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活动反思>《少先队野营活动反思

少先队野营活动反思

时间:2022-04-17 18:34:19 活动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少先队野营活动反思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中学习。体验探究活动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情境性与教育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全面素质。

少先队野营活动反思

“你知道这样做不对吗?”“知道。”“那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应该……”“这句话你已经重复过多少遍了,每次说了,隔两天老-毛病就犯了!”像这种对话,在少先队教育中经常可见。事实上,纵观现在的少先队活动,以说理灌输为核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接受,却忽视了个体探究对象时的情感,体验等心理过程。过分强调对观点的记忆、背诵、模仿,却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儿童的直觉、童心和思辨性,教育教学结果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忽视了学生独特的体验能力。基于以上考虑,少先队活动必须进行体验探究性活动,以改变活动从口号化到人本化,关注内心,注重实效。

下面就几种典型体验探究活动形式谈谈自己开展少先队活动的构想与实践。

一、探讨性体验探究

此形式是指在少先队活动中,通过主体介入反思,围绕一定的认知中心进行探究,讨论,以完成明辨是非,道德内化的过程。探讨并非是随意性谈天,而是围绕一定中心进行讨论。这是少先队活动课中最能普遍应用的,体验探究活动的介入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让探讨更积极。

如在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活动中,虚拟招聘公告秩序管理所所长,要他向全县宣传教育,筹备会上你和所有管理人员该说些什么?(原因、意义、做法)在确定主题后,再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让认知框架在探讨中悄然构建。

如针对学生经常迟到的情况进行教育时,可以与学生讨论以下主题: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知识,举行一次队会,召开一次晨会,再搞一次座谈会,在探究说法的过程中认识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学生认知结构看,习惯形成过程是一个新旧认知相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构建了一种新的结构图式。建构的方式有同化和顺化。利用旧知识进入新知识过程即同化,顺化则是指主体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某些知识成分或结构形式,以与新问题达成和-谐相容状态,再用同化方式,把新知识纳入结构,使原始结构达到一个新高度。审视整个认知过程,终极目标是相容,而体验探究是介入与认同的过程,是证明或反证明,都是一种新知认同过程。从思想道德形成过程看,体验探究是外因转化为内因的一个动力因素。

二.活动性体验探索

活动性体验探究是指在少先队活动中,通过主体介入活动,去反思活动的内在意义,从实践活动中完成道德内化的过程。习惯的形成过程与道德内化之间是一种直觉效应,好比你刚学骑自行车,你无论看什么书籍指南,还不如亲身上车实践,在跌跌撞撞中就能掌握和熟练,而根本不必理会什么技巧,这一切在实践活动中,已形成直觉效应。活动旨在突出主体地位,可进行追随体验,换位体验和模拟体验等形式,帮助主体寻找一种岗位,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种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事。

社会实践活动"寻找良好社会公民"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寻找中感受文明,学会文明,在对好公民的采访过程中受到一次真实的文明教育,学生在认识他的过程中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做人原则。"爱清洁 

、讲卫生"一活动中,安排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灰尘、水滴里的细菌,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再动手习洗手、擦鼻涕、洗手帕、漱口等事,道德来自于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进行体验。如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当一天爸爸、当一天妈妈,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特别是孝敬父母方面,特别规定每周日为孝敬日,这一天,有条件的可以跟父母上一天班,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当一天辅导员、当一天老师、当一天校长,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当一天工人、当一天解放军战士、当一天售票员、当一天交-警、当一天记者等,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田野,走近农民伯伯,通过走,通过看,有所感,有所知。

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在大自然中体验,开展大自然探秘、远足、野营、旅游等活动,鼓励他们多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感受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培养起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这样让课堂扩大化,生活化,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感受活起来,这样能引发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个人道德与情感的发展,并不是靠几次体验探究就能完成的,总是由情绪发展到情感再发展到情操,是一个社会性不断增强,情感发展水平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正因为少先队活动占总课时比例少,体验探究更应充分利用。能力的提升是螺旋式上升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总在不断的实践中巩固提高。课程标准中提到:"初步使学生在基本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任何强加于人的思想与观点都是浮于表面的,它无法构架与行为习惯的衔接链,而当个体去体验探究时,思想的存在形态才会发生改变,才会发生行为,行为才会影响到思想的验证,如同电脑检索一样的自觉意识才会判断、发现,才表现为能力,能力才可能得到提升。

三、对抗性体验探究

对抗性体验探究是指在少先队活动中,通过主体互相介入,互相排斥,互相作用,在矛盾问题探究中深化认识,完成道德内化的过程。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压力与动力并存,主体更主动地参与探究,角色在自身世界中完善自身认知系统,在对抗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图式,学会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如当一个家庭口角调解员,同家人之间交流意见,用小嘴做力所能及的劝说,以辩论的形式来进行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是非之间争一争,辩一辩,这之前,可与老师一起找相关问题的资料,在证据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已接受了一次教育,增强学生的探究生活的能力,一切的教育行为发自于学生本身,更富有可信度、说服力。可以说,体验探究作为主体一种反思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是一种与对象的意向性-交流,是具有主观色彩的,所以情感便产生了。体验探究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突出人与人、人与教材、人与情境的多向交流,此时,人的情感才会真切,才能动之以情,这个情不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情",更应是学习主体自发之情,这样才能"两情相悦",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四、浸染性体验探究

情感是道德内化的一种催化剂,少了它,内化无从着力。然而情感不可以老师直接送给学生,不可以直接强加于学生的心灵,它具有非物质性,流动性,它只有通过主体去探究行为过程,去体验才能获得,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竞赛和评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在每一次竞赛评比中尝试成功,体验快乐,觉得"我真行""我能行",产生更大的推动力量,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也会使他们有极大的成就感,因此竞赛、评比、奖励相结合是培养成就动机的有效方式。在班集体中,我经常开展各种竞赛和评比,如穿衣服、自制贺卡、整理书包、朗读、踢毽子、讲故事、棋类……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体验的机会。同时让体验漫延学习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刘胡兰》等一类的爱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就让学生多看,在正义与善良的"海洋"中沉浸,弥漫的炮火、明晃的刺刀、凶恶的敌人、悲壮的音乐……榜样人物形象在具体的情境中凸现、鲜明,具有震撼人心的神奇力量。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也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中肯定自己。" 

道理或道德是可以说出来让人知道的,但不可以让人接纳于心的,接纳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我想:何不把整个明理过程融入内化过程。让明理与内化同步,促进行为的形成,让最朴素的情感引发思维,理自现,情自生。

当然,各种活动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与隔绝的,只是以哪一种方式为主,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容,相互依附,相互促进的,在认识提高的过程中,在情感激发的过程中,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体验探究活动是载体,我们的孩子在体验探究中理解,在体验探究中接纳,在体验探究中习成,在体验探究中成长。

参考文献:

周龙兴 宋进喜 《体验,体验教育与学习主体的确立》

全国少工委办公室《用体验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少先队活动教育》

袁建萍 《让学生体验成功

【少先队野营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少先队活动计划05-08

少先队活动计划05-08

少先队活动计划07-05

少先队活动方案09-05

少先队的活动方案03-06

少先队活动总结04-06

户外野营安全常识05-06

少先队小队活动方案05-12

少先队主题活动方案05-08

策划少先队活动方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