目标存在偏差,办学理念不够明确。我国高职举办形式主要有三种:普通本科院校建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这样的历史沿 革,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型和中专的放大型。某些高职院校办学存在浮躁心理, 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向本科院校看齐,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第二,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使其社会认可度不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代社 会“读书”指单纯做学问。中国人潜意识里将读书做学问和做工的人分成高低贵贱,做工的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 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少人重学术轻应用,重学历轻能力,重普教轻职教,重“白领”轻“蓝领”,视高职教育为“次等教育”,学生们不愿上,家长们不支 持,用人单位不重视,社会认可度低,使得高职院校招

生难,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尊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氛围的形成。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中 国也是很奇怪,人人都要找职业,但职业两个字出现在校门上就感到不光彩。”[1] 第三,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政策不到位,经费投入难以保 障。国家把资金主要投入普通高等教育,据统计85.2%的高职院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分别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 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自筹,2%的学校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 款。其中33%的学校经费投入难以保证。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 主要靠收取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应用性人才,注重实践性教学,对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便大大 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来 源有三:一是招聘普通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二是聘请普通高校的教师或反聘离退休教师;三是聘请企业行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从普通高校吸收的教师 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在企业或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无法胜任技能培训 工作。加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作兼职。职教师资补充渠道也存在困难,师范类院校没有培养高职教师任务; 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又非常有限。而一刀切的教师职称晋升条件,又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第一,政府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模糊。《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 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可以实施同层次 的职业学校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阶段。职业教育本质是通过学校集中地、系统地提供专业应用的教育,降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社会 生产效率和总体竞争力,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因此,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针对具体职业提供的教育,这也是社会对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期望。[2]然而我国实行人力资源宏观管理双轨 制,目前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之一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其主导下的高职教育定位为非创造性职业的高级技工、技师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全体人力资源。这种高职教育 无论在层次还是范围上,都与社会总体期望不相符。另外高级技工、技师的培养有其内在规律,需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并非几年学校教育就可以实现的,即使拥有相关证书,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变成“夹生饭”,导致社会对此类证书怀疑,使高职教育证书贬值。

第二,对高职教育的定义模糊及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认识不清。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观点。但人才类型 的区别只在进行宏观统计的时候有指导意义,对实践上人才的具体培养并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谓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无客观划分标准。在“创新”成为推进社会发 展主旋律的情况下,创新的基础是技术的积累,技术的积累必然要求技术的大量应用,应用和研究在各个层次上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个人而言,根据社会发展形 势,转换职业是大势所趋,尤其是我国采取双向自主选择的就业模式,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与在校专业之间出现不一致很正常,且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的内 容不断变化,在未来发展不确定的情形下,期望在高职这个学校教育阶段就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定型,既不现实更不可能。

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 的推动和引导,体现在财政投入上。为提高社会对职教的接受程度,有学者提出就业准入制度的建议。但高职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如果总靠政府不断投入作 为发展动力,那么随着规模的扩大,势必导致政府投入不断增加,长此以往就变成政府的财政包袱。至于试图通过就业准入制度来加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发 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相悖。通过不断扩大就业准入的范围这种行政干预方式发展职业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大 国,进行大范围的就业准入监察并不具可操作性。另外就业准入的行政干预,与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就业率的社会需求和政府宏观政策不相符,违背劳动力就业的市场 规律。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拔苗助长方式片面加强职教,加大政府工作量,很难得到企业支持。

第三,从事高职教育的人才缺乏。能够真正满足社 会需要的高职教育人才,往往也是本行业的优秀人才,企业愿意提供优厚的待遇挽留人才,而在企业也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取得更多成就。学校能够给他们发挥的 平台不多,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属于改变职业发展道路,这些人才从事高职教育的兴趣往往不浓厚。另外进入教育领域工作的学历、证书等门槛也限制了他们。许多 学校因评估、创建需要,要求博士之类学历,这对真正能够从事高职教育的人才是苛求,处在各行业中的人才关注的是实际职业发展成就,学历、职称对他们没有现 实意义。于是高职院校只能使用现有师资,所开展的高职教育往往是对职业的表面、肤浅的理解,闭门造车难以得到社会认可。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摒弃传统观念,提升思想认识,准确定位,充分认识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先进生产力要求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的生产第一 线人才,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应充分体现其“高等性”和“职业性”,必须明确贯彻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发展高职教育是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推动现代化生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必须 克服浮躁、攀比心理,不能过多考虑“高等性”而忽视“职业性”。

第二,争取政府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首先,提高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其次,政府应按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再次,职教经费投入应在政府统筹管理下,鼓励行业、企事业、社团和公民个人等各种力量办学,充分调动企业办职教的积极性。用法律条文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对企业、个人、社团投资举办或捐赠职教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多渠道办学投入机制。

第三,提高师资素质,壮大“双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关系教学成败,建设一支有质有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条 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要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使教师获 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行业实践挂职。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到与所教专业 相关的部门、企业或办得好的职业院校参与实践、进修,弥补、充实欠缺的相关知识技能,丰富从事高职教育的经验。加强内培是当前解决“双师”问题的主要渠 道。其次把专家请进来从事教学活动。从相关企事业单位选聘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既弥补了“双师”师资的不 足,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还为学生就业铺平了道路。另外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参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评定办法,从制 度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

建设与发展。[3]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规划,确定培训内容与形式,制定规章制度,培训成果与奖金、职称、竞岗等各种利益直接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 杆的作用,通过分配制度改革使教师获得实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条件。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及终生教育,培 养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师资和职业学校校长。可效仿美国在大学就开设职业教育硕士与博士课程和职业学校校长高级课程,颁发职业学校校长资格证书和职业指导协调 能力证书。

第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工学结合,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 化知识,更要教会其掌握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基础理论、基本文化知识以“适用”为度,重点是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快改革 创新步伐,开设实用课程,找准高职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型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科学设置专业,要考虑区域性产 业结构差异和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以适应市场变化。打破教师“一言堂”,实行弹性学习,以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掌握相应岗位的从业技能。其次,要坚持校企 结合,探索与企业紧密对接的模式。没有企业行业参与,高职教育就失去发展原动力。高职院校应主动密切地与企业联系,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 件,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加强和推进校外 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4]再次,要实行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教育部与劳动保障 部等六部委正在开展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涉及259所高职院校将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的紧缺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入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及“行业导向教学法”,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要从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上作出规定。要明确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定位、经费、师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管理。

高职教育要立足于自身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只有重视能力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为社会输送既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关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12017-05-11 20:02 | #2楼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在中国日益得到重视,国家也花了大力气来扶持职业学校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的难题与尴尬。如国家的大额投入热情支持与社会的冷漠相待;职业学校本身在完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和面临的困境;以及家长们的偏颇认识等。这无形中给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设置了一道又一道门槛。职教在新形势下遇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

一、关于社会的人们将社会比喻成大熔炉,所以它的包容性和排斥性也就相当的明显。

1、观念

可以这么说,社会上对于刚刚在中国兴起不久的职业教育的评价并不是如此的肯定,特别是人们现在还普遍固守着一种“初中—高中—大学”的人才成长模式,认为这才是正道。而选择职业学校仅仅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办法,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或类似原因的学生才到职业学校就读。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只能尴尬地在夹缝中生存。

2、舆-论

“职高无用论”可以说是四处蔓延,这与有关报告所提的“中国目前最缺的是技术性人才”的观点是相违背的。关于前者,无非是三类人传起来的。

一是学生自己,有些学生在学校学习不用心,混日子,适应不了职业学校那种自律式的管理模式,几年读下来,什么都没学成,所以将责任推向了学校;还有些学生由于自己学艺不精,加之缺乏必要的实战经验,而对就业岗位的要求又太高,不能脚踏实地的工作,反而责怪学校不负责任。

二是社会招生人员搬弄是非,严重影响了本应纯净的招生环境。社会招生员受到利益诱-惑,而部分生源不佳的学校又以高额回报诱之,所以以赚取人头费为目的的社会招生员,便对所宣传的学校大肆吹捧,而对其他学校则嗤之以鼻。结果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环境与所宣传的大相径庭。巨大的落差使学生不能安心学业,而又将矛头转向学校,进而转向整个职业教育。

三是部分家长的口舌相传。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好不容易尽了那九年义务,考不上高中,便再也不想给自己增加负担了。而往往部分孩子还是想上中专学门技术的,这时家长便发话了“读中专有什么用!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总之一条,打心里就不想送,还到处去把职校说得一无是处。还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太高,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了几年一定就能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稍不满意便将矛头指向学校。再有,多数家长以为我交了费,孩子就归你们学校管,能不能学成都是学校的事。学得好是孩子出息。学得不好,找不到事做罪在学校。更有甚者,

部分家长寄希望于学校的严格管理,自己疏于管教。殊不知,职教阶段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与小学初中是完全不同的。一旦孩子变坏了,学校就是罪魁祸首。更可气的是,家长们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追究孩子的责任,反而到处宣扬学校的不好,读中专无用,使那些本想送孩子读书的家长望而却步,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3、宣传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仅仅靠职业学校和初高中学校及良莠不齐的社会招生员的宣传达不到根本目的。不能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和一些就业信息及时地真正地传达给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所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一知半解。如果能把对职业教育的宣传象当年扫盲、实现两基、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宣传的话,相信人民群众会更理解、支持职业教育。

二、关于学校的学校应从两个层面来考虑。

一是初中学校迫于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以完成规定额定招生人数为终极追求目标,未曾真正关心学生的前途,更极少关注职业学校的状况。未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不能将有效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的学校,学生平时所表现出的问题和存在的实际困难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给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其工作多限于被动。

二是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质量意识不浓,赚钱是其主要目的。学校应该是以质量求生存,质量是学校最重要的王牌、是生命线。然而一些学校却过分依赖于政府的扶助,过分追求人头数,过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要把学生“忽悠”进来了,学不学全是他们的事了,从而忽视了如生命重的质量。国家现在舍得花钱,每年都会下拨很多经费,如‘阳光工程款’‘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费’‘贫困生补助’等,而民众对此却毫不知情。

其次是重硬件不重软件。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引进了,校园环境是美起来了。然而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常规管理。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有的教师根本不懂教育,教育观念落后,责任心不强。同时,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必要的尺度。而学校常规管理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应该注意到,读中专的学生一般都是初中学校的学困生,包括学习成绩差、纪律行为差,平时表现差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而职业学校的管理模式要么过于严格,要么太过松散,没有找出一套适合中专生这个特殊学层的管理办法,国内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也不完善。

再次是只要“生源”而不管“生原”。职业学校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扩招,“有奶便是娘”,不管学生的素质如何,能招一个算一个,只要进了这张门管他张三李四都一个模子培养。殊不知,有些学生根本无心学业,是来混日子的;而

有些学生却是因为文化成绩不佳来学技术的。不说一定要做到“分槽饲养”,至少要为那些想学真本事的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莫让那些无所谓的学生把学校、班级的风气给败坏了吧!

三、关于家庭的中国人向来爱面子,子女的求学也就成了父母荣辱家庭兴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如今以上高中读大学为正统。相对于大学来说,职业教育在中国还只能算是新生事物,大多数群众还未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及至每一个家庭,似乎更愿意用“大学”这个词来鞭策自己的孩子们。尤其是邻舍之间谁的孩子考了高中上了大学,则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就更高了。不顾子女的实际情况一定要与之较个高低,哪怕是花钱买名额,也要进高中,进不了重点,只要是高中便成,高中在有的家长眼中仿佛成了衡量孩子智力、前途一个最重要的风信标。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确实是为父母在读。

一是很多父母喜欢走极端:一是固守“中等职业教育无用论”,打心底里排斥职业教育,认为这是浪费钱的事。除了有些职业学校确实在家长心中留有阴影外,一方面苦于家贫无法负担每年几千元的学杂费,加之对职业学校心存疑虑,干脆送子女去从师学艺。另一方面家长认为好不容易把九年义务教育送满,法定义务已经履行,既然上不了好的高中,那只能去打工养家了。或者眼见别人家的子女初中门都没进,也能挣钱盖楼房,眼红得不行,哪会有心去送孩子读书呢? 二是有些家长把中专当成“托儿所”。无庸置疑,中专招收的都是一些上高中无望的学生,但并不是收容所。大部分学生只是学习能力不如别人,一旦碰上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表现出无限的潜力,其前景并不比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差。但一些家庭情况好的家长既不愿孩子过早的外出打工受苦,又不想其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所以中专便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去处。送进学校,花点钱财,但求平安,不问学业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两三年之后,孩子大了一点,再出去也就放心了。所以,要改变家长们的这些想法还任重道远。

四、关于学生个人的

从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有减弱。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1)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身刻苦钻研精神不够;

(2)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或智力、记忆能力,与以往入学分数较高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

(3)有部分学生虽然显得聪明伶俐,但对以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好;

(4)也不排除部分学生有“读写困难症”。国际上有研究认为,此症并非疾病,也不是学习者智力低下或不健全,而是对常规教育的读写理解方式不能适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就是读写困难症者。此类人可能需要特殊的教学方式。解决此类问题后,常常显示他们特别聪明或具有创造力。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职业学校招生数连续增长,就业形势非常好。专家分析指出,与普通高中比起来,职业教育具有注重实用技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即可高考等三大无可比拟的优势。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发展成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涌现矛盾和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尽管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职业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相关文章:

关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05-16

对中国养老保险现状的思考与建议09-25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思考09-25

关于中国导游一些现状的思考09-25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思考09-25

桂林市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其思考09-25

机关党建的现状与思考09-25

对基层统计执法现状的思考09-25

农机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思考09-25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