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意见>《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

时间:2022-03-25 03:41:19 意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

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十年寒窗为的不过是以后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想。以致于如今的教育愈加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方向。而许多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致力于追求虚名,以图在各大“排行榜”上图的一席之地。许多学校并不专心于学术教育,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升学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另外,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名教授的言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大部分教授只注重发表了论文的数量,而并不注重质量,一味的敷衍授课、课题蒙混,而学校重金“收买”高分学生更是层出不穷,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敬仰的“圣地”逐渐沦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生求学的功利化以及学校办学的功利化使得整个中古教育日趋商业化、功利化。 现状二: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教育存在着十大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我所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区域不公平跟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小学而言,城乡师资水平分配不均无可争议,农村的教学水平相较与城市,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同一城市的学校同样存在着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重点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教学基础设施配置都比一般学校优越。这就使得重点学校越来越强而一般学校越来越弱的局面,难以形成教育公平竞争。而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家长花钱为孩子选择较好的学校。

另外,除了中小学教育的不公平,大学在录取学生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这样的不公平体现在“区域保护”等方面。例如,上海的考生在考上海的大学时相较于非上海考生来说要容易的多,北京的考生在考北京的大学时要比非北京考生容易的多。而这就出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重点大学的数量多,考生少,考生容易考的现象,而对于山东、河南、广东、浙江等高考大省却有重点大学数量少、考生多的现象。因此,诸如此类的高考大省的考生要比上海、北京等地的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考上一个相对于优秀的学校。

现状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院校增加,职业学校虚化。

最近这几年,到处盛传着“读书无用”“毕业等于失业”等说法,很显然这些说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却能从这一现象中看出人们对中国教育的失望。“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原因无非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只是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而更重要的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调又太缓慢了。按照原有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没本事”,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大学教育无法生产出于公司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大部分毕业生走出学校后发现:专业知识没学好,没有一技之长,也没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因此,只能等着失业。中山大学一会社会学教授曾说:“目前许多教育政策的制定不是以就业为导向,不看人才市场需求,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又要在人才市场消化,这就造成一时难以消化、甚至消化不了的问题。”我国的大学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而非专业技能,而更多的大学追求高等

院校之名,本来时XXX职业学院改名为XXX大学,而原本为职业学校摇身一变成了本科大学,却没有与之“大学”相符合的教学能力,再加上大学扩招,使得高等教育愈加大众化,十个人有九个是本科毕业生,这更使得职业学校虚化。另外,就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大部分都有注明“本科以上学历”等要求,而家长跟学生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职业学校,学生不愿选择职业院校接受教育,这更使得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越来越差。大批本科院校的增加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么多孩子们渴望接受大学教育的需要或渴望罢了,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了却一桩心愿,对于孩子们则是一种希望,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培养了一大群拥有大学“文凭”的高中生而已。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现状四:应试教育。

考试是选拔人才较为公平的方法,于是,中国的教育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前几年提出了“素质教育”这样的要求,可是,素质教育并没有实现,大多数的学校仍然以提高升学率、增加知名度为目的,重智育、轻素质。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死记硬背、考试为主、读死书、死读书、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国的教育现状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本文中也不一一列举,而使得中国教育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思考,只有真正找到症结所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逐步改善中国的教育质量。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产生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是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追求个人温饱,因此,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也是“小农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另外就是科举制度的影响,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的人。而科举制度的遗留下来的历史影响,使人们认定了教育是飞黄腾达的敲门砖,而并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高分”等于“优越的生活”已在人们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真理,这也就使得中国教育功利化、应试教育。

二、中国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已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我国人口总量多这一现实却使得人均水平不高。人口总量多,社会资源有限,而谁能享有更好的社会资源,最公平的方法无非是类似于科举制度的“考试”。我们无法像瑞士一样,每人每月1.7万人民币的补贴,因此,大家挤破头去争得在大学里的一席之地,以图能在毕业后获得一份好的工作,进而得到一个好的生活。而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国大学愈加注重排名等虚名。

三、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理念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制度跟教育理念进入一个误区,过于重视理论,却又不专心于学术。从小学教育开始,分数就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与否的标准,一直到大学这样的评判标准也没有改变,好的分数去好的大学的状况也从没有改变,因此,大家对待教育的态度也导致了如今中国教育应试化的现状。教育是获得其他物质享受的敲门砖,也成为衡量一个学校甚至是地区政府的标准。因此,功利化的教育理念是的中国教育趋于功利化。

四、政府投入不足以及教师待遇不高也导致教学水平不高这一问题。

据调查,在日本教育中,中央财政在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中占了很大比例,中央负担国立学校所需全部经费和全部教科书经费;负担地方公立学校教职员工资、福利保障费的一半,校舍新建扩建费的一半,校舍危房改造经费的1/3,受灾校舍建设费的2/3,偏僻地区公立学校公用经费的一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费的一半。都道府县负担公立学校教职员工资、福利保障费的一半,校舍危房改造费的1/3。市町村负担公立学校校舍新建扩建费的一半,校舍危房改造费的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费的一半,学校的公用经费。教师工资制度

是教育财政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教育财政预算中,教师工资所占的比例最大,目前大约占到80%。在日本,教师为公务员,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的工资必须高于普通公务员的工资标准。

从财政投入上来看,日本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确实要比中国高的多。中国教师的工资确实并不高,这也使得各个领域的人才极少有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因此,教育水平也得不到特别大的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中国教育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至少,在如今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下,考试确实是选拔人才比较公平的方法,而政府要做的则是逐步改善教育现状,通过发展经济,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支持,使职业院校水平得到提高,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毕业生。而作为我们普通民众,则要改变对待教育的观念,不能只追求一纸文凭。

改变中国教育现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必定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对中国教育现状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2017-05-11 18:12 | #2楼

听了王宝祥教授的专题报告后,使我受益匪浅,受益颇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让我们对当今教育现状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其中,有两个问题始终让我记忆犹新。一问“为什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不要炒作‘高考状元’?2017年多个省市不宣传高考状元,不搞高考排名。”王宝祥教授举例,北京市打算,让学生回到自己地区填自愿,让学校无法统计学生成绩,无法统计上线人数,实现学校间不排名。二问“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怎么理解?”王宝祥教授很支持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同时却指出教育现状依然还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王宝祥教授并没有有直接详细地告诉他对当今中国教育现状的认识,以及他个人的观点,而是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大家自由思考,自主认识,使大家对当今教育现状有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解。实际上这就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颠覆,他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实例,让大家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较为理性的科学的观点。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反观我们的教育,离要求实在还远。“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很难实施。中国教育现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德育是每一所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但是现实几乎没有那所学校能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家都忙着抓分数抓升学率。把一部分成绩不合普高升学要求的学生打入职高的校园的“冷宫”后,职业学校的教育又是提倡技能为先。“能力为重”也是难能实施的,重分数和升学率的学校就不用说了。拿我们职业学校来说,我们也未能有为全体学生提供能力发展的机会,我们基本上是在室内从事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即使有一些社团组织可借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吧,也是僧多粥少,而且参与的一般是能力本就相对较好的学生,弱势学生依然弱势,几乎没有培养的机会。

又一问题“2017年,越来越多的高水平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其实,对比一下中西方的教育差异,我们就不难发现西方教育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首先是教育思想不一样。我们从美国的教育发展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国公立教育还是私立学院,从小学到大学,首先学习的都是各种思想文化,无论是基-督教哲学,还是非基-督教哲学,除了宗教学院以外,均是可以自由学习的,神学和进化论并存,科学与宗教同在。这在倡导人性方面的确是十分自由和开放的。而这点在于中国教育,除了马克思主义强制性灌输以外,其它的思想几乎是**或是持否定态度的。其次是教育方式不一样。西方教育方式是不给学生画条条框框、不给死板规定、不给千篇一律标准答案。对于大人们本身就质疑的思想或现象,只提供课题思考的方法或路径,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观点。教学是在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寓教于参与中接受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知识。同时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类似朋友的关系。而且教学的课堂并非固定在学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在中国则是强行灌输,采用“填鸭子喂死鱼”的方式。教育活动的目的完全为应付考试,采取“满堂灌”和“强迫”的教学方式,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压抑了个性的自由发展。再次是教育的内容不一样。西方教育从小就重视有关人文社会、地理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实际教学,因此很多美国中学生就可以对这些学科内容进行探索或研究。这些外国孩子,生活的更加开心而富于机智和勇敢。在中国,这些研究几乎要到了大学才能开始,而这时后,很多想法已经被禁锢在当年有时教育的思想中了,因此中国大学生鲜有创造力。中国的这些孩子,往往少年老成,没有主见,随大流而往往遇见突发事件而不知所措。

再一问题“2017年,84万名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首先让我们联想到了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业难,是很多人产生了“读书无用论”,就算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好的工作,读书有什么用呢?其实,问题根源还是在于中国教育制度问题,高等学院增加,职业学校虚化。随着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各地地方高校迅速猛增,而那些之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下变成了高校,似乎一夜之间,全社会都需要研究型或综合性的人才了,重乎虚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社会作用应当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而当我们的经济改革发生巨大变革时,我们却缺少实际可用的人才。而学校依旧在传统的科举体制下实现“升学率”为唯一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子来“交钱”就读。而实际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而那些职业技术学校要么夭折,要么被地方政府收编,成为教育“变相产业化”的工具。有的地方政府干脆实行校长承包向私有化看齐,实行自负盈亏,还要规定上缴利润。学校商业化“腐-败”也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业化的教育难道能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跟多的人才?相反,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么多孩子们渴望接受大学教育的需要或渴望罢了,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了却一桩心愿,对于孩子们则是一种希望,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培养了一大群拥有大学“文凭”的高中生而已。

再看“2017年,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博士80.96%,研究生84.46%,本科生88%,专科生92.1%,双专科生94.65%。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高文凭并不是万能的,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能应用于生活实际的专业技术人才,并非是空有高文凭而实际上“高分低能”的“人才”。当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学历的人才的高眼光,高要求,对工作期望过高的现状。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相关文章:

中国荔枝酒的产业现状05-23

统计宣传工作的现状不足和思考06-02

中国饭店员工培训现状05-16

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现状05-19

关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05-16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建设思考03-10

对中国发展民办教育的思考05-19

县域社区共驻共建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思考02-21

关于中国土地政策改革的思考05-19

管理现状调研报告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