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者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者

时间:2022-11-19 01:11:49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者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者

但“课前预习”在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一直是语文课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在课后让他们整理自己的书包、衣柜,让他们感觉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适当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了“2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3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3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别问我”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的氛围 。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

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前,我就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在桌上摆一些学习用具并标上价钱,找两名同学做售货员,然后其它同学则用模拟钱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到很新鲜,积极性相当的高。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知道拿一元钱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培养预习习惯教师要有先导性。

让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教师事先应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怎样设计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了教师提了问题,学生还会影响哪些问题等教师都要全面考虑。因此,要求教师在预习前应充分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而达到如下要求: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学生的差异性。学生所能解决的问题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预习也不例外。最初如果提过高、过难的问题,学生即使预习后也完不成,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因此,要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指导预习“角的初步认识”可设计如下问题:角是什么样的?角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找找生活中的角?

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思路、方法解决问题,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可设计类似“你还能怎样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你能背诵乘法口诀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样的规律?”等类似题目。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者》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同时教师要认识到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指导预习时应注意设计问题时难度因人而异,不能全班一刀切,完全一个标准。预习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列出深浅不一的预习提纲,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分别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参与预习。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可增设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以缓解难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2017-03-20 22:34 | #2楼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的老师怕学生预习,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其实,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还没有体验预习的快乐。

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二: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三、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不掉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由于小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对预习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作为教师,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巧妙的“穿针引线”可以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喜悦,时间久了,习惯的养成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第一、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教师一定不能心急,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很差,他们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所以,教师要安排预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好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针对“后进生”,我们教师要进行帮助,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

在预习中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例题。要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不要读完题后看答案,这样只是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之后,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对于刚刚参与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更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  

第二、“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就好比古语中的“师傅领进门”的“领”一样。在“带”的阶段教师要具体预习提纲,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看完之后自己操练,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等。

在“带”的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预习的内容作为实验,师生共同设计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在内容是可以涉及一些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可以是图形方面的知识,可以是概念形成方面的和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总之,要形象直观,要比较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在要求方面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发现性、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几页—第几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带”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预习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偷懒,而老师又没有“千里眼”。这时,奖励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二便是一些小小的“诱-惑”,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都是一种动力。所以此时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第三、因为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的鼓励和奖励遇到“抵抗”时,适当的督查和惩罚是有必要的,比如在预习后进行一次预习测试,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回头”——回到“扶”或“带”的阶段,让老师帮助他坚持下去。

也许你“扶”了一个月,“带”了一学期,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手”了。这里的“放手”是给学生一个舞台,是对他们的预习提出更高的要求,是让学生努力去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让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敢于质疑。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作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

新《课标》也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而这一习惯要经过几学期甚至几个学年的“扶、带、放”和“帮、奖、查”才能“修得正果”,“预习大业”切不可半途而废!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者】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09-21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04-07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12-11

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4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职教学生的创新能力09-21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1-07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09-21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