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课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课的动手操作能力

时间:2023-06-30 12:55:02 赛赛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课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从创设学习情境,利用课堂生成资源,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等方面入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操作活动当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课的动手操作能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课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更能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根据教学学内容,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现代教学认为:一堂课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对外来的信息接受快、记忆深刻、思维活跃。为了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畅通无阻,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引导学生学具操作的时间安排,必须进行科学调控,使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出。

  以在教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我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了20根小棒。导入新课完后,我提出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小精灵”带来的小棒有多少根?”他们的注意力立刻被老师手中的小棒吸引了,11根小棒数完后,接着我又提出“一根一根数既慢又麻烦,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呢?请你拿出你的小棒试着在桌子上摆一摆。”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纷纷开始操作手中的小棒并在小组内交流方法。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种摆法,最后我请了3位同学给大家展示,并口头阐释摆法,如(10根一组,5根一组,3根一组)。随后我提问:“对比这三种摆法,哪一种你们觉得跟快一些?”正因为有了亲自动手操作以及同学们的展示对比,他们迅速的说出了“10根一组的更快些”。接着,我演示了如何把10根小棒给捆成一捆,再我的示范引导下,同学们都动手把手中的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经历了数小棒,捆小棒,学生很快理解了10根小棒代表10个一,10个一就是一个10。

  因此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记忆,还可以通过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如在学生明白一捆小棒就代表1个十的情况下,我提出“用你们手中的捆好的小棒快速的摆出12根。”学生迅速的操作并回答:一捆小棒加2根小棒就是12根,代表12。随后我继续提问:“那12的组成是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接着用同样的方法,他们理解并记住了11—20各个数的组成。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灵活地分解运用操作这些知识,层层递进地思考,经历了问题的产生,知识发展的过程,自觉地探究着思维程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实际上也是在经历着一场自我挑战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知识的主人。

  三、动手操作,正确引导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另外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年龄越小,其思维越需要支持物。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得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为此,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

  (1)操作什么东西;

  (2)怎样进行操作;

  (3)操作的具体数量是多少。如在这一课中,我会围绕教学目标,先要求学生10根小棒捆成一捆,捆好后引导学生明白10个一就是1个十,然后要求学生摆出11,12,1320在此基础上理解并记忆这些数的组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明确目的,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另外,一年级学生自律性比较差,在教学中必须时刻提醒什么时候该动手操作,什么时候该认真听老师讲解,不要让学具成为扰乱学生听课的一个因素。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及时引发学生思考,操作学具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动手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是通过学具的操作,引发学生观察、发现、比较、及时抽象概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抽象的学生知识。

  四、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发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的限制,理解基数序数间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在教学中多举实例,加强对比,通过动手操作,化难为易。如起点不同,你在队伍中的位置就不同。涉及的这些知识点时,我会请一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从左数我是第几个,从右数我是第几个,以及一共有几个人,区分基数和序数。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接受了新知识,并明白了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起,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

  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课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

  1、初步体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首先需要教师利用教具进行具体的使用演示,再由学生使用学具进行操作。在具体操作前,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对步骤内的注意事项和易错点再次强调,以防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由于小学生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当具有较好的耐心,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反复强调,并对学生常见的错误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更好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举例而言,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的环节时,教师用大型的教具如正方形、五角星等演示,并鼓励学生自我通过折纸、剪纸的方法加深对学习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一定的分组活动,让学习能力较强、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能力相对偏弱的学生具体进行操作,以此更好帮助学生展开学习,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核心凝聚力,保障班集体的共同进步。

  2、创设和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尽管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但是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这一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各项教学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因为数学部分的知识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只有从生活入手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在其基础上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此外,由于教具数量的限制,部分学生难以准备齐全所有的使用学具,而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如笔、笔盒等,能够更好帮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学习。举例而言,钟表是实际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教师可以从钟表入手,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如时针转动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走十格是多少时间。此外,不能直接向学生给出答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自我进行发现探究,从而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3、教师要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办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操作

  为更好帮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各类学习的工作,还需要预设好学生应有的操作条件。首先,教师应当充分研究教材内容,通过对研究的分析,将教材中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抽出,更好应用于课堂内。其次,结合实际生活内容,将教材中需要动手操作内容凝练出来,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引出教学给学生。最后,要教导学生不能一味模仿教师的操作与行为,鼓励学生自我创新,针对动手操作有自己的学习意识。同时,教师应当做好各类对比工作,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较多类似的环节需要进行对比。小学生的能力相对有限,因此教师应首先做好相关的工作,保障学生能够分清楚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分析操作能力。

  4、熟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有必要设计出相应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练习题,力求把机械单调的练习内容设计成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设计练习时,应坚持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观察、分析、交流中熟练地掌握动手操作技能,从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完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趣味游戏动手操作练习:老鼠与猫相距20米,猫发现老鼠后,立即以5米/秒的速度追击老鼠,2秒钟后,老鼠发现了猫,老鼠立即以3米/秒的速度向前逃命,问猫追上老鼠需要几秒钟时间?教师让学生之间拿一些人扮演猫,拿一些人扮演老鼠,互相演示,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很容易解决,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又如,“把4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后,周长减少了多少厘米?”这种类型的题看似简单,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由于抽象能力较弱,就不那么简单了。学生只要具体地拼一拼、摆一摆,所有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在教学工作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也是开展有效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工作中,老师需要发挥出指导性作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是自己的主人,所以说学习这件事情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和学生进行频繁的交流,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之上,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通过现代化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设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才是当下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条件。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数学这一学科不能够完全依靠老师进行讲解,最重要的是依靠学生进行思考,老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问题,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指向性,并且涉及的知识面要广泛,才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建立是需要老师的帮助,比如说在课前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动画片的形式放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能够把学生的眼球都吸引到一起,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并且通过典型的例题进行问题的提出,给本班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小组完成问题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需要做,他们在合作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在思考之后进行讨论,老师让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在分享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于数学能力的提升有着很重要的保障,同时,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

  数学课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帮助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组织,一定要考虑到当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完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建立起来,能够和老师积极的配合来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知识的讲解以及问题的提出等过程,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为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课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04-21

如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05-18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04-03

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03-09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7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3-16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03-22

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