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6 09:11:3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七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理解分数的意义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5/8。

  2、一代面粉吃了3/10

  3、一批货物已经运走了4/7。

  4、挖一条水渠,第一天挖了全长的1/20,第二天挖了全长的2/35。

  填空题:把()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份,()占其中的()份。

  二、口算。

  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四、文字题

  1、1减去1/3的`差,再减去1/2,等于多少?

  2、3/10与3/5的和,再加上3/4,等于多少?

  五、应用题

  1、地球表面积约7/10是海洋,其余是陆地,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几分之几?

  2、一件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20天,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丙队单独做需要18天,三队合作一天可完成这件工程的几分之几?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上课时间:4/28

  教学内容:83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3 5/9—2/3 1/2+1/6 3/4—5/8 1/6+3/10

  9/14—1/2 3/8+1/8 5/9—2/9 7/10+5/10 3/10+3/4

  二、探究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算式意义。

  1-1/4-1/3 1-(1/4+1/3)

  3、在书上独立完成两个算式的计算,再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

  三、巩固

  1、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 1—(1/2+1/6)

  (2)我国约有7/10的人口在农村,其余的在城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3/4—5/8+5/6 4/5—(1/6+3/10) 3/7—(9/14—1/2)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 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 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 (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 (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 )6 = 5 ( )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 有余数

  62=3(人) 72=3(人)1(个)

  陈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 (人) 94=2(人)1(个)

  124=3 (人) 104=2(人)2(个)

  114=2(人)3(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认识了乘法并且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分析

  实验或教研主题

  各单元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 认识除法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重点:让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二、 口诀求商

  目的: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的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除

  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

  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认图形

  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四、 加和减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五、 位置与方向

  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使学生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

  3、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并能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六、 量长度

  目的: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线段的长度;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的重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会恰当地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七、 乘和除(一)

  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8的乘法口诀合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8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初步学会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学会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简单的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八、 时、分、秒

  目的:

  1、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1秒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认识几时几分。

  难点:接近整时的时刻认识。

  九、 乘和除(二)

  目的: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这些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在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学会计算表内乘、除法范围内的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十、 观察物体

  目的: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所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十一、统计与可能性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2、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的解决,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十二、期末复习

  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7-9的乘法口诀,时、分、秒的认识等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7-9的乘法口诀以及用乘法口诀求商等计算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 学 措 施

  1、对于“认识除法”和“口诀求商”的教学:提供现实的数学活动素材;给予广阔的自主探索空间;组织多样的讨论交流活动;赋予数学的深层思考机会。

  2、对于“加和减”的教学: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入规则的学习;在主动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则;在多样化的算法比较中提升规则;在认知结构的构建中完善规则。

  3、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认图形”的基本手段是折、减、拼;利用图形进行直观思考是“观察物体”的核心环节;理解量的实际意义是“量长度”的重要前提;描述和交流是“位置与方向”的有效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10根小棒

  2.实物图形卡片

  3.多媒体课件

  4.装钱的信封。

  教学设计

  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操作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2.交流、汇报。

  a.问:你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2+1,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

  d.引导

  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课题:

  3.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a.提问:5+2+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b.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d.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应用拓展

  1.动手操作:

  a.教师谈话,拿出小棒,跟老师这样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

  b.学生活动。请照老师的样子,和你的同位,来试一试:拿小棒、说算式、说得数。

  2.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的第2题,学生先说题意,再填在书上,指名学生说,集体订正。

  3.变式练习:游戏:从信封内拿出8分钱。

  a.教师提要求:1.信封内有6个1分、4个2分、1个5分,请你拿出8分钱,看有几种拿法,填在表里。2.同位合作,一人拿,一人记。

  b.学生展示拿法。

  课堂小结

  问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特别强调要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小朋友喂鸡的图,利用这幅图抽像出“连加计算”类型的题。“连加”对于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忘记,因此第二步的计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设计了连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停一下,又跑来了1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动画过程,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首先让学生观察连动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意思。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先加前面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能先加后面的两个数,再同第一个数相加,都可以,只要学生能从中体验出“连加”的意义就行。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和顺序,加深对“连加”的理解。

  最后通过一个拿“8分钱”的游戏,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专家评析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教师创造了许多动手操作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但教师没有仅仅限于知识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今后学习数学鼓足了劲。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 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 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 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 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 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 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建议:

  1、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这学有所用。

  2、 关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 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强调理解和感悟。

  4、 力主营造一个宽松、和平、温情的学习环境。

  你说我摆

  右

  上

  下

  左

  课后评析: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09-0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3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