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方法>解决方法>《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心理不适解决方法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心理不适解决方法研究

时间:2022-11-19 09:20:38 解决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心理不适解决方法研究

在新课改实践中,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往往强调的是新的教育理念的灌输以及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对教师面对这一挑战的心理适应性却未能予以足够的关注。来自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心理适应性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并最终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得与失、成与败。本文试图分析教师在新课改进程中出现的几种典型的心理不适的现象及其成因,呼唤给予教师更多的心理关怀。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心理不适解决方法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堪称是全社会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这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一个观点。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同样令人担忧。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与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有关。如果说教师固有的压力源主要是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的话,那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下面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常见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1.自我否定的痛苦感 

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且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2.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 

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知识传承方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而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式的服从关系。在伦理道德方面,传统的观念置教师于“道德说教者”的绝对尊严的地位,因而认为教师是无可置疑的“长者”,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弟-子”,师生关系成了单一性的“老对幼”、“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关系。 

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师生关系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在知识接受领域,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因而,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应该说,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其出发点是积极的,也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由于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有关方面处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了教师得不到学生以及家长起码的尊重,一些学校事故的处理方案让教师感到不公等现象。因此,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3.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 

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似乎高不可攀。诚然,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接受培训来提高自己,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遂有“跟不上形势之感”,并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心理不适解决方法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相互矛盾的现象带来的茫然感 

我国新一轮课改的目标是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系统构建和实践操作层面上同样要实现转轨。但从当前的改革实践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诸多环节还没有很好地实现相互配套和互为保障,新的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因此,许多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改,另一方面却在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正如一些校长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得不有两手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知是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尽快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还是要固守原有的应试技巧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无所适从的茫然感由此产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对活动起激励作用,但压力过大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过大的压力会促使教师出现种种心理不适,在教学中变得无效、无能,当然也就谈不上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困惑,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关怀,确保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改,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综合起来看,上述教师心理不适的成因,除了与新课改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一直接诱因有关外,也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克服教师的心理困惑,一定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同步推进,同时实施。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即外减压力,内强素质。 

所谓“外减压力”,就是指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伴随新课改的推进,教育部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了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校长以及骨干教师的新一轮培训,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但在具体培训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培训覆盖面不够广,许多一线的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内容以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较少,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研究部署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其次,要尽快完善与新课改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新课改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试制度、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台和实施,将大大减轻教师在改革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在参与课改中正确定位自己,并且鼓起克服矛盾和困难的信心。再者,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清醒地认识到对新课改不能操之过急,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老教师在角色转换方面较为迟缓应持宽容的态度。 

所谓“内强素质”,是指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应抓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改。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转性,是大势所趋,因而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并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妄自菲薄只会降低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并最终动摇自己对做好自身工作的信心。二是要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心理不适解决方法研究】相关文章:

员工关系管理研究背景04-16

企业薪酬制度研究背景05-17

双减背景下的研修总结09-02

新时代背景下雷锋精神的解读05-19

申请美国研究生时如何提升本科背景04-14

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减负增效措施12-07

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战略管理分析09-19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09-25

酒店员工心理管理研究04-19

高中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研究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