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时间:2022-11-18 18:36:23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发展价值、审美体验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语言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表达,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说话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适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

小学语文创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在课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体验作者从生活到思维、到语言表达的认识历程和语言实践,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的。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和睦、敢于争辨、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便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赖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

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控制。因此,教师应提供质疑机遇,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都是这个道理。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有挑战性。敢于摆脱习惯,教师的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立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能抓住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质疑。

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描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原因是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有描写爸爸的思考,认为再思考是进入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再说后面爸爸的嘴角上又马上浮起了一丝微笑,从人物心理角度推进,在表情上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实践已经证明,好奇是发明创造的巨大资源和动力,因为没有好奇,就没有求知欲,更没有创造精神。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他们对各种事物、现象总爱问个为什么。于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索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课堂上我常提出一些疑问有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为什么?、一大一小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扔下来,谁先着地?……同学之间常常开展质疑活动。学生产生了好奇,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接触和研究,并逐步进入乐此不疲的境地。

(二)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意识

教师的宽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宽容的课堂教学中,在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新的环境中,才会充分投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1)要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同事物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等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课堂中的自

由度高一些,让学生敢于发言、学会发言、善于发言,最高境界应是情不自禁地即兴表现出来,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教师的读中之错、讲中之误,就给予高度表扬。从而点燃起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甚至犯错,要通过孩子们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小时候曾被老师认为是傻瓜的爱迪生,最后不也成长为一个大发明家吗?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不嘲讽,不训斥那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如果他们在探究与创新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帮助他们,及时扶一扶,适时点拨一下,鼓励学生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坚毅、积极的创新精神。如在教《长征》一课时,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出示了三个讨论题:(1)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2)您想到了什么?

(3)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学习的机遇,在课堂上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质疑。又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岂不是上大当?还有的说:如果那天早晨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谋不是落空了吗?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

(三)拓宽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现。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许多学生读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狼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狼就扑了一个空,掉进河里去了……众说纷纭。又如《林-海》一课,问学生本文到底是学林还是学海?学生当时没留意,可一些学生马上意识到因为大兴安岭的林很多,像海一样,故称为林-海,因此是学林,我紧追问:日常生活中,还把什么比作海?……:人海、花海、草海、欢乐的海洋、笑声的海洋……思维的种子一下发散了。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呈现出多元态势,形成了纵横思考的习惯。

(四)变通学生思维,塑造学生创新个性。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教师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爸爸与灯光》、《红领巾与救灾》、《吃药与批评》……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有跳跃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

(五)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又如《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中有一句话: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课文没有明确告诉谁在前、谁在后,但这一前一后却贯穿全文,对表达课文寓意极其重要。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教师这样启发提问究竟谁在前、谁在后,你的根据是什么?于是学生纷纷作答。有的说,因为我看见书上插图是这样画的;有的说:前一节课里说狐狸带着老虎,不是老虎带着狐狸,所以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还有的说:后面课文讲到先看见狐狸,后看见老虎,所以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最后一个学生发表意见说:狐狸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如果说成我‘跟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把‘带’说成‘跟’,说错了一个字,它的诡计就可能被老虎戳穿!显然,这位学生以独特的发散性思维深入解答了教师的提问。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转换角度,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而选取正确的答案。例如教《难忘的一课》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学生,下课后对这位船员想说些什么?(2)假如你是这位教师又会对这位船员说些什么?让学生针对这两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个问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事实证明:教师寻找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问题,不管是学生讨论作答,还是教师归纳总结,都是对学生进行了超常规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紧扣他的特点:小和语。小,指的是打好基础,不要拔高了去追求创造。语,指的是学习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训练这个本质特点。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时是显性的,但在更多情况下隐性的,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儿童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教师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带动学生创造性地继承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养成创新意识,成为新时代创新型的人才。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2017-03-15 11:26 | #2楼

创新者,乃敢为天下先者也。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是一个展现学生理想和抱负、勇气和毅力的过程;创新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过程。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活跃课堂气氛,体验创新快乐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创新的信心与勇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伴相随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也必须始终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既贴近生活,又具有一定开拓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自主性探究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技能。如在教《捞铁牛》一课时,当学完怀丙和尚指挥捞上第一只铁牛的那部分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说说第二只铁牛该怎么捞,经过小组交流,有一位女生非常清晰地把捞第二只铁牛的四个步骤说了一遍后。一位男生举手答道:我认为怀丙和尚在指挥捞后几只铁牛时,所做的准备工作第一步:摸清铁牛沉在哪儿?可以不做了,因为前文不是写了‘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了吗?我一听,嘿,还真有理,我怎么没想到呢?这孩子可真会读书,真会动脑,我不由拍案称赞。这时,只见又有几位同学把手举起来,说准备工作中并船搭木架这一步也可省去了……瞧,孩子们多聪明啊!这一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建构起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跟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促使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只有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启发大胆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就必须采取想象法,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形象思维。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正在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的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其实怎么画都无所谓,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

思维能力。再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观看录像后让学生联想石头的形状,有的同学把它们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说出了许多有趣的名字。

运用联想,能在把多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联想对于学生作文内容的充实、写作思路的展开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出些联想性题目,让学生展开联想,能训练他们的创造性形象思维。

四、引导求疑解难,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创新就必须质疑, 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应该是提倡的,但这种质疑必须是科学的,有分析的。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指导学生质疑,可以在讲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一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

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五、适时激励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激发学习兴

趣,唤醒创新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体验创新快乐 启发大胆想象,开拓创新之路,引导求疑解难,培养创新意识,适时激励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21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意识12-08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09-22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4-06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4-17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09-2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职教学生的创新能力09-21

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1